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宗法門
慈宗聖賢 ( 彌勒林 )


彌勒林 匯編

1.佛世-須達長者

有一次,須達長者和舍利弗一起在舍衛城外,規劃精舍,尋找基址。須達拿著繩子的一頭,舍利佛則拿住另一頭,勘測丈量。忽然,舍利弗欣然微笑,須達長者問:「尊者,你笑什麼呀?」舍利弗回答:「你我在此勘定測量,建造精舍時你在六欲天中的宮殿也已經完工。」說完加持長者,幫助開發天眼,看到六天之上莊嚴整潔的宮殿。

長者問道:「六天之中,哪裡最快樂呢?」舍利弗回答:「下三天比較執染於色欲,上二天則比較驕奢放逸只有第四層天,少欲知足,常有一生補處菩薩感生此界,教化天人,經久不絕。」長者發願:「我願生第四天中。」話音剛落,六天之中只有第四層天上的宮殿安然不動,其餘天界的宮殿都不見了。《雜阿含經》云:「給孤獨長者生病,佛陀親自探望,為長者授記,得阿那含果,命終之後必生兜率陀天,而且常常下到人間禮拜佛陀,聽完佛法仍然回歸天上。」

2.佛世-童子

《生經·佛說五百幼童經》云:有五百幼童結為夥伴,每天都在一起共同嬉戲。他們在江水邊遊戲,聚砂為塔,還互相攀比,認為自己的塔最好。這五百幼童雖有善心,但是宿命福薄,恰逢暴雨,江水猛漲,五百幼童同時溺死。佛陀告訴大家:「五百童子,現在宿世業報已盡,現今投生在兜率天,也都已發起道心,成為菩薩。」於是佛陀放大光明,令父母們遠遠看見孩子們正在天上。

佛陀呼喚五百天子前來,天子們全都在虛空中,散花供佛,並且稽首頂禮,一同說道:「蒙佛大恩加被,我們雖然遭遇不幸,但是現在總算得以親近承事當來補處彌勒尊佛。」佛說:「善哉,你們因為戲造砂塔的功德,即得生天,見佛聞法。」佛陀說完開示,天子們欣然歡喜,住於不退轉地,紛紛對各自的父母說:你們不要再憂愁苦惱,趕緊努力,精進修行。父母聽聞,也全都發起道心。天子們禮拜佛陀,繞佛三匝,忽然不見,回到兜率天宮。

3.佛世-舍衛國修摩那戴葳

舍衛城的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兩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裡供養眾多比丘。毘舍佉家的供養由她的孫女負責,而給孤獨長者家則首先由長女,接著由次女,最後由最小的女兒修摩那戴葳負責。明白佛法的長女和次女結婚之後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負責布施的工作。

後來,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時候想要見父親,他父親來的時候,她稱呼父親為「弟弟」之後立刻逝世。她的稱呼使她的父親困惑不安,以為她的女兒在臨終時正念沒有現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修摩那戴葳臨終時,意識清楚,而且正念現前。

佛陀說修摩那戴葳稱呼父親為弟弟是正確的,因為她的修行層次比父親高,她已經證得二果,而父親只證得初果。佛陀並且向給孤獨長者說,修摩那戴葳已經往生兜率天了。 

4.佛世-妙意天子

昔佛在世時有一天人。來詣佛所。讚歎佛已。還於天上。阿難白佛言。此天有何宿福。威德殊特。見佛聞法。佛言。此天子者。是阿闍世王伴。荷輿來至佛所。聞法華經。乘斯聞法善。生在第四天。初生之時。便識宿命。來至佛所。於當來世。當得作佛。號曰妙意。十號具足。皆是得聞法華之力也。

5.曹魏-華手比丘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宮裡設無遮大會,議論辯經。魏文帝曹丕啟問:「我們國家的出家人,戒源是誰,是否得到戒體呢?如何證明呢?」在場所有大德都回答不了。這時有一位比丘,發願到西域印度,將此問題請教那裡的聖賢。於是他從長安出發,在印度見到一位羅漢,便如理啟問:「震旦國的出家人,是否得到戒體呢?」羅漢回答:「我的能力有限,不能確定,你在這裡稍等,我可以上生到兜率陀天,請教彌勒菩薩,然後再轉達給你。」羅漢說完當即入定,生到兜率天宮,面見彌勒。菩薩答道:「出家二眾,全都得戒。」至於驗證嘛,彌勒菩薩手持金花祝禱道:「如果邊地僧人,同樣得到戒體,願此金花立即化入羅漢手掌。」菩薩說完,把金花按到羅漢手中,只見金花化入手掌,現出影像高達一尺。彌勒菩薩說:「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向比丘解答疑惑。」羅漢出定,依照菩薩所說,也將金花化入比丘的手中,現出影像同樣高達一尺。得到這樣的瑞相和徵兆,遠近道俗都來瞻仰禮拜。無數人求受皈依,五戒。法師因此得到「華手比丘」的稱號。

當時一同前往印度一共有十八個人,結果都遇到了不測,遭致命損,只有花手比丘獨自返回魏國。出發之日,迦毘羅神現出真身,對華手比丘說:「你從魏國到印度,道路崎嶇遙遠,有很多險阻困難,我來護送法師來回,定保一路平安吉祥。」

華手比丘去印度後,魏文帝見宮殿前,凌空開出一朵金色花,便諮詢宮中負責占卜的大臣。大臣問卜後回答:「這是瑞相啊,佛教正法,就要傳來我國了。」不到一月,華手比丘帶著掌中的金花回國了。那空中的金花也即隱沒不見。有了這樣大祥大瑞作為徵信,我國戒法必當永遠流傳。

6.西晉-竺僧輔法師

竺僧輔,西晉鄴人。年少時就嚴謹持戒,意志堅定,能耐勞苦。學習通達一切經論。在洛陽弘揚佛法,宗風大振。後來西晉饑荒世亂,便與道安法師等人逃去避難,隱居起來。每天討論佛法,研究精義,辯論分析,精益求精,洞察一切深意內涵。後來駐錫荊州上明寺。每天只是食用簡單蔬菜,時時禮佛,精進懺悔,堅持不輟。誓願上生兜率陀天,瞻仰皈依彌勒菩薩。那時,荊州刺史王杭(琅玡人),聽聞法師高名,節操清高,便禮請竺僧輔為戒師,舉家供奉、專門依止法師。

臨往生前兩日,法師預知時至。捨報時滿屋都是美妙香味,空中不斷有天樂傳來。近萬道俗爭相跑來瞻看聖蹟,當晚法師圓寂,沒有任何病苦。世壽六十歲,戒臘無從考證。

7.東晉-慈宗初祖道安法師

道安法師,俗姓衛。常山扶抑(河北冀縣)人。少年出家,每日只做些雜役,整整三年,任勞任怨,毫無怨色。幾年之後,才向師父要佛經讀。師父給他一卷《辯意經》,大概五千字左右。道安白天在田裡幹活,隨身帶著佛經。休息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當晚就把佛經歸還給師父,還要其他經書。師父說:「昨天給你的佛經都沒讀完,今天怎麼還要別的呢?」道安回答:「都已經默背下來了。」師父覺得驚奇,半信半疑又給了他一部《成具光明定意經》,差不多近一萬字。道安同樣也是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就把佛經送回。師父便要考他,讓他背誦,居然一字不差。師父大吃一驚,這才對他刮目相看。送他去受具足戒,並且准許出外任意參學。

在石趙鄴都(河南臨漳)遇見佛圖澄,佛圖澄一見到他就非常賞識,與他探討朝夕達旦。大家見他外表醜陋,都很輕視。佛圖澄說:「此人遠見卓識,不是你們所能企及。」因而師事佛圖澄,每次講課,道安都會複述,後來駐錫受都寺,徒眾達到數百,常常宣說妙法,弘化度生。他曾註解《般若》、《道行》、《密跡》、《安般》等諸多經典,窮覽經典,鉤深致遠,尋文比句,為起盡義,析疑甄解,供計二十二卷。序致淵富,妙盡玄旨;條貫既序,文理會通經義克明,將經典判釋分為序分、正宗、流通三科,至今沿用,這些都是道安法師的創舉。道安在襄陽時,符堅遣使送來外國金像,高七尺。又金坐像,結珠彌勒像,金縷銹像,織成像,各一張。後來駐錫長安五重寺,僧眾雲集數千,大行弘化。

最早在魏晉時,中國的出家人都依師為姓,所以出家人的姓氏各不相同。道安以為,釋迦牟尼佛既為本師,那就應該以「釋」為姓。其後傳來的《增一阿含經》證實了這個觀點。四河之水流入大海,那就不再是河水,全都成為海水。所以四種姓人出家為僧,那就全都是佛的弟子。大家看到,道安法師的倡議與經典符合,於是紛紛遵照執行。

道安經常與弟子法遇等人,在彌勒菩薩像前立誓,願生兜率淨土。後來到了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有一位怪異僧人來寺寄宿,看上去特別平庸淺陋。由於僧寮很緊張,於是只能把他安排在講堂休息。維那師值殿,看到這個僧人,居然從窗隙中進進出出。他把這個情況告訴道安。道安驚起行禮,訊問異僧來意。異僧答:「就是為你而來。」道安說:「我自知罪惡深重,難以成就。」異僧說:「度化你並不難,只是更須加行浴聖僧法,你的願望就必定能夠實現。」說完將浴聖僧法教給道安。道安更問將來生處,異僧手指西北,虛波雲開,兜率淨土勝妙報境清晰可見,在場數十個人,全都見到。道安置辦浴具,有數十名不同尋常的小兒來寺嬉戲。聖僧經他一浴,果然得到聖蹟感應。二月八日,他忽然對眾人說:「我要去了。」齋戒完畢,他便無疾而終。

道安法師誕生時,左臂上有一個隆起的肉包,一寸大小像個印章。可以推上推下,就是推不出手腕。後來道宣律師問天神,這才知道是印手菩薩應化。

8.東晉-居士修彌勒法、造彌勒像第一人王嘉

《名僧傳抄》中說:「及姚萇得長安也,嘉故在城。門階戶席皆璩,舊物麗(麗疑為儷)見,愴然獨悲,繼恨其獨與璩狎,並嫉其風望,恐為人所輔,惡而害之。泰(當為太字之誤)元十六年造彌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桓玄為之頌。」此文說明了王嘉之死因、死期以及死前造彌勒像事,且有彌勒像及桓玄頌為證。而《高僧傳》中未言王嘉造彌勒像事,更將王嘉死因說得近同兒戰!對此事之疏略,給後世學者之影響可謂大矣。從中國佛教歷史上看,王嘉至少有兩種作用及貢獻。其一,作為在家人,他是第一位彌勒淨土兜率信仰者;其二,他是第一個在家信徒彌勒佛像的建造者,也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第一個造彌勒像者。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當時的戴顒,後世的董伯仁、韓幹、王玄策、張見、張壽、宋朝、李安、張智藏、陳永承、白居易(以上諸人皆為隋唐時期造彌勒像的畫家及雕塑家)等在家人對彌勒像的營造及建構,可以說是開先河者也。 

中國彌勒造像始自王嘉,這是許多學者所忽略的事實。《名僧傳抄》中有《道安造彌勒像事》條目,惜未見文。無論是史學界的湯用彤、蔣維喬,還是佛學者界的居士呂澄等;無論是中國學僧幻生,還是日本學者香川孝雄、荷蘭學者許裡和等,都不曾言及此一事實。幻生在《彌勒信仰及其應化事蹟》中不曾提到,也是他掌握的資料不夠充實的原因。日本香川孝雄在他的《彌勒思想的展開》中也未曾談及。至於荷蘭人許里和在《佛教征服中國》專談道安兜率信仰的《淨土信仰》一章中亦未提起,他的此書大部分參閱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自然二者的資料大抵相同。至於蔣維喬《中國佛教史》係將日本人的《支那佛教史》翻譯過來再略作修訂而出版的。另外一位《中國佛教史》的作者黃懺華,對此事亦未作爬梳。

王嘉(?—390),字子年,洛陽人也。形貌鄙陋,似若不足。本滑稽好語笑,然不食五穀,清虛服氣,人咸宗而事之。往問善惡,王嘉隨而應答。語則可笑,狀如調戲。辭似讖記,不可領解,事過多驗。初養徒於加眉穀中。苻堅遣大鴻臚征不就。及苻堅將欲南征遣問休否,王嘉無所言,乃乘使者馬,佯向東行數百步。因落靴帽解棄衣服,奔馬而還。以示苻堅壽春之敗。其先見如此。及姚萇害王嘉之日。有人於壟上見之。乃遺書於萇。安之潛契神人皆此類也。道安未終之前隱士王嘉往候安。道安曰:「世事如此行將及人。相與去乎。」王嘉曰:「誠如所言,師並前行。僕有小債未了,不得俱去。」及姚萇之得長安也,嘉時故在城內。萇與苻登相持甚久。姚萇乃問王嘉:「朕當得登不?」答曰:「略得」。姚萇怒曰:「得當言得,何略之有?」遂斬之。此嘉所謂負債者也。姚萇死後其子姚興方殺登。姚興,字子略。即王嘉所謂略得者也。

在前文已經說過,王嘉是第一位在家人信奉彌勒兜率淨土者,則身體力行,於太元十六年造彌勒像。梁代寶亮作《名僧傳》時,彌勒像尚還在玄集寺中,且有桓玄之頌可以作證。因王嘉的參與,此後彌勒法門的修習者中,在家信徒亦步其後塵習兜率淨土業,如唐代散大夫孫宣德寫《華嚴經》,八十六歲卒,上生兜率天宮奉事慈氏尊;李鳥龍墮地獄因數遺龍寫《法華經》而得生兜率天;白居易亦參與洛陽長壽寺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位比丘及仇士良、惟儉等八十位優婆塞以捨財設供,於《兜率陀天宮彌勒上生內外眾》像前共同發願上生兜率天宮(事見《白氏長慶集》中《畫〈兜率陀天宮彌勒上生內外眾〉幀記》一文),這次大集會是道安以降可見諸文字的最大一次彌勒信徒大聚會,共140人參與,其聲勢比之道安時代,可謂有天壤之別耳。此次大集會後,直到民國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之交,在廈門南普陀寺兜率陀院,由太虛大師發起,有眾多緇素參與的「慈宗學會」之成立,並輯成《慈宗要藏》刊行於世。此舉功在將歷代彌勒淨土信仰者的宗派命名為「慈宗」,可謂師出有名耳。

9.東晉-法顯法師

法顯法師,俗姓丁,南郡江陵人。十二歲時依寶冥法師出家。數年之間,勤懇承事,請教經旨。後來依止皓師,學習了「降心」的方法。於是獨居宴坐,來到僻靜的山谷中,靜處閒居。白天飲用些蔬菜和水果,嚴格持午。在道安法師建造的梅梁殿中,安居三十多年。大殿供奉彌勒佛像,總高四十尺,佛像周圍八部眾等圍繞,這尊佛像同樣也是道安法師(彌天)所造。法顯飾以寶冠、華帳、供具、經台。並在殿內點亮五盞長明燈,晝夜不息。誠心所致,忽然其中有一盞燈,火焰沖高達一丈多。又有一夜,突然有一個穿著五色服裝的人,拿來一個金瓶為作供養。法顯一生都篤信因果業報,對於生病之事非常豁達,常常忍受病苦而不治療。五十多年,足不出戶。曾做一夢,儼然坐在寶殿之中,為四眾弟子受戒。不久以後,在床上結跏趺坐,端坐捨報。

10.東晉-曇戒法師

曇戒法師,又名慧精,俗姓卓,南陽人。家境貧寒,有志於學。對於三墳五典古代書籍潛心研究,頗有心得。後來聽說法道法師在開講《放光經》,跑去一聽,居然對甚深教理有了深刻悟解。便捨俗入道,拜道安法師為師,博通三藏,誦經達五十餘萬言。每日恒課禮佛五百拜,晉臨川王都對他非常敬重。後來突發重病,每日誦持彌勒尊佛名號,二六時中,口稱心念。弟子智生隨侍左右,問道:「為什麼不求生極樂淨土呢?」曇戒法師回答:「我與和尚等人,一共八位全都發願上生兜率陀天。道安和尚、道願法師他們,都已成功上生。我還沒去,所以有此誓願。」只見空中有光,照在曇戒身上,安詳愉悅,話音剛落就安然圓寂。壽命七十歲,後葬於道安法師墓右。

11.東晉-法領法師

東晉沙門支法領。幼出家。長時往西天詢求聖典。至於闐。遇西來三藏一乘法主。佛馱跋陀羅。此云覺賢。釋迦種姓甘露飯王之裔孫也。是大乘三果人。即三地菩薩。將華嚴三萬六千餘偈來。若於經中有所不通。即生兜率淨土。請問彌勒大慈尊。沙門法領於是哀請三藏慈降震旦流通華嚴。

12.東晉-戴逵居士

晉世譙國戴逵(?—395),字安道者。風清概遠,肥遁舊吳。宅性居理,遊心釋教。且機思通贍,巧擬造化。思所以影響法相,咫尺應身,乃作無量壽挾侍菩薩。研思致妙,精銳定制。潛於帷中,密聽眾論。所聞褒貶,輒加詳改。核准度於毫芒,審光色於濃淡。其和墨、點彩、刻形、鏤法,雖周人盡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不能踰也。委心積慮,三年方成。振代迄今,所未曾有。凡在瞻仰,有若至真。俄而迎像,入山陰之靈寶寺。道俗觀者,皆發菩提心。高平郗超聞而禮覲。遂撮香而誓曰:「若使有常,富覩聖顏。如其無常,願會彌勒。」既而手中之香,勃焉自然。芳煙直上,其氣聯雲。餘熏葳蕤,溢於衢路。凡預聞見,皆心喜遍身。宋臨川康王撰《宣驗記》,亦載其顯瑞。

戴逵公所居,去靈寶寺百餘步。戴逵嘗中夜而起,見寺上有光。其明甚熾,謂是燔火。狼狽往起。鄰曲知者,咸競駿奔至。而寺門靜閉,乃像放光。明旦,眾聞扣門,方起共觀。咸覩佛堂暉焰,洞照於天。莫不整躬虔禮,歎覺化之無方也。宋文帝迎像供養,常在後堂。齊高帝,起正覺寺,欲以勝妙靈像,鎮撫法殿,乃奉移此像,舊在正覺寺。

戴逵又造行像五軀,積慮十年。像舊在瓦官寺。晉太元十八年(393),戴逵著《釋疑論》。

13.東晉-戴顒居士

戴逵,字安道,是晉代譙郡銍縣(安徽宿州)人。善於彈琴,風格高古,氣概悠遠。對於佛教也頗心儀。而且具有雕塑才華,有巧奪天工之造化,機思巧妙,博眾通達。他擅長於和墨點采,刻形鏤法。連以細緻精妙著稱的周人和宋人,也都無法企及。戴逵的第二個兒子叫戴顒,字仲若。秉承父志,同樣深遠淡薄,雅好歸隱,也善於雕刻,父親每每雕刻塑像,他都會陪伴左右,共同思考,獻計獻策。

濟陽江夷,與戴顒是好朋友。他反覆委託戴顒,造塑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戴顒絞盡腦汁,要把佛像塑得盡善盡美,然而總不能如願,每次塑造都有不圓滿的地方。以至於幾年時間,都沒能完工。後來有一次做夢,夢到神人指點:雕塑不成,不是你工藝不行。而是江夷與觀世音菩薩沒有緣分,你可以改塑彌勒菩薩。戴顒醒來,趕忙寫信給江夷。還沒等把信發出去,江夷的信卻到了。原來他也做了同樣的夢。戴顒見有感應,非常歡喜,於是改塑彌勒。隨手拈來,觸手成妙。並不費什麼功夫,就已雕塑完成,且光顏圓滿,大家都極讚歎仰慕。感悟因緣之事,絕非戲言。這座像被供奉在會稽龍華寺內。戴逵父子的雕像工藝,歷代獨步,後人無出其右。而且數量頗豐,許多寺院都有收藏供奉,難以完全記錄。

14.東晉-江夷法師

世有燋國戴逵。字安道。逵第二子顆。字仲若。素韻淵澹雅好丘國。既負荷幽真。亦繼志巧。逵每製像共參慮。 

濟陽江夷。少與顆友。夷嘗託顆。造觀世音像。到力慇思。欲令盡美。而相好不圓。積年無成。 

後夢有人告之曰。江夷於觀音無加。可改為彌勒菩薩。 

戴即停手。馳書報江。未及發而江書已至。俱於此夕感夢。語事符同。戴喜於神通。即改為彌勒。應於是解手成妙。初不稽思。光顏圓滿。俄爾而成。有識讚感悟因緣之匪差矣。

15.後秦-姚興文皇帝

姚興謚昭文都常安。晉安帝世。天竺法師鳩摩羅什。弘始三年冬到長安。姚興厚加禮。請入逍遙園。別館安置。敕令僧磐集諸沙門八百餘人諮受什旨。八年於大寺草堂之中。出法華經竟。命僧叡道融。講新法華。崇御佛法。秦主發願云。什公書經。筆端放光。光中見化佛及文殊。廷知此土感應。自筆造經。兼救亡親。即於翻經院傍。別造淨室。以七寶莊嚴室內。香水散灑。自香湯沐浴。八年三月八日。就書寫始立題。放五色光。纔得兩卷。秦主夢。淨室頓如廣博嚴淨土。金色光明。充滿其中。光中見亡親。歡喜說偈曰

善哉聖王 自本造經 乘此功德 生忉利天

供養之日 當生第四 奉事彌勒 聞法悟解

即覺在淨室一部造訖。九年正月十五日。於大寺中。供三千僧。什在高座云。囊穢莫捨裏真金。敷揚大義。雨華動地四方雲集。九萬餘人。一時種佛乘因。萬乘之心。尊三密教。興既靈襟崇御佛法。照前潤後矣。 

16.後秦-道標法師

秦弘始三年(412)五月,姚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鳩摩羅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於長安。姚興待鳩摩羅什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倦。自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涉曆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達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什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不與梵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僧契、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睿、僧肇等八百餘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仇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眾心悏伏莫不欣讚。興以佛道沖邃其行唯善。信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托意九經遊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勖示因果。王公已下並欽讚厥風。屢請什於長安大寺講說新經。續出小品、金剛波若、十住、法華、維摩、思益、首楞嚴、持世、佛藏、菩薩藏、遺教、菩提無行、呵欲、自在王、因緣觀、小無量壽、新賢劫、禪經、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彌勒下生、十誦律、十誦戒本、菩薩戒本、釋論、成實、十住、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凡三百餘卷。並暢顯神源揮發幽致。於時四方義士萬里必集。盛業久大於今咸仰。

道標與鳩摩羅什共譯《彌勒成佛經》、《彌勒下生經》、《菩薩戒本經》諸彌勒經律。《歷代三寶記》卷十一,記載有南齊僧道政。嘗重新刪定長安道標所翻譯的《彌勒成佛經》。

道標,從學鳩摩羅什,雅有才力。與同學道恒相次,當時擅名。秦主姚興以道恒、道標二人神氣俊朗,有經國之量,乃敕偽尚書令姚顯。令敦逼道恒、道標罷道,助振王業。又下書恒、標等曰:「卿等皎然之操,實在可嘉。但君臨四海,治急須才。今敕尚書令顯,令奪卿等法服,助翼讚時世。苟心存道味甯,係白黑望體,此懷不以守節為辭也。」道恒、道標等答曰:「奉去月二十日詔,令奪恒、標等法服。承命悲懷,五情失守。恒等才質闇短,染法未深。緇服之下,誓畢身命。並習佛法,不閑世事。徒廢非常之業,終無殊異之功。昔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魏文容管寧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志。況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寶。願鑒元元之情,垂曠通物之理也。」姚興又致書於鳩摩羅什、僧契二法師曰:「別已數旬每有傾想,漸暖比休泰耳。小虜遠舉,更無處分,正有憒然耳。頃萬事之殷須才以理之。近詔恒、標二人,令釋羅漢之服,尋大士之蹤,然道無不在。願法師等勖以喻之。」鳩摩羅什、僧契等答曰:「蓋聞太上以道養民,而物自是其復,有德而治天下。是以古之明主,審違性之難御,悟任物之多因。故堯放許由於箕山,文軾乾木於魏國。高祖縱四皓於終南,叔度辭蒲輪於漢嶽。蓋以適賢之性為得賢也。今恒、標等德非圓達,分在守節。少習玄化,伏膺佛道。至於敷折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啟悟童稚,助化功德。願陛下施既往之恩,縱其微志也。」興後頻復下書,闔境救之殆而得勉。恒乃歎曰:「古人有言:益我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於是竄影岩壑,畢命幽藪。蔬食味禪,緬跡人外。

晉義熙十三年(417),道恒卒於山舍,春秋七十二。道恒著釋《駁論》及《百行箴》。道標作《舍利弗序》、《阿毗曇序》,並《吊王喬文》,並行於世矣。

秦弘始九年(418)初,罽賓曇摩耶舍與天竺沙門曇摩掘多共譯《舍利弗》、《阿毗曇》。弘始十六年(425),翻譯方竟。凡二十二卷。偽太子姚泓親管理味。沙門道標為之作序。

17.北涼沮渠京聲居士

北涼沮渠京聲居士(?—464),即安陽侯,北涼河西武宣王沮渠蒙遜(401—433在位)之從弟。為人強志疏通,涉獵書記。

沮渠京聲少時求法,度流沙,至於闐。於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馱斯那,諮問道義。佛馱斯那本學大乘,天才秀發,誦半億偈。明瞭禪法,故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侯從受《禪秘要治病經》,因其梵本,口誦通利。既而東歸,向邑於高昌。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各一卷。及還河西,即譯出《禪要》,轉為晉文。

東晉隆安五年(401),北涼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北涼土地,自稱為武宣王,改元永安。聞伊波勒菩薩曇無讖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請出經本。曇無讖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恐言舛於理不許即翻。於是學語三年,方譯寫初分十卷。時沙門慧嵩、道朗,獨步河西。值其宣出經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嵩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橫。曇無讖臨機釋滯,清辯若流。兼富於文藻,辭制華密。慧嵩、道朗等更請廣出諸經。次譯《大集》、《大雲》、《悲華》、《地持》、《優婆塞戒》、《金光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餘萬言。曇無讖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還外國究尋。值曇無讖母亡,遂留歲餘。後於於闐更得《涅槃經》經本中分,復還姑臧譯之。後又遣使於闐尋得後分。於是續譯為三十三卷。北涼玄始三年(414),曇無讖初就翻譯《涅槃經》。至北涼玄始十年(421)十月二十三日三袠方竟。即宋武永初二年也。曇無讖雲:「此經梵本,本三萬五千偈。於此方減百萬言。今所出者,止一萬餘偈。」一日伊波勒菩薩曇無讖嘗告沮渠蒙遜雲:「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沮渠蒙遜不信,欲躬見為驗。曇無即以術加沮渠蒙遜。沮渠蒙遜見而駭怖。曇無讖曰:「宜潔誠齋戒,神咒驅之。」乃讀咒三日。謂沮渠蒙遜曰:「鬼已去矣。」時境首有見鬼者云:「見數百疫鬼,奔驟而逝。」境內獲安,曇無讖之力也。沮渠蒙遜益加敬事。

因伊波勒菩薩曇無讖入河西,弘闡佛法,安陽侯沮渠京聲乃閱意內典,奉持五禁。所讀眾經,即能諷誦。常以為務學,多聞大士之盛業。沮渠蒙遜義和三年(433)三月,曇無讖固請西行,更尋《涅槃》後分。沮渠蒙遜忿其欲去,乃密圖害曇無讖。偽以資糧發遣,厚贈寶貨。臨發之日,曇無讖乃流涕告眾曰:「曇無讖業對將至,眾聖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比發,沮渠蒙遜果遣刺客,於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歲宋元嘉十年(433)也。黑白遠近,咸共惜焉。既而沮渠蒙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以劍擊沮渠蒙遜。至四月,沮渠蒙遜寢疾而亡。

宋元嘉十六年(439),北魏吞併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乃南奔於宋。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塔寺,以居士身畢世。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甲午,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至建康。初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觀音》二觀經。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加賞接。

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乙未九月,揚州竹園寺慧浚尼,復請安陽侯沮渠京聲翻譯出《禪要秘密治病經》二卷。安陽侯沮渠京聲既通習積,以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頃之又於建業鐘山定林寺,譯出《佛父般泥洹經》一卷。

安陽侯沮渠京聲居絕妻拏,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通正法。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後遘疾而終。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甲辰,建康竹園寺慧浚尼寂。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歿。安陽侯沮渠京聲,沮渠北涼時期,譯經一部(二卷禪法)。南朝劉宋譯經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經)。

18.南齊-彌勒化身 傅翕大士

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風。婺州(浙江金華)義烏縣人。父親名宣慈字廣愛;母親王氏。家中世代務農。傅翕生於南北朝時期齊建武四年(497)「五月八日。」自幼端莊恬靜,醇樸平和,並無特別貪好。從小沒有讀書求學,時常與鄉里一起捕魚。每次捕到了魚,都要放在竹籠裡,沉到水中禱祝:「要走就趕快遊走,如果不想走那就留著。」大家都嘲笑他,說他傻。

梁天監十一年(512),傅翕十六歲時成親,娶劉妙光為妻生了兩個孩子。一個叫普建,一個叫普成(後追隨大士出家)普通元年(520),傅翕二十四歲時,一天他正在稽停塘邊溯水捕魚,遇到一位叫嵩頭陀的印度僧人嵩頭陀對傅翕說:「我與你過去世曾在毗婆尸佛(過去七佛之首: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面前共同發願現在兜率天宮中衣鉢都在,你何時回去呢?」傅翕無語。嵩頭陀便令他在水邊觀看倒影,他見自己頭上有圓光寶蓋等的祥瑞顯現大士頓悟前緣,笑著說:「打鐵的爐子邊,一定有很多鈍蝕的鐵器。名醫的身旁,一定有很多重病的患者,我哪有功夫妄想天上的快樂呢?利生度人才是當務之急啊」

後來傅大士便在烏傷縣松山下雙檮樹間結庵(今雙林寺),自號「雙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天與妻子一起躬耕勞作,夜間則精進行道。一次他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位先佛放光照到他身上,從此以後便得香光莊嚴,身體常有妙香。又曾感應七佛相隨,釋迦佛導引在前,維摩詰大士跟隨其後,每日清晨鳴鐘,都有仙人從空中飛來,隨喜行道。

傅大士對弟子們說:「我得首楞嚴三昧,我得無漏智。」弟子們聽後紛紛表示:首楞嚴三昧,這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薩們才能證得,所以傅大士實是住十地菩薩,只是示現凡夫而已。傅大士對大眾說:「學佛修行,一定要向真修實證無生法忍的善知識去參學,不然終是徒勞,我就是得無生人以前。我隱藏起真正的相貌,現在公諸於世,將我真身示現在你們面前。」弟子們歡喜禮拜。大士又說:「你們若要禮拜,可以去大殿禮佛,那就是我本來面目。 」

大士說:「我在夢中,憶念起過去世的本師——善明世尊。」有人問:善明世尊,是大士在得道時的本師呢?還是初發心時的教授師呢?大士答道:「並非初發心時的教授師。善明佛出世時,那一世我是一個國家的國王,對三寶承事供養。善明佛壽八萬歲,我將來作佛,壽命也將是八萬歲。」

大通六年(534)。大士奉旨入朝,梁武帝蕭衍問大士:「師事從誰。」大士回答:「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自後名聞天下,高僧來參如雲。大士在處常降甘露。傅大士親自躬寫經律達千餘卷,並且發願,令諸眾生離苦得樂。傅大士三次進京,度脫僧俗弟子不計其數。他對弟子說:「我是賢劫千佛中的一佛。如果你們願意在將來生中值遇千佛,就可以見到我。」「待我們此生報盡,暫且先去忉利天會嵩頭陀。很快就返回兜率天,如果你們發願上生兜率淨土,就能見到我。」

大同八年(542),大士立誓受持精進齋。並作願文:「弟子善慧,今對釋迦佛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發大誓願。弟子自念今生,無可從心佈施,拔濟受苦眾生。自今立誓三年,持精進齋。每月六日不飲不食。以此饑渴之苦,代替一切眾生酬償罪業。速得解脫。把我不食所剩餘的糧食,廣作佈施。願諸眾生,世世備足無量財法,永離愛染,不作三惡道業,得大總持,摧伏諸魔,成無上道。」

太清二年(548),傅大士又欲持精進不食齋而取滅度,並且立誓,燒身為燈遍為一切供養三寶。大士對眾人說:莫懷憂惱。凡事都有成敗,凡物皆有生死。天下一切恩愛難捨的人們,必定都會離別。現在我捨棄這穢濁之凡身,當得無生無滅清淨法身。你們要捨卻凡夫情執,勿懷悲戀。我們必定會生生世世不相捨離,永為眷屬直至成佛。我們共同籌措荼毗所用的柴草,在雙林山頂設立火龕。願以此因緣,當來世界必為佛事,普度一切,共同解脫。到四月初八日,弟子留堅意、范難陀等一切弟子,紛紛啟請代替師父持不食精進齋及燒身供養三寶。更有四部弟子,剌心、燒指、割耳,凡此種種挽留大士久住世間。

天嘉元年(560),傅大士又曰:「我先悟道四十劫後,釋迦世尊才剛剛發心。只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常能精進捨身苦行,所以比我先成佛。」

嵩頭陀入滅,傅大士當即召集諸弟子說:「嵩公已經捨報返回兜率天宮等我了,與我一同行度生事業的人都已入滅,我決定捨壽,不再久住於世。」遂作「還源詩」十二章。

太建元年(569)歲次己丑,夏四月丙申朔旦,大士示現微疾,臥病在床,對他的兒子普建和普成二位法師說:「為了救度有緣眾生,我才從第四天下到人間,你們要慎護三業,精勤六度,行懺悔法,避免墮落到三惡道」二位法師答道:。「一旦您不再住世,大家都離散走了,佛殿也不成了,那可怎麼辦呢」傅大士說:。「我去世後,會有瑞相顯現。」二十四日乙卯,傅大士入涅槃,壽命七十三歲捨報之後三日,相好不變,全身都有餘溫。看上去端正整潔,手臂關節都極柔軟。又過七日,烏傷縣令陳鐘耆來到山上,欲求香火。將香與四眾傳遞。當香傳遞到大士身邊時,大士突然反手接香,示現還源。沙門法璿等都說:「我們太有幸了,見到菩薩慈悲垂示還源相手自傳香,這是菩薩示現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之真諦,使得後世眾生都能知曉大士的功德 事跡,蒙沾法益。」

大士上生之前,曾對弟子們說:「我滅度後不要移動我的床榻,過七天後,會有法猛上人,送編織的彌勒佛像來,就將此像一直安放在我的床上,標示我形,顯示我相。」及至大士入滅後七日,法猛上人果然將彌勒佛像和一個小銅鐘子,安在大士的床上。然後頻頻作禮,不斷流淚。須臾之間,忽然不見。

