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兩千五百多年前 ~
釋尊的付囑(上)
彌勒.上生、大成佛經 導述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示菩提
相,莫斷佛種。此經名彌勒菩薩般涅槃。亦名觀彌勒菩薩生兜率
陀天勸發菩提心。」
◎佛告阿難:「汝好憶持,普為天人分別演說,莫作最後斷法人
耶。此法之要,名:一切眾生斷五逆種,淨除業障、報障、煩惱
障,修習慈心與彌勒共行。」
慈德居士◎著
彌勒上生經導述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宋西域居士沮渠京聲 原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遶祇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猶如霞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花。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留孫。最後成佛名曰樓至。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禪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須達長者與三千優婆塞俱。毘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覩佛光明皆悉雲集。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諸陀羅尼法。所謂阿難陀目佉陀羅尼.空慧陀羅尼.無礙性陀羅尼.大解脫無相陀羅尼。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說此陀羅尼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毘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爾時兜率陀天上。有五百萬億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蜜。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各各脫身栴檀摩尼寶冠。長跪合掌發是願言。我今持此無價寶珠及以天冠。為供養大心眾生故。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彼佛莊嚴國界得受記者。令我寶冠化成供具。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亦復如是。時諸天子作是願已。是諸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一一寶宮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寶所成。一一寶出五百億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時樂音中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其樹生果如頗黎色。一切眾色入頗梨色中。是諸光明右旋婉轉流出眾音。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振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遍禮十方佛。發弘誓願。若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令我額上自然出珠。既發願已額上自然出五百億寶珠。琉璃頗梨一切眾色無不具足。如紫紺摩尼表裏映徹。此摩尼光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諸欄楯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時諸園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游梁棟間。於四門外化生四花。水出華中如寶花流。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復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六波羅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寶大師子座。高四由旬。閻浮檀金無量眾寶以為莊嚴。座四角頭生四蓮華。一一蓮華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為五百億眾寶雜花莊嚴寶帳。時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為寶鈴懸寶帳上。時小梵王持天眾寶。以為羅網彌覆帳上。爾時百千無數天子天女眷屬。各持寶華以布座上。是諸蓮花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手執白拂侍立帳內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為絞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如是天宮有百億萬無量寶色。一一諸女亦同寶色。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往生兜率天宮。時兜率天宮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牆內。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懸處空中不鼓自鳴。有無量音適眾生意。第二大神名曰花德。身雨眾花彌覆宮牆化成花蓋。一一花蓋百千幢幡以為導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雲作百寶色遶宮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樂。雨如意珠。一一寶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顯說無量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說五戒。無量善法諸波羅蜜。饒益勸助菩提意者。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眾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花。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后所有音樂。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今為汝等略而解說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爾時優波離即從座起。整衣服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極妙樂事。今此大士何時於閻浮提沒生於彼天。