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山緣起
波沙山的創立,緣自1985年始,從事貿易事業的林源河居士,因厭倦了爾虞我詐的商場惡習,在朋友的引薦之下,結束了公司的營運,進入宗教的殿堂,開啟了人生的新頁。最初親近道教的宮堂,期間所見所聞,皆是眾生所遭受到的百般苦楚,而有了「度盡蒼生皆離苦」的心念。因為「悲憫眾生」的初衷和本懷,故於1990年7月,於台北市中華路的自家處所,成立「實踐同修救濟會」的慈善公益團體,以幫助急需救助的苦難眾生為主要的事業。

「悲憫眾生」的層面很廣,如果只是單純的慈善救濟,必定無法讓「一切有情,離無量苦」,也無法讓「芸芸眾生,畢竟大樂。」基於此,林源河居士發大菩提心願,傾生命之力,捨地捐資,全心投入。於1991年5月21日(農曆四月初八日)動土興建「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趣向菩提的道場。」寺址原為林居士經商時的倉庫用地,佔地三百多坪。寺院的建築,皆由林居士親自出資,設計與監工,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道場終於於隔年12月31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竣工安座,林居士出任為第一代住持之職。

整個道場建設的方式為地上二層,地下一層。計有「大雄寶殿」ㄧ座,「圓通殿」ㄧ座,「大願殿」ㄧ座,「彌勒寶殿」ㄧ座,「五觀堂」ㄧ座及「僧眾寮房」一棟等。是矗立於繁華熱鬧的新北市中一座寧靜莊嚴的道場。

初開山之目的,是希望幫助急難的眾生解決生活上的困境與身體上之病痛等苦,之外,更是祈願眾生皆能開顯清淨的智慧,找到生命安頓寂靜涅槃的源頭,使身心得以安住,讓世界得以安寧。欲達此心願,故而波沙山之最初道場「法明寺」,遂油然而生。

原為道教方式經營的道場,於1997年4月29日,開山住持林居士之次子,在一場車禍中意外身亡,也因此讓林居士有所領悟,致使道場有了轉型的契機。在宿緣際會之時,於高雄文殊講堂慧律法師座下皈依三寶,修持「淨土法門」。因而將道教的宮殿轉型為佛教的道場,並將原有道教宮殿式建築的道場重新翻修,改建成北傳佛教形式的道場風格。2000年道場整建完成,正式加入「台北縣中國佛教會。」

法明寺道場,本著弘揚佛法的精神,積極推動四大佛行事業(教育事業,慈善事業,文化事業,護生事業)。第一代住持林源河居士,為了能徹底落實「度盡蒼生皆離苦」的心念,逐於2003年10月於馬來西亞檳城極樂禪寺日恆大法師座下批剃出家(禪敬法師),並於年底,再次帶領道場轉型為「復興、弘揚慈宗彌勒法門的「彌勒菩薩道場」。

禪敬法師並於2004年1月,繼任波沙山第二代方丈之職,至此正式將總本山道場立名為──「波沙山」。

後於2020年10月,道場除了弘揚「彌勒法門」外,再次開立弘揚「不動如來功德法門」的「大喜山」,同時引領眾生,求生「妙喜淨土」,覲見「不動如來。」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乃為教化度脫無量苦難的眾生,使其究竟脫離生死業海的纏縛,永得涅槃寂靜之大樂。

                                                      開山方丈釋禪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