19.南北朝-慧思禪師

慧思禪師,俗姓李,武津(河南上蔡)人。年少時即以寬宏大量、慈悲護生聞名。曾經做夢夢見一位印度僧人勸他出家。驚駭之餘,幡然醒悟,辭別親人,剃度出家。每日僅中午一食,不受其他的供養。每天堅持誦《法華》等經典三十多部,幾年下來達到千遍。後來又做夢,夢見數百名印度僧人,都穿著異樣的服裝。為首的上座比丘教誨道:「你以前所受的戒,儀軌不盡完善。又怎麼能開正知見,發起正道呢?因緣際會,今天你遇到的都是清淨大眾,正好設壇,恭請四十二位大德,為作如法羯磨,成就你的具足戒體。」夢境非常真實,慧思驚醒過後,才知道原來是在做夢。自此以後,更加精進,專注一心,一門深入,修發神通能見三世之中所行道業。後又夢遇彌勒補處、阿彌陀佛為他說法,令開悟解。醒後造塑佛像二尊,一同供養禮拜。又感夢於彌勒座下,與許多人一起在龍華會中。他心想:我於釋迦牟尼佛末法時代,受持《妙法蓮花經》,才會感遇慈氏菩薩。想到這裏,感歎萬分,以至於落淚不止,更是勇猛精進,得到感應,靈瑞無數。

慧思修習禪定,將身子束縛著,堅持三七日不倒單,不間斷精進禪觀。引發初禪,見到一生中的善惡業相,驚怵警覺,又加精進,卻始終無所進展,再無突破。有些動搖,傷心昏沉,痛感人命無常,人身難得,未得果證,只是虛度而過,深懷慚愧。稍一放鬆,身子還未靠到牆壁,便在刹那之間忽然開悟,得法華三昧。所有大乘一切法門,全都通達,更無疑惑。

20.南宋-道法禪師

俗姓曹,敦煌人。出家後,精進修禪,也雜以持咒。後游城都,應王休之和費鏗之的乞請,主席興樂寺和香積寺。訓導徒眾非常得法,常行乞食,不受別請和僧食。乞食所得,還要分出一份來,施食於蟲鳥。每天晚上,他都會光著上身,以血肉佈施蚊虻。這樣行持了好幾年,後來入定,見到彌勒自肚臍內放光,令見三塗果報,白光直入地獄,見諸先緣及一切眾生受苦。於是愈發精進,專一奮勉,常坐不臥行不倒單。元徽二年(西元474),師於定中滅度。端坐在繩床之上,相貌如生前一般。

21.南宋-玄藻法師

劉宋時代有一位玄藻比丘尼,俗姓路,吳郡(江蘇)人。十多歲時,患染重病。吃了很多名貴良藥,都沒效果,病情越來越重。太玄台寺法濟法師,對她父親安荀說:「這病看來是由業障引起,那不是醫藥能夠解決問題的。我看佛經上說:如果遇到緊急危難,能夠皈依三寶,懺悔往罪,發願虔求,都會得到救濟。如果你能和你女兒一起,捐棄邪俗,洗滌塵穢,一心向佛,你的女兒就會痊癒。」安荀聽從勸告,在自家宅院之內,設立觀世音菩薩聖像。玄藻心無雜念,內外清淨。敬仰期望,至誠懇切,忍著病痛,拖著病體,頭面頂禮,專念相續。後來果然靈驗,夜晚見到一尺高的菩薩金身,從頭到腳三次撫摸玄藻尼身,頓覺一身頑疾,豁然痊癒。得到感應,玄藻生起信心,出家事佛,每日精進,從不懈怠,誦「法華經。」常素吃齋三十七年,恆常欽慕敬仰,專注觀想,願生兜率陀天。元嘉十六(西元439)年,持誦彌勒尊佛名號,安然示寂。

22.南宋-慧瓊法師

慧瓊比丘尼,俗姓鐘,廣州人。行道高潔,持戒精研。畢生不吃魚肉,年逾八十,以上生兜率陀天,覲見彌勒菩薩為志業。常年穿著粗布麻衣,不用絲綿布料。把寺院管理得井井有條,並且時不時還為大家開示佛法。元嘉十八(西元441)年,宋江夏王世子的母親王氏,篤信佛法,她把土地施捨給慧瓊,用以修建寺廟,也就是後來的南永安寺。至二十二年,蘭陵蕭承之為南永安寺,建了座外國式樣的佛塔。元嘉十五年慧瓊主持起造菩提寺,寺的堂殿坊宇,莊嚴瑰麗。元嘉二十四年,慧瓊隨同孟顗來到會稽(浙江紹興),當她行到破岡地界,大感不適,於是吩咐隨行弟子說:「我死後不必埋藏,省得勞民傷財。你們可以把我身體分割開來餵養動物。」

慧瓊比丘尼圓寂後,大家不忍心屠割遺體。於是禀告縣令,把遺體放在轎子裡抬進山中露天安放,讓山中鳥獸自由啄食。可是十多天後,慧瓊遺體依然如故,面色不變,也沒有鳥獸前來啄食。弟子們只能讓村民把米撒在遺體周圍,然而鳥兒只吃遠處的米粒,根本不吃靠近遺體的米粒。慧瓊比丘尼的弟子慧朗,在京城裡聽說師父逝於途中,急急奔喪,迎歸屍體,葬在高座寺的前崗,又在墳上造塔,供人瞻仰。

23.南宋-光靜法師

劉宋時有一位光靜比丘尼,吳興東遷人,俗姓胡,名道婢。幼小出家,隨師父一起居住在廣陵中寺。光靜少時非常精進,修習禪定,從不食用精美食物。將受大戒之前,更是斷絕五穀等主食,只吃些松果療饑。受戒之後,仍然這樣堅持了十五年。雖然心識澄淨明朗,然而體力卻逐漸衰弱。虔誠祈禱,卻還是常常感到疲勞乏力,稍一活動,就要累倒十天半月不能起床。比丘法成勸告她說:「你不吃主食,這是無益苦行,佛陀並不提倡。」光靜聽後,便恢復正常飲食,開始吃五穀雜糧。卻更加勇猛精進,精益求精,堅持不懈。師從光靜學習禪思的人,常有百餘人。元嘉十八年五月突染重疾,她對眾人說:「我厭苦自己的色身已經很久了。」於是帶病修行,勤修懺悔,心念口稱,二六時中,不失正念,三業清淨,身心愉悅,氣定神閑。自元嘉十九(西元442)年初起,就不再飲食。一心專念求生兜率淨土,心心相續,不失不斷。四月八日夜裏示寂時,屋裏充滿奇異的香味,瑞相很多。

24.南宋-淨秀法師

淨秀比丘尼,俗姓梁,安定人。官宦世家,祖上多在東晉朝做官。祖父子疇,曾任征虜司馬。父親粲之,出任宋征虜府參軍事,封龍川縣都亭侯。淨秀在幼年時就表現出聰明睿智的天賦,心地善良,好行仁慈。七歲開始,天性顯發,開始茹素。那年,家裏請來高僧開講《大般涅槃經》,淨秀聽後,從此不再吃魚吃肉,堅持常齋。在外國沙門普練那兒學習、受持五戒。後來她在家學佛,持戒非常精進嚴格。禮拜讀誦,晝夜不停。十二歲那年,萌生出家的念頭,但是父母不許。學會寫字後,常常在家抄寫經卷。

淨秀反覆懇求想去出家,直到二十九歲那年父母才同意。她來到青園寺,拜業首為師,剃度為尼。淨秀侍奉師父殷勤周到,唯恐有什麼不周到的地方。三業勤修,二六時中從不懈怠。但凡廟裏有什麼出坡任務,她總是沖在最前面。道途艱辛,勤懇勞作,擔任職司,待人接物,進退俯仰,全都遵照戒律軌範,毫不馬虎。以至於善神護法,常常在身邊恭敬護法。

當時有個馬先生,善於察言觀相,大家稱他為「馬神仙」。一次,他看到淨秀尼時,當即預言:「你這位比丘尼,將來一定上生到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宮。」又曾有一次,淨秀和另外兩個比丘尼一起在佛殿打坐。忽然聽到半空傳來牛吼一般的聲音。把兩個比丘尼嚇得不輕。只有淨秀,依然紋絲不動,好像沒事人一樣。當她回寮房拿蠟燭後,剛登上臺階,又聽空中有說話聲:淨秀禪師回來了,你們把路讓開。後來三人繼續打坐,有一人要暫時回寮房,忽見有人抵掌制止她說:不要打擾到淨秀。淨秀想請暉法師開講《十誦律》,但是只有一千錢,怕辦不成事。後來做夢,夢見大雁、喜鵲、八哥,麻雀,各自乘著大大小小的車子,異口同聲道:「我們一定要幫忙把講律的事辦成。」後來,在籌辦法會期間,一下子來了七十多位施主,彼此搶著施捨設供。宋文帝元嘉七年(西元430),律範清高的外國沙門求那跋摩來到京都,淨秀再次求受具足戒。受戒以後,淨秀更加嚴於律已,簡衣縮食,身穿麻衣,口吃藜藿。整飭寺風,同住十多個人,全都精勤攻研禪法。淨秀又另建經台,抄寫了很多經書。經台造好未久,寺內便出現了娑伽羅龍王兄弟所示的神跡,終日不隱,擁戴護持。大家前來進香,全都看到這樣殊勝的聖跡。

淨秀每次供奉聖僧,必有異樣瑞相顯現。她曾舉辦長達七天的供養活動。供養期間,單膝著地,禮拜懺悔,攝心一處,集中思想。突然見到兩個印度僧人,舉手共語。一個叫彌佉羅,另一個叫毗呿羅,兩人身上的袈裟顏色像是熟透了的桑椹子。後來,淨秀把寺裏尼服染成印度高僧的袈裟色。後來又是虔心禮敬,供養阿耕達池五百羅漢,以及罽賓國五百羅漢。又請來京邑名僧大德,大家都會看到有一個印度僧人在隊伍裏,都很奇怪,於是上前詢問。印度僧人回答:「我從罽賓國來。」只見那僧人出門剛走十幾步,就忽然消失了。曾有一次舉行浴聖僧活動,內外寂靜,只聽到勺子的聲音。凡此種種祥瑞異相,不勝枚舉。

劉宋滅後,蕭齊建國,齊國文惠帝,竟陵文宣王都對她非常推崇,禮遇有加。一年四季,供施不斷。淨秀老年時,氣力衰退,走不動路,梁武帝下令特殊照顧,可以乘轎上殿,予以接見。

天監五年六月十七日,淨秀忽然感到心裏悶亂,無法進食,病倒床上。六月十九日,彭城寺有個惠全法師,做了個夢。夢見兜率天宮,殿柱高擎,莊嚴輝煌,淨秀比丘尼居然也在裏面。惠全看到後非常高興,拜託道:「你能夠生在淨土,將來不要忘了前來接我。」淨秀說:「法師是大丈夫,弘通經教,理應降生佛國。」後來惠全聽說淨秀病了,就去探望,才說其夢中的經歷。到七月十三日,淨秀自己也夢見在佛殿西北,出現了隱隱旛蓋和陣陣器樂。二十日,她請來所有相熟識的人們話別。二十七日,她告訴弟子們:我當上生兜率天宮!說完就圓寂了。壽年八十九歲。

25.南齊-齊太祖高帝道成

齊太祖高帝道成。姓蕭偏崇重佛。故造陟屺止觀二寺。四月八日。常鑄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造盆供。僧三百。自以香汁和墨。手寫法華經八部。金字法華二部。皆五香廚四寶遂盛。靜夜良辰清齋行道。每放金色光。照耀殿內。諸侯皆共視。倍更發心。相議。我等結二十八人。各各造一品。莊嚴奇麗。七月十五日。就止觀寺。須供養禮拜。即如僉議。當於供日。天雨細華。如雲母而下。琉璃軸放光。照一里餘。眾皆歡喜。中有特進士。七十有八。頓悶絕。良久起居。歡喜流淚。吾如夢見自身。左右有羽翼。飛到天上。即兜率宮前入。彌勒告曰。高帝并諸侯。皆來我所。法華力耳。汝還人間。宜告此事。即特飛下見羽翼。是法華一品。諸君莫懈怠。王臣彌發信心焉。

26.南齊-僧旻法師

僧旻法師,俗姓孫。七歲時追隨僧回法師出家,到十六歲時,師父圓寂。僧旻痛不欲生,哭得前仰後合,極盡哀容。為師父操辦完喪事後,因為仰慕曇景法師的德行,重新依止於曇景法師。僧旻安貧樂道,好學不倦,無論酷暑寒冬,從不間斷。到他二十六歲時,就能開講「成實論。」許多資歷頗豐的前輩老法師,在僧旻面前都爭相坐在下座。於是聲名鵲起,聽眾多達千餘人。然而法師依然充滿耐心,孜孜不倦,循循善誘,從不顯露倦色,有所懈怠。

永元元年(西元499),奉法師帝王命,於惠輪殿開講「勝鬘經」,每次皇帝都會親往聆聽。那時在靈根寺有一位道超比丘,勤於學修,自我勵言:希望能夠像僧旻法師那樣,講經明了,深刻透解。後來做夢,在夢中經人指點:僧旻法師在毘婆尸佛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講經說法,那時你才剛剛開始修習,怎麼可能和他一樣呢?但是,你也不要退縮,只要努力精進,就一定能趕上。後來他果然得到極大的證悟。

僧旻法師曾造塑彌勒佛像,並常備一切供養,早晚禮拜承事。後來夢見彌勒佛,差遣一位菩薩送來棵菩提樹。菩薩說:「這棵菩提樹,就是佛陀成道處的那棵樹。」弟子們對此瑞相廣為宣傳。僧旻法師知道後,嚴厲勸誡道:「我禮拜彌勒後,做了六個夢只有一個夢是可以依信,判斷好惡,的以前周代有專門負責佔夢的官員,而後代就取消了。因為世間的人,大多澆薄虛偽,頗多人為假託。我之前做的那個夢,也是因為日有所思的緣故,不要再傳揚了。」

27.南齊-道政法師

南齊僧道政。嘗重新刪定長安道標所翻譯的《彌勒成佛經》。

28.南齊-寶亮法師

寶亮法師,俗姓徐,祖先是東莞(今山東沂水)貴族後裔,生於444年。十二歲出家,師事青州道明法師。寶亮修學專精,過目成誦。受具足戒後,便欲遊學弘化,但因念父母養育之恩,不能割斷塵緣。道明法師對他說:「沙門離塵去俗,以弘揚佛法為務,豈可因糾纏於世俗愛網,而使佛教不傳布東土!」寶亮法師感悟,就此客遊四方。

廿一歲其父母去世後,因路途阻塞,不得回去服喪,就屏居禪思,杜絕一切世事。後來移住靈味寺,大開講席,盛於京都。寶亮本身弘揚彌勒淨土法門,著有記載許多彌勒信仰者傳記的《名僧傳》。曾講《大涅槃經》八十四遍,《成實論》十四遍,《勝鬘經》四十二遍,《維摩詰經》廿遍,《彌勒成佛經》近十遍。僧俗二界的弟子三千多人。前去向他參學問道者常數百人。

寶亮法師風神俊逸,氣度恢宏,開席講經,鋒辯縱橫。有問論者,闡析清雅,言簡意賅,疑難頓時冰釋。當朝的皇帝龍興,尊崇佛法,因師德業純正,就請他一起談論佛法。天監八年(公元509年)敕寶亮撰《涅槃經義疏》十餘萬言,並為之作序。

寶亮因福德招感,故布施者很多,但其性不喜蓄積錢財,都散為福業。入滅之後,房無留財。於天監八年十月四日卒於靈味寺,世壽六十有六,葬於鍾山南面,立碑於墓上。弟子法雲等又立碑於寺內,文宣王繪其像,供奉於普弘寺。

29.南梁-僧護比丘

僧護比丘,會稽剡縣(浙江東部)人。從小出家,意志堅固,堅守節操,戒行嚴淨。常住石城山隱嶽寺。寺北有一塊青石壁,離地數十餘丈處,正中有一塊斑跡,看上去很像佛像背後的火焰光一樣。石壁上有許多樹木,曾差下垂,正好遮擋住陽光。僧護每次經行到這,都會見到那一片形跡發出光來,影色昭彰。並能聽到管弦歌讚之聲。於是他執爐發誓,願以整座大山為原料,雕刻一座十丈高的彌勒佛石像,讓大家能夠瞻仰到千尺高的彌勒佛像,都能種下善緣,一同參與龍華三會,共沾法益。

自齊建武年間起,僧護招集僧俗道友,一同動工。雕剪疏鑿,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僅僅完成面部輪廓。沒過多久,僧護就因突發疾病,猝然離世。臨終時他留下遺言發誓:「我發願造塑這座千尺巨像,本來也沒有奢望能夠在有生之年完成。我將會再來繼續完成這項工作。」後來有一位僧淑法師,想要繼承僧護的遺志,但是人力物力都很匱乏,最終不了了之。

梁天監六年(507),吳郡陸咸,自始豐令任上罷邑還國。途徑剡溪,風雨交加,只好借宿過夜。天空黑漆漆的,陸咸非常恐懼,以致失眠。剛有一些睡意,突然夢到三位行者來到跟前,對他說:「你本性醇厚,識信堅正,吉人自有天相,不必害怕。都城有一位建安王,他得了慢性病,一直都不見好。如果他能把僧護比丘發心雕塑的佛像完成,這個病就會立刻康復。冥冥之中,因果不虛,特來為你說明,希望你幫忙轉達。」

等陸咸返回都城已經是一年後了,他早已把做夢的事給忘了。有一次出門,遇到一位僧人對他說:「去年你在剡溪過夜避雨,我有對你說建安王的事,你忘了嗎?」陸咸一下子有些驚慌發蒙,答道:「沒有印象啊!」僧人笑著說:「好好想想吧!」說完就走了。陸咸覺得蹊蹺,又看僧人氣度非凡,忙殷勤追問,追了差不多一百來步,那僧人突然隱匿不見。陸咸當下恍然大悟,把一年前做的那個夢回憶起來了,僧人不就是那晚出現的第三個行者嗎?陸咸不敢耽擱,立刻跑去見建安王。建安王瞭解清楚事情始末,下旨讓僧祐律師專門負責修造事務。建安王對於這件事非常崇信,法喜充滿,調撥資金,大作供施,發誓定要將此佛像完成。

僧祐律師趕赴剡溪,臨到前一日,隱岳寺僧人慧逞,做夢夢見一位黑衣大神。他帶領的輔翼隨從非常壯碩,站在佛龕前,商量策劃,分派職務。第二天清晨,僧祐律師就到達寺院,可見神明感應,真實不虛。僧護比丘原先主持的工程,開鑿龕室太淺。僧祐律師在原有基礎上,再鏟深五丈。在原來佛首的位置,又造施頂髻和身相,反復打磨,令其光滑。眼看就要完工,一天夜裏,佛像胸前有卍字的地方,突然變成紅色,並且隆起。直到今日,佛像胸前的卍字處,都沒有貼上金箔,至今仍可看到紅色痕跡。佛像於天監十二年(513)春完工。十五年春,工程全部結束。佛像座軀高五丈,站立起來可達十丈。佛龕之前架有三層高臺,又造門閣殿堂,並設立安排許多基業,作為日常開銷供養。佛像完工,大家不遠萬里,從四面八方雲集來此,帶著香花,瞻禮供養。來來去去,摩肩擦踵,腳印車輪,層層累疊。佛像建成,建安王的慢性病,逐漸得到好轉。待全部完工,病就完全好了。到唐朝時,在越州法華山寺,有位玄儼律師,是當時有名的大德。前來參拜此像,他瞻慕佛像,非常心儀,就算四天以金石絲竹常常供養也不稀奇,哪怕用十地菩薩的莊嚴雕飾都嫌不足。律師把自己的衣鉢資具全都供養出來,並且招募居士信眾,佈施種種妙寶,遍佈黃金,白銀為相,具足七寶八珍而作供養。古有寶積菩薩供養華蓋,遍佈三千大千世界;咐囑迦葉金襴袈裟,獨一無二價值連城,如果和律師的供養相比,就好像是須彌比大海、旭日出高山,功德無量,不可思議。到了大明萬曆三十三年(1606),歲在丙午仲冬,在佛足部位,生長出五色優曇華的祥瑞。

30.南梁-鴻楚法師

鴻楚法師,字方外。俗姓唐,永嘉人。梁朝太后賜予紫衣和封號,法師堅辭,決計不從。他曾開講《法華經》五十多座,並撰《上生經鈔》一次,法師在講堂中,忽然感生蓮華。重重花萼,疊疊枝葉。香氣芬芳,清心撲鼻。鴻楚法師恒在深夜行道誦經。臨近圓寂的前夜,殿內燈火忽暗,經聲細微欲絕。於是對徒弟們說:「長期以來都辛苦你們了,我即將圓寂。」於長興三年(西元932)六月五日,無疾而終。

31.南梁-僧明法師

梁釋僧明。未詳其氏姓。戒品凝潔。頭陀為業。住濠州招義縣石門山,於山頂石上。累甎造彌勒天宮一所。並彌勒像,常誦法華。幽求妙旨。誦持每聞空中彈指。及稱善哉聲。至天監年中,遂奏所梁武。請欲焚身。頻繁再三,方蒙聞許。乃於彌勒宮前方石上。遂其先志。身並灰燼唯餘一甲。燒訖。其石方四五尺。忽陷成池。經宿花生。鮮榮絕代。諸飲此池者。疾病皆愈。後人取所焚灰造。其儀像。又造一小木像。重燒此甲。以灰塗之。人或沾污。像即移去。其行道之處。皆悉生花。大如梨棗。數過千百。現有表塔。具旌其事云云。

32.北魏-智嚴法師

師為西涼州人。青年出家,以精勤聞名。穿衲衣禪坐,常年茹素志向。高遠,廣學經教。後遊歷西域,學習禪法。乞請佛馱跋陀禪師傳法東土。元嘉四年(西元427),與沙門法雲一同譯出「普曜經」六卷,「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四卷,「四天王經」一卷等經典。

法師在未出家前,曾經受過五戒,然而有所違犯。後來出家,受具足戒。常常懷疑自己不得戒體。每每想起,都會深感恐懼。雖經多年禪觀,不能自了。於是又從海路,重返印度,諮詢明士達人遇到一羅漢比丘,法師就將自己的疑惑呈問羅漢羅漢不敢私作決斷,專為入定,往兜率宮諮詢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答覆:得戒。智嚴大喜,步行返回中土。走到罽賓國時,無疾而化,時年78歲。

33.北魏-慧覽禪師

俗姓成,酒泉人。曾經到西域諸國遊歷參學,頂戴佛鉢,後來在罽賓(迦濕彌羅),師從達摩比丘,學習坐禪法要。達摩比丘曾經入定往兜率天,在彌勒座前受菩薩戒。元嘉四年(427)前後,達摩比丘為慧覽授戒。慧覽法師在於填(闐)國,為那裏的僧眾受戒。回到中國後,宋文帝請師主持鐘山定林寺。後來,孝武帝在都城起建中興寺,敕令法師移住。京都禪僧,無不追隨學習。

34.北齊-彥琮法師

彥琮法師,俗姓李,趙郡伯(河北隆堯西)人。書香門第,世家大族。少年聰敏,才思文采清新脫俗。見識深邃悠遠,洞察細緻入微。「情符水鏡。遇物斯覽。事罕再詳。」最初投信都僧邊法師。法師見他年幼,讓他試誦《須大拏經》。此經差不多有七千字,彥琮居然一天就通達受持。又讓他誦《大方等經》,僅幾天後又全通達。這樣學習,直到十歲才為他剃度,改名道江。寓意彥琮智慧浩瀚,如同江河一般。

齊武平初(西元570年),彥琮十四歲。皇帝請彥琮到宣德殿講仁王經。皇帝親臨御筵,文武大臣排班整齊侍立兩旁。更有皇太后、宮女等人,一同參與法會。並且讓侍中高元海站在法座旁,扶送彥琮法師升座,聽命侍候。法師雖然年幼,卻氣定神閑,神堅氣朗。大家都很驚歎。講經過程,分析入理,出神入化,博得一致好評,深受大家景仰。受具足戒後,彥琮更是專門學習檢閱律藏,探討科判。

後來,煬帝召彥琮入宮,住於內廷。開講《金光明》、《勝鬘》、《般若》等經。我國歷來重視文頌,而佛教從印度傳來,自然以梵文為本源,所以大家對於梵文聖典都極為重視。彥琮留心收集貝葉梵典,日誦萬言。像《大品般若》、《法華》、《維摩》、《楞伽》、《攝論》、《十地》等這些大經大論,全都使用梵本受持讀誦。每日勤奮,默默用功,必要瞭解清楚周詳,才會作罷。

大業二年(西元606),煬帝傳旨在洛陽上林園,設立譯經館。讓彥琮在那裏主持翻譯。前後譯出經典達二十三部,一百多卷。他每譯一經,必制序文,把必要事由說明在前。

大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彥琮病危。雖然羸弱,但是神智清爽。他問弟子:「過齋的時候到了嗎?」弟子回答:「還沒到。」於是閉目臥倒。就這樣,先後問了三次。探身回頭,看看門外,見太陽已到中天,說:「過齋時間到了,我要圓寂了。」他要來水,洗手焚香。並且迎請瞻仰彌勒菩薩畫像,合掌恭敬。睜眼諦觀,閉目冥想,經過三四次後。再沒動靜,就像是入定了一般。往生時,大家都沒覺察到。後來用絲綿探視,才知已經圓寂。法師壽年五十四,戒臘未考。

35.北周-法上法師

法上法師,俗姓劉,朝歌(河南淇縣)人。五歲入學,僅七日就能讀通章句;學到八歲時,對於儒家經典,博聞廣覽,盡知其理。九歲能讀《涅槃經》,生起厭離出塵之志。十二歲上,投道藥禪師出家,讀誦《維摩》、《法華》二經,不過二十多天,居然把兩部經典全部讀通。開講法華,酬對問難,沒有不讚歎佩服他的。法師外貌不佳,所以大家編了一個諺語:這黝黑的沙彌如果出現,升高座的法師就要遭殃啦。後來遭逢災年,吃穿都很匱乏。法師專心禪修,一意趨向涅槃,根本沒有考慮到饑寒之苦。米飯不夠,就挖取些野菜來吃。衣服不暖,就撿些乾草裹身。捨身為法,精進修行,身子極度孱弱,眼看就要不行了,不過精神卻越來越好。

後依慧光律師受具足戒。大家都知道他精通義理,便都請他講法。於是法上輪番開講《十地經論》、《楞伽經》、《涅槃經》等經,並且撰寫文疏。所得到的佈施供養,全都用於建造寺院。寺院在山中,山頂是彌勒堂。一切莊嚴供具全都齊備,極盡華貴美麗;常住僧人達一百五十位,衣食藥具四事供給,周到齊全。

北周武帝滅佛法難,所幸沒有波及山頂的彌勒堂。但是出家人都被趕出寺院。法上法師被迫潛隱,穿著俗服。不過修行如常,發願命終之後,能夠上生兜率陀天,覲見彌勒菩薩;並且希望我足夠長壽,能夠看到佛法重振的一天,再去山頂頂禮慈氏如來。後來法師病重,身體非常虛弱,只能坐在椅子裏,由弟子抬著上山,對彌勒堂中供奉的佛像,合掌三拜,並且右繞三匝。回到住處,恭誦《維摩》、《勝鬘》二經,讀完就圓寂了。壽歲八十六,那年是大象二年(西元580)七月十八日。

36.北周-智江法師

釋智江。俗姓單。幽州三河南管人也。本富族遊俠之子。雖乘竹馬厭回火宅之門。乍玩沙堆好作浮圖之制。略聞竺乾之教。必淡慮凝情。若瀟湘之逢故人也。唐乾寧四載。始年十五詣盤山感化寺。遂成息慈。息慈業備。天復三祀往五台山梨園寺納木叉法。自此擔簦請業擇木依師。「淨名」。「上生」二典精練渙然冰釋。心未屬厭。梁龍德元年於商丘開元寺請名數一支。所謂精義入神散則繁衍。因著「瑞應鈔」八卷。達者傳之。生徒影附繕寫夥多。後唐同光元年在微子之墟住院。締構堂宇輪奐可觀。復塑慈氏釋迦二尊十六羅漢像。咸加績彩克肖聖儀。善務方辦。俄遘沉痾。以周顯德五年孟秋順終。享齡七十四。當屬纊時滿院天人雜遝。若迎導之狀。疇昔誓生覩史之昭應也。吏部員外郎李鉉著塔銘云。系曰。前人立義皆按教文。豈得好惡隨情是非任見 已行前轍不覆。後車胡不謹而循之,通曰。夫創著述者有四焉。一前說極非於文茫昧。一僻見謬解領悟自乖。一樂繁嫌略。一好直怪迂。有一於此無不著述也。江公瑞應鈔未經披覽。聞諸道路言亦濟時須。苟不濟用而變革古德義章。則何異以舊防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也。

37.唐-智晞禪師

智晞禪師(556-627),生於北朝,歷經隋唐,後人多稱之為「唐僧。」俗姓陳,穎川人。從小就表現出異於同齡孩童的特質,一直都很超脫,對凡事都看得很開。見到生老病死,悟達人命無常國土脆危,浮生一夢譬如朝露。於是發願,誓出塵勞,志意出家。他四處遊走,尋訪名山古刹。聽說智者大師在五臺山高振法幢,在佛隴峰上安僧辦道,廣宣佛法,化導凡愚。智晞至誠懇切,希望親近請益。跋山涉水,走了很多路,直到二十歲那年,才得如願以償。二人非常投緣,一拍即合,初一見面就確定了師徒關係。智晞出家後,威儀具足,戒律不失,並且聽學禪法,踐行寂定,精進不懈,如救頭燃,從無懈怠。功夫用到深處,突聽東山傳來銅鐘響,聲音巨大震動山谷,智晞當下靈光閃現,不禁歎道:「啊!這是在叫我啊!」

禪師捨報之前,預知時至,他對弟子們說:「我的大限就快到了,你們準備一些香湯水,我好沐浴。」山野之中,各種動物、鳥獸全都集來寮房四周,這些動物殊勝特別,外形奇特罕見,並非尋常可見的物種。這些動物們不斷飛起,又不斷在地上來回竄走,悲傷萬分,不住呼喊嚎叫,過了好幾日才四散離開。到了貞觀元年(627)十二月十七日夜,禪師端坐法台,跏趺正直,仍然手拿如意,說法不絕。文辭嚴密,法理深邃。最後他對弟子們說:「我和你們有緣遇到,今天就要永別了。以後若有因緣再相會吧。」說完便安靜下來。過了很久,弟子中有人開始哭泣,禪師睜開雙眼訓誡大眾:「人身無常,生滅決定,這是世間一切事相的必然歸宿,有什麼可以悲傷的呢?你們出去吧,不要吵鬧干擾我。」「我自從學習禪法以來,有四十九年時間,一直都再精進行道,堅持不倒單,背不沾床。我必然不會辜負信施的供養。你們如果還想與我見面,可以努力精進,用心辦道。做一分得一分,功夫不會辜負有心人的。」一個弟子問道:「不知道師父將要往生到哪裡去呢?」禪師回答:「我將會依報上生兜率陀天淨土,在天上西北角,那裡的宮殿是青色的。」

 「智者大師也在那裡,左右兩邊天人很多,全都坐在寶座之上,只有一個寶座空在那裡。我問明情況,原來是為灌頂法師準備的。六年以後,法師將會捨報上生兜率陀天。」十八日早上,智晞禪師囑咐大家,你們早點用齋,我這就要往生了。中午時候,儼然結跏趺坐,端正肅穆。就好像平時打坐入定一樣,氣息綿綿不絕,微弱難辨,再也沒有清醒過來。法師壽命七十二歲。捨報時聽到空中陣陣天樂,管弦絲竹,持續很久,在場大眾全都聽到。幾天之後,要將肉身供入石龕時,只見面色紅潤,時分安詳,手腳關節都極柔軟,就好像睡著了一般。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灌頂法師捨報於國清寺,有此可證,智晞法師境界並非虛妄,真實不謬啊!(傳記中說:智者大師臨命終時,有弟子請問:不知道師父將要往生何處。智者說:「我的師長、朋友們,都跟隨觀音菩薩來迎接我啦。」《止觀輔行傳弘決》中,關於此事的說明:大師生平常常發願,往生兜率陀天。臨命終時卻說觀音菩薩前來接引。當知一切事物都有其因緣,施設度化也同樣要隨順因緣,不能一概而論。準《觀無量壽經》之旨,只要能得中品往生,阿彌陀佛與一切大菩薩眾,都會親來接引,怎麼會只有觀音菩薩獨自前來呢?智者大師是信位菩薩,怎麼會連中品往生都不達不到呢?所以這一切都是應機施教,隨緣化導。智晞法師所見到的境界,那是恩師智者大師的夙願啊!)