佛告優波離彌勒先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却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本生處結加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時諸人天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陀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師子牀座忽然化生。於蓮華上結加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頂上肉髻髮紺琉璃色。釋迦毘楞伽摩尼。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其天寶冠有百萬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為侍者。復有他方諸大菩薩。作十八變隨意自在住天冠中。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流出眾光作百寶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億寶色。一一好亦有五百億寶色。一一相好豔出八萬四千光明雲。與諸天子各坐花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法。度諸天子。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佛告優波離。是名彌勒菩薩於閻浮提沒生兜率陀天因緣。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闇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佛告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花。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却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花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說是語時。無量大眾即從坐起。頂禮佛足禮彌勒足。遶佛及彌勒菩薩百千匝。未得道者各發誓願。我等天人八部。今於佛前發誠實誓願。於未來世值遇彌勒。捨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世尊記曰。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佛告優波離。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叉手長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說彌勒所有功德。亦記未來世修福眾生所得果報。我今隨喜。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當何名此經。佛告阿難。汝持佛語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斷佛種。此經名彌勒菩薩般涅槃。亦名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勸發菩提心如是受持。佛說是語時。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皆願隨從彌勒下生。佛說是語時。四部弟子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彌勒上生經導述
前言
在講這部經典之前,還是附帶跟諸位說明何謂「慈宗」,因為,釋迦牟尼世尊所說的這部《上生經》,主要的目的在於教導眾生如何修持得以上生兜率天宮彌勒淨土,如何能得奉見慈氏菩薩。而慈宗正是依此部經典作為立宗的依據之一,所以在述說這部經典之前,必須將慈宗及彌勒法門等相關處作一個介紹,以讓佛友們有更充分的認識。
「慈宗」是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四月由太虛大師所創立的一宗(太虛大師在中國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之「雪竇寺」講授《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時,以《慈宗的名義》為題,開發了歷代中國高僧修習彌勒淨土的現象、歷史、傳統,冠之以「慈宗」之名)。但是,慈宗並不是一個新創立的宗派,正確來說,它仍屬於十大宗當中的「淨土宗」,為淨土宗中的一支,故亦可稱之為「彌勒淨宗」。
太虛大師立了慈宗之名,對於慈宗的名義也做了說明:「『慈宗』,就是『彌勒宗』,梵語彌勒,此譯為慈氏,依據慈氏為宗,乃立『慈宗』的名義。民國十二年元旦,我在武昌佛學院,選集《瑜伽真實義品》以明其『境』,《菩薩戒本》以軌其『行』,《彌勒上生經》以明其『果』,叫做『慈宗三要』。在敘文有幾句話:『遠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風;邇徵大唐,續慈恩之芳燄,歸宗有在,故曰慈宗。』是定這個慈宗名義的緣起。」
慈宗最重要者在宗奉『慈氏菩薩』為主,以『上生兜率』、『奉見慈尊』為第一個階段性的宗旨;當來天壽四千歲後,與彌勒一起下生人間,與一切有情共同參予『龍華三會』聞法、解脫,為究竟的目的。
慈宗彌勒淨土法門是中國最早傳入的淨土法門,中國「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的師父--道安大師便是「慈宗」最早的修持和弘揚者;隨唐時代,是慈宗彌勒法門最興盛的時候,專在慈氏如來的有玄奘、窺基、道宣法師等。近代則有民初的太虛大師力弘此法。中國唐朝以前的古像以彌勒為多,唐以後才雕刻彌陀或西方三聖像,所以現在的慈宗它的歷史可說是淵源甚古。
《彌勒講式》云:「牟尼者,一代之教主,恩德超于諸佛;逸多者,世尊之補處,宿緣厚於此土,群主之所仰誰如斯二佛!彼三會得脫二百八十億眾生,皆是釋迦遺法結緣之人也,我等雖拙何漏其數。」可見,釋迦與彌勒的終極慈悲,是勝過一切的。而釋迦已去,彌勒未來,但是,未來佛對我們的關懷,無有一刻停止過。例如,在中國五代的時候,彌勒菩薩曾經應化現成為「布袋和尚。」彌勒佛布袋和尚的這個形象,在我國算是家喻戶曉、深植人心的。布袋和尚的大腹便便表示祂包容世間一切的喜、怒、哀、樂;而開口常笑正顯其內修慈心三昧的透露。彌勒菩薩與南贍部洲眾生有深切的因緣。在歷史上就有「家家彌勒佛,戶戶龍華會」之說。因此也流傳著很多彌勒菩薩應化的事跡,如布袋和尚入滅前有偈云:「彌勒真彌勒,化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後人方知布袋為彌勒的化身。
另外,還有一位亦為彌勒化身,即是傅翕大士,大士乃婺州義烏縣人。年二十四時,於稽停塘下遇一梵僧,自號嵩頭陀。跟大士說:「我昔與汝於毗婆尸佛前發願,你今兜率天宮受用還在,何時當還返呢?」嵩頭陀接著請傅大士到水邊觀水影,大士一看乃見圓光寶蓋。大士笑曰:「鑪韝之所多鈍銕,良醫門下足病人,當度生為急,何暇思天之樂乎。」於是後來大士便結菴松山下雙檮樹間,即今雙林寺,自號雙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日營作,夜行道。曾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佛,放光集大士身。從是身常出妙香,又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
