妙喜宗法門
《不动如来会》的所化机及殊胜利益


讲到净土,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极乐净土,但这门课要介绍的是不动如来的妙喜净土。在正式进入这个主题之前,
有个重要观念必须先跟大家说清楚。不太认识佛法的人听到净土,要不就是只把净土想成一个很快乐、很美好的地方,以为投生净土就是解脱与成佛;要不就是以为只要成办某个单一的因就能投生净土,于是不学经论而空过一生。说实在的,要对完全没有佛法概念的人介绍净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但在座各位……基本上对佛法都有整体的认识,相信应该不致于产生严重的误解才对。

既然对佛法有概略的认识,就应该知道实修佛法的重心是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正见这三主要道而成办三主要道需要种种顺缘,因此才谈净土。

《不动如来会》的所化机

在同时受菩萨戒愿心与行心时,一般会念诵《入行论》这两首偈颂:「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透过念颂在内心策励自己:就像过去诸佛在最初时如何发起菩提心、中间如何学行菩萨学处、最后如何成佛而利益众生,我也要那样去做!同样地,在研阅《不动如来会》时也应该这样想:「我要跟不动如来一样,他在最初发菩提心时生起多大的心力、依此而做了多少的实修、由此而成办了多么圆满的剎土、为众生带来多大的利益,我也要那样做!我也要发起菩提心、学行菩萨行、成佛以利益一切众生!」其实,佛陀主要也是为这样的所化机而开示这部经。

然而,一般人对菩提心的认识大多很局限。没学过经论的人当然不用说,就算学过经论,讲到菩提心,大多只会想到要欲求利他,例如会想到要透过七因果与自他等换教授来修菩提心,却不太重视菩提心的另一个欲求「欲求菩提」。但佛教经论谈到菩提心时,对这两种欲求都很重视,《现观庄严论》对这两种欲求分别做了广说与略说,而最广的说明是在《华严经》。总之,修学菩提心,一方面要以佛的每一项功德为所缘,锻练「我也要跟佛一样」的希求心;另一方面也要以每一个有情为所缘,锻练「愿一切有情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的希求心。由上可知,谈到一切,例如一切佛功德、一切有情、一切苦、一切乐时,不要用模糊的概念一笔带过,必须一一思惟其中的细项。以欲求利他来说,要仔细想着每一位有情的每一种苦、每一种乐,然后练习生起「希望有情能离开这一种苦、获得那一种乐」的心。这样一来,这种思惟要练习的内容就会变得非常广,这也是为什么经论会分别从广说与略说两种角度,说明如何实修这两种欲求。

欲求是想要得到,它与藏文མོས་པ།胜解的意思相同,也与我们常说的祈愿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内心不想要,念诵再多的祈愿文都不算数,有口无心的祈愿文不是内心的希求,只是口头上的文字。练习扩大内在的希求,就是练习广大地发愿;修习欲求菩提与欲求利他,与练习祈愿、锻练菩提心是一样的意思。在《不动如来会》里,不但可以看到不动如来过去在菩萨位时,发下的很多分别属于欲求菩提与欲求利他的祈愿,同时也可以知道依于这些广大的发愿,使得不动如来成佛后拥有非常广大的各种功德。

欲求菩提与欲求利他都是欲心所,在欲求利他起现行时,与欲求菩提相应的心王被称为菩提心。在这部佛经里说,净土的诸多功德是依于这些希求或说祈愿而成办的,换句话说,这部经阐释的重点是,菩提心成办了佛功德,菩提心是佛色身的印迹。由此可知,《不动如来会》的内容有助于某一类所化机串修菩提心。不只如此,对另一类所化机而言,学习《不动如来会》的好处是:由于妙喜净土是一个已成办的净土,研阅这部经可以了解投生妙喜净土的各种好处,以及投生妙喜净土的方法。

闻思《不动如来会》的利益

就算来生不想去妙喜净土,闻思这部《不动如来会》,了解以前的菩萨是如何发心、如何学习菩萨行,成佛后能利益多少有情,可以帮助自己发起菩提心。不只如此,闻思《不动如来会》对于净除业障特别有效。业障一旦净除,对于增长智慧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好处,之后都会陆续提到。由于不动如来对于净除业障特别有帮助,所以密续典籍直接把不动如来心咒命名为「净除业障陀罗尼」。有些大智者则认为金刚萨埵与不动如来的心续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