38.隋-曇衍法師

曇衍法師,俗姓夏侯,南兗州人。一生下來就長有牙齒,大家都覺得奇異。七歲入學,非常機敏,聰明絕倫。十五歲就被提拔任州都公事。一有時間,就去聽聞佛法。十八歲時舉秀才貢上鄴都,聽慧光法師講法後,即稟受三皈五戒,不再操持世俗事務,專心學習佛理。精進學習了三年,成績優異,超過很多前輩。二十三歲時,投慧光法師出家,當即圓戒。刻苦精進,利用一切時間學習聽課,乃至於廢寢忘食,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擠出來利用學習了。學成後勤於講學,對於玄妙奧理的開發多有襄助。

開皇元年(西元581)二月十八日。他忽然對侍者說:「我就要辭世了。」稱念彌勒佛名,正午時分,念佛聲音驟停,法師圓寂。僧人們圍攏來看,見師面色如常,表情怡悅。師壽七十九歲。曇衍自誕生之日起,就有殊勝瑞相感化有緣。法師畢生忠貞正直,只要見到佛像、佛經,都會畢恭畢敬,禮拜供奉,捧接跪送如理如法。在馬路上看到孤獨貧困,有難處的人們,都會慈悲憐湣、暗自流淚。終生都對戒律喜聞樂見,常常聽聞熏習。生平功夫,著在《維摩》、《勝鬘》兩部經典,每天都會溫習誦讀一遍。法師在臨命終前,有人在夢中看到曇衍法師穿著紅色天衣,螺髻的頭髮披搭在後背上,並且有兩位童子侍候著,向著北方,升入雲霄。沒過多久之後法師便圓寂了,那時大家都認定,法師決定上生兜率無疑。

39.隋-道積法師

河東安邑(山西夏縣)人,曾講解《大涅槃經》、開演《攝大乘論》和各宗經論,可謂八宗並弘。晚年時,預知天命將至,則專門弘揚《地持菩薩戒經》,作為最後,也是最完善的教誡。隋朝初年,有一位寶澄沙門,在普救寺籌建百尺高的大型彌勒塑像。萬事才剛起頭,寶澄不幸早逝。遠近鄉鄰,點燃熏香,請道積法師繼任。前後整整十年,雕塑裝飾都已完備。四眾弟子無不心生皈敬、歡樂喜慶。最初道積法師受請,當晚夢見有兩頭獅子,在佛像兩側,連吐明珠,持續不絕。醒來之後,法師思惟:獸王自在,表示佛法流傳,無有阻礙。寶珠自湧,表財施無窮,冥冥之中會保佑工程順利完成。於是他讓工匠,按照夢中所見,在彌勒大像兩側,繪製獅子吐珠形象,供奉至今。像設三層,岩廓四合,上坊下院,光耀相臨。寺院周圍,都是田園石磨等生活基業,資生所須。這座寺院得以擴建,這都是道積法師的功德啊!貞觀十年(西元636),九月十五日,寺內的大鐘,怎麼敲都不響。三天以後,道積法師圓寂,壽六十九歲。鐘聲恢復正常,大眾無不哀傷驚歎。

40.隋-慧斌法師

隋。釋慧斌。俗姓胡氏。出家。住豫章郡禪居道場。後師事天台智顓。祈求出家。蔬食長齋。精苦尤甚。隱居匡山。杜絕人物。誦法華經。初誦經竟。即燃左手第四指。以為供養。如此日限三遍。自是累年每有殊香熏馥房戶。又聞彈指感動居鄰。以大業八年八月捨命。春秋四十有四。未亡之前。自覩神人現形數丈。而為作禮。稱歎持經功德。因言。法師當行。躬願陪從。又寺僧智海。實行人也。夢法師云。今生兜率陀天。接奉無由。便此辭別。深相勸課。使共行道。身亡以後。形體長大。倍於平昔。斂以舊衣。三分蔽一。道俗驚異。莫詳其理。遺言咐囑。令身施眾生。同學僧顓。贊成其志。收骸。建立方墳於屍陀之所洪井巖焉。

41.隋-靈幹法師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幹。俗姓李氏。金城狄道人也。志節恭勤常修淨業。依華嚴經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作彌勒天宮觀。至開皇十七年遇疾暴悶。唯心不冷未敢藏殯。後醒述云。初見兩人。手把文書戶前而立。曰官須見師。俛仰之間乃與俱往。狀如乘空足無所涉。到一大園。七寶樹林端嚴如畫。二人送達便辭而退。幹獨入園東西極目。但見林地。山池無非珍寶。焜煌亂目不得正視。樹下花座。或有人坐。或無坐者。忽聞人喚云。靈幹汝來此耶。尋聲就之。乃慧遠法師也。禮訊問曰。此為何所。答曰。是兜率陀天。吾與僧休同生於此。次吾南坐上者。是休法師也。遠與休形並非本身。頂戴天冠衣以朱紫。光煒絕世。但語聲似舊依然可識。又謂幹曰。汝與我諸弟子。後皆生此矣。因得覺悟。重增故業。端然觀行絕交人物。至大業三年。禪定初成。敕召為道場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敘。至於八年。於本房內所患漸重。將欲終卒。目精上視。不與人對。久之乃垂。顏如常日。沙門童真問疾。因見是相。幹謂真曰。向見青衣童子二人來召。相逐而去。

42.隋-惠仙法師

惠仙法師,俗姓趙,河東蒲阪人。出家以後多方請益,對於各宗各派,各種經論多有涉足和研究,其中尤以《華嚴》、《涅槃》二部大經,奉為一乘根本教法。終其一生,始終專注,研讀,晚年更是深透妙旨,他對旁人說:「這兩大法寶,好像如意寶珠,我每日奉讀,片刻功夫都不曾放下。」後來在夢中見一僧人對他說:「來年冬天,你就要上生兜率陀天了!」到九月中,微微感覺有些不舒服,想起夢中預言,知道自己將要捨報,他對侍者說:「我出家也有些年頭了,曾幾次求增菩薩妙戒,今天還想在再增受一次。」於是召請諸位大德,可沒有人來應命。惠仙說:「這些大德都只自修而已,又如何能自度度人呢?」 「那就把戒本拿來吧。」自己誦戒完畢,便又暗自慶倖,能夠潛然離世。當天晚上,有許多不同模樣的天人出現,密密麻麻如同繁星一樣出現在房前屋後。他們互相高談闊論,忽隱忽現。全寺上下全都見到這殊勝瑞相。還有人看到佛像立在屋外。第二天中午,法師忽然坐直身子,合掌對大家說:「人命無常,輪迴無盡,一念之間,就成隔世,大家好好修行,希望與大家盡未來際都能結下善緣,生生世世不捨彼此。」說完緩緩躺下,捨報入滅。壽命七十五歲。這天是永徽六年(655)十一月十七日。寺中有一位亙禪師,也是當時出眾的高僧,在京洛一代都很有名望,他崇信彌勒淨土法門,發願捨報之後上生兜率陀天,覲見彌勒。他親近惠仙法師,親眼目睹法師生平行業,和臨命終時那麼多的感應和徵兆。他說:「法師必定上生兜率陀天,親近彌勒菩薩去了!如果這樣子的境界都不能確定上生無疑,那還有什麼樣的徵兆能夠用以證信呢?」

43.隋-慧淨法師

釋慧淨。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也。家世儒宗。鄉邦稱美。淨即隋朝國子博士徽遠之猶子也。生知天挺雅懷篇什。風格標峻器宇沖邈。年在弱歲早習丘墳。便曉文頌榮冠閭裏。十四出家。志業弘遠。日頌八千餘言。總持詞義罕有其比。遊聽講肆諮質碩疑。徵究幽微每臻玄極。聽大智度及餘經部。神釆孤拔見聞驚異。有志念論師。馳名東夏。時號窮小乘之巖穴也。乃從聽習雜心婆沙。學周兩遍大義精通。淨師撰有《法華經纘述》十卷。《勝鬘》、《仁王》、《般若》、《溫室》、《盂蘭盆》、《上生經要纘》、《下生經要纘》等各出要纘。盛行於世。並文義綺密。高彥推之。故其每有弘通。光揚佛日。緇素雲踴慶所洽聞。於時大法廣弘充溢天壤。淨之功也。

44.隋-蘇富婁居士

蘇富婁本是憲法師的弟子憲法師圓寂前留下遺願說:道安法師曾經塑造丈八金佛,現在已經毀損,希望你重新修造一尊一摸一樣的像。蘇富婁雖有心造像,但是他從來沒有見過那尊像,也不知道那尊佛像到底是什麼樣子。後來夢見一位印度梵志為他指點,便依此鑄模造像,居然一下子就成功了,絲毫不差。在鑄造佛像的同時,天雨妙華,鋪滿整座寺院後來,蘇富婁又在自己家裡,塑造一丈高的金銅彌勒佛像,感夢得憲法師指點:應再造更多的佛像。蘇富婁聽從教誨,於梵雲寺造塑五十九尺高的大像,這些事蹟很多地方都有記載。

隋朝初年,秦孝王鎮守襄都。聽說有一尊道安法師的古像,形狀造型各方面都很獨特。於是差人製圖,在長安延興寺依圖修造,禮拜祝禱,同樣感得空中仙樂,天雨妙花等極大靈瑞。此尊佛像至今仍供奉在延興寺中。

45.隋-法誠禪師

法誠禪師,俗姓樊,雍州萬年人。童年出家,投止藍田王效寺,專事 僧弘法師。每日持誦《妙法蓮華經》,作為恒課。又曾參謁禪林寺相禪師,請益學習禪定,成績名列前茅,道德風範也很高尚,大家非常恭敬仰慕他。

隋文帝欽敬禪師德范,想請禪師出山傳戒。法誠上書堅辭,背著書箱,跑到很遠的地方行腳,遊訪參學。曾做夢感應得普賢菩薩現身教化,讓他書寫流通大教,菩薩說:「大教就是大乘經典,這是諸佛才有的智慧,也就是經典所謂的般若。」當時有一位學士,名叫張靜,善於書寫,號稱筆工,是數一數二的高手。法誠法師將他請到終南山悟真寺。為他受八關齋戒,清淨心意,靜修三業。每次抄寫經書都是口含香水,身穿新衣。法師非常厚待張靜,張靜也盡心盡力,抄寫八部般若。巨著完成,法誠堅持每天都點香供養。展卷在桌案上,每一筆每一劃全都細緻觀摩,專心致志,一絲一毫都不曾遺漏。那時有一隻異樣的神鳥,模樣顏色都很罕見,飛來房裏,徘徊鼓舞。只有落在經案上時,才會聽話乖巧,不吵不鬧,過了很久才會飛走。到第二年,但凡廟裏有什麼大事,這只奇異的神鳥又會出現,反反覆覆,頻繁往來。

貞觀十四年(西元640)夏末,法師忽然感病,預見自己將不久於世。發願上生兜率陀天,讓人準備溫水洗浴。又讓人把自己的喪事用品拿來,親自查點,不許使用過分榮厚的儀具。到了月底,一天清晨剛剛現出明相,法師無緣無故自言自語說:「想要進來那就進來吧,不必彈琴唱歌。」又對侍者說:「佛經上說:諸行無常,生滅不已,人有兜率往生,這話今天得到了驗證。有童子在門口迎接我,已經等候很久,我這就要走了。你們要依佛陀制定的戒律,嚴持謹守,不要違犯,以免將來後悔。」話音剛落,突然從嘴裏出現光明,照在門檻裏。大家聞到一股異香,馥鬱芬芳,馨香撲鼻。見法師儼然端坐,已經上生。世壽七十八歲。

46.唐-玄朗禪師

玄朗,字慧明,婺州(浙江)東陽人,俗姓傅。乃是雙林傅翕大士的六世孫。九歲時出家,跟隨師父學佛,每天都要學習經典達七頁以上。二十歲時,遠赴光州從岸律師受具足戒,究學戒律,又博覽經論。他得知天臺,貫通諸宗,導歸一乘。便往東陽天宮寺,從慧威法師求教研究。玄朗學習非常刻苦精進,不計物資貧乏生活辛苦。把《法華》、《淨名》、《大論》、《止觀》、《禪門》等佛典全部通達,大凡天臺所有教理全部涉足,專研精金。後來依止恭禪師,重新修習禪觀。潛心於十乘、三觀、四悉、六即。久居世外,厭惡紅塵。樂在田野草廬,常住森林山谷。因為長期居在左溪岩,故以「左溪」為號。

他一人獨居辦道,堅持三十多年。始終穿著硬布麻衣,吃粗茶淡飯。每天都會長跪發願,殷勤啟請,願生兜率淨土,從而得到感應,空中有舍利降落。又在大殿的牆壁上繪製觀音賓頭盧像,焚香繫念,又感得五色神光,在場大眾全都看到,不禁驚歎感應無差。從此以後,常有猿猴捧缽供養,又有飛鳥駐足聽經。教導大眾,誨人不倦,每天無論人多人少,都會堅持講經。一件七衣穿著四十多年,一條坐具一生都沒有更換,飲食清淡,不貪美味,居住在簡陋住所,從不入高廣大屋。如果不是為了閱讀經典,從來不點蠟燭。如果不是為了禮佛修懺,從不多走一步。一言一行,無不謹慎細緻,完全遵照律法要求,一絲不苟。以至於遠近的比丘、尊宿,全都登門拜訪,絡繹不絕,把天臺教法推向鼎盛。

一天他對弟子們說:「我該做的事已經全都做完了,無常只在朝夕間。」天寶十三年(西元754)九月十九日,又招呼弟子們說:「我六即理已圓滿,萬行卻還未夠,清淨戒體為心之根本,你們應當以戒為師。」話音剛落,即端坐捨報。壽長八十二歲,僧臘六十一載。後來大家做夢,全都夢到法師出現在第四重寶閣之上,這是上生第四天兜率淨土的表徵啊。荼毗之後舍利分為二份。一份供奉在左溪西原,一份供奉在東陽東原。後代行人尊稱玄朗為左溪法師,為台宗第八代祖。

47.唐-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俗姓陳,本名褘。系出名門,為東漢太丘縣令陳寔的後代。祖輩皆任朝官,祖父陳康,曾任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早通經術,英潔雅操,身高八尺,眉清目秀。曾任江陵縣縣令,後棄官歸隱。玄奘法師的二兄長捷法師早年出家,對玄奘每日教授精妙佛理,並且旁通巧論。十一歲時隨長捷法師到洛陽淨土寺,誦「維摩」、「法華」等經,天資卓然,不入俗流。口誦眼觀,非常流利。那時的東都,講經法席特別興盛,規模宏大。「涅槃」、「攝論」、「阿毗曇」等論,玄奘過耳不忘。遇到講經法師,總是把文言義理,反覆諮詢推敲詢問,刨根問底,鑿窮巖穴。大家無不驚訝玄奘有如此超常的記憶力,真是世所罕見。

二十一歲時,玄奘暗自尋思:學習貴在長遠,義理最重疏通如果只是局限在現有的成果,那是不可能進一步探究到真理的。我要冒險去印度,哪怕山高路遠,危險阻隔,若不捨身求法,又怎麼能得到佛法的真諦呢?貞觀三年(西元629)三月,玄奘二十九歲,開始動身前往印度,朝拜佛陀聖蹟。徑直前往姑臧(武威) ,逐漸到達敦煌,出了玉門關就是茫茫戈壁。玄奘法師隻身孤影,攜帶乾糧,前方一望無垠平坦的沙地,絕無人煙,只能徬徨著聽天由命,刻苦前行,經過許多危難艱險,到達伊吾高昌,高昌王麴文泰敬禮備至,補充食物,給予資助。並且遣使陪送玄奘去見突厥葉護可汗。在可汗的幫助下,順利經過西域十國,到達印度。

玄奘在印度遊學期間,足跡遍及五印,歷經一百五十多個國家。於貞觀十九年學成回國。正月二十四日,到達京都西郊。大家聽說消息後,紛紛前往迎接,前赴後繼,浩浩蕩盪達數十萬人之多。大家欣喜若狂,場面盛大,就好像龍華三會一般。太宗皇帝下旨玄奘入宮,予以召見。談論這些年的所見所聞,包括佛教教理,地理民情,玄奘一一作答,毫無保留一聊就聊了一天,把時間都忘了。玄奘提出申請,希望能夠翻譯佛經。太宗說:「自從法師去印度後,造了一座弘福寺,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禪院非常清靜,可以提供給您開展翻譯工作。凡所須人力,物力,都可以和房玄齡商量,我們一定會特別提供,補充供給。」「法師需要士大夫們幫助翻譯,都會安排妥當。碑文由皇帝我親自來擬。」石碑造成,由書法大家抄寫,並蒙特許,即日送到寺院。城所有寺廟,全都建造幢蓋以作供養。又敕王公以下,包括太常九卿,所有各級政府官員,還有兩縣妓樂,車馬接踵,多達一千多量,全都駐紮在弘福寺。皇帝親自在安福門看台登高相送。京城裡的男男女女,全都站在道路兩邊,充塞街道,自北向南黑壓壓人頭攢動達二十餘里。佛法得到廣泛傳播,極大興盛,此情此景,可謂絕無僅有,空前絕後。

玄奘法師畢生發願求生兜率淨土,欲見彌勒菩薩。在印度遊歷時,又聽說無著菩薩,世親菩薩也全都上生到兜率陀天。頻頻祈請,每次都有明顯的驗證,所以更加決定,增進信心。後來駐錫玉華宮,只要有空,就見縫插針擠出時間來增發信願,欲生兜率,見彌勒佛。自翻譯完《大般若經》六百卷後,更是精勤警策,禮拜懺悔。麟德元年,玄奘對譯經人員和徒弟們說:「一切有為法,必然會有壞滅的一天,如夢幻泡影般,並無實體可言,又怎麼會久住不壞呢?我將於六十五歲時,在玉華宮捨報。如果大家有誰對於經論教理還有疑問,那就抓緊時間來問吧。」大家聽後非常驚恐,紛紛議論:「法師未到耄耋之年,怎麼就說這樣的話呢?」玄奘回答:「這事我當然知道了。」後來造塑了俱胝十億尊佛像,禮拜懺悔,向諸佛菩薩及其僧眾辭別。他對僧人們 :「我已經做好了準備。」經云:色身是苦,就好像死狗一樣令人厭惡我死以後,就在宮殿附近的山上,找個寺廟,在安靜地方把我埋葬就好。」

沒過多久,玄奘的病情逐漸加重,以至臥床不起,睜眼閉眼都能看到巨大蓮花,新鮮雪白非常殊勝,又能見佛現身,知道必然會上生淨土。讓人將他翻譯的全部經典目錄念給他聽,共計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自覺非常欣慰。玄奘法師預知自己馬上就要捨壽,正式召集門人,大家能來的都趕來了,非常著急,生怕趕不上法師向弟子們辭別,並且完成遺書上表朝廷後,就開始默念彌勒尊佛,也讓邊上的人一同稱念:「南謨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都能迅速奉見慈尊。南無彌勒如來。此處一切大眾,願眾人等命終都能決定上生。」到二月四日,法師右脅而臥,重疊雙足,右手支撐頭部,左手自然下垂,非常安穩,一動不動有人心急,想知道是否有見到瑞相玄奘回答:「不要發問,這樣會妨礙我相繼的正念。」五日中夜,玄奘法師氣絕神逝。停靈供奉,長達兩月,居然毫無變化,面色如常。並且有許多瑞相感應,這裡恐繁不具。到了下葬的日期,皇帝下令全城出家僧人,全都持著幢蓋相送。於是下葬當天,送葬的隊伍浩浩蕩盪,素蓋素幢像雲一樣,把天空都遮住了。悲哀的梵樂,引得人們悲痛不已,人神共泣,痛惜法師捨報圓寂。皇帝親臨城樓,登高眺望目送。並且下旨,和佛陀的棺槨一樣,用金棺銀槨。玄奘法師殯葬在白花原四十里中,後來遷葬樊川,從地下把法師遺體請出的時候,大家無不吃驚,已經埋葬了那麼久,色身居然一點都沒有腐朽變壞如果不是願力的作用,又怎麼可能實現呢。

48.唐-道宣律師

道宣律師,俗姓錢,丹徒人。母親曾做夢,夢見月亮掉入腹中,因而有孕。在懷孕期間,又曾夢到一個印度僧人對他說:「你肚子裏的孩子,前世是梁朝僧祐律師,也是原來南齊剡溪隱嶽寺僧護法師。等孩子長大以後,希望能夠聽許讓他出家,他將會對佛教的發展、傳播起很大的作用。」懷孕足足十二個月後,於四月初八日誕生。九歲就能作賦,十五歲生起厭離世俗之心,跟隨智頵律師,學習佛法、誦習經典。十六歲落髮出家,專精克念,得到很多感應,有一次居然在一個空盒子中出現舍利。在學習戒律的時候,才聽完一遍就打算學習禪法。師父呵責道:「遠近有度,因微知著,修行次第是有要求的,基礎一定要打好,才能持續進步。你現在還不到修禪定的時候,必須還要繼續究學律法。」道宣遵從師命,反覆聽學戒律達二十遍,才去山林宴坐學習定慧。隱居在終南山,行般舟三昧。經常有龍群化作人形,有男有女,前來拜見。曾有一次,送來一匣奇異鮮花,像是棗花,卻和榆樹那樣大,香氣撲鼻,芬芳馥鬱,經年不敗。又有一次,供養許多奇異水果,滋味甘甜,顏色素潔,不像是人間所能有的。

貞觀十九年(西元645)玄奘大師回國,帶回大批經論梵本,在弘福寺組成譯場,道宣應詔參與,任綴文一職。後又撰寫南山三大部,著作等身,多達二百二十餘卷。堅持三衣一缽,日中一食,粗茶淡飯,走路時執持拐杖,睡覺時也常不倒單。居住的地方有很多跳蚤蝨子,道宣也是怡然自得。曾建築一個高壇,轉瞬即有一個長眉僧人,和他一起談論佛法。有人認出,那居然是賓頭盧尊者。又有證得三果的印度聖僧,在壇前禮拜,不禁讚歎:「佛陀滅度之後,像法時代到來,能夠這樣弘揚戒律、發展律學,只有法師一個人啊!」乾封二年(西元667)初,冥冥之中感應有天人來討論戒相,對於法師所著三大部注釋的文句輕重、義理乖謬之處,予以指出。並且說明,這不是律師悟解不夠,而是翻譯的問題。希望能夠修證,以正視聽。律師便依教修證,所以現在流通的,都是重新修訂以後的本子了。

貞觀年間,曾隱沁部雲室山。有人親眼看到,有天上的童子侍奉左右。在西明寺駐錫時,有一天夜晚,走路不小心,一腳踏空臺階,眼看就要摔倒,突然有東西扶持,居然駐足在虛空之中,如履平地。仔細查看,原來是一個少年。道宣問:「你是誰?怎麼晚上還在這裏?」少年說:「我不是凡人,我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兒子那吒。我是來護衛正法、擁護和尚的,我在這裏已經很久了。」道宣答道:「貧道修行,太子不必為我操勞。您有自在威德神力,印度有哪些可以作的佛事,能否幫我實現呢?」太子說:「我有一顆佛牙,已經供養很久了。我們甚至願意將頭顱供養給法師,所以今天我把這顆佛舍利轉奉給法師供養。」自此以後,佛牙舍利就開始在人間傳世。後來又在臺階前,太子禮拜律師,並且供養許多棘林香,說:「律師將來,會上生兜率陀天。」

十年以後,到了乾封二年(西元667年)的十月三日,律師端坐安詳往生。壽年七十二歲,戒臘五十二。弟子們將遺骨埋葬於壇穀石室。唐高宗詔令,崇飾圖寫律師的真容奉祀,以追念其遺範。律師持戒精進嚴謹,聲譽高振寰宇,弘揚編修律法,美名傳播天下。後來印度三藏法師善無畏來到中國,上朝謁見。皇帝問候道:「法師遠道而來,一定很辛苦了。先休息一下吧,您想去什麼地方呢?」善無畏回答:「我在印度時,常常聽說,在西明寺有一位道宣律師,傳承律學、持戒精嚴,無出其右。我想前往禮拜依止。」得到皇帝許可。到了懿宗皇帝咸通十年十月,朝廷追諡封號:澄照律師。為塔起名為:淨光塔。後人因他長期居住終南山,並且在終南山完成了律學研究,即稱他所傳弘的《四分律》學為南山宗,稱他為南山律師。

49.唐-循州山神

唐朝道宣律師曾問天神:「南海循州北山興寧縣裏的靈龕寺,經常出現許多瑞相靈跡,那是怎麼回事啊?」天神答道:「那是文殊菩薩的弟子啊。此山山神原來做了很多壞事,文殊菩薩悲憫他,便去進行教化。讓山神得到宿命,悟知前生之事,幡然醒悟。發願留在那裏,以種種方便利益他人。我常常禮拜承事,得以脫離惡道。這是文殊菩薩顯現勝跡啊!」貞觀三年(西元629),山神命終,轉生到兜率陀天。

50.唐-大乘燈禪師

大乘燈禪師,愛州(越南東京)人。幼年時跟隨父母行船到杜和羅鉢底國,便在那裏出家。後來跟隨該國唐使郯緒回到長安,在玄奘法師處受具足戒。安心修學,一待就是幾年。他聽聞玄奘大師描述佛陀勝跡,仰慕已久,便想去禮拜。於是攜帶佛像經論,到師子國禮佛牙,出現許多靈異瑞相。經過東印度耽摩立底國,住了十二年以學習梵語,誦經修福。後來遇到義淨法師,便一同到達中印度那爛陀寺,後又去了毗舍離國至拘尸城。每到一處都會暗自歎言:「本來想要大行弘化,可是還未如願,我現在已經衰老了,今生未盡的志願,希望下輩子能夠實現。」他時常修行六事法和所有能夠作為上生資糧的行業,曾在夢中親近彌勒菩薩。日畫龍華一兩枝,標明心志。後來示寂於俱尸城般涅槃寺,世壽六十多歲。

51.唐-窺基法師

窺基法師,字洪道,玄奘法師高足。俗姓尉遲,京兆長安人,祖先曾任隋代州西鎮將,父親尉遲宗,是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封江油縣開國公。窺基是家中獨子,母親裴氏,曾夢見自己手持明月吞下肚子,醒來後就有了身孕。

窺基法師自誕生起,從小就與其他孩子不同。年少時廣學儒家經典,善長作文。敏捷過人,神清氣爽。玄奘在長安進行翻譯工作,很注意物色培養人才。偶然在路上遇見窺基,見他眉目秀朗,舉止大方,讚歎道:「都說將門無犬子,真是不錯,如果因緣隨順,能夠收他為弟子,那我就有繼承人啦。」於此同時,玄奘回憶起在印度時,就在回國前夕,曾在尼犍子佔得上上卦:此番東歸必得哲嗣。玄奘考慮周詳後,親自登門拜訪,和窺基的父親商量,希望能讓他的兒子出家。將軍說:「這孩子從小就不愛耍槍弄棒,一讀書就精神抖擻,只怕這孩子脾性倔強,難以教化!」玄奘法師答道:「窺基資質聰穎,必成大器。也是將軍福報,其他人家求還求不得呢!也只有我才能識別出這匹千里馬。」經玄奘法師百般勸慰,家人這才點頭同意,而窺基卻強烈拒 ,後經玄奘再三激策勉勵,這才聽話拜師出家。這年窺基十七歲,玄奘親自調教,學習五印度的語言。排解難點,開釋糾結,而窺基又很善於梳理條陳,建立體系,提綱挈領。大家都很驚嘆佩服。二十五歲時,學成畢業,奉詔參與翻譯經典。並且通述開講大小乘教,寫成疏釋多達百本,人稱百本疏主。

後來窺基朝五台山,來到西河,在一座古廟裡投宿。夜裡夢見在山崖底下,無數眾生痛苦呼喊,淒楚摧心。這時,突然有兩位仙童,扔下兩個捲軸和一支筆。第二天一早,窺基路過信度寺,見到寺裡發出萬丈光芒,經久不散。便去尋找光源,發現放光的居然是兩軸書,打開一看,竟然是「彌勒上生經。」回想起前夜的夢境,恍然徹悟:原來是佛菩薩感化,慈氏菩薩讓我造疏,釋通開發此經妙旨啊。於是準備造疏,剛把毛筆拿起,筆鋒處突然掉落二十七顆舍利,全都同櫻桃一般,色澤紅潤,令人一見生歡喜心。還有一些零星掉落的舍利,也像稻穀一般大小。

窺基隨處化導,在在處處都會教導弟子,獲得法益的人很多。平日裡一直都與翻譯佛經的同事交流往來,並且屢次拜謁道宣律師。道宣律師那裡,常有諸天使者來做值日,處理一些雜務。正巧那天窺基法師在,天人侍者一直沒有出現,直到窺基離開這才進屋。道宣覺得奇怪,怎麼今天會來的那麼晚,天人侍者說:「剛才大乘菩薩在這裡,他有許多善神護法翼從左右,我們的神力不夠,根本進不了門。」

永貞元年(西元682)壬午那年,窺基突發重病。十一月十三日,圓寂於慈恩寺翻經院。壽歲五十一,法臘沒有記載,無從考證。窺基法師生平,修行勇猛精進,恆常造塑彌勒聖像,並且每天對著佛像,誦菩薩戒一遍。畢生立志發願,欲生兜率淨土。感發瑞相,渾身發光,鮮明亮麗,燦然可觀。大凡今時所有佛寺建立圖像,讚號「百本疏主。」高宗皇帝制讚,避諱名字中「窺」字,所以後人都敬稱他為「大乘基。」因為法師常住慈恩寺,所以又號「慈恩法師。」

52.唐-慧雲法師

慧雲法師,俗姓姚,湖湘人。十歲時禮南嶽 初祖禪師出家。稟承慈訓,聰敏靈慧,喜歡一個人默默體味經典。二十歲圓具足戒,對於嚴淨毗尼之事特別專注。尤好研究戒律,科解開講。大行善業,廣種福田。

後行化江北,來觀梁苑。夜間在繁台休息,眺望江北,見有靈異之氣直沖九霄。天亮之後,入城尋找,原來是歙州司馬的住處。在宅院的西北角有一個池塘,在水波中隱約能見天宮的影子,樓閣林立,瓔珞珠寶層層疊疊,門窗上的裝飾彩繪重重疊疊,儀像曲折綿延無盡。這就是兜率天宮的景象啊!慧雲見此勝境,心中充滿法喜。曾見《智嚴經》上說:在琉璃地上,顯現宮殿的影響,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於是發起志願,要建一座梵宮,來順應這個祥瑞徵兆。於是前往濮州屬縣,掛錫報成寺,發願繪鑄一丈八尺高的彌勒佛像以報國恩。此願一出,施者如雲。佛像很快完工,且特別順利,一次成型,相好奇特,無比莊嚴。

太極元年五月十三日,改元延和。這一年朝廷下旨,凡是尚未登記,未經許可的寺院,全部都要取締。慧雲法師建造佛像已畢,只殿宇門廓還有待彩繢。敕令到達之日,正好完工。於是在彌勒佛像前,聲淚俱下,焚香禱告:若彌勒菩薩與此道場有緣,因緣成熟、神靈有知,那就顯出奇跡瑞相,警策起悟世道人心。片刻過後,自佛像頂上,放出金色光,照耀天地。滿城百姓,全都看傻了眼,驚歎稀有。有些曾經譭謗過三寶的人,當時失明。還有的人,舌頭腫脹,長達一尺。大家得到消息,紛紛前來瞻禮,佈施供養堆積成山。佛像莊嚴無比殊勝,人們無不歡喜頂禮,那些已經得到惡報的人,慧雲都會對著佛像,為他們求懺悔。那些雙目失明、舌頭腫脹的人,當時就能恢復。皆發道心,願意服務常住,成為淨人義工,撞鐘掃地。

53.唐-真表律師

真表律師是百濟人。家在金山,世世代代以射獵為生。真表在未出家前,承襲祖藝,非常驍勇敏捷,最擅長使用弓箭,在開元年間,有一次他在山中捕獵,稍覺疲憊,在田邊休息。閒來折下柳條,把水溝中的蛤蟆抓起,大約三十多隻,都穿成一串。放在水裏,打算回家路過,再帶回家食用。

後來在山裏追鹿,從北面另一條道路回家,把田邊蛤蟆的事忘得一乾二淨。第二年春天,又要上山打獵,路過田邊,聽有蛤蟆在叫,跑去一看,原來是自己在去年抓的蛤蟆啊居然還都存活著,看到此情此景,當下靈光回照,感嘆悲惋生起慚愧懺悔之心,自責著說:你們受苦啦,我居然為了一己口腹之欲,讓你們痛苦了一年於是他拆斷柳條,把蛤蟆都放生了。經過這件事後,他發起出家離塵之心。考慮周詳,百般思索:如果我去向父母禀明心願,要離開親人,拋下妻子;估計他們是不會答應的。那樣我就無法脫離苦海,逃脫愚籠了。

於是真表律師歸隱深山,自斷鬚髮,成為梵志。他苦求懺悔,情不自禁,徑直撲倒在地,希望得到清淨戒體。誓願值遇彌勒菩薩,為他傳授戒法。於是日夜精進,繞佛經行,禮拜不斷。七天七夜,從不間雜,持續正念,殷切盼望天明時分,見地藏菩薩顯身,手搖金色錫杖,助策真表發起戒緣,為作受戒前的準備工作。感應到這樣殊勝的瑞相,律師深為驚嘆,法喜充滿,更加勇猛精進。又過了七日,突然出現一個大鬼,樣子非常恐怖。將真表推落山下,索性全身無傷。便爬回石壇,繼續用功。如此這般,不斷有魔現相干擾,直到七天之後,也是在天明時分,有一隻吉祥鳥飛來鳴叫:菩薩來啦!菩薩來啦!真表律師聽聞,突然境界轉變,見白雲濃厚,山川變平,大地平坦,天地呈現銀色相好。彌勒菩薩舒展自在,降臨面前。儀仗圍繞石壇,色彩絢麗繁雜,沐浴香風花雨,這都不是凡間應有的景象啊!