嘗謂弟子曰:「我得首楞嚴三昧。」又曰:「我得無漏智,弟子僉曰:『首楞嚴三昧,唯十地菩薩,方能得之。』故知大士是住十地菩薩,示跡同凡耳。大士告大眾曰:「修道若不值無生師,終不得道。我是現前得無生人,昔隱此事,今不覆藏。以示汝等。」大士曰:「我於夢中憶得過去師,名曰:『善明世尊。』」或問曰:「善明世尊得道時師耶,發心時師耶?」答曰:「非發心時師也,彼佛出世時,我為國王供養彼佛。彼佛壽八萬歲,我作佛時,壽量亦爾。」
大士撰寫經律千有餘卷,願諸眾生離苦解脫。曾三至京師,所度道俗不可勝計。謂弟子曰:「我於賢劫千佛中一佛耳,若願生千佛中即得見我。」又告眾曰:「我捨此身時,期嵩頭陀,蹔往忉利天,不久還兜率天,汝願生彼即得見我也。」將涅槃前,語諸弟子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故,汝等慎護三業,精勤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塗。」
以上二則為彌勒化身的事例,詳見弘贊律師《兜率龜鏡集》一書。
求生淨土,是大部分佛教徒的共同願望。佛說的淨土法門很多,都歸納在「淨土宗」內。有西方世界彌陀淨土(極樂淨宗)、東方世界藥師淨土(藥師淨宗)、上方世界眾香淨土(眾香淨宗),兜率陀天彌勒淨土(彌勒淨宗),乃至十方淨土等。
要想求生淨土,必須要首先瞭解什麽是淨土?以及淨土的種類,否則行者就無從生信、發願而修行。
我們根據「五果四報」的法則來看,我們的身體有知有覺,是有情,稱之為「正報」。正報是眾生各自具有的身心活動,因其善惡的差別,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除了眾生身心以外,世界國土等環境是無知無覺的,因為它是無情的,所以叫作「依報」。依報是眾生所居住依止的處所,因有情(正報)善惡業的感召,依報國土也就有淨、穢之分了。
那麼「淨土」是佛、菩薩、聲聞、緣覺三乘聖賢清淨的身、口、意三業所感召而成的莊嚴微妙國土;相反的,「穢土」則是由凡夫造下煩惱惡業所感召的「五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惡世。
正是維摩經所謂的「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正報」是依「依報」而住,「依報」依「正報」而有的,「依報」更是隨著「正報」所轉的。因此,要想往生淨土,必先將身心淨化,不造眾惡,廣集善業,才能感召莊嚴淨土。
依報的國土又可以分為三種:
(1)五乘共土:也叫「凡聖同居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由凡夫業報感召而生,但是在這裡也有佛、菩薩的倒駕慈航乘願再來的,是為了度化眾生而來。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所共住。在這五乘共土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天中的兜率淨土,它是最後身菩薩的住所,依正都是莊嚴微妙,彌勒菩薩恒常為聖者及天眾說法,以後一同下生人間成佛。
(2)三乘共土:也叫「方便有餘土」。是佛、菩薩、聲聞(緣覺)所共住的清淨國土。因聲聞(緣覺)只為了自己解脫生死,所以還未究竟,因此稱作「方便有餘土」。在此國土,只有聖賢(四聖),沒有凡夫(六道)。
(3)大乘不共土:又可以分為:「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兩種。實報莊嚴土是登地(指地上菩薩)以上法身大士所居住的清淨國土。登地的菩薩已破無明,發廣大心,度脫眾生,積功累德,種大福田。所謂「毛端能現寶王刹海,一微塵裏轉大法輪。毛吞巨海,芥納須彌,色心圓融,依正無礙」。而常寂光土則是唯佛所居的法性國土。佛是無上的眾生,因佛究竟生死,無過其上,故曰「無上」。寂,是不生不滅、湛寂常恒的大寂滅海,為解脫德;光,是靈明洞照的大光明藏,為般若德;常,是寂光不二,亙古亙今的法身德。常寂光土,就是這三德的秘藏。到此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我們所知道的西方彌陀淨土、東方藥師淨土、南方寶生淨土、北方成就淨土都是屬於大乘不共土。
中國佛教在唐代以前,求生淨土者是以彌勒淨土為多數的,而唐代以後,求生淨土者多以彌陀淨土為目的。
往生淨土,目的就是要超出三界,跳出輪迴為究竟。在大小乘經中有三種超三界,脫苦輪的方法:
(1)橫超三界:如蟲咬竹,旁穿竹外,即得出離,如往生彌陀淨土。
(2)豎出三界:如修三十七道品,破四住煩惱,斷見、思二惑,住首楞嚴三昧大定,而得見法身佛。如參禪修密。
(3)不即不離出三界:即修六事法門上生兜率天宮,見彌勒菩薩,得不退轉,授記作佛。
以上三種出離三界的法門,有難有易,有遲有速,但無有高下,都是佛陀為了適應群機而設。眾生根性千差萬別,法門就有種種差別。但這其中以「不即不離出三界」最為穩當。
在十方眾多的淨土之中,西方彌陀淨土與娑婆世界的眾生算是特別有緣,從印度龍樹、無著、世親諸大菩薩互相造論,闡明西方淨土殊勝,歷代高僧大德竭力自修化他,千百年來,一枝獨秀,方興未艾。在此特將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作個研究,並無分別比較之念,只是隨緣而論,讓眾生們看個清楚。
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刹之遙,但彌陀佛以大悲願力,眾生以善根修持力,雖彈指即到,但必須經過十萬億國土,總是距離我們較遙遠;而彌勒淨土則與我們同處同界,舉頭便是,實在太接近了。所以本經說:「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傾,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花上,結跏跌坐。 」
二、若要往生西方彌陀淨土,必須先發出離心(厭離娑婆),對此五濁惡世生起厭離,對西方極樂淨土生起欣往,必須生信、發願、力行求生西方淨土方,念佛達於一心不亂,臨終萬緣放下,如此方有希望。而求生兜率淨土者,即「此三界而不染三界」,不必生起厭離心,不須一心不亂。如本經說:「勤修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修此六事,無論一項乃至六項,都可往生兜率淨土,蓮花化生。
三、《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淨土有九品的差別,上品上生者蓮花尋開即刻見佛,而中品上生蓮花即開證羅漢四果,其餘的上、中、下品往生者,蓮花開敷的時間則需經數日、數劫,然才能後花開聞法、見佛;而往生兜率淨土者,方坐蓮花,便見彌勒,且無有三輩九品品位的區別,如本經說:「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禮拜、繫念,此人命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且彌勒菩薩繼釋尊後,為補處佛位,親承法衣,凡於釋尊處未得度者,均由彌勒菩薩度脫,同赴龍華,得與授記、解脫的,並得將來賢劫、星宿劫千佛及盡未來際呀切諸佛的授記,可見彌勒菩薩的悲心深切。
四、往生西方淨土的主因,必須執持彌陀聖號,獲得一心不亂,作為往生西方淨土的勝券。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三昧」,若念不專一,是不易往生西方。後祖師見人念佛不專,對往生毫無把握,方教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此菩提願心及專念與彌陀願力相應而得以往生;然而,求生彌勒淨土者,只要發增上心就能隨願往生,因兜率淨土是普應群機的人、天法門,無論是人天法、聲聞法、菩薩法,均可獲得法益,就連畜生、鬼神都得受益上生的,此法門正如法雨普潤萬物,各得其所。在彌勒淨土見佛聞法的過程中,漸化人天根性為出世根性,化小乘根性為大乘根性,同歸佛道,故慈宗彌勒法門是名符其實的三根普攝,方便穩妥的殊勝之法!