彌勒菩薩徐徐走到石壇上,為真表律師摩頂言:「善哉善哉,你能這樣反覆再三,精進求戒,真是大丈夫。就算是能夠撼動須彌山,都無法動搖你的志願。」彌勒菩薩為授聖戒,真表頓覺身心舒適愉悅,快樂無比,如三禪樂支一般。真是世間難得殊勝福報,都是拜彌勒菩薩所賜。摩頂之後,更是授給三衣一缽。為取法名「真表。」又在地上現出二件寶物。既不是象牙,也不是玉石,就像是竹籤那樣,一枝簽上寫著「九」,另一枝簽上寫著「八。」彌勒菩薩交代真表:如果有人求戒,先當懺悔,因為持戒犯戒的根本,還是關係到福報與罪愆。另外再加上一百零八簽,上面寫上百八煩惱的名目佛。弟子們求戒之前,或者九十天,或者四十天,或者廿一日晝夜懺悔,刻苦精進,圓滿天數。站在佛前,將這些簽參雜一起,拋到天空,當簽落地,然後就可以驗明是否已經消除罪障。如果百八寫明煩惱之簽分濺四散,只有那九、八二枝簽落於壇內,那就表明,可得上上品戒。如果有一兩枝煩惱簽碰到九、八二簽,那就根據煩惱簽的名目,再去有所針對著求懺悔,懺悔完了再來拋擲,得到好相,這是中品得戒。如果百八煩惱聚在一起,把九、八簽全都覆蓋起來,那就說明往罪沒有懺淨,不能得戒。如果再懺悔九十日,得下品戒。那兩枝簽,「八」代表今生所造之罪業,「九」代表無妄世來的業障。彌勒菩薩說完便去,山裏一切都恢復了正常。

真表律師拿著天賜的衣缽,威儀具足如同已經五夏學律,圓滿依止的比丘。尋道下山,道路兩邊草木全都低垂,為師鋪路。使得道路平坦,沒有溪谷高低。飛禽走獸,全都匍匐向前,馴服乖順。空中有聲音發出讚歎:菩薩修行圓滿,如今出山,為什麼不來相迎呢?村民聽到召喚,紛紛出門瞻禮。或是用頭髮布地掩蓋泥濘;或是用衣服鋪路令地柔軟。大家都希望種大福田,所以律師慈悲,無論是氊子毛毯,毛織地毯,華貴墊子,漂亮褥單,全都一一踏過。有一個女子,拿著細棉大衣,也同樣鋪在路上。真表律師一見,突然非常驚恐,迴避繞行。那女子不高興了,埋怨律師重此薄彼,不能平等接受供養。律師回答:不是我故意分別,我剛才看到你那件衣服的纖維裡有許多豬仔,我怕踩上去會傷害到生靈,所以才會迴避,希望你不要誤會。原來那位女子 做了屠宰生意,才買到這塊布料的。

真表律師身邊,常年跟隨著兩隻老虎。律師對他們說:我不想去城市,你們帶我去可以修行的清淨地方吧。老虎緩緩開道,走了三十里,到達一個山坡,便蹲守下來。律師將錫杖掛在樹枝上,鋪草端坐自此。之後,四面八方信眾居士,大家不由勸說,自發雲集,發心建成金山寺。前來求戒,懺悔的人,絡繹不絕。律師所用的道具,至今仍供奉在寺院的影堂中。(蘇迷盧即須彌山)

54.唐-希圓法師

希圓法師,俗姓張,姑蘇(蘇州)人。整個家族都是富豪。對於紅塵利欲,他毫無貪戀,毅然而然捨身出家。受具足戒後,更是到處遊學四處參訪。從不滯留一地,精進勤修三學。對於經論研究,通透暢達,撰著《玄中鈔》數卷,極盡辭義妙旨。總是勸人趕緊修持彌勒淨土法門,求生兜率淨土,覲見彌勒菩薩。他說:「知道真理並不難,關鍵是要依教奉行,所謂知易行難,你們一定要刻苦努力啊!」希圓整天都勤於禮拜和懺悔,從無間斷。並且勤修六事,發願往生兜率陀天,值遇彌勒菩薩。乾寧二年(西元895)四月,在一次日常開示中,端坐法座之上,自在往生。與會大眾,全都聞到特殊美妙的香味,並且伴有天樂奏鳴,斷斷續續長達七天。這真是成功上生兜率陀天的明證啊!茶毗之後,撿得舍利七百多粒,被四明人攜往新羅國供奉。

55.唐-從諫禪師

從諫禪師,俗姓張,本南陽人。才過而立之年,忽然深信佛理,發起出離之心,把妻子安排好後,便尋找師父剃度出家。圓滿具足戒後,非常護持清淨戒體,並且精進禪修,頓悟妙理。一時間來求教的人蜂擁而至,大家都很恭敬愛戴從諫法師。有一天,他的兒子從家鄉來探望,正好在寺院門口碰到。因為法師已現僧相,且威儀具足,神態端莊,兒子竟然沒有認出自己的父親。見兒子問起自己,從諫神情自若,手指東南,讓他往別處尋找。兒子聽後離去,從諫進入寮房,閉門不出。心既出塵,愛網割裂,自然不受親情牽掛。

咸通七年(西元866)丙戌歲,仲夏五月,忽然傳出消息,法師對外護居士告別:「好好修習福業,我初秋要出遠門,現在先告知你們。」到了七月初一那天早上,從諫禪師洗手上香,稱念彌勒尊佛名號,躺在床上,右脅而臥。事先並無病痛,安詳上生,世壽八十多歲。弟子們遵照遺囑,把屍體運送到山林裏,佈施色身供養鳥獸。過了三天去看,居然沒有任何損傷,面貌自然,栩栩如生。大家只得把一些乾糧撒在屍體上,第二天再去看時,發現有狐狸和狼群來過的痕跡,只把身上的乾糧全都吃完,依然沒動屍體。荼毗後起塔供奉。

56.唐-法興法師

法興法師,洛(洛陽)京(京都)人。七歲出家作驅烏沙彌,從不同流合污參與鄙俗之事,師前師後執巾提水,侍奉周到任勞任怨,從不抱怨辛苦。修持非常精進,誦念《法華經》、《淨名經》。嚴格持戒,慎護律儀,防微杜漸,絲毫無犯。品德節操高古脫俗,所得善施利養,身不主持,囑咐弟子即修功德,建造三層七間之巨彌勒大閣,高九丈五尺(近32米),供奉塑像七十二位聖賢,八大龍王,人非人等,全都極盡莊嚴,供養修飾。

大和二年(西元829)春正月,法興法師忽聽空中有說話聲:「你入滅的時辰已到,現在兜率天眾都來迎接你啦。」於是趕緊洗浴、焚香,端坐捨報。門人在寺院西北一里的地方建塔供奉。

57.唐-灌頂法師

唐釋灌頂。字法雲。俗姓吳氏。常州義興人也。祖世避地東甌。因而不返。今為臨海之章安焉。父早夭亡。母親鞠養。生甫三月。孩而欲名。思審物類。未知所目。母夜稱佛法僧名。頂仍口敦。音句清辯。同共驚異。因告攝靜寺慧極法師。聞而歎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為字。及年七歲。還為極公弟子。日進文詞。玄儒並驚。清藻才綺。即譽當時。年登二十。進具奉儀。德瓶油缽。彌所留思。泊拯師厭世。沐道天台。承習定綱。罔有虧緒。俄隨智者東旋。止於台岳。晚出稱心精舍。開講法華。跨郎籠基。躡超雲印。方集奔赴。負篋成群。有吉藏法師。興皇入室。嘉祥結肆。獨擅浙東。聞稱心道騰。意未之許。求借義記。尋閱淺深。乃知體解心醉有所從矣。因廢講散眾。投足天台。餐稟法華。發誓弘演。至十七年。智者現疾。瞻侍曉夕。艱劬盡心。爰及滅度。親承遺旨。乃奉留書并諸信物。哀泣跪授晉王。晉王五體投地。悲淚頂受。仁壽二年。下令曰。禪師既是大師高足。法門委寄。今遣延屈。必希霈然。并法華經疏。隨使入京也。佇遲來儀。書不盡意。頂持衣負錫。高步入宮。三夏闡弘。副君欣戴。每至深契。無不申請。並隨問接對。周統玄籍。後遣信送還。喻遺隆倍。嘗有村人於法龍。去山三十餘里。染患將絕。眾治不愈。其子奔馳入山祈救。頂為轉法華經。焚栴檀香。病者雖遠。乃聞檀香入鼻。應時痊復。又樂安南嶺地曰安州。碧樹青溪。泉流伏溺。人徑不通。頂留連愛翫。顧而誓曰。若使斯地夷坦。當來此講經。曾未浹旬。白沙遍涌。平如玉鏡。頂以感通相顯。不違前願。仍講法華。用酬靈意。自頂受業天台。又稟道衡岳。思顓三世。宗歸莫二。若觀若講。常依法華。及說圓頓止觀四念等法門。其遍不少。且智者辯才。雲行雨施。或同天網。乍擬瓔珞。隨聞能領。唯頂一人。其私記智者詞旨。及自製義記。并雜文等題目。並勒千碑陰。以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寺房。春秋七十有二。初薄示輕疾。無論藥療。而室有異香。臨終命弟子曰。彌勒經說。佛入滅日。香煙若雲。汝多燒香。吾將去矣。因申遺誡。詞理妙切。門人眾侶。瞻仰涕零。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稱阿彌陀佛。低身俯就。色貌歡愉。奄然而逝。舉體柔軟。頂暖經日。嘗有同學智晞。清高亮之士。先以貞觀元年卒。臨終云。吾生兜率矣。見先師智者。寶座行列。座皆有人。唯一座獨空。云卻後六年。灌頂法師。來此說法。焚香驗旨。即慈尊降迎。計歲論期。審晞不謬矣。以其月九日。定於寺之南山也。

58.唐-寶襲法師

寶襲法師,貝州(河北南宮)人。師從雍州三藏法師僧休。十八歲時皈依,每日誦經,恒常不輟。後來聽學經教,特別偏好專研《大智度論》,以為宗奉。在關東一帶聲譽流布,也是傑出人才中的佼佼者。後跟隨師父進入京城,敕補為大論眾主之職,在通法寺開講佛法,訓教勉勵,一時間四方遠近全都雲集。他有一位徒弟叫明洪,精通擅長大經大論,也同樣具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繼承衣缽。師徒都是當時盛名卓著的大德。後來應召駐錫普光寺,依然弘法度生,專修浴聖僧法,履踐道安法師之志,每月舉辦浴聖僧法會。一心歸命兜率陀天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臨命終時,正念分明,清清楚楚得見瑞相,成功上生。

59.唐-明洪法師

明洪法師。唐朝長安人。不詳生時。卒於655年。洪師善大論。榮望當時並紹宗師業。召入普光寺。時復弘法而專營浴供。月再洗僧。係踵安公。歸心慈氏。

60.唐-郭神亮居士

唐永隆中。長安人郭神亮。梵行清淨。忽一日暴卒。有天人引至兜率天宮。敬禮彌勒。一菩薩謂郭曰。何不受持華嚴。對曰。以無人講演故。菩薩曰。有人現講。何以言無。既而郭甦。向薄塵法師述其事。始知賢首之弘轉法輪。其感通異若此。見會玄記。

61.唐-道丕法師

道丕法師,俗姓李,長安人,是唐朝皇族宗室。母親許氏,為求子嗣,常常持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天夜裏,突然夢見有一道瑞光籠罩在自己身上,醒來之後就有了身孕。法師出生,相貌極好,容貌端雅,好像天人一般。七歲開始,拒絕食用葷膻,每次路過精舍都要進去遊玩,而且總是樂不思蜀,久久不願離去。後來征得母親同意,在保壽寺拜繼能法師為師,學習經教儀軌。九歲就已經精通梵唄讚頌和禮懺之法。到了十九歲時,對金剛經的教義完全吃透通達,開始試著開講。二十七歲時,曜州州長婁繼英招請道丕法師,駐錫洛陽福先寺彌勒院,那可是東晉道安菩薩翻譯經典的創始地啊!天祐三年(西元906)丙寅,濟陰王賜予紫衣;後又蒙唐莊宗賜號「廣智。」

道丕法師,精進修行,畢生不懈。曾拜《佛名經》,一佛一禮。又拜《法華》、《金剛》、《仁王》、《上生》四經,一字一拜。滿分受持頭陀十二行,每天都會由二位元弟子隨同,按時乞食。後來又立禮《首楞嚴經》二年,到顯德二年(西元955)乙卯六月八日,稍覺有些不適。十日,他讓弟子們準備一些米粥,並且對大家說:「現在有很多首楞嚴菩薩前來迎我。」說完讓人鳴椎,安然圓寂。壽長六十七歲,僧臘四十七載。首楞嚴菩薩,那是大菩薩、補處菩薩境界,以淨土之內居多。法師得首楞嚴菩薩相迎,那是成功上生的明證啊。

62.唐-慧頵法師

慧頵法師,俗姓李,江夏人。在遠行寺和龍泉寺,各造金銅彌勒佛像一尊。座高一丈五尺,用以結緣彌勒菩薩,作為將來上生兜率淨土之資糧。吳縣令陳士綽,傾仰佛法,百忙之中請慧頵講《法華》、《涅槃》。長期以來,才思耗盡,疲憊勞累。最後,慧頵以拂塵付囑學士智奘說:「強學待問。無憚慧風。師逸功倍。不慚屢照。」說完之後,安適得閉上雙眼。貞觀四年十月,在通玄寺圓寂,壽年六十七。學士弟子上千人。大家非常悲痛傷心,一起樹立高碑,為後世敬仰。

63.唐-智江法師

智江法師,俗姓單,幽州三河南管人。唐乾寧四年(西元897),智江法師十五歲,出家成為沙彌,後又到五臺山梨園寺受具足戒。自此以後,他便一頂傘笠,四海游方,隨處請益,遍尋良師,擇善知識為作依止。將《淨名經》和《上生經》兩部佛典,全都了然於心,疏通釋解,一切疑惑全都得到解決,著有《百法瑞應鈔》八卷傳世。

同光元年(西元923),在微子之墟駐錫,設計建造殿堂,美輪美奐,絕妙可觀。並塑釋迦、彌勒二佛和十六羅漢像,全都施以彩繪,惟妙惟肖,莊嚴清淨,栩栩如生。修建工程完工沒多久,突得重病。周顯德五年(西元958)孟秋七月,壽終正寢,安詳捨報。享齡七十四歲。智江法師命終之即,院子裏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天人,都畢恭畢敬,像是在迎接法師。智江畢生願生兜率陀天,瑞相徵兆都已出現,得到印證。吏部員外郎李鉉為法師撰寫塔銘,為後人供奉紀念。

64.唐-鑑真法師

鑑真。揚州大雲寺鑑真和尚(687-763)。應日本沙門之請,東渡傳法,鑑真欲下廣州,有憑都督來送行云:「古璞與大和尚,終至彌勒天宮相見。」而鑑真在天寶十二年,東渡日本的經像中,也包含彌勒菩薩的瑞相一軀。

65.唐-息塵比丘

息塵比丘,俗姓楊,並州人。十二歲時,夢到一個儀錶奇偉的金人,導引他進入僧舍。次日一早,就稟明雙親懇求父母能准許他出家。父母起初並不同意,他就整日痛哭流涕,以絕食的方式表明心志。父母一看,生起憐憫之心,知道這孩子是宿世因緣,不得以只能勉強同意。息塵當即投往草堂院,跟隨師父學誦《淨名經》、《菩薩戒》,經常通宵不睡,奮發精進。十七歲時聽人開講《維摩詰經》,有了粗略瞭解。二十歲受具足戒,持戒律範非常嚴謹,從無絲毫違犯。二十三歲時過義理關,對於文句義理全部貫通。後又隨宗感法師學習因明唯識,活學活用,不但自己學通,更能為人講演。

天祐二年(西元905),李氏佔據河東,武皇帝請息塵比丘駐錫大安寺淨土院,豐備四事,殷勤供養。息塵整天閱讀藏經,專修上生兜率之正業,先後設辦五次無遮大齋,供養十方。曾隻身進入山谷,以肉身飼喂虎狼。野獸走進聞聞嗅嗅,便轉身奔走。又於樹林中赤裸上身,讓蚊虻隨意叮咬以作佈施。又常購買水族鳥類放生,準備飯食給監獄中的犯人,賑濟窮困,惠施貧乏。又曾在淨明、金藏二座佛塔供養幡蓋。又辦講席,開演八十華嚴,傳授崇福寺繼暉法師。就這樣,三年足不出戶,一字一禮華嚴經一部,共計八十卷。又一字一禮大佛名經,共記一百二十卷。平時總穿一身粗布大衣,更沒有別的蓄藏。晉高祖非常欽重息塵比丘,欲賜紫服和懿號,也都堅決辭讓。在天柱寺時,稍微覺得有些不適,七月二十七日辰時,正念具足,成功上生。壽命六十三歲,僧臘四十四載。荼毗得舍利數百,晉祖下旨,奉葬於晉水西山,小塔至今仍能見到。

66.唐-慧寂禪師

唐仰山慧寂禪師,溈山老人之法嗣。師(仰山)臥次,夢入彌勒淨土,眾堂中諸位皆足,惟第二位空,師遂就座。

有一尊者白槌曰:「今當第二座說法。」

師起白槌曰:「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眾皆散去。及覺舉似溈,溈曰:「子已入聖位。」師便禮拜。時人稱師為小釋迦。

67.唐-匡護法師

唐代泉州開元寺僧人匡護,於唐代垂拱二年(686),建開元寺。初爲鄉人黃恭的一個大桑園。匡護禪師常常於此寺講《上生經》,聽者常千人。

68.唐-海通法師、韋臯居士

唐玄宗開元初(713)凌雲寺的海通和尚常見凌雲山前三江匯流,江水湍急,船到山腳下,稍不謹慎,船民便會葬身於激流旋渦之中。海通看後,便以佛教之見,認為水中有妖怪興風作浪,如能依山傍崖鑿一彌勒佛像,就能鎮服妖孽,保佑過往船隻。於是,海通和尚四處募捐湊足一筆經費。 海通和尚風餐露宿,曆盡艱辛,到西元730年,大佛終於動工開鑿了,海通就在距工地不遠的山壁,鑿洞而棲,指揮這一空前巨大的工程。殊不料,作威作福的州官,突然傳訊海通法師,敲詐勒索,妄圖取得一筆賄賂。海通法師義正詞嚴地表示:「要我的眼睛可以,要修佛銀錢休想!」州官惱羞成怒,喝令衙吏拿來託盤和尖刀,扔在海通腳下。海通義無反顧。操起尖刀挖出了自己的雙眼。州官驚得目瞪口呆,但仍不放過海通,將他投入大牢,最後冤死獄中。工程被迫下馬。

直到唐德宗李適執政的貞元韌年,委派韋臯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尹。韋臯(745—805),字城武,京兆萬年人。雅和佛學。這位能文善詩的開明官僚,得知海通冤死,大佛半途而廢,便親臨嘉州。為海通平反,並拿出國庫資金,資助修佛工程。在韋臯的領導下,大佛工程重新上馬。到西元803年,延續七十三年之久的彌勒大佛終於落成。不久,在大佛側後,又建成了凌雲寺。海通法師住過的崖洞被尊為「海師洞」。洞不甚大,內新塑了海通和尚的像,約二米高,盤膝而坐,面容清臒,神情剛毅,手捧裝有眼珠的一個託盤。大佛落成之日,韋臯親筆書寫了《嘉州凌雲寺大像記》,記敍了建造大佛的起因、始末。文中特別表彰了海通法師的功績。

69.唐-道忍、道超、道信法師

三大師傳。唐道忍。道超。道信。三人。俱南陽人。同發誓約。求生兜率。忍以弘法利人為行。而信獨精進。居終南。禮誦無間。日中一食。衣唯粗敝。行林清苦。罔不克為。道超稟性敦朴。喜怒自平。逆順常一。別無行業。栖託五臺三十年。迹不出山。一日假寐。見草衣童子。顧超曰。三子之功。爾其先也。兜率在近。子曷昧耶。超曰。某平生雖有志願。且無奇行。安在其先耶。答曰。以子久居清涼。道懷虛曠。無所執著。故冠於二子。超曰。以二子之行。勤篤精至。必能生乎。答曰。二子皆相繼而生。但品位在次耳。及寤。超即盥沐禮佛。更延三日而終。塔於鷲峰之北。周歲。忍信二人。聞風而至。於超塔前。燒香散花。哀哭戀慕。至夕。忽見超立於空際。天衣飄然。望之含笑。以水沃二子身。明日忍坐脫於華嚴寺。及半載。信方入滅。異香盈室。白氣貫天。俱葬於鷲峰之北焉。 

70.唐-孫宣德居士

唐朝散大夫孫宣德。雍州永安縣人也。德依因緣發願。將造花嚴經。間觸事生不信。即捨廢無惡不造。後射獵落馬悶絕。經一日醒覺悲泣投地。悔過自責。謂思邈曰。吾初死之時。見三人冥官軀沒官。到於大城前。五道大臣位次敘列。閻魔大王安處。於嗔呵吾言。汝癡人,恣造惡。依所殺禽獸愬非分召汝。即見庭中。吾所殺生百千萬。向王各各白非分奪命由。王彌嗔怒。時有一童子。自稱善財。忽至王所。王恭從座下。合掌向童子。童子曰。汝可放宣德。彼發造花嚴未果。所願之時。無不信心。豈以後惡捨前善。王歡喜曰。理實如然。宜可放還。即童子示歸路得醒悟。大花嚴經功德不思議。仍悔先愚。更盡所有書寫之。八十有六而卒。對親友曰。吾寫花嚴。生兜率天。奉違事慈氏矣。

71.唐-撫州刺史婦祖氏

唐撫州刺史婦祖氏,皈敬地藏大士,信心真切,惟生身父母尚未生信,祖氏乃為父母捨錢帛,造金色地藏菩薩像一尊,高三尺。時父因事出行,其母獨居,夜有惡人窺屋隙,欲盜衣服。見地藏菩薩危坐,故不敢前行。明日端嚴其身而居,卻不見有聖像,心竊異之,即自行發露己罪,以表愧歉!訴說夜深所見。後父往撫州,路中遇怨家拔刀來斬,忽有一金色沙門,以手拒刃,以頭受刃被害臥地,時怨家謂已殺害,隨即散去;其父得免刑害,甚覺希奇!既到女家,具述前事,生稀有心,共往像所禮拜,見像頭有三刀痕,金色少變,似係血流,祖氏遂知地藏菩薩代受刀刃,救父之難,其父即生正信,並迎母至署,三人晝夜禮供。

父七十九歲方卒,經三十五日,祖氏夢見其父,身帶光明,騰空自在,往來飛行,生稀有心,遙拜,問生何處?答言:「生第四天上,同事補處。彼天生人,多得地藏大士引導,汝母,後十三年壽盡當生;汝身二十五年方生;汝夫二十八年方生。」言訖隱去。

而後,其母及祖氏夫婦,皆如父所說。此後一州內,造像、畫像、禮拜、供養者甚眾,多得感應。

72.唐-恒超法師

恒超法師,俗姓馮,范陽人。書香門第,祖上都是飽學之士,不思入朝做官,家境非常豐裕,富庶一方。恒超從小就很聰明懂事,從不撒嬌淘氣。十五歲時就已通達《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尤擅諷誦詩文,遣詞立意都很絕妙新奇,多為膾炙人口的佳作。有一天,偶然翻看佛經,肅然起敬,幡然醒悟,不禁感歎道:人生富貴都只不過是一場夢,如浮雲般華而不實,只有真實的如來正法,才能度人得脫。於是毅然決然投往駐蹕寺出家,努力學習大小二乘一切經律論三藏。並且宣說弘揚許多經論,二十年間每部經典都講過三十多遍,風格高雅,氣度脫俗,不拘情節,舉止從容。無論僧人還是居士,看到法師無不欽敬肅穆。

郡守李君,長期仰慕法師高風,一直都很想找機會上奏章,舉揚法師德行,希望能讓恒超得到欽賜紫衣。消息傳來,恒超吃驚不小,找人取來紙筆,作詩明志:「人生如夢,穿著粗布衣服虛度歲月,如果總是散漫懈怠,那是不可能成就道業的。我發誓畢生開講經論,直到老死,絕不攀緣與名利富貴沾染一點瓜葛。那高山是最美的,為何會有草木遮蓋?那月光是迷人的,可惜被那窗戶遮擋。將來我要像范蠡一樣,和他一同泛舟湖上,走遍河山大川。」李君看到這首詩,又找人來勸,希望恒超接受殊榮。但是恒超卻始終不為所動。

宰相瀛王馮道,聽聞法師德名,知道是同鄉,又是同族。便寫信結交問候,表明自己傾心仰慕之情,並且願意皈投法師門下。恒超說:「我一介貧寒僧人,向來閒散,早年間離塵出家,立下志願克苦修行。一切都只是為了能和彌勒菩薩結緣,將來好得到教化。不曾料到,虛名居然誤傳到宰相的耳朵裏。這對我沒有任何意義。”後經弟子們一再勸說,不得以回了封信,表明心意,說明自己是出家人,對於名利之事實在沒有興趣。

乾祐二年(西元949)二月三日,突然感到不適,幾天之後安詳捨報。寺院裏所有人都聽到空中有陣陣天樂,響徹雲霄。這是成功上生兜率陀天的明證。法師壽命七十三歲,戒臘三十五載。荼毗後收得舍利二百餘顆,分散在許多地方供養。其中有五十顆供奉在棣州開元寺塔內。

73.唐-貞晦法師

貞晦法師,俗姓包,吳郡常熟人。擅長開講《妙法蓮花經》,時常潛心閱藏。每日精進行道,不知疲倦。對於世間戲論、外道議說,全都予以駁斥。他訓誡弟子說:「這些世計辯聰、外道諸論,擾亂真心無記不熏,又何必學習外學異論呢?我誓願終身宣揚佛法,作獅子吼;絕不姑息,妄說顛倒,作野干鳴。」

貞晦勤修香燈供養、掃塔塗地,把上生兜率陀天作為依止處。後唐清泰二年(西元935)二月十日,他把五十多個弟子全都召集來,自己準備香湯,沐浴之後。讓大家念佛,唱上生禮。並把自己的衣服資具,全都拿出來供養大眾。十一日,突然看著天空,合掌道:「煩勞聖眾排班迎接我。」說完捨報,在場一百多人全都聽到天樂。法師世壽七十三歲,戒臘五十四夏。講經達三十七座,閱藏二遍。當年二月十八日,下葬於浚縣東郊寺園。幢幡傘蓋、依仗隊伍浩浩蕩蕩,兩序弟子共計達一千多人為他送葬。

74.前蜀-高若人居士

蜀王氏偽幹德初(963),有小軍使陳公,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戒二十餘年。

後在蜀為男婚娶,禮須屠宰。高若人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行禮,酒筵。將何以娛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割。俄未浹旬,得疾頗異。口但慌言,已而三宿。還蘇述冥間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領高若人見神。武士言語紛紜,讓高若人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為汝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犯。」城隍神問高若人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高若人常誦持《上生經》,其數已多。於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三傷頌˙一鉢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淚。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自此《三傷》、《一鉢》之歌頌,人皆傳寫諷誦焉。

三傷頌者,自在和尚所著。釋自在。俗姓李。吳興人也。生有奇瑞。稍長坐則加趺。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於新定登戒。及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禪師法席。懸解真宗。逸蹤流輩道譽孔昭。行止優遊多隱山谷。四方禪侶叢萃其門。元和中居洛下香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龍門山得後魏三藏翻經處。王屋山得稠禪師解虎鬥處。此山飲甘泉。改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居無戀著。所著三傷歌辭理俱美。警發迷蒙有益於代前。

一鉢和尚者,歌詞協理激勸,憂思之深。然文體涉里巷,豈加三傷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吾願往中終老。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回報。在行至葉縣。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年八十一。則長慶元年也。

75.後梁-彌勒化身 布袋契此和尚

五代梁時(約907-923),在明州(浙江)奉化縣,有一位常常提著一口布袋的和尚。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只知道他自稱契此。身材肥碩,眉皺腹大。居無定所,隨地寢臥;常用拐杖背負一口布囊,一切日常用品全都貯藏在內,人們都稱他為長汀子布袋師。

他曾自說偈言:「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有時他在雪地裡躺臥,而全身上下毫無雪跡,大家都覺得神奇。布袋和尚常能示人吉凶,必有顯現表明徵兆。尤其是對於天氣的預測頗為應驗,如果他在烈日下拖一雙高齒木屐,人們就知道很快就會有雨;又見他在陰雨中繫一雙濕漉漉的草屨,人們就知道很快會天晴。

有時候他坐在街邊,有時候他站在路中央,有時候他與孩子們一同嬉戲追逐,經常被孩子們戲弄。他有偈言:「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梁貞明三年(917),布袋和尚在岳林寺東廓下,一塊磐石上端坐,嚴正肅穆,欲示圓寂留下偈言:「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瞑目。大家便將布袋同和尚一起埋葬。後來有人見他又出現在別的地方,同樣也是背著布袋子,於是都競相描摹他的外貌,作為傳世供奉的形象。(千百億就是娑婆三千大千世界萬億四大部洲)。

76.後梁-無作禪師

無作禪師。《梁四明山無作傳》。釋無作。字不用。姓司馬氏。姑蘇人也。父陳宛丘縣尉。母戴氏。始妊時夢異沙門稱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訖跏趺而坐。其父同夜夢於盤中書一字甚稱心。自言可以進上天子。至明各說所夢。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門也。矢之曰。如生兒放於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愛。且惡葷羶之氣。年迨四歲母自教誦習。利金易礪記憶無遺。厥父欲其應童子舉業。漸見風範和潤。且恒有出塵之意。俄爾父偷窺姚氏之女且美容儀。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捨是子出家寬汝所取。父乃許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餘姚民仳離。時謂此女是善知識。為作之出家增上緣矣。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講通刪補律鈔。《法華》。《上生》等經。《百法》論。一性五性宗教勵精尋究。孔老書篇無不獵涉。後參其玄學於雪峰存禪師。深入堂奧。至廬陵三顧山。檀越造雲亭院。豫章創南平院請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進士唐稟。作藏經碑。述作公避請之由。居洪井十載。且未識洪師鍾氏之面。乃遊會稽四明。因有終焉之志。吳越武肅王錢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歸山。蓋謝病也。有詩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詩云。雲鶴性孤單。爭堪名利關。銜恩雖入國。辭病卻歸山。時奉化樂安孫郃退居嘯傲不交緇伍。唯接作交談終日。進士楊弇亦慕為林下之遊。以梁開平中卒於四明。春秋五十六。初作善草隸筆迹酋健。人多摹寫成法。述《諸色禮懺文》數十本。注道安《六時禮佛文》一卷並詩歌。並行於代。作不入尼寺不謁公門。不修名刺不趨時利。自號逍遙子焉。

77.後唐-令諲法師

令諲法師,俗姓楊,陝府閿鄉(河南陝縣)人。游方路過洛南長水,遇到有緣居士,起建寺院,法師便留在那裏,講演經論長達三十多年。每天自己加誦《維摩》、《上生》二經,作為日課,堅持不輟,持之以恆。發願往生兜率陀天。清泰二年(西元935)乙未,捨報入滅。壽年七十一歲,法臘五十一載。荼毗之後,獲得舍利。學人檀越一同建塔供奉。

78.吳越-彌勒化身 永明延壽法師

在漢傳佛教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位被稱為「彌勒化身」的人物,第一位是南北朝梁武帝時義烏的傅翕善慧大士(497-569),第二位是五代後梁明州奉化的布袋和尚(?-917),第三位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杭州的永明延壽大師(904-975)。

其中第三位永明延壽大師為彌勒下生之事蹟鮮少為人提及,但由於永明延壽大師一生成就巨大,威望崇高,所以後世就產生了很多關於他的記載。其中主要的兩個,就是「慈氏下生」和「彌陀化身」。

「慈氏下生」的記載,根據現有資料,最早出現在慧洪覺範的「禪林僧寶傳」的延壽傳中,所謂「時號慈氏下生」是也。「禪林僧寶傳」的問世( 1119)距延壽去世(975)已經過了144年,但時間還沒出北宋,還算是比較早期的傳記。不過,由於與延壽同時代的贊寧和道原所作的傳記裡都沒有提到過這個細節,所以我們現在也無法確認慧洪的這個說法是否真有可靠依據。不過,無論如何,這樣的記載就說明了,至少在慧洪的那個時代,也就是延壽大師去世一百多年後,人們已經認為延壽大師是「慈氏下生,彌勒再誕」了,在佛教徒的心目中他已經具有了那樣的地位和分量!

蓮池大師也曾讚曰:「永明佩西來直指之印而刻意淨土,自利利他廣大行願,光照於世。其下生之慈氏歟!其再生之善導歟。」

清世宗雍正皇帝也特別推崇永明延壽大師。他在御制重刊「宗鏡錄」序文中云:「世傳禪師誕降,實惟慈氏下生。」朕謂不必慈氏再來,現同慈氏本說,特為重刻,用廣其傳,布在今茲,盡未來際。俾學者知宗教律之共貫,入聞思修之三摩,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出生普賢願海,幻住夢存;常遊圓覺道場,隨緣無凝,直向今生了卻何妨歷劫修持,圓無為之行,結空華之果,四生同沐,三有均霑,將禪師之法施,益以無邊。而朕之期願,亦為少慰矣。是為序。

「彌陀化身」的傳說最早出現在「永明道績」中。這個延壽傳是淨慈寺僧大壑(生卒不詳)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編撰的。此傳盡可能地收集了以前的資料,並增添了一些新的傳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彌陀化身」說其文曰:「後漢乾佑三年十一月二日,吳越王以誕辰,飯僧於永明寺。王問師云:「有真僧降否?」師曰:「長耳和尚乃定光佛應身也。」王趨駕參禮定光雲:「彌陀饒舌。」少選跏趺而化」。

然而,此傳說有兩個重大問題:

1 ,據「淨慈寺志」卷一等,永明院始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吳越王於後漢幹佑三年(950)飯僧時,永明院尚未建,又怎麼可能永明院飯僧呢?而且其時延壽大師尚在天台山修行,所以其所謂的「師」根本不可能是延壽。

2 ,據「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記,長耳和尚,法名行修,亦號耳相,是雪峰義存的弟子之一,居杭州南山法相院。幹佑四年仲冬第二日,吳越王錢氏以誕日飯僧,時問永明:「席中有高僧否?」永明答云:「長耳和尚乃定光佛應身。」此一記載與「永明道績”所說雖時間有一年之差,但顯然為同一件事。當時尚無永明寺,所以所謂的「永明」絕不可能指延壽,而應該指延壽的剃度之師「永明大師翠岩令參」 。據「景德傳燈錄「卷十八的令參傳,天福二年以後,令參應吳越王之請移錫杭州龍冊寺,直至入寂。又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三和「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的慧明傳,令參乾佑年中尚且住世,所以當時在杭州的「永明」只能是「永明大師翠岩令參」 ,而絕不會是延壽大師。

以上兩點足以說明「彌陀化身」的傳說顯然是後人附會的。但這個附會說明在以禪淨雙修為主流的宋元以後的中國佛教中永明延壽大師的地位之重,影響之大!