接下來就直接闡述《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的經文。
經文直解
釋經題
彌勒上生經,全名『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本經題立名以『人』和『處』為主。人即指彌勒菩薩,處則兜率陀天。
「佛說」,即標明說經之主。此時娑婆世界唯一的如來,即是釋迦牟尼佛。因此,此處的佛說,便是指釋迦佛所說也。然說經者有佛、菩薩、弟子、諸天、鬼神等所說。比如大乘經典中多有菩薩眾的彼此問答,小乘中亦有諸大弟子的相互辯論,但是,只要能與佛理相應,再經過佛陀的印可,皆可稱之為佛說。藏經中諸多典籍之經首,都有佛說二字,即是此意。本經是優婆離尊者與佛的問答之辭,內容為介紹兜率陀天的依正莊嚴及上生的修持法門。
「觀」,簡單的說就是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也就是說以善巧的智慧觀想,觀想什麼?當然就是觀想彌勒菩薩上生之情形,還有觀察兜率天宮的依正莊嚴,彌勒上生與兜率天宮便是修學此門者所應觀之境也。
「彌勒」,全名是彌勒.阿逸多。彌勒是梵語Maitreya的略譯,全譯為彌勒帝隸,或譯為梅呾麗耶、未怛唎耶。這些都是從Maitreya一字音譯而來的。音譯慈氏,或譯慈尊。乃是彌勒的姓氏,名為阿逸多。阿逸多是梵語Ajita的音譯,意譯無能勝。另一說如《佛說陀鄰尼鉢經》中云:「阿逸多菩薩字彌勒。」在《大日經疏》中說:「一切如來,必住四無量心,廣度眾生,此四無量心,從如來種姓中生,能念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因彌勒菩薩久遠以來以慈心教化眾生,所以又稱為「慈氏」。 彌勒將於未來在人間出世,彌勒是賢劫千佛中之第五尊佛,當於第十的減劫之時出世,以繼紹釋迦佛的宏願,在龍華樹下以三會的說法,化度一切天上人間的眾生。經典記載,彌勒生於佛世,是婆羅門種姓,為波斯捺斯國輔相之子。彌勒具三十二相,咨容挺特,深為父母喜愛,此事為國王所聽聞,心懷嫉妒,深恐此子長成,「名相顯美,儻有高德,必奪其位。」故想趁其年幼時設法除去,國王有了這個念頭,為宮中之人所悉,告知輔相修梵摩,輔相深感憂懼。
彌勒的舅父,名波婆梨,是南印度波婆弗多國的國師,是個很有智慧的人,有五百個弟子,常追隨受學。因此輔相特將彌勒送到他的舅父那請其教養。波婆梨見彌勒容貌殊勝,智慧過人,非常喜愛。教導彌勒的經典,數年之間,全部通達。那時釋迦佛正好在王舍城靈鷲山說法,聲名遠播,波婆梨即命彌勒帶著十五名同門,往見世尊。彌勒禮拜釋迦,見世尊相好莊嚴,非同凡常,心中歎服,聞佛說法,得法眼淨。彌勒與十五同門依佛陀出家,成為世尊的常隨弟子。
彌勒是世尊弟子,大小乘經典中多有記載。而《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中卻記載:往昔劫中,彌勒學佛原在釋迦之先,但因釋迦精進,故先彌勒而成佛。而彌勒在最後身菩薩道中,為釋迦弟子,繼釋迦之後而成佛。釋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本經時,在大眾中為彌勒授記,將來成佛,字猶彌勒。
彌勒菩薩因多劫以來常修慈心三昧,故名「慈氏」。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因大慈之心的緣故,所以稱為「彌勒」。又於釋迦佛世時,彌勒母親的性格向來不柔順,但自從懷子之後,心性變的非常仁慈,故相師為此子取名「慈氏」。佛陀也曾說,於過去無量劫前,南贍部洲有一大國的國王,名曇摩流枝,當時有弗沙佛住世,有一天,一位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靜,放光照耀。王問此僧修何定而有此瑞相?比丘說:「入慈心定」。國王心生歡喜,發願生生世世修習。曇摩流枝即今彌勒,從初發心,本性仁慈,又常修學慈心三昧,故常號「慈氏」。
釋尊為彌勒授記作佛,經典中記載了很多,而最早記載是《中阿含經》卷十三的《說本經》。經云:「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於是尊者彌勒,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世尊歎彌勒曰:『善哉!善哉!彌勒!汝發心極妙,謂領大眾,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
彌勒菩薩求道時曾發本願:「使其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淫怒癡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佛也告阿難尊者:「後當來世,人民無有垢穢,奉行十善,於淫怒癡不以經心,正于爾時,彌勒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彌勒本願所致。」
彌勒菩薩先釋迦佛前十二年入涅槃,上生至兜率陀天,為該天天主,於彼天教化天子四千載,經第十小劫的增劫後,於人壽八萬歲時,觀因緣成熟,來此娑婆世界作佛,示現八相成道,化人間為淨土,開演龍華法筵,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出離苦海,到 達彼岸。這正是由於彌勒菩薩的深弘大願,特化現兜率天彌勒淨土【1】,作為一生補處菩薩習修度生之所,將來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龍華三會聞法,輪王治世,淨化身心,實現人間淨土。
自古以來,有很多大德都以其大菩提心往生兜率天,如印度的無著菩薩【2】、天親菩薩;在我國有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現代的太虛大師等。都是我們應當效法的對象。
「菩薩」,全名菩提薩埵。菩即菩提,智慧的意思,表上求佛之真智;薩即薩埵,是有情的意思,乃下化眾生之意。舊譯為大道心眾生,新譯為覺有情。凡是具有上求成就佛道,下化無量有情之大道心眾生,皆稱之為菩薩。所以菩薩都是智悲雙運的,在佛教中把發心行菩薩道的人,都稱為「菩薩」,並不是專指在殿堂上供奉的菩薩。
大乘菩薩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位。此處經名之菩薩,當然是指本經所說的彌勒菩薩。
「兜率陀天」,又稱知足天【3】,依空而居,以雲為地,屬欲界第四層天,此天一晝夜,人間四百年,天壽四千歲。常為最後身菩薩住於此處教化天人,待天壽滿後,方下生人間成佛。釋迦佛如是,彌勒菩薩,乃至將來師子月佛、賢劫、星宿劫千佛亦復如是。
知足天在藏經中的阿含部、法華部、經集部、密教部、律部等各部中所提到之處,皆言:『兜率(陀)天、兜術天、覩史多天、彌勒天宮。』並沒有任何一部經典將兜率天區分為一個「內院」和「外院」,而兜率內院與外院的說法,卻在中國各地流傳了千餘年。此訛傳不見有任何經典的證據證明兜率陀天有內外院的分別,也沒有任何一部經典告訴我們生到內院方得見到彌勒菩薩,生到外院見不著慈尊,仍是個流浪六道的生死凡夫,沒有!看不到哪一部經典有說到這些的地方。所有經藏提到如何修持,作何行業,得以上生兜率,用的都是『兜率陀天』。(內外院的問題我們在接下來的經文中會繼續為大眾說明。)
因此,在最後身菩薩上生此天之前,兜率陀天乃攝屬於六道欲界的凡夫天,待等覺大士化生至此後,整個兜率陀天皆為補處菩薩的教化區,所有依教修學得生此天者,皆得奉見補處尊,聞法、證不退轉。那麼,今天彌勒菩薩早釋迦牟尼善逝十二年涅槃,上生至兜率陀天為此天天王,感得此天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蜜。則整個兜率陀天都是彌勒菩薩的教化區域,所有上生者皆得奉覲慈尊,不論於此天何處,都能聽見彌勒大士的說法,都能得證不退轉,將來亦隨彌勒一同下生成佛,故兜率陀天在彌勒菩薩上生後,純為淨土,非凡夫天,無有內外院之分,皆得見佛、聞法而解脫也,此問題留待後頭文中再繼續探討,亦可參閱後學的『兜率陀淨土』一文。以上所說之經名為本經之「別題」,不同於他經的名稱,故曰別題。
「經」,梵語修多羅,意思為道、徑也。也可以說是方法,教導眾生轉凡入聖的方法,小乘有四聖諦、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抉支、八正道等;大乘有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等解脫、成佛的道路和方法。佛典有經、律、論三藏,此屬經藏,故曰經。經則通於一切,因此稱為「通題」。
在佛經中,多讚歎聽經的功德,因為佛性中的一切功德都是從聽聞正法而來的,聞法功德有四:
1、由聞知諸法——由於聽聞正法,而知取捨善惡,令善增長,令惡斷離。
2、由聞遮眾惡——由於聽聞正法,而明因識果,為免嘗惡果,自會斷除種種惡因。
3、由聞斷無義——由於聽聞正法,就會避免很多無意義的行為(愚癡行為),正道而行,免入邪道。這樣就不會白白浪費心血和時間了。
4、由聞得涅槃——由於聽聞正法,如法習修,就能得到清淨涅槃境地。
此經尚有兩個名稱:一為《彌勒菩薩般涅槃》,一為《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勸發菩提心》。
註釋
【1】彌勒淨土,為三乘、五乘共屬國土,與我們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對欲界眾生因緣特別殊勝,最易得生。
在佛法中,將凡夫生死往來六道的境界稱之為「三界」:
(1)欲界---是有淫、食二欲且有色相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即: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東勝身州、南瞻部州、西牛貨州、北俱盧州。下自無間地獄,都屬於欲界。
(2)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境界。即四禪十八天:
初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3)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以上三界的眾生都還未了脫生死煩惱,有的雖有甚深的禪定功夫,但不究竟。但是「兜率天」例外,它雖不出三界,但又不染三界,不見三界之內有絲毫之法可取可捨,與我們凡夫共處欲界,舉頭便是,而且彌勒淨土專攝欲界有情,其他淨土則是泛攝十方世界眾生。因此,我們只要修持三皈五戒、八戒即得上生兜率天,是實實在在的「三根普攝,利鈍全收。」誠『為方便中之方便,捷徑中之捷徑,穩妥中之穩妥,殊勝中之殊勝。 』
上生兜率天與一般求生天道有著不同的特點, 一般求生天道是為了求壽命延長,福樂自在; 但是上生兜率天並非為追求天國享受,而是為了親近彌勒菩薩,聽法除疑,最後的目的是隨彌勒下生人間成佛,龍華三會,淨化身心,協助彌勒如來完成人間淨土的。因此, 上生與下生兩者是同等重要。如果只重視上生而不欣下生,那就和一般外道的天國思想無異,是不合乎大乘佛法入世救世的思想。慈宗弟子求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只是一大方便,其目的是希望人間淨土能夠早日實現,這才是真正符合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悲願的!