79.南漢-繼倫法師

繼倫法師,俗姓曹,晉陽人。少年出家,智慧過人。受具足戒後,二十一歲時就已學通《妙法蓮花經》,幽深精微的義理全部掌握。唯識、因明二大論,看過一遍就能開講,撰有鈔文。又撰有《法華鈔》三卷傳世。北漢己巳年(西元969)冬十月突發疾病,繼倫口稱心念彌勒尊佛,發願上生兜率陀天。開寶二年法師捨報。全身只有頭頂溫熱,過了半天才逐漸變冷。壽命五十一歲。荼毗過後,獲得舍利,遠近信眾全都請回供奉。

80.宋-善本禪師

善本禪師,俗姓董,穎川人。官宦世家,祖輩父輩都是朝廷命官。母親曾在佛前虔誠祈禱:希望能夠有個子嗣,必定讓他皈投三寶。後來果然生下一個兒子,骨骼精奇,清秀俊逸。成年之後,學問廣博,潛心佛法,清淨寡欲,沒有做官的心思。成天默默無語,似是靜修一般。

嘉祐八年(西元1063),善本得度出家,依止圓成律師。律師對他非常器重,曾對人說:「善本法師將來必會聲明鵲起,海內知名。」於是教導善本學習戒律和《妙法蓮花經》。感到夜間做夢,善財童子合掌來見,引導他往南方去。醒來後,善本想到:這是聖眾加被,指點我啊,希望我去南方,尋找善知識。當時有一位圓照禪師,在吳中一代宣揚佛法,善本前往謁拜,默契宗旨。並在圓照禪師座下,勤懇服事長達五年,把禪師法要全都掌握。後來游方到浮山,看到山上的岩石、草木非常秀美殊勝,便想終老在此。禪師在大寂岩駐錫了很久,後受四眾之請,龍天推出,在婺州雙林浙東地區佈道,四眾弟子全都追隨崇慕,都稱法師為傅大士再來。

後來搬往錢塘淨慈寺,繼圓照法師之席,攝受禪徒達一千多人。神宗下詔,請法師主持京都法雲寺,並且賜號大通禪師,繼圓通禪師席。王公貴人佈施供養絡繹不絕,常常會堵塞門口的道路。佛寺規模很大,有殿堂屋舍近萬間,全都貼金繡綠,如同大地湧出的寶坊一般。禪師升堂說法,猶如象王回顧。許多學者都在座下有悟。大觀三年(西元1109)十二月甲子,禪師彎曲三根手指對旁人說:「只有三天了。」果然於三天後捨報,許多奇珍異鳥翱翔在庭院裏,不斷鳴叫。臨命終時,幾個僧人同時夢到禪師已經上生兜率淨土。後人修建舍利塔,將遺體全身供奉。善本禪師為大鑒下十三代,雲門下七世祖。

81.宋-張健居士

宋揚州刺史張健信女,母亡後,示夢曰:「吾為育爾而恣貪欲憍慢素甚,因感餓鬼報,苦不堪忍。」女問苦相。母曰:「餓鬼多食己子,隨生而食,吾為鬼子,日夜死生,見其生母,如大惡鬼;但人間一月中,一日不能食吾,所謂月二十四日,晨朝有僧入城中,施食飽足,餘日不免此苦,是日沙門唱言:『我是地藏菩薩,今入餓鬼城,能施大安樂,汝等當發菩提心。』雖聞此言,業報所縛故,不能發心,惟得一日飽食。汝欲救吾斯苦,須造地藏菩薩像。」女夢覺後,盡母財產造等身地藏菩薩像。復夢見母,身放光明,住虛空中曰:「我因汝修善功力,速生天上,汝敬心禮供,將同在慈氏菩薩處,且同見佛聞法。」寤後悲感!聞者來供,各各蒙益。

82.宋-定法法師

宋空觀寺釋定法,同僧俊專誠皈命地藏菩薩,每月齋日,模寫地藏像,一心禮拜供養,祈請菩薩應現。滿三年,有小沙門,投宿寺廊間,定法聞之,敬出問訊,說一兩言,忽然不見。人異之!問定法曰:「沙門何言?」曰:沙門言:「妙願已滿,意氣何短?」。聞者皆云:「汝求見地藏,不念出要,故菩薩現身而言意氣何短。」定謂:「已獲應現,當發菩提心,欣求無上道果。」感夢云:「前沙門者,是地藏菩薩也。汝求現見我身。不發菩提心,是故覺悟汝。汝模寫我像多,永不墮三惡道,捨壽後生兜率天,慈尊下生日,當得授佛記。我隨順汝,如影隨形,如水隨器。」寤後,感淚如雨!即捨衣資,作等身像,彫像身中,並收多年模寫像,禮拜供養,像放光明,靈驗昭著。

83.宋-長安都督崔李居士

宋長安都督崔李係,崔尚書隆之弟。

宋太祖開寶二年(970),崔李係死二日復蘇。自述始死時,有兩人扶腋而去,又見白馬卒驅之行,不計里數,到東北大城,見有瓦屋十餘,官人皆黑冠,瓦屋左右邊,有吏三十餘,皆曰︰我是府君。係進至府君前,府君問曰:「汝何所奉事?」係答曰:「吾奉事地藏菩薩,供養諸沙門。」府君又曰:「汝既奉大聖,是則天福也。」諸人問小吏曰:「此人命盡耶?」府君即取一卷書自讀之曰:「卿命未盡,蒙地藏菩薩救護。」又呼小吏曰:「汝等何相奪佛家人命。」便責白馬卒,著柱處罰。一日復問:「卿欲歸否?」曰:「欲歸。」又問:「欲見地獄否。」曰:「欲見。」府君指馬一匹,及吏二人,從東北出,五六里許,見一大鐵城,方數十里,有一鐵屋,充滿鐵湯炎火,次至一瓦屋,以鐵為扉,開視之,見其祖父等皆在,悉被杻械枷鎖繫縛,猛火纏燒,身體焦爛,見系流淚曰:「汝當相救。」係曰:「當念地藏菩薩。」前行,見一城中,有熱鐵床座,昔所見沙門坐焉,身體如炭,猛火洞然。問:「阿師修梵行,今何如此?」沙門答曰:「我等為名聞利養而修梵行,內心外行不相應故,昔所受臥具床座等變為大苦具,衣服飲食等變為鐵衣銅湯,檀越當救我等。」曰:「阿師當念地藏菩薩。」凡見數十地獄,各有楚毒罪人滿其中,皆人世所見人也。又至赤砂獄,有劍樹銅柱百千,罪人在其上,見系皆流淚云:「卿當救我等。」曰:「須常念地藏菩薩。」如是黃砂、白砂、焦砂等七獄,皆同上所見,於是便還。又見綠屋玲瓏,道旁寶樹,眾果相雜,吏曰:「奉事地藏菩薩,而重畫像者,多生淨土,或生兜率天,各隨所願;不信圖像而奉事者,多住此處,於是前進,見大城中,有大寶殿,百千萬億男女遊戲其中,又見父母六親等,歡喜問訊。」諸男女言:「前在地獄,因卿教念地藏菩薩,捨苦生此。」問:「此是何處?」答曰:「此名福舍,壽命長久,遠離眾苦,雖生此中,必遇彌勒三會,盡諸苦際。 」係問何土?曰:「昔地藏菩薩在世時,受如來咐囑,白佛言:四部弟子,必定令不墮惡道,彌勒出世前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內,若有眾生,願生淨土及第四天者,其福少者,皆就此福舍,不還惡趣,使待後佛而已。」還至府君前,即遣前二人送歸得蘇。

84.宋-普勝法師

釋普勝。姓張氏。深州陸澤人也。幼歲情愛媮薄。俄決志趨五臺山華嚴寺。師事超化大師。或問之曰。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彼饒陽者豈無仁祠哲匠乎。勝對曰。附神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淨剎感徵膠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可不是乎。眾耹斯說。曰任氣小兒有此高識。我曹俱弗如也。勝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厭之徒。也。願入慈門而思利物耳。迨乎受具南臨潞府講通上生經矣。聞崇法大師傳《唯識論》盛化洛都。往從學焉。凡百章疏經目便識之。不幾稔閒習通精贍。勝所傳者中山《貞辯(上生經)鈔》講多誤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當。乃刪多補少為《上生經鈔》四卷行於世。太祖神德皇帝賜紫衣,師號曰「宣教」也。以太平興國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終於淨土院。亨壽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門人等收舍利葬於龍門山寶應寺西阜。建塔旌表之。

85.宋-蜀郡常元祖

道汪(? - 465年),長樂(今山東高青東南),潘氏年十三依廬山慧遠出家,研綜經律,尤善「涅槃。」後往成都只洹寺,卒於武擔寺。

蜀郡常元祖,少事父母以孝聞,深信大法,宋元嘉二十四年(西元447年)卒,與其友夢云:「我從汪法師受菩薩戒,今得生兜率天,為善利天子。因卿語兒輩,勿復祭奠」。事見「名僧傳第二十二」。

86.遼-詮明法師

詮曉(926—1011),舊名詮明,即遼聖宗統和時期(983—1011)燕京憫忠寺上生鈔主無礙大師。為經書作解稱「注」,為注解再解稱「疏」,總匯疏再解為「鈔。」「鈔主」應該是為疏作解的總領。詮曉被封為「無礙大師」,為總領群經的講解和注鈔的。是大學問僧。

詮曉大約生於晚唐,或者五代後唐天成年間(926—929),卒於遼聖宗統和末年(1011)。

遼穆宗應曆十五年(965),詮曉年近不惑之,與燕京憫忠寺(即今北京市白帶山雲居寺)主持和尚謙諷,以及鹽鐵判官、朝儀郎、右補闕王正成為好友。王正在燕京憫忠寺立《重修雲居寺一千人邑會之碑》。北京市白帶山雲居寺塔院碑廊的《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碑記》以及《重鐫雲居寺碑記》兩碑記,俱鐫刻在碑之陽,右面刻《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碑》;左面刻《重鐫雲居寺碑記》。額為篆書「重修雲居寺一千人邑會之碑。」而碑陰為重修雲居寺千人邑會邑首、邑眾及僧侶名錄。用本地所產的大理石雕成。通高287,寬105,厚28釐米。自240釐米處收分,上出額首。碑文凡49行,行64字,字3X3釐米。碑文大多都可辨認。

遼聖宗統和八年(990),無礙大師詮曉創建憫忠寺釋迦太子之殿。唐初蔔地建憫忠寺、賜匾額,而後興建雙塔;唐會昌(841—846)年間,滅法時期,憫忠寺獨存;唐大中年間(847—859),憫忠寺增大。唐昭宗景福年間(892—893),憫忠寺建七楹三級之閣,皆係皇帝或地方軍政首要所為。

遼聖宗統和十八年(1000),詮曉六十五歲。詮曉奉旨行事,在雲居寺駐守了很長時間,主持與指導《遼藏》的刊刻。詮曉奉遼聖宗之命刪除焚毀禪宗的經論,主要是《六祖壇經》和《寶林傳》。當遼聖宗同意在雲居寺刊刻大藏經的同時,遼聖宗也委派了詮曉等僧人認真清理佛經,「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焚,除其偽妄。」高麗大覺國師義天《跋飛山別傳議》云:「近者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焚,除其偽妄。條例則《重修開元續錄》三卷中載之矣。」自《開元釋教錄》後,相繼翻傳經論,及拾遺《律》、《傳》等,從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盡續《開元釋教錄》,總二百六十六卷,二十五帙。伏以鈔主無礙大師(詮曉),天生睿智,神授英聰,總講經綸,遍糅章抄,傳燈在念,利物為心。見《音義》以未全,濾檢文而有闕。因貽華翰,見命菲才,遣對曦光,軋揚螢燭。然或有解字廣略,釋義淺深,唐梵對翻,古今同異。詮曉在「再定經錄」的過程中審定的《開元釋教錄》和撰述的《續開元釋教錄》,以及遼聖宗至遼興宗年間高僧希麟受詮曉委託撰述的《續一切經音義》一起,成為遼聖宗時代雕版及石刻的底本,一直延續到了金代還在使用。

遼聖宗統和二十三年(1005),詮曉年逾古稀。鹽鐵判官、朝儀郎、右補闕王正的兒子、諸行宮都署判官王教,見父親所立的碑傷缺,便出自己的俸祿錢重修。詮曉筆授王正,作重鐫之記。此碑史料價值之珍貴向無疑義。碑中明確記載:「燕京左街憫忠寺鈔主無礙大師筆受,弟子沙門智光撰記,石匠李延照刻字。」

詮曉在晚年曾經造菩薩像,著《上生經疏》四卷,辨明生死兩界。臨歿前,留言是被神像接引上天了。日本《大正藏》卷五十一中有遼沙門非濁集《三寶感應要略錄》三卷之卷下「第十四釋詮曉法師發願造慈氏菩薩三寸檀像感應」云:釋詮曉法師發願造三寸刻檀慈氏像,祈誓生兜率天,著《上生經疏》四卷,以明幽玄。夢其像漸長大,金色光明赫灼,對詮明微笑。詮明白像言:「我等願求生兜率天,將得生不?」像言:「我既得釋迦文大師要勢付囑,不念,尚不捨之,況有念願?」作是已,還復本像。詮明秘不語他人。沒後,見遺書中,知其感應。臨終之時,傍人夢見百千青衣人來迎,詮明指天而去矣。

87.遼-非濁國師

遼代弘揚淨土的名僧,上京管內都僧錄純慧大師非濁(?-1063),撰「隨願往生集」二十卷(已佚,他還著有「三寶感應要略錄」),他的活動歷興宗,道宗兩朝,影響極大又某師著「漢家類聚往生傳」二卷。

亦著有「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中有:「釋靈幹講華嚴見天宮迎感應」,「唐朝散大夫孫宣德發寫花嚴願感應」;卷下有「烏長那國達麗羅川中彌勒木像感應」,「濟陽江夷造彌勒像感應」,「釋沿謣造彌勒菩薩像感應」,「釋詮明造慈氏檀像感應」,「代州總因寺釋妙運畫藥王藥上像感應」,「淄州釋惠海畫無著世親像得天迎感應」等弘揚彌勒信仰者的事蹟。

88.金-守千法師

金代真定龍興寺通照守千法師(1064—1143),俗姓賈,槁城人。性聰慧,無幽不燭。誕靈宋朝,匿跡崆峒;形宗飲光,學務慈氏。為一朝唯識之巨魁矣。善講《瑜伽師地論》、《唯識論》,又著有《心經幽贊》等疏十有餘部。嘗因《上生經瑞應鈔》而制末章,《上生經瑞應科文》則其一也。元祐年間(1086—1094),受賜,號為「迥照大師。」宋宣和初(1119),嘗校勘遁倫的《瑜伽師地論記》刊版流通。守千法師在真定府龍興寺撰寫的《上生經瑞應鈔》和《上生經瑞應鈔科文》,與唐朝新羅僧憬興的《上生經瑞應鈔》、後梁方外鴻楚《上生經鈔》、後唐中山貞辯的《上生經瑞應鈔》、遼代詮明《上生經會古通今新鈔》並稱為《上生經瑞應鈔》「五大鈔。」晚年隱居崆峒山。

《常山貞石志》卷二十二載元瞻思撰碑記云:「金天會五年(1127)卒,年六十四歲。」

89.元-志德法師

志德法師,號雲岩,俗姓鎦,山東東昌(聊城)人。十二歲時捨俗出家,投開元寺學習經論,後又到龍興寺聽講法相宗旨,盡得奧理。至元二十五年(西元1288),應元世祖召見,賜予紫方袍,旨令主持天禧寺和旌忠寺。每日講授《法華》、《華嚴》、《金剛》、《唯識》等經論疏著,並賜「佛光大師」的稱號。每次為七眾弟子授戒,必要讓大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如同父母兄弟一般,和合相處,不要輕起紛爭。又曾燃香、燃頂、燃指,立誓終生獻身佛教。長期堅持以戒律來嚴格要求自己和弟子們。例如有人誤用常住物,那就按照一百倍的數額懲罰;若是明知故犯,那就默擯起單。

志德法師駐錫天禧寺長達三十多年,一生僅一件衲衣、一雙僧鞋,從不換新的。堅持過午不食,不倒單,晚上總是正坐到天亮。精進誦經,以至用眼過度,傷害到了視力。一天,忽然夢見印度高僧前來迎接,往生兜率淨土蓮花座上,天空中散落妙花好像下雨一般。醒來之後,體質下降,健康受損。英宗至治二年(西元1322)二月七日,志德依然堅持誦經,不棄不輟。和大家告別後,安坐而化。世壽八十八歲。捨報之後,入龕供奉二十一日,顏貌紅潤,如同睡著了一般。荼毗後得到無數舍利。

90.元-妙恩法師

斷崖妙恩(? —1293),字斷崖,俗姓倪,泉州人。遍參名宿,旋入雪峰湘之室。

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錄劉鑒義建言行省,合開元百二十院為一禪刹,舉妙恩為第一世祖。

至元二十九年春,應詔入京,錫紫伽梨,進號帝師。 妙恩慧解圓融,不以禪廢教,嘗註《彌勒上生經》以見意。

寂後,謚『廣明通慧普濟禪師。』

91.明-肉身菩薩 憨山法師

憨山德清(1546年至1623年),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諡號弘覺禪師,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眾,為臨濟宗門下。復興禪宗,與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精通釋,道,儒三家學說,主張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導禪淨雙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見解頗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相契中國禪宗的祖庭。曹溪,經過憨山德清的銳意經營,由荒廢恢復舊觀,因此被稱為曹溪中興祖師其功德巍巍,為後人所敬仰。

據「憨山老人夢遊集」中憨山大師所記,在一次夢境之中,憨山大師夢見自己升向天空。當升到無邊無際的高空時,又逐漸飄落下來,只見四周空空洞洞,沒有一點東西大地在空的下面,圓圓地像一枚鏡子那樣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鏡的晶瑩。遠遠望去,在無窮的天空中,現出了一座廣大無比的樓閣,它鋪天蓋地,雄偉、壯觀。在樓閣中又現出了世間的人事往來,就連最小的市井鄙惡之事,也都容含在那裡在樓閣的中央,設一紫金焰色的寶座。大師心裡想:「這大概就是金剛寶座了。」大師對這座莊嚴妙麗,不可思議的樓閣非常歡喜,想走近它,可是轉眼又想:「為什麼這在清涼的世界中,有這些雜穢的樓閣呢?」這念頭只一起,樓閣即刻去遠了。大師心中又想:「一切淨穢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大師如此思惟著心生萬法的道理,樓閣又近了。

片刻之間看見金剛座前,侍立著許多身材高大,相貌莊嚴的僧眾。這時忽見一位比丘從金剛座後面出來,手捧一卷經書,徑直走到大師面前,對大師說:「和尚叫我把這卷經書授予你。」大師接過一看,全是黃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識。大師將經書收起後,即問那比丘:「那個和尚是誰?」比丘回答說:「是彌勒菩薩。」大師一聽非常高興,立刻跟隨比丘到了階下,瞑目斂念而立過了片刻,忽然聽到磬的鳴擊聲,大師睜眼一看,彌勒菩薩已經登座。大師即在菩薩前恭敬地瞻仰頂禮,只見菩薩的面容,晃耀著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間再也沒有比菩薩更壯麗了!

大師頂禮後心想:「今天菩薩特為我升座說法,那我就是當機了。」於是大師長跪合掌,拿出經卷翻開。這時彌勘菩薩開示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

大師聽到這裡,身心忽然頓空,只覺得聲音從空中歷歷傳來。等到醒來,剛才夢境中話語如在耳中。憨山大師才知道,夢中所遊,是兜率天彌勒佛閣。憨山大師夢中親近彌勒菩薩,增加了他對彌勒淨土的嚮往之心。此後,他在向信徒說法時,經常鼓勵弟子發願往生彌勒兜率淨土。

92.明-性專法師

性專。字守庵,俗姓張,蘇州昆山人,年少即剃髮出家,到處參訪善知識。後來拜見妙峰法師,受具足戒,並聽聞其《法華經》的講座。之後辭別而去,往山頂居住,行頭陀苦行。一日十二時之中,只有持誦《法華經》,修習甚深的禪定。「嘗於空中見西北方七寶池,成琉璃色,深廣無際」(西北方指兜率)。於是將此事告訴妙峰法師,妙峰說:「這是觀行剛開始成就的瑞相,如果不生起取著的心,就是善的境界。」性專因此隱秘而不向別人說。在石城有一尊百尺高的彌勒菩薩像,明世宗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經過戰亂的兵火,聖像的金漆已經脫落了,性專於是為之整新,又建築石殿,與聖像相稱配合,因而感應佛像放光,黑夜光明得像白天一般。

嘉靖二十五年(西元1546年)仲冬十一月,沐浴更衣,命令大眾擊鍾誦經,然後趺坐而往生。在此之前的數日,他的衣服中生出靈芝一朵,大於拳頭,呈紅白色。

93.明-第一位造彌勒懺之如惺法師

如惺大師,明朝人,生於1567年。為天台宗僧人,博學多聞,尤善文筆。曾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重刊「佛法金湯編。」又於萬曆四十五年,著成《大明高僧傳》。師雖為天台僧人,卻修持、弘揚彌勒法門。萬曆三十四年(1606)他按照天台懺法儀軌而製作出彌勒法門的懺本--《得遇龍華修證懺儀》。此懺儀吸收了有關天台懺法的儀軌,並摻有大量的教說,為彌勒禮懺儀的集大成,勸人修習彌勒淨土,近生兜率,遠赴龍華,親近慈氏,獲證無生。對彌勒法門有極正面的貢獻。

94.明-成慈法師

晚明年間,廣州總持庵有個尼師,名叫成慈,一生銳意祈求能上生兜率淨土,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如願以償,臨終疾速上生兜率淨土,覲見了彌勒菩薩。

成慈(1600-1646),學戒芻,俗姓何,番禺沙灣人。成慈從小聰明出眾,不像一般孩子,從五歲開始,就只吃蔬菜,不進葷腥。爹娘見狀,知道這個女孩,如果放養在社會上,恐怕難以養大,假如送進庵堂,托佛恩庇,或許可以消災延壽,度過童年的災厄。

成慈進庵以後,參加各種簡單勞動,拜拜佛,吃吃素,空下來學點文化,倒也無災無難,平安長大。

成慈長大後,聽講佛法,領悟特強,立志堅貞操行猶如冰雪。雖然這時成慈還沒有剃度,可是修持之功,尼師不及,眾人嘆羨。

此後一直到崇禎皇帝時,成慈年紀已經四十一歲,方才得以剃度,正式出家為尼。

出家受具足戒後,成慈一心專攻律藏。在佛門中,律藏屬於戒律一類的經典的文著作。由於成慈研究律藏,理論和實踐齊頭並進,所以時時處處,應規入矩,不越雷池半步,贏得了「戒德冰雪」的好評。

這一時期,成慈還靈根宿發,志向高遠,努力學習大乘佛法,普濟群靈。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成慈獲悉,要是下品往西方極樂世界,不知要經歷多少劫數,方才能夠親近佛陀。對於這種漫長的見佛道路,成慈自然感到興趣不大。成慈心想,要是不走下品往生之路,再次投胎到人間,親近各位有學問的高僧大德,向他們討教佛法,又怕隔了一世,昏昏沉沉,難以擺脫貪嗔。況且現在,有學問的高僧大德,並不太多,極難碰上。思來想去,長時間來,成慈始終沒能形成一個固定的追求目標。

一天,成慈翻閱《大藏經》,看到學佛者要是上生兜率淨土,拜見彌勒菩薩,一往生就能見佛聞法,並沒有快和慢的品階分類。這次披覽佛經的無意發現,使成慈感到眼睛一亮,大喜欲狂。

事後,成慈專程拜見鼎湖弘贊律師,請教道:「上乘宗旨,能聽到嗎?」

弘贊律師見她志趣高超,戒行精誠,就送給她《彌勒上生經》一卷。成慈受經,如獲至寶,誠請弘贊講解經裏要妙,終於瞭解到兜率天是彌勒菩薩經常居住的地方,以及有關上生兜率天的種種修持和觀想的方法。

自從讀過《彌勒上生經》,成慈依經作觀,心裏想著彌勒菩薩,嘴裏念著彌勒菩薩,一心希望自己死後,疾速往生彌勒淨土,拜會彌勒菩薩。

平時,成慈身體虛弱,雖然逃過了孩提時的關口,但因操勞過度,用功過勞,經常感到體力不支,疾病總會不請而至,自己找上門來。

後來,成慈來到廣州出任總持庵的庵主。任職期間,成慈任勞任怨,精爽過人,庵裏學佛風氣,一時大增。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四月十五,成慈再次操勞病倒。豈料這次病倒,不像以往,只要睡上幾天就能起床。成慈懨懨臥病,在床上足足躺了一個多月,並且顯得愈益沉重。

到了五月十七午時,成慈坐禪,進入定中。這時,成慈忽然遇見一位菩薩,慈眉善目,帶著她飛快而行,騰空而起,不一會兒,來到一院,但見庭台輝煌,殿宇莊嚴,大殿正中坐著位笑容可掬,寶光四射的大菩薩,定睛一看,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彌勒菩薩。成慈這時方才明白,自己霎眼之間,已經到了兜率淨土。

在兜率淨土,成慈恭恭敬敬,施禮以後,啟口請求道:「但願大菩薩能收下我這個小弟子。」

彌勒哈哈大笑:「這事好辦,七天以後,就請你到這裏報到。」

出定以後,成慈一心想念彌勒菩薩,視死如歸。

五月二十一日 ,成慈在靜坐中,再次看到彌勒菩薩寶相,自己卻變成了一個童子,從禪床上走下來,倒地就拜。

第二天,弟子們前來問病,成慈說:「我從生病以來,承蒙大家關心,心裏非常安慰。現在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明天中午,我就要去彌勒菩薩兜率淨土報到。我去之後,你們不必悲傷,可以把我遺體抬到山上,進行火化。」

弟子們自然少不了一番安慰,心裡卻酸得差點落眼淚,因為成慈畢竟年紀太輕,才四十七歲。

第二天中午,弟子們紛紛來到成慈身邊,含淚訣別。成慈道:「人死人生,尋常得很。各位不必悲傷,為我快快活活送行如何?」

弟子們見老師如此豁達,不由得打心底裏感到折服,於是一個個卸下悲容,聽候吩咐。

只聽成慈繼續說道:「現在敬請各位,和我一起助念南無彌勒菩薩,幾百遍幾千遍,多多益善。我將在你們的助念聲中,含笑上生兜率天宮。」

弟子們唯命是從,繞在老師身邊,抑揚頓挫地齊聲念起了「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彌勒菩薩……」

約莫半個多時辰,起先弟子看老師嘴巴還在念著「南無彌勒菩薩……」後來漸漸嘴巴停止不動,仔細一看,已經面容安詳地寂然逝世。

95.明-居士造彌勒懺第一人王志堅

明萬曆年間(1573—1619),江蘇昆山居士、蓮池大師弟子王志堅,撰有《彌勒懺法》一卷,且修習兜率天宮觀。

96.清-大真法師

新伊大真(1580—1650),與大惠同門。「新續高僧傳」未見其傳。可是在他同時代的藕益智旭,對他備極稱讚,見於「靈峰宗論」卷八者,特為大真所寫的文章,即有五篇之多,說他年十五從廣承為沙彌,習師所演教法,夜以繼日,慈恩、台嶽宗旨,每多遊刃而心益虛。後繼廣承而主持蓮居,力宏紹覺之道,著「唯識合響」,兼授金剛寶戒,而教觀並舉。他不是專宏唯識的學者,卻是唯識學的探究者。旭師又說:「師童真入道,為紹公長子,性相二宗,無不克受其傳,服習毗尼,視紹公尤加焉。」可知大真對於天臺智者、南嶽慧思,唯識、戒律都很重視。他著有一部『成唯識論遺音合響』,此書是繼紹覺廣承未完的「音義」而作,正如大基之作「海昌疏。」只是海昌疏遭大惠批評而未流傳,「合響」則由大真的弟子苕聖智素,合輯為「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現被收入《卍續藏》,旭給大真的「合響」,所作評價極高:有紹覺承師,具無師智,聞而知之,述為「音義」八卷,一簣功虧,忽爾西邁。於是及門高士,各出手眼,如辨音基師之「疏」,靈源惠師之「自考錄」,亦既各竭精思、殫才力,然皆升堂有餘,入室未足,故使學斯宗者,無由詣極。唯新伊真師,紹師嫡胤,執侍最久,聞薰獨深,遂能繼志述事。」

紹師門下,人才出眾,有成就於唯識學的而著書立說者,即有三家,智旭獨推大真方為「嫡胤」、為「長子」,其中原因,乃在於思想的投契吧。

師曾經修復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坐化的道場)。

97.清-鄒氏優婆夷

廣州優婆夷鄒氏(1612—1653),建陽縣令鄒可與公之女,南海諸生鄺國學之妻也。

鄒氏生便聰慧。幼即隨父、母持齋,歸心三寶。知有上生兜率法門,遂念「彌勒尊佛。」而居庭有訓,孝慈劬儉,周急湣危,喜供僧尼,建立精舍,四事無缺。凡所施願必回向上生。幼男長女,俱捨從入道,略無癡戀。時值國變難興,惟心心默念佛名,故得舉家老少安然。

嘗夢上升兜率,遊觀天宮。屢修懺法,輒感祥瑞。偶一日中午,天色朗明,家僮、侍婢,焂見一人,身長丈餘,峨冠麗服,從戶罅入。徐步中堂,遂至寢室,忽然不現。人有告知者,鄒氏恬然歎曰:「有生皆苦,會必當離。吾夙願既至,其將行矣。」因構微疾,而淨念相繫。延諸清眾,日誦《金剛般若》,以助生方。自知時至,即索香湯盥浴。緇素圍繞,同稱「慈氏」洪名。便跏趺瞑目。候至日中,寂然而逝。於時異香滿室,祥光映徹園林。覩者莫不歎異。斯誠上生之明證。女中之丈夫矣。時清順治十年(1653)癸巳三月也,享齡四十有一。

鄒氏幼男為廣州南海寶象林開覺,係曹洞宗禪師弘贊在犙高足。清康熙十年(1671)辛亥孟夏,開覺曾為弘贊在犙《兜率龜鏡集》撰寫《兜率龜鏡集緣起》。

98.清-宗信法師

宗信(1638—1707),黔陽石一里(今湖南洪江市灣溪一帶)人,俗姓名黃,家巨富。 讓財産與兄弟,登大雲山祝髮為僧。後參破山海明法孫、靈隱印文法嗣安江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禪師,得嗣其法,為臨濟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海明禪師下四世。 嘗夜夢神授《彌勒上生經》,並與木魚。醒來,果得經書、木魚於床頭。遂畢生師事彌勒,誦經、持名、禮懺不輟。發願上生兜率天,親近彌勒。 康熙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示寂,荼毗時,剛見火起,即有虛空誦經聲,雲霞上繞,縹緲而去。時寺眾共見,以為奇瑞。

99.清-法傳法師

法傳源悟(1630—1695),清僧,號法傳。葉榆(今大理北)人,俗姓趙。 年十五,投辯初禪師出家剃度,依雞足山和雅法主受戒。朝夕參究話頭,頗有明曉,得威楚知空老人印證。旋回蒼洱,岩居九年。嘗遇道學封山,斷火食七日,入定度過。知空老人聞而付源流拂子,命說法度生。未幾,開法石雲寺,大振宗風。 康熙二十八年(1689),卓錫喜洲聖壽古刹。五載間,皈依者甚多。鑄彌勒金像,供於雲堂中殿。寂後,舍利歸蕩山入塔

100.清-弘贊律師

  弘贊律師,明末清初曹洞宗僧。廣東新會人,俗姓朱,字在犙。生於1611年,早歲從余集生學儒典,博雅能文,弱冠補縣學生員。清入主後,乃遁走為僧,研習禪法,參謁鼎湖道邱,而得印可,初在廣州之寶象林,後繼席肇慶鼎湖。師生平特重實踐篤履,雖精於禪,因痛心於叢林浮誇不實之風氣,絕口不言禪道,僅弘律儀,倡導戒行,以為職事。於康熙二十四年示寂,世壽七十五。撰有《兜率龜鏡集》弘揚彌勒信仰的種種事跡。

101清-開皙法師

開皙法師,字遠目,俗姓鄭,廣州番禺人。自從出生起,就表現出卓然迥異的特質。童年時善於書寫,筆法天成,不像是後天練就的。十二歲時,母親亡故,誦《蓼莪》篇悼念,追慕養育之恩,悲痛欲絕,深感母親辛勞,自覺難報恩德於萬一。後來讀到佛經,知道有供奉雙親的方法,於是謹奉三寶,皈依受戒,嚴謹持戒,如護鵝珠。突然有一天,讀到《胞胎經》,明瞭生死過患,遂發起猛烈出離心,向父親請求出家。父親看他意志堅決,發心勇猛,便歡喜應允了。並且仿效裴相國的遺風,撰作頌詞,親送兒子出家。禮韶之英邑西來山,在恩師弘贊律師座下為侍者,那年開晢只有十七歲。張樞部尚公,覺得此事非常有意義,特在頌詞後面書寫讚語。

十九歲時剃度,在廟裏勤懇做事,任勞任怨,不畏艱辛。侍候師父畢恭畢敬,謹慎細緻。坐禪誦經更是日以繼夜,精進不懈。他的天份和才華,猶如水面和鏡子一樣通透清澈。言行舉止,正直端視,從不東張西望,好像象王那樣。躺下則如獅子那樣吉祥臥。謹言慎語,從不說廢話。注意儀錶,從不露齒大笑。與大眾相處,從來不會動怒;待人接物,也總是和顏悅色。循循善誘,沉默自若,真是一派大丈夫的器度。四眾弟子見到他,無不恭敬誠服。

洪宗伯天擢,目睹開皙法師神采,莊重肅穆侍立師父身邊。嘉羨不已,讚不絕口道:真是法門龍象,佛門表率啊!至其發問難義,無人可及。只要過耳就能領悟妙旨,對於深奧妙理不再疑惑。曾經披閱《上生經》:覲見彌勒菩薩,求生兜率淨土,不需要出離欲界。修行功夫不深,還未斷結,便能登不退轉地。即感殊勝相應,立志誓求兜率淨土。他參照經典,依經修觀。對於淨土妙好莊嚴,了然於心。二六時中,稱念彌勒洪名,動靜語默,不棄不輟。

順治六年己醜(164年),開皙法師二十三歲那年,突發重病。幾經反覆,一直都沒好轉。健康每況日下,體質越來越差,卻從來不要別人照顧。不洗漱,不吃飯也從不愁眉苦臉,更無哀聲歎氣。到第二年元宵節前,常坐半個月,到十七日那天吃藥時,和尚前往探視病情,並且寬慰道:「四大本來就是虛假,猶如夢幻泡影,你要牢牢把握住正念,不要隨妄想境界流轉,生情執想便會沉淪苦海,墮落輪迴。我看你的狀況,估計也就是這一兩天了。」開皙聽後,微微一笑說:「這是五濁惡世、三途火宅啊,我早一日離開,就早一日安樂。我畢生之志,就是上生兜率陀天,覲見彌勒菩薩。依教奉行而得徵兆,那就一定可以如願。不然,諸佛菩薩金口玉言,豈不是在欺騙我嗎?不過我還是想再誦一卷《上生經》,作為最後的證明。」

和尚問道:「你還能記憶起經文嗎?」

開皙回答:「我記得非常清楚。」

和尚說:「你已經非常虛弱了,最好還是持續提起正念,過後我會代你誦經。」

開皙非常泰然,安詳。向上作觀,寂然捨報。荼毗後得舍利,有四種顏色。牙齒潔白如雪一般。感歎啊!以前,孔子門生有顏回這樣的高足。而恩師的門下,同樣也有這樣的兄長。真是法門中的棟樑之材啊!如今他捨報上生,我再也無法得到他的幫助,太可惜了。同門師弟開詗謹錄。

102.清-開犖求寂法師

開犖,字鐵有,俗姓黎,廣州順德逢簡人天性醇厚,慈悲善良,居家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十六歲時,暗自思量:苦海沉淪,如果不能猛然反省及時回頭,那就絕無得到解脫的機會。於是,往鼎湖山禮在犙弘贊和尚,皈依三寶並受五戒。第二年夏天,突然發起宿世慧根,生起出塵之志,父母親朋雖一再勸阻,但開犖好像掙脫了鎖鏈的香氣寶象,一往無前。毅然而然投弘贊和尚出家,成為應法沙彌。事師恭敬,敦厚謹慎,學習修行也非常勤懇精進。但凡被師父責罰,從來沒有絲毫不悅,言行舉止威儀具足,就好像持戒很久的老比丘一樣。非常仰慕同學開皙上座,得到上生的徵兆感應。堅持一心稱念慈氏菩薩洪名。

順治十四年(西元1657)歲在丁酉,開犖染病臥床長達十七天。雖然病情一度非常嚴重,不過執執名號,不忘心口。凡是來探視的人,無不為之讚歎:年紀那麼輕,居然沒有任何貪戀,正念提起,持名不失。臨命終時,嘴巴已經不能動了,不過念佛的聲音依然清晰嘹亮。直到停止呼吸,神態外貌一點都沒改變,如同睡著了一般。從臥床到荼毘期間,沒有一點穢氣,難能可貴,據此可以確信,開犖決定上生,毫無懷疑。

103.清-法忍本心法師

法忍本心(1842—1905)清代僧。河北蔚州人,俗姓郭。 年二十出家,初隨師苦行,積時六年,始至北京西域寺受具足戒。後參謁金山江天寺觀心顯慧,得其心印。歷任金山、高旻二寺之首座。 光緒年間,至江蘇句容赤山結茅,學人雲集,提倡坐禪。人稱「赤山法忍」耕作之餘,復說《楞嚴》、《法華》,乃至《楞伽》、《唯識》等經論。被譽為清末宗門四大尊宿之一,即天寧寺之冶開以威儀稱第一,寶華山之聖祖以戒行稱第一,金山之大定以禪定稱第一,師則以智慧稱第一。光緒三十一年示寂前曰:「世間好語佛說盡,何須老衲再說法。我死不生西方去,一念兜率返娑婆」。世壽六十四。著有《楞伽筆記》。

104.清-彌勒行者工布查布

工布查布,是蒙古烏珠穆沁旗人,生長於烏珠穆秦部落,他自幼為康熙皇帝撫養長大,受清聖祖鞠育之恩,後就任儀賓之職。同時,他又精通西土之語,故清世宗特留之於帝都,任西番學總理,掌管翻譯之事。於清高宗時期,相繼譯出《造像量度經》、《彌勒菩薩發願王偈》、《藥師七佛供養儀軌如意王經》等三部,尤其以《造像量度經》影響乾隆以後之造像。他精通蒙滿藏漢多種文字,自幼喜愛佛典,曾和幾位著名的喇嘛高僧學習佛像梵塔的尺寸圖像等等。是乾隆年間翻譯家、蒙古族學者、內閣掌譯、西番及蒙古諸文番學總管儀賓。

清雍正時(1723—1735),工布查布任西番學總理。翻譯《藥師七佛供養儀軌如意王經》。

清乾隆七年(1742),洮州禪定寺崇梵靜覺國師來京,與他談起《造象量度經》一事,並鼓勵他將此書翻譯成漢文。工布查布也深感《造像量度經》歷代僅憑口授,他決心把它翻譯成漢文。工布查布潛心研究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把它全部翻譯出來。這部漢文譯本的出現,為藝術工匠從事佛教藝術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也是今天我們研究佛教藝術的重要工具書。同時他還撰有《造像量度經引》、《造像量度經解》、《造像量度經續補》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經引》,論造像之由來,及漢式、梵式等分別,並附有諸佛像、諸菩薩像等圖。《造像量度經解》,即注解本經之文義。清乾隆十三年(1748),《造像量度經引》、《造像量度經解》、《造像量度經續補》,與《造像量度經》合編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

清乾隆八年(1743)正月,工布查布在北京廣仁彌勒院,依藏文佛典翻譯成漢文的《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是工布查布的代表作。亦即彌勒信仰之最後經典,使彌勒信仰經典依據趨於完善。《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與《普賢菩薩發願偈》《八十八佛懺悔文》合稱中華佛教「三大懺願。」純以偈頌形式讚頌彌勒功德,促使彌勒信仰在清朝的復興。《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末有:「行此菩提道,名稱慈氏子,圓滿六度行,超於十地位。我以此善願眾生,命終速往兜率宮。受生皆於見法閣,即為慈氏之長子。十地自在降閻浮,證得十力大位時。願受妙法甘露味,圓滿佛行盡無餘。從此命終承願力,即得上生兜率天。忻慶奉事慈氏尊,速得承授菩提記。」

105中國-近代慈宗復興祖師太虛法師

清末民初。太虛大師,俗姓呂,浙江省海寧縣人,生於清光緒十五(西元一八八九年)正月。師幼失怙,母改嫁,乃隨祖母移居大隱庵中,長養於庵院,深受宗教薰陶。十六歲萌出塵之志,投蘇州九華寺士達座下出家,法名唯心。旋依師祖奘年老人,為立表,字「太虛。」

大師一生中大力鼓吹佛教的三大革命:一、教理革命。二、教產革命。三、教制革命。「革命和尚」之稱,傳遍遐邇。民國二年,大師創辦「佛教月報」,並主張用陽曆四月八日為佛誕日。亦曾主張以雪竇山為彌勒道場,列為五大名山之一。師對各種法門平等弘揚,但凡具緣之處,便拈出慈宗法門以利眾生。一九二二年,武昌佛學院初創時,師便規定晚課誦《彌勒上生經》及念彌勒菩薩,回向兜率。大師常以所作之功德,回向無上正等菩提,願生兜率,親侍慈尊。俟彌勒菩薩降生娑婆成等正覺,即偕慈尊下生人間,廣度有情,也因此以後凡師所開創的道場,皆遵此而行。一九二四年春,師編定「慈宗三要」,並為學僧講授。一九二九年,師寰遊歐美期間,在法國巴黎為信徒誦《上生經》,導唱三皈依,略示《上生經》大意,並以「慈宗三要」囑為譯傳流通。一九三二至三三年間,師住持閩南佛學院(即廈門南普陀寺)時,鑿阿耨達池,構兜率陀院,設慈宗壇供奉古銅彌勒菩薩像,旦夕禪誦其中,後皈依者浸多,因此集眾修習慈宗法門,漸成「慈宗學會」,編輯「慈宗要藏」。師亦到各處宣講《上生經》、《下生經》及《彌勒大成佛經》,並留有講錄流通。

師將慈宗奉為自己的定課而勤行不絕,並於三五年底及三七年底修彌勒靜七過年。

三六年三月十七日,師於上海玉佛寺入寂時,在側的緇素弟子為助念彌勒聖號,祝上生兜率,再來人間。四月八日荼毗,法尊法師拾取靈骨,得舍利三百餘顆,而以心臟不壞,滿綴舍利。可見師願力宏深,功行不虛。後由印順導師等編輯遺著三十二巨冊,七百萬言之「太虛菩薩藏」,流傳後世。乃「慈宗」立名者、「慈宗學會」創始人。

106.中國-虛雲法師

辛卯年師一百一十二歲於春戒期中發生了「雲門事變。」

三月初三日,師病重時,即趺坐入定,閉目不視、不言、不食、不飲水,惟侍者法雲、寬純日夜侍之,端坐歷九日。十一日早,漸倒下,作吉祥臥,侍者以燈草試鼻官,氣已絕矣,診左右手脈,亦已停矣,惟顏色如常,體尚溫。十二日早,微聞呻吟,旋開目,侍者告以時間,師曰:「我覺才數分鐘耳。」語侍者法雲曰:「速執筆為我記之,勿輕與人說,啟疑謗也。」師從容曰:「余頃夢至兜率淨土,莊嚴瑰麗,非世間有,見彌勒菩薩,在座上說法,聽者至眾,其中十餘人,係宿識者,即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鏡法師,岐山恒誌公,百歲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東邊頭序第三空位。阿難尊者當維那,與余座靠近。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未竟,彌勒指謂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彌勒曰:「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並示偈曰:

「識智何分 波水一個 莫昧瓶盆 金無厚薄
性量三三 麻繩蝸角 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
凡身夢宅 幻無所著 知幻即離 離引即覺
大覺圓明 鏡鑑森羅 空花凡聖 善惡安樂
悲願渡生 夢境斯作 劫業當頭 驚惕普覺
苦海慈航 勿生退卻 蓮開泥水 端坐佛陀
以下還有多句,記不清了,尚另有開示,今不說。」

107.中國-靈濤法師

靈濤上人(1885—1951),湖南湘鄉人,俗姓鄧。1903年十八歲出家,拜南嶽天然和尚(1874—1912)為師。性喜參禪,剃度不久,便行腳參訪,先後到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家。1905年—1906年間,於泰國華陀廟,遇見禪定數天巍然不動的同鄉虛雲和尚,心益精進。 回國後,雲遊江浙名刹,受聘為天童寺書記。1911年回南嶽,研讀法相唯識。閱藏三年,深有契悟。積十年力,著《因明入正理論隨錄》、《攝大乘論隨錄》、《成唯識論隨錄》。晚年著《金剛經隨錄》。1924年,在金雞林塔院,辦「衡山僧主僧學校」。1926年上季,被迫停辦。1927年,大革命失敗,衡山縣長來抓靈濤,因有人告知,遂奔逃桂陽水月庵。1928年,回南嶽,辦「南嶽佛教講習所」於祝聖寺。1943年,應虛雲和尚之邀請,前往南華寺講《圓覺經》。三個月後,返桂陽水月庵。1949年三月,應靈根法師請,往桂陽助修明和尚傳戒,任羯磨師。 1951年三月,寫《金剛經隨錄》。寫書之餘,常念彌勒菩薩名號,發願上生兜率。 1951年七月初一日晚,喚弟子能證進房,要他大聲念七佛名號,說不去西方,要去兜率淨土,親近彌勒菩薩。午夜十二時餘,右脇而臥。近凌晨一時,安然往生兜率,終年六十七歲。1951年九月十九日荼毗時,大雪紛飛,史前未見。幾小時後,又晴空萬里,南風習習。啓土取龕,端坐如生,異香撲鼻。火化後,有五色舍利。

108.中國-明玉法師

明玉法師(1915—1998),俗姓趙,名正光,土家族,湖北長陽白寺坪人。

十三歲時候出家。1931年受戒。

1941年任湖北當陽玉泉寺住持。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還俗。

1985年重新歸當陽玉泉寺為僧。

1987年6月13日復任湖北當陽玉泉寺住持。

1998年3月28日上午6時44分示寂。終年八十三歲。僧夏七十年。

明玉法師,同時對太虛大師極為敬重,承師遺風,修習彌勒淨土,恒常稱念彌勒佛名。圓寂後,合寺僧眾,尊重法師遺願,持誦彌勒聖號,直到圓寂法會圓滿結束。



109.中國-茗山法師

師俗名錢延齡,1914年農曆2月20日生於江蘇鹽城市,書香門第,幼從父讀古詩文,隨母誦經學佛。十九歲在建湖羅漢院依上宏下臺老和尚出家,法名大鑫,字茗山。二十一歲於鎮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並入焦山佛學院學習。二十三歲得太虛大師推薦入武昌世界佛學院高級研究院深造。抗日戰爭期間,受太虛大師之委派,先後至湖南耒陽、衡陽等地住持叢林,創辦佛學院,並協助太虛大師編輯出版《海潮音》。一九四六年夏,奉召由湘返蘇,參加太虛大師舉辦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結業後留焦山佛學院主持教務,並主編《中流》佛學月刊。經焦山定慧寺智光、雪煩、東初兩代上人擇為法嗣。1951年,師榮任焦山定慧寺方丈至今。

十年浩劫,師被逐出山門,居陋巷,處窘境,室徒相如之壁,食僅顔子一瓢,依然僧家本色,堅持獨身、素食、誦經、持戒、不改裝、不還俗,手書《楞嚴經》(已出版,並將再版),並撰寫佛教諸經提要,對佛學之貢獻甚大。1979年,國家落實宗教政策,師應請重返焦山主持寺務,領導古刹復修。1982年,師受聘為中國佛教協會在南京栖霞山創辦的僧伽培訓班主任,1984年受聘為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第一副院長。先後兼任南京栖霞寺、寶華山隆昌寺、無錫靈山祥符寺、鹽城永寧寺方丈。1992年出版《茗山文集》,1995年出版《茗山書法作品選》。其他著述包括文章、詩詞、楹聯、法語、講經稿、日記、書信等等,累超一千萬言。曾赴台灣弘揚彌勒淨土,於汐止慈航大師道場——彌勒內院演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義》,勸諸大眾求生兜率陀淨土。

師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和法孫,他秉承太虛大師對大乘各宗平等融貫之說,摒除佛教各家門戶之見,深研佛理,通曉三藏,尤精龍樹、提婆、無著、世親之學。所述論文及講義,均為佛教界及學術界所推崇。師一生戒律精嚴,待人慈悲,以維護佛教、振興佛教、講經弘法、利益眾生、持戒念佛、求生淨土為畢生宏願。近二十年間,師不辭辛勞,不顧耄耋之年,多次應邀到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其它東南亞諸國和港台地區,講經、傳戒和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為國際交往、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朽奉獻。師教通顯密,學貫儒釋,素有詩僧和書僧之稱。他的詩質樸無華,淡而有味,飽含愛國愛教之情;其書法敦厚而秀麗,柔中有剛,被海內外視為珍品。經才緯抱,名重一世。他的圓寂,無疑是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一大損失,四眾痛失依怙,教界痛傾砥柱,悲何言哉?師捨報於農曆閏四月初十,享壽八十有八。僧臘七十,戒臘六十七夏。

師臨終前留下遺言二首茲錄如下︰

(一)

我佛遺教,以戒為師,依戒修定,因定發慧。
由戒定慧,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趨向解脫。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各宗各派,殊途同歸,信此信彼,信仰自由。
相互尊重,不立門戶,六和無諍,團結互助。
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攝六度,逐步個煉。

(二)

秋水魚蹤,長空鳥迹。
若問何往,往生淨域。
覺而不迷,生必有滅。
乘願再來,何須悲泣。

其弟子亦為茗山大師做頌曰︰

一代宗師,萬眾楷模。慈靄被人,氣度肅穆。
難忍能忍,說虛誠篤。持戒精嚴,道風遠播。
講經弘法,四海傾慕。師之操守,曠代罕覯。
悲深行苦,度生無數。五宗並繼,禪淨雙修。
顯密兼通,理事融攝。為法忘軀,中興焦嶽。
功行果滿,上升兜率。祈願再來,教化娑婆。

110.中國-法因法師

法因老法師,河北省容城縣午方村人,生於1911年,俗姓孫,名寶田,家境頗富。自幼聰敏,風鑒朗拔,幼讀私塾六年,勤奮篤學。十六歲時欲赴北京求學未遂。十九歲時經友人介紹到恒德廳任會計。二十六歲起日誦《金剛經》五十餘部,深有悟處。 

二十七歲皈依三寶,自學唯識,頗有心得。二十八歲蒞陜西,依興教寺方丈妙闊法師剃度出家,法名法因,號寶月,從師學唯識,深研教乘,晝夜不怠,深得師之賞識器重,並傳授法相玄義與他,且精進持誦《法華經》,常一日一部。二十九歲受具足戒,稟持戒法,精勤諷誦群經,志存宣法。三十歲時,曾夜夢印光大師語道:「給你舍利子。」1980年,靈岩山寺創辦佛學院,法師奇缺,無人授課。法因老法師於陝西終南山得悉。慨然前去,窮畢生所學,講授法相唯識,直至臨終。 

三十四歲時於大興善寺創辦巴利佛學院,當時太虛大師任名譽院長,妙闊法師任副院長,法因法師開講《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後因經費拮據,辦一屆,歷六年。四十歲時,回興教寺任監院,幫助師父管理寺內外一切事務,道場興隆,法緣廣大,廣開法筳,齋講不倦。信眾肅肅,洋洋濟濟,十方讚頌。法師刺十指血寫《法華經》一部,立誓終身奉誦是經,每日中夜二時起身,諷誦此經一部,歷經數十年不輟,深得法華幽旨。四十六歲,陜西省舉行了一次傳戒會。於長安縣興教寺,法因法師為尊證阿闍黎。 

十年動亂,佛教法難。法師備受折磨,打成右派,戴上反革命份子帽子。他逆來順受一切,但仍堅守淨戒,誓死不開葷、不食肉,被批鬥五十三次,權作「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想。在此期間,決不脫下唯一剩下之一套僧衣。他被派到工地進行改造,但著僧衣,從事繁重之體力勞動。後來染病,飯食不下,生命垂危。此時,遇一位醫生,有人向醫生說:「這位出家人,心誠奉佛,不染葷腥,淨戒正信,早晚默誦經文,常食無菜之飯。」醫生聞之,頓生悲憫,精心治病,經一月餘,法師身體好轉。 

他在二十年輾轉中,飽嚐了酸辛。1979年政策落實,撥亂反正,法師昭雪後,回陜西西安,朝五台山,至法門寺拜塔。 

1980年,他正籌劃興教寺恢復事宜,蘇州靈岩山寺佛學院明學院長聽聞法師講學甚篤,即至函聘請。因此他毅然於次年到靈岩山寺。他已七十歲,而能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培養人才。他先後講授《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唯識二十論》、《唯識卅論頌》、《解深密經》、《顯揚聖教論》、《維摩詰經》、《法華經》。課餘書《法華經》、《華嚴經》、《大涅槃經》、《維摩經》、《觀普賢行法經》、《彌勒成佛經》、《無量義經》等,並有經論註解。 

法師性度弘偉,興無緣慈,常有學僧清眾圍座膝前聆聽教誨,遠道慕名求法,來者有問必答,方便善巧。法師深居簡出,嚴以律己。慈悲高尚,行道熱心。 

1984年暑假應福建南普陀寺妙湛法師之請,前去講法,並往雪峰寺轉大法輪,廣度善信。指示迷津。名震閩南閩北,法澤群萌。 

1985年秋,法師應陝西佛教協會之請,前去傳戒。此次是繼二十八年後先師之後一盛會,參加者達一六○○人之眾。其中出家戒子三○○餘人。他自編傳戒事宜,按部就班,如律如儀,使秩序井然之法會法喜充滿,得未曾有。 

1986、1987年夏,法師二次應邀赴西部地區弘法。之後回靈岩山寺,因雙腿無力而深居,並告學僧:「吾已老,心有餘力不足,無緣外出弘法矣。希望你們精研經教,畢業後,振興佛法」。 

平時課外,法師白天書經,早上三點起身誦《法華經》前四卷,晚間讀後三卷,再四十八拜。過去,晚間可拜法華一○○○拜。熟讀法華僅兩個半小時,並可背下全經。1987年,除早晚誦法華經外,早上增加誦《彌勒上生經》,晚間增誦《彌勒成佛經》。此舉寓意深刻,一為意味他求生兜率淨土,聽聞正法;一為意味他將同彌勒降生人間,承釋迦願,普度無量眾生,於龍華樹下成佛向人間說法。正是早生兜率淨土,晚去人間成佛。 

1988年後,於日間誦四十卷之《大般涅槃經》,三天誦一部,到九十二年圓寂之前已誦廿餘部,書寫一部。有時講解誦持此經之十種功德,及此經大意。 

1991年農曆九月二十六日,老法師起身,因雙腿乏力,而跌倒即臥床不起。全寺僧眾得知,咸來探望。病中他還與人講《大涅槃經》前二十卷。意味著涅槃要自己圓滿,說食終不能飽。 

彌留之際,打一餓七,至第八天即1992年農曆六月初三日,上午叫人打來熱水沐浴更衣,異常清醒,瓜熟蒂落、自知時至,結跏趺坐,坦然與侍者握手告別,安詳示寂,享年八十二歲。荼毗後,五色舍利無數,晶瑩琉璃一塊,牙齒不壞。尤為令人驚奇的是,火化後舌根完整無毀,古銅金色,堅硬如鐵;擊之,其聲如鐘,清脆悅耳,稀世罕見。象徵法因老法師在世時,終身讀誦《妙法蓮華經》之至誠懇切,及宣講此經之至真無誤。同時驗證了此經之無邊妙用和殊勝功德。 

次日下午四時半,全寺僧眾俱來助念,將法師入龕。 

其於末法之世,虔誦法華,得舌根不壞,證明法華經之殊勝無比。亦證實了宋仁宗皇帝讚《法華經》詩:「六萬餘言七軸裝,無邊妙義廣含藏。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潤,灌頂醍醐點點涼。假使造罪如山嶽,不須妙法兩三行。」 

他垂化世間僧臘五十四,戒臘五十三,畢生清白,平凡中無限偉岸高潔。

111.中國-竟夕為祖母誦《金剛經》夢告知得生兜率

余生丙午,正當「紅洋」(「紅洋」者,紅海洋也,紅太陽也)之劫。於時頗以宗教信仰為諱,先祖母董、伯祖母廖,昔皆依止白雲法師(法師俗諱劉洙源,法號昌宗,著《佛學要領》)、能海上師,慮修行退轉,乃與諸優婆夷聚紅牆巷某宅,邀隆蓮比丘尼講經論法,月恆數集,余雖在襁褓,亦與聞焉,此余親近佛法之始。

癸亥夏五,余薄游滬上,時龍華寺開光未久,因往瞻禮,法物流通處見《金剛經》,忽然心動,乃請回一部,以奉先祖母廖。祖母廖雖識字無多,心極虔善,自祖母董化後,不聞佛法已十年,得經乃大讚嘆,又令余抄出大悲咒、往生咒及佛門日課,自是日日虔心奉讀。余恆聞梵音,間亦諷誦,信仰日增。祖母於《金剛經》最有會心,嘗聞居士議顯密差別,祖母與余耳語,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來差別。余雖稱博洽,而見不及此,聞是語乃大讚嘆,故祖母卒後,書聯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相都是非相,用為緬懷。

祖母廖順化於辛未九月大士誕前一日,及終,頗有異焉。先是,祖母每誦經時,必有一大蛙鳴於後庭,卒後則不復見矣。其卒之當日,余為誦《金剛經》竟夕,眼前忽現七層台,諸番僧執儀仗迎訝。頭七日,復夢祖母死後復生,告當往生兜率陀天,余夢中三稱南無彌勒菩薩。此事曾告鐵像寺隆信比丘尼,比丘尼謂數十年前祖母董、祖母廖受菩薩戒竟,曾同心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也

奉祖母遺願,骨灰灑金頂攝身岩下,乃以此因緣,從華藏寺法師(師諱通孝)皈依三寶,錫名心潔。師復為說五戒,余以所從事專業雖治病救人,而接觸實驗動物,不免殺生,誓作多分優婆塞而已。返成都,乃乞隆蓮比丘尼書「觀心是佛,以戒為師」八字為座右。

余於佛法惟知虔誠敬信,大乘奧義,顯密差別,實懵然未解。性不喜交遊,故少親近大德,亦少上廟,然上廟必禮拜,至心皈命。嘗於頂禮時得剎那清靜,於真空之理若有所悟。或譏余之信仰與愚婦傖夫不異,亦不與辯。竊思佛門八萬四千,皆是接引之階,本無高下差別,經云降伏其心,余藉此而能使心不顛倒狂亂,則禮拜法門實可謂為余輩所設,云何正信迷信。觸處皆是般若,心清即見如來,何必龂龂於西方聖境,師言,放下便是。

在成都認識曼石居士,真的不可謂非良善因緣,居士雖少親近僧人,於居士禮卻能流露自若,可是前世因緣,其不言越份之語,敬尊三寶實為難得,如是則為真皈依者,真學佛者。 

特以轉載於此,以別啟悟,因吾之境不應言宣,且執空之士若聞吾境,反而不喜,是故不願多談。

112.中國-韓鏡清居士

韓鏡清。1912年生人,在北京四中上初中時,就傾心佛法,皈依三寶,皈依師是常惺法師。20年代末,僧界及學術界的研修唯識熱潮方興未艾,韓居士醉心於佛法的廣博精深,立志以此作為一生的追求。為此他決定報考北大哲學系,因為當時的北大與北京三時學會、南京支那內學院等,都是佛教研究的重鎮。1932年韓鏡清進入大學之後,在湯用彤、周叔迦等佛學大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了梵藏文等,存願於繼承玄奘法師的未竟之業,繼續翻譯尚未盡譯的唯識經論,補充和完善漢典中的唯識理論體系。為此韓居士精心準備,認真刻苦地學修佛法,尤其對於唯識經典,更是細心校勘,精研深究。可惜畢生宏願的努力,正值壯年時被世事變遷中斷了二十七年,這期間雖然對於修學佛法來說,環境極為惡劣,但其仍然潛心研究,時有翻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韓居士於1977年元月要求病退,在家閉門不出,專心繼續青年時代就開始的對《成唯識論述記》的校勘注釋,用了十年時間積累資料對照研究,又用五年整理成文,於1992年完成了約三百八十萬字的《成唯識論疏翼》,對前人的唯識研究成果作了一次疏理和完善。此後便全力轉入藏文大藏中《慈氏五頌》及其重要釋論的漢譯工作,不完全統計(包括部分因明論典的翻譯)已翻譯出六十七部,約二百五十五萬字,配合玄奘法師所譯的百卷《瑜伽師地論》,基本上實現了把比較完整的慈氏學體系譯成漢文的夙願。

韓居士的一生就是為了開發慈氏學而來,都是在為此準備、為此奮鬥,所有言行都明確地圍繞著一個目標:就是開發『慈氏學』,其他什麼都不顧,一直翻譯到眼睛一點兒都看不見了,還每天堅持由助手讀記的方式繼續翻譯。從1993年開始的《攝論》講座一直講到2000年底,也就是從八十一歲開始講到過了八十八周歲,他的八十八歲生日就是中國佛學院的法師們陪他一起在講座上度過的,一直到他實在爬不動那短短的三層樓梯了才勉強答應不再去講堂了。為了開發和弘揚慈氏學,韓居士投入了他的所有精力和熱忱,獻出了他的眼睛以至全部身心,直到最後臥床不起時才被迫停止了翻譯。臥床期間,一直到臨終前,都不斷的為了復興慈氏學而努力。
  韓居士的身體日漸衰老終至不能下床之後,各方面的功能好像較前還正常了些,原來韓老有時工作太累,會有噁心和便秘現象,臥床期間反而都消失了。韓老面色紅潤,皮膚細膩光潔,很少皺紋,去年三月份他的銀白色的鬚髮開始變黑,很快大部分鬍子就變成黑色的了,眉毛全變黑了,頭髮也黑了不少。在最後幾天裏,韓居士的身體相繼出現發燒、心臟、腎和肺功能衰竭等症狀,最終在平靜如眠中安祥往生。

韓鏡清生前之願是往生兜率淨土,常念慈氏菩薩,他給第一個孩子大女兒起的名字就叫做「韓念慈」。韓老以其一生歷盡艱辛終於基本完成了開發較為完整的慈氏學體系的工作,以此功在千秋的無量功德,韓居士一定能夠往生兜率。

113.中國-成如法師

成如法師,字天然。俗姓劉,遼寧人。生於民國十年(1921)正月初二,生時風雨大作,瑞相頻生。弱冠出塵,投長春般若寺依深根法師出家。具戒後任般若寺維那、大恩講寺首座兼監院,主持常住事務。時逢政局動盪,老和尚傾盡全力,保全寺中御賜龍藏、御書匾額等珍貴文物,後將寺院修復,重興大恩法脈。

2000年正月,眾舉師出晉院升丈,為大恩堂上第五世、中興第一代祖師。升丈之後絕少與外界接觸,遇人一言不發,靜修密行。次年中秋,法師一改常態,每以霹靂手段接引後學,呼喝不絕。法師一生,志在兜率,常常勸人依止正道,不作其他非份妄想。

師常勸人:「放著娑婆世界的佛不念,念他方世界佛,這不是捨近求遠嗎?我們要隨順因緣,不去其他世界。」十月十一日,突然鳴鐘集眾,及閘人告假,囑念彌勒尊佛,安詳正坐舍報入寂。坐缸之日萬里無雲,舉火未久,祥雲來集,突降暴雨將火澆滅。眾人欲重新舉火,開缸查看法師遺體,居然悉成極細粉末,若非神力何以至此。

114.台灣-默如法師

默如法師,1905年出生,江蘇省東台縣人。

八歲父逝,家人希望師之弟出家,其弟不願,而師十分嚮往寺院生活,家人就隨他的意願,依藹谷老和尚出家。命名能識,號默如,意謂「默而識之」。

師於寺中服沙彌役達十年之久,二十歲時奉藹谷老人之命,於金陵寶華山受具,之後開始行腳參訪。

參訪結束後,師入虞山興福寺的「法界學院」受學。後分別就讀杭州佛教師範學校,廈門閩南佛學院。

抗戰勝利後,接任寶岩寺方丈,於任內宣說「金剛經」,「仁王護國經」等。

任期屆滿後,三十八年赴台灣追隨慈航法師,協助課務,教學講經。

到四十三年,證蓮老和尚約他住於新店竹林精舍,四年中仍不斷到各地講經授課,度化眾生。

民國四十七年與戒德法師在新生南路買了一處民房,命名「法雲精舍」,爾後重建,改名為法雲寺。

默老修持彌勒法門,發願上生兜率覲慈尊,啟建彌勒法會領眾修持,為民國以來台灣首見。

著有多篇弘揚彌勒法門的文章「為修淨土者進一言」,「淨土探究」,「兜率淨土及其修習」,「禮彌勒文」,「上生,下生,彌勒佛讚」等,亦撰寫了近代少有的「佛說彌勒大成佛經疏」,可謂當今大成佛經的權威。

民國七十年後,默老息影法雲寺,禮佛讀經,不預外務。

八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示寂於台北,世壽八十六,僧臘七十八,戒臘六十八。

115.台灣-王上士

民國六十一年時(1972),台灣南部的一小間寺廟,由一位退役的王姓上士借住,因該寺廟供奉一尊金身彌勒佛,笑口常開,莊嚴慈容,久失人供奉,每天佛身灰塵很多,尤其在耳中塵垢聚積,王上士特別買了七支新的大毛筆,每天早起用毛筆將佛像耳中灰塵清出。用新毛巾拂去佛身灰塵,三年如一日,誠心,勤勞,持恆,因此在元旦夜夢彌勒佛接引他到兜率淨土遊戲一次,莊嚴淨土,天音法樂,樓閣華嚴,蒙佛告知他往生之時日,二月初七日早起洗澡換衣,即在後山大石上,端坐含笑往生彌勒淨土。

116.台灣-慈航法師

民國。慈航大師籍隸福建省建寧縣,俗姓艾,號繼榮,父炳元公,清國子監生,母謝氏,系出名門。十一歲母棄世,十七歲父見背,煢然一生,愴懷孤露。遂赴鄰邑泰寧,峨嵋峰出家,禮自忠和尚為師。逆來順受,養成四十年來「不變隨緣現,心空及第歸」之偉大精神。是年秋,到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時值中華民國開國,故僧臘與民紀齊年。受戒後,遍禮九華、天台、普陀諸道場,參禪於揚州高旻寺,聽教於諦閑大師,學淨於度厄長老,求學於太虛大師之閩南佛學院,得法於圓瑛法師。兩度閉關,數載閱藏,精通教義,弘法不倦,年三十五,任安慶迎江寺住持。曾創辦佛學研究部,僧伽訓練班,義務夜校,國民學校,致力教育,深得太虛大師之讚許。年三十六,赴香港、仰光一帶講經,創辦仰光中國佛學會,法緣之勝,得未曾有。四十一歲歸國,經香港、廣東、上海,溯江而上,歷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桐城、九江。廬山、武昌、漢口等處,卓錫所向,緇素景從。四十六歲,參加太虛大師所組織之「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遍歷緬甸、印度、錫蘭等國,宣傳抗戰國策,揭發敵偽陰謀,聯絡教友感情,凡蹤跡所到,如中緬、中印、中錫各文化協會,均以次成立。是時,抗戰已進入最艱苦之階段,日寇向緬甸、印度、錫蘭、泰國等地宣傳,誣毀我國政府摧毀佛教,作為侵略我國之理由,當時東南亞各佛教國家,多被日人矇蔽,聽信一面之詞,我國佛教訪問團抵達,日人詭計,立被揭破。四十七歲,駐錫馬來亞,往還於星州、馬六甲、吉隆坡、怡保各地,巡迴講經;七年之間,創設星州菩提學院,檳城菩提學院,星州菩提學校,檳城菩提學校,星州佛學會,雪州佛學會,怡保佛學會,檳城佛學會,佛教人間月刊社等佛教社團學院,民國三十七年,師年五十四歲,應臺灣中壢圓光寺禮聘,由南洋返國,主辦臺灣佛學院。五十五歲,駐錫汐止靜修院,四方學者多來請益,青年僧伽聞風赴止,聽法者眾。次年有總統顧問趙恒惕等組織護法會,建築彌勒內院,每日講授因明、唯識、楞嚴、楞伽、攝大乘論諸經典,至此奔波之勞,方告一段落。五十八歲壬辰年九月十九日,在彌勒內院開始作第三度之閉關。六十歲,五月六日圓寂於法華關中。民國四十六年,大師圓寂三週年紀念日,徒眾本欲開缸,嗣經永久紀念會,常務委員會議,詳加研討,僉以開缸後肉身無處供奉;且當時窺伺金馬,時局不靖,不如安座後山,候機開缸,較為妥當;況遺囑所謂「三年後」之意義,與「正滿三年」之意義不同。四十七年,彌勒內院大殿裝修完竣,可供肉身暫安之所,四十八年圓寂五週年紀念大會,正式票決開缸。是年五月十九日清晨五時,由永久紀念會主任委員道安、副主任委員律航、玄光、總幹事蘇芬,會同兩院同學五十餘人,舉行開缸,肉身完整,呈玻璃色,五官分明,鬚髮生長,兩手下垂,雙腿盤坐,宛然如生,成為台灣保存肉身不壞之第一人。大師生平講說,著述頗多,經永久紀念會編輯遺著十二冊,一百二十餘萬言,名為「慈航法師全集」,流通於世。總觀事略,生平功業,以教育為經,以弘法為緯,經緯分明,相輔相成,而完成一代德不朽、功不朽、言不朽、身不朽之人天師表。

117.台灣-聖開法師

聖開法師(1918—1996),字然,號一無,1918年生於貴州黔北地區。早年廣涉各大宗教,因深契佛機而出家。發願振興佛教,創造人類幸福,利樂社會人群,建設人間淨土。首倡推行佛說五乘教之一的「人乘佛教」,為佛教歷史上推行人乘佛教第一人。

1992年創設「唯佛宗」,為「唯佛宗」開山鼻祖,世人尊之為「世界人乘佛教推行導師。」1996年圓寂於美國。住世七十八載。皈依者眾多。聖開法師發願生生世世做淨化人心的清道夫,將娑婆掃成淨土,迎接彌勒菩薩降生人間成佛。嘗用淺白文字語言度化群倫,以《兜率天彌勒內院》為題開講了沮渠京聲翻譯的《觀彌勒菩薩上生經》;而以《佛陀的預言》為題講述竺法護翻譯的《觀彌勒菩薩下生經》;以《地球人間的下一尊佛》為題講述鳩摩羅什翻譯的《彌勒菩薩下生經》;以《彌勒淨土》為題講述了義淨翻譯的《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經》;以《人間淨土》為題講述鳩摩羅什翻譯的《彌勒菩薩大成佛經》;以《彌勒菩薩的本願》為題講述了《彌勒菩薩本願經》等。

118.台灣-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浙江海寧人。1906年農曆3月12日出生,俗名張鹿芹。1930年10月11日於福泉庵清念老和尚座下剃度,法號印順,內號盛正。旋赴天童寺受具足戒。

法師學優行粹,為海內外佛子所同欽。

1967年中華學術院授導師以該院 「哲士」 榮銜。

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亦因導師「中國禪宗史」一書之創見,而授予博士學位。

法師於年青時,曾追隨太虛大師辦學。來台後歷任善導寺,福嚴精舍,慧日講堂,妙雲蘭若住持及導師,暨福嚴佛學院,華雨精舍,妙雲講堂導師。並多次前往國外弘法。數十年來著述研學,不遺餘力。撰書數十種,蜚聲士林。晚近巨著頻出,尤為海內外學界所推崇。其於印度佛學之釐清與判攝,於中國禪宗史之疏解,見解獨到,迥異流俗自唐末以來,鮮有堪與比肩者。

法師著作當中多有弘揚彌勒法門的文章,如「成佛之道」中云:「正念彌尊,求生彼淨土,法門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見佛時聞法,何憂於退墮?」亦於文章中云:「奉持五戒,修習十善,自利利他,讀大乘經,念彌勒名,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將來彌勒下生時,一定會共享世界清淨佛法昌隆的幸福,一定會從龍華三會中,得解脫,成正覺。」「能夠生到彌勒的化土中,是何等的幸福!」

119.台灣-成一法師

成一法師,江蘇省泰縣曲塘鎮人氏,1914年二月二十八日生,俗姓王,學名汝康,字仲義。十五歲時依同縣營溪鄉觀音禪寺遠春上人披剃出家,法名覺因,字乘一,號成一,別號壽民。

在觀音禪寺學習佛教經典儀軌後,十九歲時入泰縣光孝寺佛學院就讀。畢業後適逢抗日戰爭爆發,學院停課,他留院服務,親近曾師祖智光,師祖南亭二位長老研究華嚴,法華,唯識,起信等各類佛學。

1940年赴南京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翌年時間稍靖,光孝佛學院復課,法師返寺任監學兼講師。1942年,中共新四軍入駐蘇北,拆廟分田,佛教徒生活日益困難,法師負笈上海,入「上海中醫學院」攻讀中國醫學,同時兼任上海玉佛寺附設的上海佛學院講師。