【2】無著菩薩曾入山閉關十二年,專修彌勒菩薩的觀想法,期望能夠見到彌勒菩薩,領受彌勒菩薩的教法。但是,十二年的苦行,竟然連一個吉祥的夢兆都沒有獲得。當他徹底的失望,準備放棄希望時,在出關下山的路上遇見一條生蛆的爛狗,奄奄一息,於是他生起了忘我的悲心,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喂狗,又準備用嘴吸掉狗身上的蛆,這樣既不會傷害到狗,也不會傷害到蛆。當他這樣做時,那隻狗突然變成了光芒燦爛的彌勒菩薩!無著驚喜的對著菩薩說:「你為什麽不早一些示現?」彌勒菩薩說:「從一開始我就一直跟你在一起,但你的業障使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使業障減輕了,所以能見到那條狗,由於見到爛狗時你生起了徹底的慈悲心,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業障完全淨化了,所以你就能見到我。你若不信,可以把我放在肩上,看別人是否能見到我。」無著就照著彌勒菩薩的話做了,結果,所有的人都說無著的肩上什麽都沒有,只有一位業障較輕的老太婆說他肩上扛著一條爛狗。
【3】《大般涅槃經》:「復次菩薩受後邊身,處兜率天,是亦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兜率陀天,欲界中勝;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諸根闇鈍,是故名勝。修施修戒,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身。一切菩薩毀訾諸有,破壞諸有,終不造作兜率天業,受彼天身;何以故?菩薩若處其餘諸有,亦能教化成就眾生,實無欲心而生欲界,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生兜率天,有三事勝,一者命,二者色,三者名。
菩薩摩訶薩實不求於命色名稱,雖無求心而所得勝。菩薩摩訶薩深樂涅槃,然有因亦勝,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如是三事,雖勝諸天,而諸天等於菩薩所,終不生瞋心、妒心、憍慢心,常生歡喜心;菩薩於天亦不憍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不造命業而於彼天畢竟壽命,是名命勝。亦無色業,而妙色身光明遍滿,是名色勝。菩薩摩訶薩處彼天宮,不樂五欲,唯為法事,是故名稱充滿十方,是名名勝。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卷三十 師子吼品)
譯者簡介
沮渠京聲(?~464)為北涼王的從弟,且從小就受到這種客觀環境的影響和薰染,因此,他對佛教有著相當的造詣。據文獻記載,他自幼即受五戒,而且經常以諷誦佛典為務。他天資聰明,涉獵群書,並能言善談。據說他曾經涉過流沙,來到當時西域佛教的重鎮于闐國,在衢摩帝大寺遇到佛陀斯那(佛大先),從佛陀斯那受《禪要秘密治病經》,又在高昌郡得《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和《觀世音觀經》等。劉宋元嘉十六年(439),北涼亡於北魏,沮渠京聲南奔到劉宋,自此晦志卑身,常游止於寺廟塔院之間,以居士自稱。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雅相崇愛,厚相優贍。沮渠京聲於劉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在揚都竹園寺和鐘山定林上寺譯出《彌勒上生經》(一說此經是在高昌譯出後帶回)、《治禪病秘要經》等。沮渠京聲一生無妻兒,又無欲於榮利,常以僧徒為法侶,並以宣通經典為務,因此京邑僧侶都對他敬而嘉許。宋大明(457~464)末,因疾而終。沮京聲所譯佛典,《出三藏記集》中列四部五卷,《歷代三寶記》記有三十六部三十八卷,《開元釋教錄》則記為二十八部卷。其中重要的,除《彌勒上生經》外,還有《治禪病秘要經》、《八關齋經》、《優婆塞五戒經》等。
因此,本經為居士所譯,今日我們得以依上生經中佛陀的教導和方法修持,穩穩當當的走入兜率陀天淨土,全賴居士的發心翻譯之功也。
此經是彌勒信仰的重要典籍之一,歷代大藏經都有收錄,但中原系與南方系傳本的文字略有不同,經名也有差異。中原系稱作《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南方系稱為《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多一個「陀」字。《房山石經》之遼金刻本中未收本經,故無法查核北方系藏經情況。敦煌遺書中有斯5555號,縫繢裝,首尾完整。經名亦作《觀彌勒上生兜率陀天經》,行文自有特點,經末有「慈氏真言」。從目前情況看,該經之傳本系統至少有中原藏經系、南方藏經系、敦煌寫本系等三種。三種傳本在名題、行文以及所附真言等方面均有一些差異,此為附帶讓讀者知悉。
釋 經
如是我聞。
導述
每一部經典都可分為三個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段即是序分的開啟,序分又分為二:(1)證信序,(2)發起序。序分二的前者是通序,後者是別序。