1947年法師從中醫學院畢業之後,並於玉佛寺內創辦「佛教利生義診所」,次年冬,國共內戰擴大,為避戰禍,法師與其業師張少齊居士東渡來台。同年十一月底來台後與張少齊居士於台北合辦「覺世圖書文具社」流通佛書。1952年協助師公南亭長老創建華嚴蓮社,同年夏任蓮社要職,大力推展社務。翌年出任中國佛教會秘書,主編「中國佛教」月刊。1965年應宜蘭頭城念佛會會長之聘,出任導師,翌年當選宜蘭縣佛教支會理事長,並應中華佛教文化館之邀,出任該館印藏會委員,組團環島行腳,徵求附印大藏經。

1957年主編「覺世」旬刊,並當選台灣省佛教分會理事,翌年春,應師祖南亭長老之召,出任華嚴蓮社監院。1960年,當選中國佛教會監事,並於蓮社成立中醫義診所,為貧病市民服務,並成立週六念佛會。1962年於桃園大溪應當地信眾要求,創立僑愛佛教講堂,同年與演培、星雲、妙然,廣慈諸師聯合創辦「今日佛教」月刊。

1966年協助師祖南亭長老創辦「私立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於永和,1967年被聘為「智商工職校」董事,並應聘出任中壢元化院佛學院副院長1972年接任華嚴蓮社住持,1972年當選中國藥用植物學會會長,並當選台北市佛教會社常務理事;1975年奉師祖南亭長老之命,創辦「華嚴專宗學院」,並出任院長。

1984年當選連任華嚴蓮社,私立智光商工職校董事長,文化大學佛學研究所副所長,華嚴專宗學院院長,研究所所長等職。1985年一月十日,於蓮社創刊「萬行」雜誌,以加強教學及弘法工作。

1985年創美西華嚴蓮社首任董事長,1987年當選世佛僧伽會副會長,1985年倡議成立世界宗教徒協會,當選副會長。同年五月獲美國東方大學普魯典校長來台授予成師博士學位。1989年當選中國宗教徒協會會長,1990年當選中華民國宗教教育協會會長。

1990年八月,法師首度返回泰縣祖庭光孝寺主持重建工作,同年十月當選世界宗教徒協會常務理事兼副主席,翌年七月當選首任宗教教育協會理事長1995年十月法師出家祖庭觀音禪寺獲准易地重建,法師返裡主持復建工程奠基典禮。1996年十一月泰縣光孝寺重建落成開光大典,法師親臨主持,圓滿多年宿願。

成一法師佛學道德譽重兩岸,無論在慈善,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有傑出貢獻,是兩岸佛教之光。

晚年時期弘揚彌勒法門,求生兜率天宮。

120.台灣-幻生法師

幻生長老,江蘇人,生於民國18年(1929),十二歲時依守成長老披剃,法號靈海,學名魯愚。1947年受具於南京古林寺。先後就讀泰縣光孝、杭州武林、上海靜安等三所佛學院。

師喜《金剛經》末後之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遂自取名「幻生」,後以字行。民國38年初渡來台親近慈航菩薩,後來親近印順導師,並匯集二者之精神, 而履鍊出自己的生命格調,冷靜高潔的學問僧的生命型態,卻流動著熱誠護教育僧的血液。幻生長老長年為心臟痼疾所苦,民國92年10月於美國加州醫院接受心臟手術前,已作不測之準備,預立遺囑,將生平所遺款分為二分:一分款額交予福嚴佛學院,報答 法乳之恩,為印順導師設立獎學金;另一分則以幻生之名設立獎學金,鼓勵講學及優秀僧青年。另將民國84年於洛杉磯創辦之羅蘭崗能仁精舍售出,所得款一半捐予福嚴佛學院,作教育基金;一半贈予南投南林尼僧苑,助建講堂 兼圖書館,嘉惠獎助台灣僧尼佛學院培育僧才。師護教 育僧之胸懷於此展現無遺。幻生長老因手術後白血球升高,免疫系統失調,於10月27日捨報,世壽七十五,僧臘六十四,戒臘五十七。

法師著有《彌勒信仰及其應化事蹟》一書弘揚彌勒法門。

綜觀 長老一生,於教界則講學育僧,為文護法衛教;個人操守則澹默自守,風骨凜然,深明因果,為僧伽樹立德範,永垂僧史。

121.台灣-海天、念西、談玄法師

海天法師,著有《彌勒史話》、《彌勒菩薩為中印度人--為紀念太虛大師上生五十週年而述》。

念西法師,遺著有《彌勒菩薩本末大事因緣記》。

談玄法師,著有《顯密融通兜率淨土觀》。

122.台灣-慧嶽法師

慧嶽法師,台灣台北縣人,1927年生。1940年依斌宗法師出家,民國三十八年於廈門南普陀受具足戒。四十七年斌宗示寂,師乃繼主法濟寺。五十年負笈日本,於東京立正大學專攻佛學,六年後返國,並出任慈航中學校長。六十一年創辦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六十五年與連清傳居士創建中國內學院,並任校長。於佛學教育方面,頗為致力。著有弘揚彌勒法門之《上生兜率淨土的勝義和行法》一書。

123.台灣-慧英法師

慧英師父俗名曾錦文,與性廣法師母女相依為命,生性樂觀,勤儉持家。自性廣法師出家之後,雖百般不捨,卻轉而認真學佛,參加佛七,禪七,修持不輟。師出錢出力護持女兒辦道,成為本院的重要護法,並於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於汐止靜修禪院上玄下光長老尼座下披剃出家,同年十二月,於新竹市玄奘大學三壇大戒會上,依止得戒和尚上了下中長老,進受具足戒,成為戒行莊嚴的比丘尼。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學團擬於觀音鄉大同村購地建築校舍,慧英師父乃發心將其以畢生辛苦之血汗錢,所購置的兩棟房宅捐贈出來,作為購地的第一筆基金。雖只賣出一棟,另一棟也已交由本院全權處置,擬於九十四年本院二期建設計劃出爐之後,尋求買主,添作二期建設基金。

師雖為院長之母,卻謙卑自持,勤作寺務。自奉甚儉,卻樂善好施。九十四年三月以後,師覺疼痛不適而求醫進藥,惜未發現其已罹癌。至七月七日,於台大醫院診斷,確認是大腸癌,但因延誤醫治,其癌已屬末期,並已轉移至肝與肺。師不願接受手術與化療,乃在法源講寺真理法師之指導與協助下,採用生機療法。法源講寺住持寬謙法師並慈悲提供前任住持覺心長老之療房,請師暫將常住事務萬緣放下,前去療養。師於療病期間,拒用止痛之藥,一心一意抵抗病魔,願以殘生護持三寶。因其性格堅毅,故即使於極痛之時,亦只是微發呻吟,在性廣法師與學團心住,心淳二師之悉心照護與扶持下,時而暫臥還起,減緩疼痛不適之感。對周遭師友之訊問關懷,誠摯感恩。

九月二十一日,師自知已病入膏肓,乃同意作安寧療護,遂在慈濟醫院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協助之下,送往慈濟新店分院心蓮病房。師不再對抗病魔,但求往生彌勒兜率淨土,並矢願再來人間,度化有情。性廣法師知其平日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乃建請其一心專念觀音聖號,懇請菩薩慈悲護念,滿遂所求,接引其至兜率天宮。

九月二十四日下午,心住法師於看顧師之空檔,至病房外十餘公尺遠之間,「心蓮病房內所設置之佛堂」,虔念「地藏菩薩本願經」,為師迴向師雖全不知其所為,卻在其念經畢迴向之同時,向餘與性廣法師輕聲說道:「地藏菩薩就在床前。」

晚間,因極不適而欲起身坐在輪椅。心住法師將師從床上抱起,安頓於輪椅上,師坐穩後,竟環抱住心住法師,無限疼惜地撫摸其頭與肩背,良久之後,復將立於左側之性廣法師與立於右側之筆者與張麗雲,亦一起環抱在其枯瘦手臂之中,輕輕撫摸。吾四人淚流滿面,隱約知道師在透露臨別訊息。

九月二十五日凌晨二時,師將性廣法師喚起,平靜地與其訣別,並憶述母女相依為命之點滴往事。

上午,性廣法師親為師剃髮更衣,學團師生前來探視,師竟堅持穿上長衫,端坐病床,一一向學團師生握手告別強忍病苦,依吾人為其播放之「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句一句伴隨誦念。

九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凌晨二時四十五分,在慈濟醫院新店分院心蓮病房正念分明,安詳往生,世壽六十九歲,僧臘,戒臘十夏。誓願求生彌勒兜率淨土,矢志學成再來人間,度化有情。

124.台灣-如祥沙彌尼

如祥沙彌尼,於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六日酉時,睡夢中安祥捨報,結束了其平凡與不平凡的一生,享壽九十有四。如祥沙彌尼一生的為人可以用「慈善」二字來形容,她一生當中無論是遭受到任何的委屈,任何不公平的對待,也從不與人計較;總是將不好的事物留給自己,而將最好的一切給予他人。再者,如祥師父一生當中的口業是非常清淨的,師父只要開口便是讚歎對方或祝福對方,從未有惡口、妄語、兩舌、綺語,更不曾有誹謗別人等不清淨的語業。再者,如祥師父只要知道有需要她布施幫助的地方,她總是很大方的捐助所需,來成就一切。如祥師父此生活了這麼長的歲數,除了是過去,今生慈善,布施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過去生中戒殺、放生、護生、吃素的良因,所感招的福果。如祥師父是波沙山開山方丈禪敬師父的母親;禪敬法師出家後,於如祥師父九十一歲時,為其授三歸、五戒,使其正式成為三寶弟子,更於九十二歲時依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方丈日恆大和尚座下批剃出家,這更是其一生當中最大的福報。師出家後雖未能受三壇大戒,亦雖沒有其他法師們四處弘法的豐功偉業,但其一生,猶如三藏教典,處處以身作責,實踐與示現。雖於人生中最後的幾年,因機能老化,及宿業的關係,而有身體四大不調的情況,但師父對彌勒菩薩的信念,卻從未鬆動過。也因為這強而有力的信念,方能讓她勇敢的面對該償還的宿業。善逝是如來十號之一,如祥師父用這最後的示現,教導我們,如是因,如是果。如祥師父於臨終前七天即預知時至,蒙彌勒菩薩告知接引;再回想其一生的點點滴滴,如祥師父上生至兜率陀天,覲見彌勒慈顏是毫無疑問的。如祥沙彌尼往生後,禪敬法師親自其持誦準提神咒二十一遍加持淨水及持誦尊勝咒二十一遍加持淨沙,散灑於如祥沙彌尼身上,並於往生處安置彌勒三尊聖像及四盞蓮花燈。所有法眷及俗親眷屬隨侍在側,為師助念「引領上生兜率淨土禮讚」及彌勒聖號,一直助念至九小時過方才停止。祥師父往生後,一直到二十多小時後入殮,始終保持著慈祥的面容,宛如在睡覺一般,莊嚴無比。荼毘後,留下整個沒有燒壞的潔白頭蓋骨舍利。

125.台灣-常照法師

常照法師,俗名王文川,民國廿八年生於高雄,法師夙慧天生,從小便受到父親有能先生之影響,因而飽讀儒道二家之經書以及中國歷史,尤其精於易經,是故年僅十七便擔任一貫道之講師。 

民國七十四年,承蒙屏東鐵爐寺上佛下禪法師贈以佛教大藏經。於深入研讀之後,發現一貫道對佛法之種種曲解,尤其彌勒法門更是諸多誤導,因而隨即帶領眾多信徒,依止台南開元寺上悟下慈法師而皈依三寶。 

法師曾請教印順導師許多有關彌勒法門的問題,導師一一慈悲開示,並鼓勵法師堅定信念弘揚彌勒法門以利末法眾生。自此以後,法師即以弘揚彌勒法門為其終生之志業。 

法師在家時即於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地,設有講堂弘揚佛法,帶領信眾修學彌勒法門,求生兜率淨土。其間著有「佛法因果原理」,「六道苦報真相」,「為什麼一定要素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釋」,「普賢十大行願」,「唯識研究:百法,八識規矩頌講釋」,「闢疑‧西方,兜率修持難易比較」等書。 

民國八十一年,法師於台中慈明寺上聖下印法師座下舍俗出家,外號慈燈,內號常照。同年十月十六日從上了下中長老受三壇大戒,自此更深入經藏,隨後著有「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講釋」,「心,心靈,心靈淨化」,「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釋」,「維摩詰所說經講釋」,「淨土與往生淨土」等著作。 

此外自民國八十三年起,每年巡迴於全省各地舉辦八關齋戒及盂蘭盆大法會廿四場,截至今年五月止共三百餘場,參加人數約一百二十萬人次,盛況空前法師每年都舉辦在家五戒,曾親自在法會門口將未持長齋者飭回,不予授戒;但感於法師嚴持淨戒之理念,每年受戒弟子人數不反增 。其實法師律己甚嚴,因而對於弟子要求較高。 

法師發願在台灣建立「大慈山」道場,供奉彌勒菩薩,弘揚兜率淨土法門。八十四年於眾多弟子發心護持下,在南投縣竹山鎮藤湖巷購置土地,九十三年經南投縣政府於核准後,於九十四年啟建大慈寶殿,預定九十六年落成。 

大慈山彌勒道場大慈寶殿佔地約一公頃,建築面積有一萬五千平方公尺,內含圖書館,講堂,齋堂,廂房,寮房及停車場等。寶殿依地勢而建,造景幽雅,遠眺中央山脈與濁水溪,風景秀麗。由於地處台灣中心,交通便捷,希望道場建立完成後,全國各地的弟子,能來此共修彌勒法門,並能擴及世界各地,弘揚彌勒菩薩淨土法門,引導有緣的眾生求生兜率淨土。並規劃將來陸續興建地藏院,希望弟子往生之時,有一個歸存處所。 

法師為法忘軀,不辭勞倦,披星戴月的巡迴奔波於全省五個講堂,弘揚正法,十幾年來如一日每週。個講堂授課兩個小時,內容包括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妙法蓮華經,楞伽經,寶積經,維摩詰經,圓覺經,仁王護國經,勝鬘經,十善業道經,般若心經,攝大乘論,大乘起信論,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成佛之道,學佛三要等十餘種經論共近三千多集,均已錄影製作成光碟,置於彌勒講堂之網站上,以利大眾。 

法師今生的三大志願:一,創建彌勒菩薩道場,二,講授大乘佛法,三,引度一百萬人以上發願往生兜率淨土接受彌勒菩薩教化,均已陸續完成。 

師父因長期奔波弘法,積勞成疾,於七月十七日下午,在四眾弟子頌念彌勒尊佛聖號中,於大慈山大慈寶殿一樓安詳捨報,上生兜率天宮。

126.新加坡-優曇法師

優曇法師,俗家姓楊,名華卿,安徽省懷寧縣人。1908年出生,1928年隨姨母到迎江寺親近慈航大師。後依止慈老的弟子宗教法師剃度出家,成了慈老的徒孫。優師在慈老身邊住了三年多,同時也在迎江寺佛學院受學。

1932年福建鼓山湧泉寺傳戒,優師辭別慈老前往湧泉受戒,得戒和尚為虛雲老和尚。圓戒後,曾受學於鎮江超岸寺的玉山佛學院,依震華法師受學三年。畢業後,駐錫上海錫哈同花園的頻迦精舍。

1937年春天,優師離開上海到了香港,安住於上水小山頂的彌陀精舍,專修『彌勒淨土法門』。潛修數年,1942年創立識盧,後更名菩薩學處。於此講經說法,領眾念佛。抗戰勝利後,組織「香港佛教聯合會」。

1967年香港左派人士發動暴亂,人心不安,新加坡信眾擔心法師安危,一再促請,法師是年移錫獅城,弘法不斷。1982年出任毗盧寺住持,1992年9月榮任新加坡佛教總會第二十二任主席。後於1993年7月13日示寂上生,世壽八十六歲,僧臘六十四夏,戒臘六十一夏。

127.新加坡-演培法師

演培法師,俗家姓李,江蘇揚州邵伯鎮人。生於1917年,乃家中最小的一個。其二哥從小被送至高郵臨澤鎮的觀音寺做一個未正式剃度的小沙彌。演師十二歲那年,二哥滿二十歲,師父為他正式剃度,同時舉辦七天法會。演師隨母前去觀禮,廟中師父對他很好,演師覺得廟中好玩,不願再回家,堅決留在廟中,父母無奈,只好讓他留下來。後來,演師要求觀音寺的師父為他剃度,師父怕他父母不同意而不允,演師自己跑到鄰村福田庵禮常善和尚為他剃度,做了小沙彌,法名演培。

出家後法師繼續讀書,十八歲於福壽律院受具足戒。圓戒後回到寺院,師父把寺院的住持位子傳給他,演師不願守在農村小廟,一心想出外求法,而向師父告假。輾轉到了上海,於玉佛寺掛單,後來又轉向法藏寺掛單,由於這兩寺皆為趕經懺的寺院,演師也隨寺趕了六個月的經懺,積了點路費,便往寧波觀宗寺就學,時為1935年,演師二十歲。

1936年夏天,進入閩南佛學院讀了半年書,再轉就讀於江蘇覺律佛學院。未幾,日軍侵華,演師與同學逃難至香港,住於優曇法師的彌陀精舍。後得知太虛大師於重慶辦漢藏教理院,因而十分嚮往,便前往就讀。

1941年秋,師二十五歲,奉虛大師命到合江縣法王寺辦法王學院,頗受好評。抗戰勝利後,又尊虛大師之命,與妙欽法師共同於杭州主持武林佛學院。後來國共內戰,演師與仁俊法師輾轉來到香港,在香港住了三年,與印順導師等計劃出版《太虛大師全集》,演師負責校對。

1952年受李子寬居士之邀到台灣主持佛教講習會,因此演師於是年三月到了台灣。

1957年印順導師在新竹一同寺辦女眾佛學院,命演師擔任副院長。是年九月,演師繼印順導師之後,出任台北善導寺住持。之後相繼接任慧日講堂太虛佛學院、基隆靈泉寺華文佛學院院長。但實際上演師此時人在星洲,因此兩院院長只是掛名之職。

1990年新加坡最大的道場光明山普覺寺,住持宏傳老和尚示寂,演師在普覺寺信託會的禮請之下出任住持。是年演師已七十五歲,本應退休了,但為了護持佛法,不敢言倦。

演師一生多次到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台灣等地弘揚佛法,最後長住於新加坡,於1981年取得公民,並且購地興建道場,取名『福慧講堂』。演師對新加坡社會福利事業有非常大的貢獻,受到社會人士的讚嘆與政府的肯定。而演師深入經藏,對經、律、論三藏莫不通達。雖本身修持、弘揚彌勒法門,但對於一切佛法還是平等宣揚。一生著作等身,已出版的有《諦觀全集》三十四冊、《諦觀續集》十二冊,洋洋八百萬言。並遺留有民國以來少有宣講之《佛說彌勒大成佛經講記》。演師生性耿直,不善辭令,故自署凡愚僧。然說法時口若懸河,聽者莫不受益,於1996年11月10日示寂。綜觀師之一生,貢獻於佛教。

128.香港- 羅時憲居士

羅時憲居士,原籍廣東順德,生於1941年,早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繼而在原校研究院從事學術研究。歷任中山大學及廣東國民大學講師、副教授及教授等。先後主講大小乘佛學及佛典翻譯的工作。羅氏少從寶靜法師聽講,後皈依太虛大師,廣習天臺、唯識、中觀之學。早年便著有《大乘掌中論略疏》、《唯識學之源流》等。1949年抵香港,於各地宣講《隋唐佛學》、《成唯識論》、《解深密經》、《金剛經》、《因明入正理論》、《雜阿含經》、《現觀莊嚴論》、《唯識二十論》、《小品般若論對讀》等專題及佛學名著。並創立佛教法相學會,於後四、五十年來對於佛法的宣揚未嘗間斷,所以能令佛法在香港流布,產生極大的影響,發揮極大的貢獻。羅氏自稱「慈宗弟子」,定當得生兜率,繼續受學於彌勒慈尊。

129.印度-婆羅門

在中印度菩提樹的東面,有一座佛殿,高一百六七十尺。地基寬廣,一面約長二十餘步。以青磚蓋成,外面塗著石灰。層層累疊的佛龕,全都供奉著金像。四壁雕刻巧奪天空,或裝飾連珠圖案,或塑刻天仙形像,屋頂上安置一個金銅寶瓶。精舍的東面接壤重閣,屋簷飛特,共有三層。椽柱、棟樑、門窗,都用金銀鏤刻雕琢裝飾;寶珠玉石錯落點綴。內室深廣,共有三進,每一道門的左右都有龕室。左邊的佛龕內供奉觀自在菩薩像,右邊的佛龕內則供奉慈氏菩薩像。都用白銀鑄成,高達十餘尺。這座精舍最早是由無憂王建立的,那時格局較小。後經一位婆羅門(梵志,神職階層)擴建,才有那麼大的規模。

這個婆羅門最初並不信佛,他篤信大自在天。傳聞天神住在雪山中,他便和弟弟一起,前往禮拜求願。天神問:「但凡有所願求,必要有足夠的福報。你們福報不夠,所以我沒法答應你們的祈求。」

婆羅門說:「那要怎麼樣修福,才能滿我的心願呢?」

天神答道:「要想種下善根種子,要想求得最勝福田。惟有菩提樹了,菩提樹是佛陀證道的地方。你們現在就趕快去吧,在菩提樹附近修建大精舍、大水池。多行供養,你們就會心想事成,所求如願了!」

婆羅門接受了天神的指令,生起極大的信心。兄弟兩人一同返回,一人建造精舍,一人開鑿水池。於是廣修供養,勤求心願,後來果然一切都如願以償了。成為國王的大臣,所有得到的俸祿賞賜,全都廣行佈施供養。

精舍施工接近尾聲,要開始塑造佛像了。婆羅門到處尋找工人,希望能夠供奉如來最初證道時候的形象,然而招募工作很不順利。過了很長時間,才有一位婆羅門來應招。他說:「我專長圖畫描摹佛陀的勝妙形象。」人們問他:「你造像需要什麼工具材料呢?」他說:「只須足量的香泥,有一盞油燈照明就好,我在裏面塑造,你們把門窗關死。六個月後才能打開,佛像就雕成了。」大家全都照辦。很快六個月過去了,還差四天的時候,精舍內發生種種異相,大家都很驚恐,開門觀看。只見殿內,佛像儼然,結跏趺坐,右腳在上,左手收斂,右手垂地,向東而坐,莊嚴肅穆,如同真身一般。座高四尺二寸、寬丈二尺五寸,佛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間距八尺八寸、肩寬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眉善目。只可惜在右乳部位,還沒全部完工,不很光潔。卻哪兒也找不到那位婆羅門工匠,大家恍然大悟,原來真是菩薩感應,只可惜不知是哪位菩薩示現,只能殷勤啟請,希望得到點播。

有一位法師,宿根深厚,單淳質樸。他在夢中見到了那位婆羅門工匠。婆羅門對他說:「我是慈氏菩薩,知道你們要塑造佛像,我擔心工人思慮不周,未能明瞭佛陀聖容。所以我親自來繪圖雕塑。佛像右手下垂,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即將證道。此時,天魔恐懼,與魔女魔眾前來破壞。這時,有一位地神先到佛前,助佛降魔。如來對地神說:你不必憂慮恐懼,吾以忍力,必定能夠降伏魔軍。魔王說:我怎麼能相信呢?誰來證明呢?如來即時垂手指地,說道:此有證。當時就有第二位地神從地下踴出作證。所以我塑造佛像,仿照當時的情景,右手下垂。」大家這才知道,這是彌勒菩薩的感應,無不感歎。只是右乳略有瑕疵,只能用一些珍寶,混合填補。整尊佛像珠瓔寶冠,奇珍交飾,莊嚴無比。

後來有一位設賞迦王,不信三寶,不但將菩提樹砍伐,更要將佛像毀壞。當他看到佛像莊嚴,佛面慈悲安詳,心中不安。在回宮的途中,對身邊的大臣說:「最好能夠拆除此尊佛像,改造供養大自在天神。」大臣聽到旨意,感覺十分怖畏和為難,歎息道:「毀壞佛像之罪業,必然導致未來歷劫招殃。而違背國王的命令,則今身乃至於整個家族都難以保全,這可怎麼辦呢?既不想毀壞佛像,又不能違背王命,進退兩難,該如何是好?」十分無奈。於是他找來一些親信,在釋迦牟尼佛像前,砌了一堵牆,又在佛前點燃明燈。在牆上繪製大自在天形象,完工以後他向國王復命。國王的內心恐懼難耐,飽受煎熬,全身上下生出許多膿皰,不斷抓撓以至於體無完膚,全部開裂,沒過多久就喪生了。大臣見國王已經亡故,連忙趕去精舍,拆除佛前的壁牆,時隔多日,發現先前點燃的燈火,居然還沒熄滅。

這座珍貴的佛像,至今仍舊供奉在精舍內。所謂「若無功勳,今古焉傳。」諸佛菩薩感應無差,真實不虛。(無憂王即阿育王。婆羅門此云梵志,天竺四姓之一也。)

130.印度-末田地尊者

北印度有一座瞢揭厘城,往東北方向去,翻過山谷,沿信度河(今印度河)逆流而上。道路非常崎嶇,十分危險;山谷幽暗,不斷會有險路,或踩著繩索,或攀住鐵鏈,棧道騰空,臨近懸崖,一路驚險似在空中飛渡,躡手躡腳走過陡峭的山坡。大概這樣行走千餘里,就到了 達麗羅川——烏仗那國舊時的都城。盛產黃金和鬱金香。在達麗羅川,有一座大伽藍,一側有木刻的慈氏菩薩像,高百餘尺。通身金色,明亮輝煌,非常靈驗,極具加持。

這座像是由末田底迦阿羅漢修造的。羅漢任運其自在神通力,攝諸工匠,一同上生到覩史多天,親眼觀看菩薩妙相,先後三次,才將塑像完成。佛法東流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又中印度戰主國 大城西北的寺院中,有一座佛塔,是無憂王修建的。裏面供養的佛陀舍利多達一升。世尊曾在此處,一連七日為天人眾等宣說妙法。其邊上有過去三佛的法座和經行遺跡。聖跡邊上還有一尊慈氏菩薩像,略小一些,然而炯炯有神,威德端莊。同樣非常靈驗,常有感應。

131.印度-聞二百億阿羅漢

在南天竺 恭達那補羅國的宮城邊上,有一座大寺廟。寺內有一佛殿,高五十餘尺,其內供奉著旃檀香木雕刻的慈氏菩薩像,像高十餘尺。每逢齋日,都會發出神光,仿佛燈照一般。這是阿羅漢 聞二百億修造的。

132.印度-嗢嗢羅阿羅漢

南印度 有一個珠利耶國。離都城西面不遠,有座寺院遺址。曾經有一位提婆菩薩與羅漢在此討論佛教義理。那時,提婆聽說在這座寺院裏,有一位嗢嗢羅阿羅漢,得六神通、具八解脫。便從遠道慕名而來,希望能夠瞻仰上座風範。

菩薩來到寺院掛單,見羅漢住處,只有一張床。菩薩沒有別的地方可坐,只能撿些樹葉,鋪在地上,休息坐臥。羅漢入定,夜間方才出定。菩薩見羅漢出定,便開始與之探討提問。羅漢答疑,隨問隨答。菩薩根據羅漢的回答,繼續提問。當問到第七個問題的時候,羅漢突然閉口不言。偷偷運用禪定神通,上生到兜率陀天,面見慈氏菩薩,「搬救兵」去了。彌勒菩薩將羅漢的困惑解決,並且說:「在你寺院裏掛單的那個人,是提婆菩薩啊!他已經修行了好多劫了,在賢劫之中,他是千佛之一。難怪你不認識他了,要好好禮敬、招待。」

羅漢出定(神通大用,難思難量,此番對話是菩薩們任運自在,在世人看來,不過刹那間,難以覺察。)立刻回答提問。將彌勒菩薩的回答,全盤托出。提婆菩薩一聽,便覺詫異:「這是當來慈氏菩薩的境界,這麼精妙的解釋,應該不是尊者您所能達到的。」嗢嗢羅羅漢說:「是啊!這正是彌勒菩薩的教授。」趕忙起身下座,對於菩薩深加禮敬、讚歎。

133.印度-戒賢大師

竺戒賢大師主持印度那蘭陀寺,玄奘大師到印度留學時,在那蘭陀寺五年中,是跟隨戒賢大師,學唯識宗,瑜伽師地論、五明、中論、百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辦中邊論、金剛般若論、分別瑜伽論等。

當初玄奘大師剛從長安出發時,戒賢大師已經一百多歲,因為患風濕症,每當病痛發作,手腳疼得像火燒,也像刀割,甚至一年比一年更加嚴重,後來因為非常痛苦,竟然要絕食自盡,絕食當夜在睡夢中,見到三位天人,從天而降,一位金黃色,一位琉璃色,一位白銀色,形貌威儀端正莊嚴,其中一位就問戒賢法師說:「你要捨棄此身嗎?經上說身是苦之根本,但是並無教人厭棄此身體。汝今生的痛苦,是因為你過去生中曾為國王,但是喜歡陷害百姓於苦惱中,所以招此報應,現在你應該明白宿世罪愆,多多反省,至誠懺悔。忍受痛苦,並且更要勤講經論,到時罪業盡,自然痛苦消滅。如果絕食自殺,苦報決難了結。」

那時戒賢法師聽後,十分感激就至誠禮拜。其中金色天人,指著琉璃色的天人,對戒賢法師說:「汝可認識?這位就是觀世音菩薩,另外這位就是彌勒菩薩。」

戒賢大師即刻頂禮彌勒菩薩說:「戒賢願生兜率尊宮,不知能如願嗎?」

彌勒菩薩向戒賢大師說:「只要廣宣正法,將來一定如願得生。」

金色天人又自己介紹說:「我是文殊師利菩薩,我見你枉自棄身,有害無益,故來相勸。你當遵照我的話去做,好好弘揚瑜伽論等,以便普及尚未聞者,你的病自然會慢慢好起來。三年之後,有一位大唐國僧人,愛樂大法,欲依你修學,你要好好等待他來,盡心教授。」

戒賢大師再次跪拜,等他抬頭時,三菩薩已經不見了。醒來後方知是夢,自那時起風濕病也漸漸痊癒。

在三年後,玄奘法師來到那蘭陀寺,跟戒賢大師學諸論五年。

134.印度-引正王

中印度憍薩羅國往西南去三百餘里,有一座黑峰山。拔地而起,高聳陡峭,非常險峻。全山沒有崖谷,就像是一整塊石頭似的。

引正王為供養龍猛菩薩,特將此山開鑿建寺。先是挖掘隧道,到達山底,然後從下往上,逐漸開鑿,將洞頂鬆散的石塊鑿去,形成人造山洞。裏面長廊步簷,高臺重閣一應俱全。閣有五層,每層都有四個單元。修建精舍,分別鑄造金像,大小與佛真身等同。極盡能工巧匠之專長,飾以金器珍寶,構思精湛,絕妙莊嚴。從山頂峰,有一線飛泉臨空注下,交錯圍繞,流過重閣廊屋。外疏孔穴,光線照入非常光明。

最初引正王發心建此伽藍,工程進行未半,就已人力疲竭,國庫耗用空虛。引正王非常憂戚傷感。龍猛菩薩見狀問道:為何那麼憂戚傷感呢?王說:「我剛剛發此大心,希望能夠做大福田,造一座最最堅固,等到彌勒菩薩成佛時都不會毀壞的寺院。然而工程才進行到一半,財力物力都以盡竭。你說,我能不徹夜不眠,日夜憂戚嗎?」龍猛對王說:「不必憂愁,植福修善,必獲大利。你既然發了那麼大的宏願,一定不會讓你失望。你今天就可以回宮,要放開心懷,高興一些。然後出去散散心,到山林野外去遊玩一番,然後再回來商量怎麼把寺院建好。」

引正王聽從龍猛菩薩的建議,在出遊途中突然見到山中大石,都變成了黃金。引正王見狀,打心底裏那麼高興,立刻回到寺院工地,對龍猛菩薩說:「今天出遊,被鬼神給障眼了,我居然把滿山遍野的石頭,看作了黃金。」龍猛菩薩說:「這可不是障眼法,這是因為你的發心廣大,至誠感通,才會報得這些黃金,快快取來,繼續你的殊勝事業。」

就這樣,一鼓作氣將寺院建造完成,黃金還未用完。於是在五層樓閣中,每層都鑄造四座大金像。剩下的黃金,歸入國庫。在此洞內伽藍,招集千多名僧人,常住在內禮佛誦經。龍猛菩薩以釋迦佛所宣教法,並及諸大菩薩所演述的論藏。廣為增集,分門別類,供奉安置。五層樓閣之頂層,用於禮佛、供佛及諸經論。中間三層為僧人的寮房,底層則作為居士寮和庫房,存放應用物品。聽那些前輩傳說,引正王造此寺院,工程浩大,僅工人飯食中買鹽所用的花費,就用了九百億金錢。(龍猛,舊譯龍樹。拘胝者,唐言百億。)

135.印度-佛馱跋陀羅禪師

佛馱跋陀羅是梵文,中文意思是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是甘露飯王(淨飯王之弟,釋尊之叔父)的後代。博學廣攬一切經論,全都有所通達。年輕時就以坐禪,和嚴謹持律馳名。常與同學僧迦達多共遊罽賓國。兩人長期相處在一起,達多雖然很佩服覺賢的才明,然而不知道他的修為如何。

後來有一次,達多正在密室裡閉關坐禪,忽然見到覺賢進來,非常驚奇「你是怎麼進來的呢?」覺賢回答:「剛才我去了一趟兜率陀天,覲見彌勒菩薩。」說完就不見了。達多這才知道,原來這位同修,已經超凡入聖,不能更以凡情測其深淺。其後又常常見到覺賢運用神變,敬心祈問。這才知道,已經證得阿那含果聖位了。

136.印度-末田地尊者是毱多尊者弟子

北天竺瞢揭厘城東北。逾山越谷。逆上信度河。途路危險。山谷杳冥。或履絙素。或牽鐵鎖。棧道虛臨。飛梁危構。椓棧躡隥。行千餘裡,至達麗羅川。即烏仗那國舊都也。多出黃金。及鬱金香。達麗羅川中。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金色晃昱,靈鑑潛通。高百餘尺。末田底迦。阿羅漢之所造也。羅漢以神通力。攜引匠人升覩史多天。親觀玅相。三返之後。功乃畢焉自有,此像。法流東派。又中天竺戰主國。大城西北。伽藍中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中有如來舍利一升。昔者世尊。當於此處。七日之中。為天人眾類說玅法。其側則有過去三佛座。及經行遺跡之處。鄰此复有慈氏菩薩像。形量雖小。威神嶷然。靈鑑潛通奇蹟。間起。

137.印度-清辯論師

南天竺的大安達邏國,離開都城不遠有座大山岩。那是阿素洛宮,清辯論師駐錫在內,待慈氏菩薩成佛時,覲見禮拜。

清辯論師氣度寬宏,德行廣大。外顯聲聞之像,內弘龍猛菩薩大乘教法。論師常常靜坐思維:要解決我心中的疑惑,只能等彌勒菩薩成佛時,當面請益。於是在觀世音菩薩像前,至誠誦持隨心陀羅尼,三年之中,閉門不出。感得觀自在菩薩現妙色身,對論師說:「你那麼精進,為了什麼呢?」論師答道:「只願長久住世,拜見彌勒尊佛。」觀自在菩薩說:「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世間的一切如夢幻浮雲,難以恒常。不如廣修勝善,發願上生覩史多天。在那裏當時就能禮拜覲見,也不必等待那麼久遠。」論師說:「我志堅固,不可動搖,心意決定,不會改變。」菩薩說:「如果是這樣,那就去大安達邏國,在城南大山岩的執金剛神住所。至誠誦執金剛咒。就能滿你的志願。」

論師聽後便動身前往。同樣精進三年,感得執金剛神現身問道:「你那麼努力持咒,有什麼願望呢?」論師回答說:「只願長久住世,拜見彌勒尊佛。是觀世音菩薩指點我前來,說是大神您能助成我願。」執金剛神授秘方便:「在這大岩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果你能如法行請,石壁會開,你只要進入其中,就可以在將來,面見當來佛陀了。」論師說:「岩石之內,與世隔絕,我如何才能知道時間呢?如果佛陀出世,我不知情,錯過了怎麼辦?」執金剛神說:「等到彌勒菩薩成道,我會來告訴你。」論師聽從教誨,專精修持。

三年後的一天,論師正在誦咒,意外以芥子擊石。石壁忽然裂開,現出一個山洞。當時有百千萬眾,大家都來觀看。論師一腳跨入洞門,對大家說:「這是我歷經數載,修行祈請所得,蒙佛菩薩加被,今天我的願望得以實現。你們願意覲見當來彌勒尊佛嗎?如果你們和我一樣,有這個心願,那就和我一起進洞,將來一起見佛。」大家聽聞,都覺得不可思議。看看岩洞深邃,怕是有蛇有獸,都感覺害怕恐怖,無人應聲上前。論師一再相告,最後只有六個人進入,論師便與他們一起從容進洞。石壁閉合,大家無不歎息,追悔莫及。(阿修洛。舊曰阿修羅。此云非天。)

138.印度-德光論師

中印度秣底補羅國有一位德光論師。在年輕時就顯示出英勇傑出的特質。長大後更是曠達機敏,博物強識,廣學多聞。最初學習大乘佛法,但未能通達甚深妙理。後來對《大毗婆沙論》生起信心,退失大心而學小乘。作論數十部,破斥大乘佛法。又撰寫了十餘部有關世俗的書,非議排斥先哲的論典。論師雖然對於佛經頗有研究,但是疑情未除。當時有一位天軍羅漢,神變自在,能夠上生覩史多天。德光知道後,就非常想見慈氏菩薩,決疑請益。天軍羅漢運用神通力,幫助論師上生天宮。

論師見到慈氏菩薩,非常高傲,態度不恭,只彎腰拱手,而不跪拜頂禮。天軍羅漢對論師說:「慈氏菩薩是當來成佛的補處菩薩,你怎麼能我慢貢高,不行大禮呢?你這樣傲慢,又怎麼能求教請益呢?」德光論師說:「尊者你說的沒錯,然而我是出家弟子,慈氏菩薩現在只是示顯在家天身之相,受天福樂。出家人給在家人行禮,這不合律儀。」

彌勒菩薩知道論師尚處凡情,我慢心極其堅固,法器未成,機緣未到,便不為開示妙法。德光論師三次上生,都沒能得到教授,未得決疑。後來論師又再一次請天軍羅漢幫忙,還想求教彌勒菩薩。天軍羅漢見他我慢未除,便不再幫他。德光心生恚恨。去到山林修定,開發神通。終因我慢未除,未證道果。

139.西藏-阿底峽尊者

公元982年,阿底峽出生於印度孟加拉南部王族,父親名為善勝吉祥,母親名為吉祥勝光。十一歲時,阿底峽前往中印度那爛陀寺親近菩提賢論師,後跟隨阿伐都帝,居住在金剛座,學習出離心及《中觀論》。

十八歲時,至超戒寺,向北門守護者那洛巴學習密法。二十九歲,依大眾部說出世部戒護上座處出家,學習戒律及因明。又至飛行寺法鎧論師座前,聽受《毘婆沙藏》。

三十一歲,至蘇門答臘師從金洲法稱,學習《現觀莊嚴論》,以及寂天論師所著《學處集要》、《入菩薩行論》等經典。在島上居住了十二年,在這期間,他還曾至爪哇島,向一位乞食瑜伽士求取加持灌頂及密法教授。

四十四歲(1025),返回印度超戒寺擔任住持,成為印度相當知名的大學者。
五十八歲,受古格王朝智光王(意希沃)的請託,決心入藏傳戒以及傳授佛法。開創噶當派。其弟子眾多。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曰:「諸天供我奏音樂聞否?」弟子答。「未聞。」

又一日阿底峽尊者曰:「我諸師長自覩史來迎,我今亦往覩史多天也。」

後又與餘弟子言:「我今十月過許往『覩史多天慈尊座前』聽聞教授教誡。」

又過一月許,阿底峽尊者再告弟子言:「我亦當往覩史多天號『虛空無垢天子』,汝當善畫我像,我自覩史來此加持。」

後至是日化去也。

140.西藏-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 (1357-1419),法名羅桑札巴,意為 「善慧」,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其弟子克珠傑開班禪轉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達賴轉世之初尊,他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宗喀巴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應成派中觀見」,並依此批判當時西藏流行之各種中觀學說,主張「一切法唯名分別安立」,建立他在中觀思想方面的獨特主張。

父親名叫魯本格,是元代末兼管當地軍民政務的地方實力派官員—達魯花赤,母親星薩阿切,共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他父親與母親也成了呼圖克圖。

於藏曆第六繞迥之火雞年(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10月25日,誕生在「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所在地),故被稱為宗喀巴,青海的僧俗大眾尊稱他為傑仁波且(意為寶貝法王)。

宗喀巴三歲時,從第四世大寶法王若比多傑受近事戒(居士戒),七歲入夏瓊寺,正式拜法王頓珠仁欽為師,受「聖樂」、「喜金剛」、「大輪」、「頂位」等密宗灌頂,後受沙彌戒,法號羅桑札巴(意譯善慧稱)。

16歲前往衛藏學法,學習《中觀論》、《因明論》、《般若經》、《律經》。

29歲時在雅隆的南傑拉康寺,從楚臣仁欽等受比丘戒,此後學習十五部大論,在立宗答辯時表現非凡。

34歲時,對佛教密乘教典、灌頂諸法均有深造。

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應成派中觀見」。

44歲(1403)時,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為藍本完成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內容為顯教的教法。

49歲完成對於密教的著作《密宗道次第廣論》。此兩本著作,被民國時期的法尊法師(1902-1980)翻譯成華文。

1419年(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0月25日上生覩史陀天淨土彌勒菩薩座前,法名曰妙吉祥藏。宗喀巴在拉薩甘丹寺圓寂,時年63歲。圓寂時,將自己的衣帽傳給賈曹傑,於是賈曹傑繼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傳佛教史上將宗喀巴、賈曹傑、克珠傑合稱為「師徒三尊。」

宗喀巴刻苦學習,經過長期的苦學精修,創建了一整套佛學體系,其重要論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無上瑜伽修法就是其思想體系的總結,也是他創立格魯派的理論基礎。

「格魯」意為「善規」。因為宗喀巴戴黃色桃形僧帽,所以又稱格魯派為「黃帽派」、「黃教」。

宗喀巴大師強調修行次第,要先顯後密,顯密並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結婚、戒殺生,禁飲酒、斷絕世俗交往等等。

1409年,宗喀巴在拉薩創建甘丹寺,擔任首位法台。1416年,其弟子絳央卻傑興建哲蚌寺。(1418-1419),其弟子絳欽卻傑利用從明朝帶回的大批賞賜物修建了色拉寺。甘丹、哲蚌、色拉三寺合稱為拉薩三大寺,成為後來格魯派六大叢林的中心寺院。

141.西藏-晉美彭措夢境經歷

在第十七饒降水猴年(西元1992年)十月一日夜晚,我(法王晉美彭措)在寢室休息。就在半睡半醒朦朧的狀態中,眼前忽然出現了一位十六歲的童子。他的衣冠儀容猶如古代漢地童子的打扮,頭上有幾個髮髻,身穿綢衣緞裙,配飾珠寶玲瓏,相貌美如冠玉。他來到我面前輕輕地對我說:「我倆出去走一走吧!」我略顯疲倦地說:「我現在病得很重,體力不支,恐怕難以到戶外去……你是誰呀?」他回答說:「我是與你早就相識的朋友名叫欽巴達美童子。你大可不必這麼擔心,假若你行動稍有不便,我可以背上你去!」說完,他拉起我的手,當時,我毫無顧慮地跟著他走了。

在路上,我跨越了從未見過的崇山峻嶺,來到一個山洞前。看到我的根本上師土登群佩尊者端坐在那裏。他的容顏相貌與以前他臨近圓寂時一樣。一見到他,我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喜悅,信心無比,激動萬分。驀然間,一切念頭狂瀉頓歇。

我鎮定了一下,祈問道:「至尊上師,您不是早已圓寂了嗎?以前我們師徒二人訣別之時,我才二十四歲。現在,我已六旬有餘,老態龍鍾,容顏衰朽——成了這副樣子。而上師您比過去卻顯得沒有年輕也沒有衰老,這是為什麼呢?」上師老人家詼諧地說:「你不要多加分別嘛,一切非是,一切皆是,難道這個道理你還不懂嗎?哈哈!」

我解釋說:「至尊上師,最近以來我備受心臟病的折磨,想必對修行影響頗大。尤其是現在,難以確診的嚴重疾病正在發作,祈請您給我吹口氣加持一下吧……」

他老人家有些驚歎道:「喔唷,在所有的事情當中你最關心的是你自己的疾病呀!」我慚愧地祈求說:「嗚呼大悲怙主尊,慈視無緣劣人我,雖長遠劫發菩提,然重自利我愧疚……」說著說著,眼淚奪眶而出……

上師老人家安慰我說:「沒什麼關係嘛,在菩提道的修行過程中,若遇違緣,那就披上鎧甲勇於正視。來、來、來,我們師徒二人碰碰頭,我給你念誦發願詞:一切染淨善資因,及為勝寶菩提心,汝心自然善生起,願成弘法度生業!」

他老人家一邊說著,一邊與我碰頭摸頂,還十分疼愛地撫摸我的臉頰……我異常興奮,心裏暗自思量:從現在起,要是一直呆在上師身邊,那該有多好呀!

就在這時,那位童子來了,沖我說道:「你不要執著自心所顯之相,走、走……」
他領我來到一處茂密森林中,那裏有無數菩薩和聲聞眷屬圍繞在一位可愛的天子座下。

我向身邊的欽巴達美童子詢問道:「這是什麼地方?這位導師是誰?這些眷屬是從哪裡來的?」他對我說:「此地是小兜率天,這位導師即是彌勒菩薩的公子,這些眷屬都是一來菩薩。以前,他們都曾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但因捨法與五無間罪的業障,而暫時沒能往生極樂世界,就轉生到這裏。他們此世逝去之後即可往生極樂淨土了。」

我聽了感到十分詫異就問道:「欲天神眾本來沒有精血,只有通過失氣享受男女生活,這是創造不出生命的,尤其是彌勒菩薩又怎麼會有公子呢?」他略帶啟發地說:「此無即彼無,此有即彼有,難道這不就是他——天子的因嗎?」

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位天子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也就是真正的彌勒菩薩!

我立刻來到近前向他頂禮,對天子祈禱道:「佛之補處眾生怙主尊,內心恒時自在現慈悲,濁世講法我之皈依處,於天尊童子座前誠頂禮……天子菩薩,昨天我所說的有關發心的一些立宗是否正確呢?」天子回答道:「雖然你立宗的詞語上尚有漏洞,但內容實質是與我意旨相符合的。」我又請問道:「再過幾天,有些喇嘛準備就資糧道的」分別”問題展開辯論,對此各說紛紜。關於這些核心意旨到底當如何解釋?」天子笑著對我說:「辨析資糧道的分別什麼用?即便不懂這些也不會影響獲得聖道(包括見道、有學道和無學道),倒不如修行大圓滿,豈不是更好嗎?……剛才,我和你開個玩笑,不過就這些問題,在我所著的論典中有相關章句:依據四分別、由異生聖別、三輪諸分別,此即所知障等等,若能系統分析、總結和領會的話,那就可迎刃而解一通百通。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在獅子賢論師的注疏中也有很好的論述,你可以做為參考。」

我繼續向天子請問道:「關於《現觀莊嚴論》,在雪域眾多智者和愚者們當中存在許多爭論分歧。對於這部論著,到底您的究竟旨趣是什麼?對此,我不知所云。祈請您能夠給予明確開示。」天子語重心長地說:「很久以來,我都想講示這個問題,但是時機尚未成熟。等到將來我會明示於你。」他將右手放在我的頭上唱誦道:「善業具緣士夫你,『不久可到兜率來』,無量菩薩聚一堂,為汝開示甚深法……」

天子話語剛完,一切顯現景象就隱沒不見……於是,欽巴達美童子帶領著我,回到自己寢室,他替我拉蓋上衣服,叮囑我說:「你好好休息,可千萬不要忘記剛才漫遊之義呀!」

我從夢中醒來。

142.西藏-達瑪嘎巴比丘

一寺院內有位比丘名達瑪嘎巴。他修建了一座殿堂,並特意設置了客廳、關房、佛堂、倉庫等,在殿堂的旁邊又修建了一座供養殿。他又發清淨的心,把世間上所有的經、論全部抄寫一遍後,準備陳放供養殿中。到春季時,比丘患了重病。正在痛苦難耐之際,他的境界中出現一座金銀製成的經堂,有許多以各種珠寶嚴飾的天人,其中一僧人形貌莊嚴、具足威儀、手持經函來到他面前說:「你一生中雖然造了許多善業,但因享用三寶財物,善惡混雜,現將馬上墮入無間地獄。若欲清淨諸罪業,應以抄寫《金剛經》作懺悔,這樣你的全部罪障很快會得以清淨的。」比丘聽後,忍痛起床,回憶僧人之忠言勸告,恢復了正知正念。用自已的財產作為抄經的費用,抄寫了一百遍《金剛經》。這以後的很多年中,他的財富圓滿,而且壽命也延長了。壽終後轉生於彌勒佛的剎土。

143.西藏-僧人

在雅瓦地方一寺廟內有位僧人對佛法非常精通。他受沙彌戒後與朋友們結伴去一精通相術之相士前卜問吉凶。相士為他們看相後,一一告之結果,特別對精通佛法的沙彌說:「雖然你非常聰明,但你的壽命卻很短暫,只能活到十八歲。」過了兩三年,相士之預言在沙彌的朋友身上一一應驗了,他也不禁憶起相士對己之預言。於是非常害怕,就對上師說:「聽說寂靜處有許多佛經,請師允許我去彼處。」經師開許,到寂靜處後,他從諸多佛經中取出一本經書,拿在手中翻開一看是《金剛經》,他便發願:「願我以唸誦此經的功德,能聞到壽命增長之聲。」他依照自己的誓言晝夜精進唸誦。一天下午,他唸誦的地方充滿光芒,這時有兩位羅漢比丘手持經函來到他的面前說:「這就是你所唸誦的《金剛經》,你的壽命、福德和誦經之功德,除佛以外他人無法衡量,願你斷除三惡道之門,具足獲得悉地之緣份。」二聖者說畢頂禮沙彌後,忽然不見了。二十年過後,沙彌離開寂靜處,來到以前的相士面前。相士見到他大吃一驚,以為自己相術不准,萬分恐懼地問:「你究竟造什麼善業令壽命增長的?」沙彌回答:「我唯有唸誦《金剛經》,除此以外什麼也未做。」於是眾人對《金剛經》的功德生起很大的信心,並廣作宣揚,眾多人都發願唸誦《金剛經》。沙彌活到九十五歲,死後轉生兜率天。

144.西藏-老喇嘛

曾經有個愛吃酥油的老喇嘛,他臨終時由於貪著酥油,久久不能咽氣,死得非常的困難,貢唐大師就善巧的對他說:「您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吧,那裏的酥油可好吃了,比我們寺院裏的味道還好!」老喇嘛一聽放心了,立刻就斷氣了。

145.日本-宗性法師

宗性也是幼年出家。於東大寺專攻華嚴。兼通三論、法相、俱舍等學。文應元年(1260)五十九歲。就任東大寺的則當。正應五年(1292)以九十一歲之高齡示寂。篤於彌勒信仰。著述極多。現存於東大寺者。尚有二百三十部四百五十卷。凝然即出於其門。 

146.日本-解脫上人

(元壽二年—建保元年)

法相宗是奈良六宗之教學的核心,平安時代其雖式微,仍可維持教學之傳統。至平安末期,出有藏俊及覺憲等名匠。覺憲門下的貞慶出來,始為法相的中興。貞慶號為解脫上人,十一歲依覺憲出家,他是覺憲的俗侄。其後入興福寺專究法相宗義,建久二年(1191),因列席宮中的最勝會,目觀眾僧競以美服為尚,殆念佛陀嘗有頭陀行之遺訓,慨嘆時下僧風之墮落!遂於次年三十八歲時,隱遁竺置山,達十六年之久。寂於建保元年(1213),享壽五十九歲。他的代表作是註釋唯識論的唯識同學鈔六十二卷。他的思想結晶,則可從其愚迷發心集、心要鈔,一窺全貌。

貞慶在理想上,求生彌勒的兜率淨土,在實際生活上,重視律儀的嚴格操守。因此他又是關係南都律宗之復興的重要人物。

147.日本-明惠上人

(1173--1232)

明惠上人的和歌「冬月撥雲相伴隨,更憐風雪浸月身。」還有西行這位被稱作「櫻花詩人」的詩僧的「明明皎皎明明皎,皎皎明明月兒明。」

明惠出生於紀州(紀伊國別稱,在今和歌山縣、三重縣)平安時代末期武士之家,八歲時父母相繼過世,九歲時叔父讓他入高雄神護寺,此後以文覺、上覺為師努力學習。十六歲時出家,在東大寺戒壇院受戒。十九歲時,他以佛眼佛母像為本尊,開始精進修行。

1195年,明惠認為既已出家為僧,便應不慕榮達,於是到紀州的白上峰結草庵,廢寢忘食地修行,甚至為了斷除迷惑,他在本尊之前切掉自己的耳朵。當時他二十四歲,求道之心,讓人想起中土的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故事。他在白上峰精進修行約十年,其間他計畫再三,想親自到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國度朝聖,可惜始終因緣未能具足而無法如願。

鳥羽上皇賜高山寺給他後,嚮往到佛陀出生地朝聖的明惠上人於是將高山寺所在地比擬為和佛陀的生平有關的地方。他把所在山名稱為楞伽山──佛陀說《楞伽經》的場所,又把清瀧川喻為佛將成道前,浸浴其中的尼連禪河。他在這山中結庵,更時常在樹上、石上禪坐,因此至今山中仍散存著他打坐時的遺跡,高山寺寺域成了明惠上人思索和禪修的華嚴淨土。

在天曆元年(西元九四七年),有智光於東大寺起尊勝院,以期復興自宗,但其真正的復與,要到鎌倉時代之初。智光傳松橋及觀真,由觀真五傳出景雅,景雅之門出明惠上人高辨。由松橋七傳出宗性,宗性之門出凝然大德,高辨及凝然二人,才是復興華嚴宗的兩大重鎮。

高辨幼失怙恃,十歲出家,先學密教於醍醐寺的實尊之門,再從景雅修學華嚴。建永元年(西紀1206年),後鳥羽上皇敕賜尾山為其興隆華嚴之地,高辨即以華嚴經句『日出先照高山』之意,取名為高山寺。高辨行解並重,尤謹於律,一時朝野歸敬。鎌倉幕府的執權北條泰時,亦常往禮敬,並請示治世之力。他的理想,是將釋尊當世的正法,實現在末法之世,故其因追慕釋尊之事跡,而欲在印度朝聖,終以染疾未果。他的著述很多,有金師子章光顯抄二卷、華嚴唯心義釋二卷、華嚴信種義一卷、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脫門義二卷、摧邪論三卷等。由其師承的關係,他主張華嚴與密一致之說,願生彌勒的兜率淨土。他逝於貞永元年(西紀1232),六十歲,門下有喜海與靜海,相繼住持高山寺。 

148.天道-天女

《首楞嚴三昧經》云:佛問阿難:「那二百天女合掌禮敬如來,你看見了嗎?」阿難回答:「我看到了。」佛說:「這些天女,曾經親近過去五百尊佛,深種善根。而且將來,她們也會同樣供養一切如來。直到七百阿僧祇劫後,得道成佛,佛號淨王。這些天女,命終之後,都會生在兜率陀天,轉為男身,供養承事彌勒菩薩。」

149.不詳-貞辯法師

貞辯法師是中山人。年少即有出塵的志向。常常發起誓願,多聞學修。精進克苦。稍有空閒,則刺出鮮血,抄寫血經。曾用針刺血,作觀世音菩薩、慈氏菩薩之像。有一次,因為精進行道,太過疲倦,以至昏睡過去。見到二位天女,前來騷擾。貞辯發誓:我心事佛,一心專念,如同磐石,如如不動,我以神光加被你們。自此以後,道業日進,再也沒有發生魔王干擾的事情。後來回到家鄉,定州開元寺佈道,修補破舊寺院,一切都很順利如意。有一位優婆夷,姓陳。用頭髮鋪在地上,請貞辯法師足踏。撰著《上生經鈔》,得到廣泛認可,當時的學者都稱為「辯鈔”。後來就在開元寺圓寂。

150.不詳-智曉禪師

智曉禪師,身世不詳。駐錫禪居寺,招納禪子、廣蓄徒眾。自己則常常外出化緣,募來吃穿等物,供給大家安心辦道學習。他預知自己大限將至,急忙找來汰禪師,付囑完後上殿禮佛,辭別僧眾,並向所有人乞生歡喜。在禪居寺大齋完畢,對汰禪師說:「我將要去兜率陀天,聽學般若去。」汰禪師說:「你先去,我七天之後就來。」當晚三更時分,智曉禪師端坐入寂,四更時分,現身在十里之外的遍學寺。汰禪師正在休息,突然屋內亮如白晝,見智曉禪師站在床前說:「我要上生兜率陀天了,特意來跟你告別,我不能等太久,這就要走。」於是,汰禪師送智曉出三重門外,後又入房打坐,屋子裏重新恢復平靜。弟子們跑來問:剛才聽師父房裏有動靜,師父是在和誰說話呢?大家取來火把,照明察看。這才發現,三重門緊緊關閉,根本沒有被打開過的跡象,這才明白原來是智曉禪師的神通運用,才能出入自在不受隔礙。遣使者前往禪居寺問候,這才知道智曉法師確實已經捨報。七天之後,汰禪師也無疾而終,安然入滅。他們兩人的骸骨,全成無縫。更有吳純等禪師,都有很多靈異祥瑞,相繼坐化,這裏就不再一一例舉了。

151.不詳-沿謣法師

釋沿謣。少而出家。有義學喜譽。常願生兜率天。作兜率天宮觀。註義源四卷。夢有青衣童子。告謣云。師若欲生兜率天奉見慈氏大士。方造形像觀真容。覺即刻木為像。生年七十有餘而卒。臨終之時。告徒眾曰。我所造像。現虛空中。從像生天矣。

152.不詳-妙運法師

釋妙運。住總因寺。誦法花經為業。常願生兜率天上。奉事彌勒菩薩。更畫藥王藥上二菩薩像。祈願感應。生年七十有餘。微疾頓發。語師友言。化佛來迎。說此言。汝畫藥王藥上二菩薩像。若有人識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人天亦應禮拜。不久必生兜率淨土。奉事慈氏菩薩云。不久而卒矣。

153.不詳-妙蓮法師

釋妙蓮。慈悲濟物持誦法華經以為業。謂師友言。吾以誦經力。生兜率淨土。欲值遇慈氏。此願可不。師友答甚可。經云。若人受持讀誦。是人命終。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佛豈虛說。蓮彌勤行大精進。諷誦法華。未嘗休息。生年七十有餘。微疾頓起。召請諸師友語言。吾有微疾。不為痛患。天童來迎。化佛授手。言訖而逝。端坐如生。三日方蘇曰。吾依誦法華力。至於兜率彌勒淨土。諸天讚曰。汝在閻浮誦法華。功德自至此天處。奉見慈氏妙相尊。聞法早契不退忍。聞偈生喜心。慈氏菩薩告曰。爾於人間。以誦法華力故。得生此處。此處諸天。多是於釋迦遺法中。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者。爾可速還下人間。接四部弟子得令聞知。暫持妙法。大銷諸罪。則用補生天之闕行也。爾時白菩薩言。以何為證。徒眾當信受。即菩薩以薰香塗蓮手。以是因緣還活。時彼手香方遍滿一州。國人皆取信。作是說已。不久而卒。寺東北起塔。安置遺身。塔尚薰香。若摩觸壁。三日已上香氣不竭。現所見聞也。

154.不詳-洪昉法師

釋洪昉。本京兆人。幼而出家遂證道果。志在禪寂而亦以講經為事。門人常數百。一日昉夜初獨坐。有四人來前曰。鬼王閻羅今為小女疾止造齋請師臨赴。昉曰。吾人汝鬼。何以能至。四人曰。闍黎但行。弟子能致之。昉從之。四人乘馬。人持繩床一足遂北行。可數百里。至一山。山復有小朱門。四人請昉閉目。未食頃。人曰。開之已到王庭矣。其宮闕室屋崇峻非常。侍衛嚴飾頗侔人主。鬼王具冠衣降階迎禮。王曰。有小女久疾。今幸而痊。欲造少福修一齋。是以請師臨顧。齋畢自令侍送無慮。於是請入宮中。其齋場嚴飾華麗。僧且萬人佛像至多。一如人間事。昉仰視空中不見白日。如人間重陰狀。須臾王夫人後宮數百人皆出禮謁。王女年十四五。貌獨病色。昉為讚禮。願畢見諸人持千餘牙盤食到。以次布於僧前坐。昉於大床別置名饌甚香潔。昉且欲食之。鬼王白曰。師若長住此當餐鬼食。不敢留師。請不食。昉懼而止。齋畢。餘食猶數百盤。昉見侍衛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昉請王賜之餘食。王曰。促持去賜之。諸官拜謝相顧喜笑。口開達於兩耳。王因跪曰。師既惠顧無他供養。有絹五百匹奉師。請為受八關齋戒。師曰。鬼絹紙也。吾不用之。王曰。自有人絹奉師。因為受八關齋戒。戒畢。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昉忽開目已到所居。天猶未曙。門人但謂入禪不覺所適。昉忽開目命火照床。前五百絹在焉。弟子問之。乃言其故。昉既禪行素高聲價日盛。頃到鬼所但神往耳。而其形不動。未幾晨坐。有二天人其質殊麗。拜謁請曰。南天王提頭賴吒請師至天供養。昉許之。因敷天衣坐昉。二人執衣舉而騰空。斯須已到南天。王領侍從曲躬禮拜曰。師道行高遠。諸天願覩師講誦。是以輒請師。因置高座坐昉。其道場崇麗殆非人間過百千倍。天人皆長大身有光明。其殿堂樹木皆是七寶盡有光彩奪人目睛。昉初到天形質猶人也。見天王之後身自長大與天人等。設諸珍饌皆自然味。甘美非常。食畢王因請入宮。更設供具談話款至。其侍衛天官兼鬼神甚眾。後忽言曰。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議事。請師且少留。又戒左右曰。師欲遊觀所在聽之。但莫使到後園。再三言而去。去後昉念曰後園有何不利而不欲吾到之。伺無人之際竊至後園。其園甚大泉流池沼。樹木花藥處處皆有。非人間所識漸漸深入。遙聞大呻叫聲不可忍聽。遂到其傍見大銅柱。徑數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達。或以銀鐺鎖其頂。或穿其胸骨者。至有數萬。頭皆夜叉也。鋸牙鉤爪身倍於天人。見禪師至叩頭言饑曰。我以食人故為天王所鎖。今乞免我。我若得脫但人間求他食。必不敢食人為害。為饑渴所逼。發此言時口中火出。問其鎖早晚。或云毗婆尸佛出世時。動則數千萬年。亦有三五輩老者。言誠志懇僧許解其縛。而遽還。斯須王至。先問師頗遊後園乎。左右曰無。王乃喜坐定。昉曰。適到後園。見鎖眾生數萬。彼何過乎。王憮然曰。師果遊後園。然小慈是大慈之賊。師不須問。昉又固問。王曰。此諸惡鬼常害於人唯食人肉。非諸天防護。世人已為此鬼食盡。此皆大惡鬼。不可以理待。故鎖之。昉曰。適見三五輩。老者頗誠言。但人間求他食請免之。若此曹不食之。餘者亦可捨也。王曰。此鬼言。何可信。昉固請。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來。俄而解至。叩頭曰。蒙恩釋放。年已老矣。今得去必不敢擾人。王曰。以禪師故放汝到人間。若更食人此度重來當令苦死。皆曰。不敢。於是釋去。未久忽見王庭前有神至。自稱山嶽川瀆之神。被甲面金色奔波。言曰。不知何處忽有四五夜叉到人間殺人食肉甚眾不可制。故白之。王謂昉曰。弟子言何如。適語師小慈是大慈之賊。此惡鬼言寧可保任。語諸神曰。促擒之。俄而諸神執夜叉到。王怒曰。何違所請。命斬其手足以鐵鎖貫胸。曳去而鎖之。昉乃請還。又令前二人送至寺。寺已失昉二七日。而在天猶如少頃。昉於陝城中選空曠地造龍光寺。又建病坊常養病者數百人。寺極崇麗遠近道俗歸者如雲。則為釋提桓因所請矣。昉晨方漱。有夜叉至其前。左肩頭施五色毯。而言曰。釋迦天王請師講大涅槃經。昉默然還坐。夜叉遂搩繩床置於左膊。曰請師合目。因舉其左手而伸其右足曰。請師開目。視之已到善法堂。禪師既至天堂天光眩目開不能得。天帝曰。師念彌勒。昉遽念之。於是目開不眩。而人身卑小仰視天形不見其際。天帝又曰。禪師又念彌勒佛。身形當大。如言念之。三念而身三長遂與天等。天帝與諸天禮敬言曰。弟子聞師善講大涅槃經。為日久矣。今諸天欽仰敬設道場。因請大師講經聽受。昉曰。講經之事誠不為勞。然昉病坊之中病者數百。恃昉為命。常行乞以給之。今若留連講經。人間動涉年歲。恐病人餒死。今也固辭。天帝曰。道場已成斯願已久。因請大師勿為辭也。昉不可忽空中有大天人身又數倍於天。天帝敬起迎之。大天人言曰。大梵天王有敕。天人既去。天帝憮然曰。本欲留師講經。今梵天有敕不許。然師已至。豈不能暫開經卷少講宗旨令天人信受。昉許之。於是置食。食器皆七寶飲食香美精妙倍常。禪師食已。身毛孔皆出異光。毛孔之中盡能觀見諸物。方悟天身勝妙也。既食設金高座敷以天衣。昉遂登座。其善法堂中諸天數百千萬。兼四天王各領徒眾同會聽法。階下左右則有龍王夜叉諸鬼神人非人等。皆合掌而聽。昉因開涅槃經。首講一紙餘。言辭典暢備宣宗旨。天帝大稱讚功德。開經畢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弟子已失昉二十七日矣。

155.不詳-法空法師

尼法空者。俗姓韓氏。宣州人也。幼歲辭親。詣五台山西南百餘裡建安寺出家。後於只泊寺受戒。每誦法華。用為常務。傳聞。有僧道超。別無行業。但久住五台山華嚴寺。不出山門二十餘載。其後命終。生兜率淨土。時天人語超曰。汝於人間。別無行業。只誦法華。承文殊境界力故,得生此天。汝可還下人間接四部得令聞知。道超依言不捨天報。下告人間。法空如此思惟。生希有難遭心。發願然後至華嚴寺西北三泉院。前林中更逢一老人。謂法空曰。汝寄住此。修行妙法。決證勝果。言訖遂不見。法空知大聖告。悲泣泊淚。即依此院。別結草庵。居止策勵三業。曉夕靡怠。經五年取身所著衣。令弟子悉送常住施大眾。法空曰。我從止此來。蒙大聖告。語教示妙法蓮華四字。開佛知見。清淨無染,得生淨土。眾各努力。無得空過。言訖而卒。端坐 生。眾荼毘收舍利千餘粒。四眾分之供養而已。

156.不詳-惠海法師

釋惠海者。洞法相源。朗經法宗。自畫無著世親像。思慕所釋深妙。於攝論唯識。頗求決幽。 

夢二童子來告曰。汝當生兜率天。汝所圖無著世親。在彼天上。慈氏菩薩為侍者。 

海曰吾不欣捨壽。暫在人間。住持遺教。 

天童子曰。汝從我暫往兜率天。決所疑。 

即從天童。往兜率天。見四十九重摩尼殿。青衣人其中充滿。進入法堂。見慈氏及無著世親。皆俗服語海曰。汝不可禮我等。在家出家尊卑不同。須諮問所疑。海述所疑。慈氏使二侍者。為令釋通。復從天童來下。廣弘佛教。然秘此事。不語他人。沒後遺書中注載之。

157.不詳-惠龍法師

惠龍,幽州人。少年出家,弱冠受具。了《四分毗尼》,遠近請益,教誘盡才。嘗詣五臺山禮文殊。刺血寫《瑜伽菩薩戒本》普施。習彌勒業,願早成佛。

158.不詳-鍾離一家

在《吳都法乘》卷二十五等書裡,記載有會稽鍾離一家學佛的事情。 會稽優婆夷鍾離夫人任氏(903—1001),宋女居士,會稽人。開封知府鍾離瑾之母。篤志淨業,刻有旃檀彌勒佛像。年九十八,起居如常。一日預知終期,念持彌勒佛名,合掌而化。鍾離瑾自是專修淨業。(見《吳都法乘》卷二十五) 開封知府鍾離瑾居士(967—1038),會稽人。母任氏專修上生淨業。秉承家風,秉受母教,念佛不怠。晚知開封府。一日夜半,念彌勒佛名,趺坐而逝。 儀征東園鍾離景融居士(1041—1127),會稽人,開封知府鍾離瑾之子。官朝散大夫。家世信佛,修念佛三昧。後棄官,結茅儀征東園側。一夕,請僧伯華妙應誦《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聽畢,兩手作印而化。 紹興進士鍾離松居士(1086—1171),字其紹,會稽人,鍾離瑾曾孫。紹興進士,累官州郡。乾道中,居蘇州,與寶積實等結上生社,念彌勒佛名,四眾從者百人。一夕端坐,無疾而終。年八十六。

159.不詳-道法禪師

法。姓曹。燉煌人。棄家入道。專精禪業。亦時行神呪。後遊城都。王休之。費鏗之。請為興樂香積二寺主。訓眾有法。常行分衛。不受別請及僧食。乞食所得。常減其分。以施蟲鳥。每夕輒脫衣露坐。以飼蚊蝱。如此者。累年。後入定。見彌勒放齋中光。照三塗苦報。於是深加篤勵。常坐不臥。元徽二年。於定中滅度。平坐繩牀。貌如恒日。(分衛。即乞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