釋迦牟尼世尊,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佛陀並沒有特別將每部經典記載下來流傳後世。一切的經典都是由其弟子阿難尊者親從佛處聽聞而來的,由佛親傳,阿難領受也。阿難乃佛的侍者,因此佛陀一生說過的經典,阿難皆得親自聽聞,又阿難記憶力強,故為結集經藏會上的主述者。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阿難問了佛陀四個問題,其中第四個問題是,將來結集經藏,當以何為經典的起頭文字?佛陀回答:應以「如是我聞」作為起頭文字【1】。
證信序也分為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以證信本經是阿難所親聞,非是妄說的。
發起序則是記載著一部經典發起的因緣,或由弟子發問,或因佛陀觀察眾生因緣根機成熟,而放光集眾無問自說等。
「如是」二字是信成就,乃信順之詞。謂「信為入法之初機」,「順則師資之道成」。信為道源功德母,能長養一切諸善法,因信而入道,亦為學佛最基本的條件【2】;後由順從方能使師資關係得以成立。因信生解,依解立行,因行而得證無上菩提。
「我聞」是聞成就。諸佛說法為破除眾生的我執,為何不說「無我」聞,而反倒說成「我聞」呢?因為有四種原因,故稱我聞:一者,為了言說上的方便,若說無我,則不知所表明的人是誰;二者,以隨順世俗自指為我;三者,為了解除眾生對於無我所產生的恐怖,若都說無我,那到底是為誰修學;四者,佛陀雖說無我之理,但不否認世間有各種差別的事項,因此稱「我聞」。
我者,又有四種不同的意義:(1)凡夫妄執之我;(2)外道妄計神我;(3)菩薩隨世假我;(4)如來法身真我。那麼,以上述兩種無我義來說,一方面為了眾生之不識而稱無我,另一方面阿難應眾生根機器隨順世間而假名稱我。
聞是聽聞,由六根中的耳根發六識中的耳識,聞佛陀的聲教,聽受所說,由耳達心,故能記憶。眾生之肉耳雖能聽聞,實際上是沒有聞法的功能。佛陀說:必須具備根、識、心所、外境四法和合,如此方具有聞法的功能。因此經中說我聞者,乃心非耳也。
言此經與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理無差異稱「如」,雖為阿難結集,但與釋迦佛親說不差名「是」。那麼如是我聞四個字置於經首,即向後世者說明,此經是結集三藏者,依於如來言教所成,並非妄自杜撰,而使有情恭敬生信,進而依教修學。【3】
註釋
【1】《大般涅槃經》:「爾時,佛告阿難普及大眾,吾滅度後,汝等四眾,當勤護持我大涅槃…。爾時,阿難聞佛語已,身心颤動,情識茫然,…舉體迷悶,昏亂濁心,投如來前,猶如死人。爾時,阿泥樓豆安慰阿難,輕其愁心而與之言:『咄哉何為愁苦,如來涅槃時至,今日雖有,明旦則無,如依我語咨啟如來如是四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阿難!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遺教品)
【2】《大智度論》:「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人有信,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是故,佛法中信力為初,信力能入,非佈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卷一)
【3】《金剛經六祖口訣》:「如者指義,是者定詞,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是我聞。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內外動作,皆由於性;一切盡聞,故稱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導述
「一時」,指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時無定時,眾生根機大小不一,這裡指聽法者根基成熟而感佛為說,正所謂為應機而演。故佛法的弘揚,必定是師資道合,機教相融,從始至終,名為一時【1】,此乃時成就也。
「佛」,梵語佛陀,華言覺者,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究竟覺悟者,名為佛陀。如佛地論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乃佛陀十號【2】之一,說法主成就也。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乃中印度國名,是波斯匿王所統領的國土。舍衛城譯為豐德城,是此國國都,更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人民生活富裕,出產豐溢,且修道者眾,故稱豐德【3】。祇樹者【4】,祇是指祇陀太子【5】,樹是祇陀太子佈施出來的林樹,所以名為祇樹。原由是長者給孤獨發心禮請佛陀前往舍衛國說法度生,但佛陀以出家之人當須寂靜,舍衛城人口眾多,相當吵雜,希望在該城之南,寧靜之處演說佛法。因此長者一直想為佛陀建立道場,而中意祇陀太子的花園,長者心生歡喜,即向太子商談購地建築僧舍之事。當時太子並不樂意,隨口而說:「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賣之。」沒想到給孤獨長者耗盡了積蓄辦到了,祇陀太子被長者喜捨之心所感,對長者說:「園地當屬長者,林樹應屬於我。」因此,也促成了兩人一同發心供養三寶的一段佳話,故名「祇樹給孤獨園」,又稱祇圓精舍。而此處是佛陀第一個道場,也是本經說法之地,此段明處成就。
註釋
【1】一時:窺基大師《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法王啟化,機器咸集,說聞事訖,總名一時。」
【2】十號:《佛說十號經》:「云何名佛?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是故名佛。」
【3】豐德:窺基大師《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今新解云:應云豐德城:一、具財物,二、好欲境,三、饒多聞,四、豐解脫。國豐四德,故以名焉。」
【4】祇樹:窺基大師《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祇樹者,應云誓多林,祇樹者訛也。」
【5】祇陀:應云誓多,其義為勝,乃太子之名。太子生時,其國戰勝,遂以立名。
爾時世尊【1】於初夜分【2】舉身放光【3】。其光金色。遶祇陀園周遍七匝【4】。照須達舍亦作金色。
導述
上一段說到釋迦牟尼世尊在眾生根機、因緣成熟的時候,來到了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準備宣說佛法。那麼前邊也已經說了信、聞、時、主、處等五種成就,接下來的經文就說明第六種眾成就。
就是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到了初夜分的時候,如來準備要說這部法之前,突然全身放出金色的光芒。這裡的放光不同於其他經典的放光,佛要說《涅槃經》的時候,僅從面門,朝晨放四色光;說《法華經》的時候,只有從眉間白毫白日放光;說《般若經》的時候是日中從全身次第放光,唯有說《上生經》的時候是在初夜之時由全身放出金色的光。此金色的光又有別於法華的白光,涅槃的四色光。而此經放金色光,則猶如優曇鉢花【5】的出現一樣稀有難得,無比珍貴,亦可見此法門的殊勝。
因為五濁惡世的眾生,煩惱深重,佛陀為了破除有情們從無始劫來的無明垢習,特於初夜放光。
那麼佛陀在說法前放金色光的目的為何?我們都知道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授記的下一尊如來,佛陀現在就是要告訴大眾,彌勒菩薩將來會上生到什麼地方教化眾生,要經過多久才會下生成佛,那麼這個暫時的淨土中,它的依報、正報是怎麼樣個情況,眾生們要修什麼樣的行業,才能親近彌勒菩薩。又因為彌勒將來下生人間成佛,先度釋迦牟尼佛所未度盡的眾生,共三百六十二億,後再度化同緣的眾生,這樣只是娑婆世界一百億個南贍部洲中的一個小世界所度的人數。【6】彌勒菩薩的功行深遠,法緣殊勝,因此,佛陀全身放出稀有難得的金色光芒,讓一切有緣者,皆能得知釋迦牟尼佛要說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若佛陀不放光,這五濁惡世的眾生,因為根鈍障深,缺乏智慧,難有聞法出離的機會,也可見佛陀度生的慈悲。
如來放出的光,環繞祇樹給孤獨園七匝,也將須達長者的房舍照成了金色,普召無量大眾,參預法會。
常有大德言:「極樂淨土乃佛陀無問自說。」而此兜率淨土亦是如來慈愍眾生,自放光明集眾演說,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註釋
【1】世尊:《佛說十號經》:「云何世尊?佛言:『我於因地自審觀察所有善法、戒法、心法、智慧法;復觀察貪等不善之法,能召諸有生滅等苦;以無漏智破彼煩惱,得無上覺;是故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2】初夜分:釋迦牟尼世尊出於五濁惡世,此時眾生無明、煩惱、習氣深重,愚痴之人眾多,因此佛陀選於初夜放光,喻照破無始來的昏闇無明。晝夜六時分為:晝三時: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初夜、中夜、後夜。那麼本段所指的初夜,即為下午五點至九點。
【3】舉身放光:《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舉者遍也,遍身放光明。…今舉身以放光,顯佛慈悲普弘濟故,顯修行者並得度故,遍十方法界悲智皆照故。要放光者,導迷徒故,破處黑闇諸眾生故,照愚盲者智眼開故。」(卷上)
【4】周遍七匝:七匝表示令出家二眾,現在未來得以破除七隨眠(貪、嗔、愛、慢、無明、見、疑。),除去身語七種惡業(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修七抉支(擇法、精進、喜、除、念、定、捨)超越七生(又云七有:地獄、餓鬼、畜生、天有<以過去戒定的因,感得現在天界樂果。>、人有、業有、中有<亦名中陰>。)而解脫證果。經文中光繞祇園七環,再普照須達舍,亦有涵義在家二眾亦應如此之意。
【5】優曇鉢花:此花為祥瑞靈異之所感,乃天花,世間所無,若如來下生,以福德之力,方能感得此花出現。因其稀有難遇,經中多以此花比喻眾生值遇佛陀出世之難。
【6】36200000000 × 10000000000 =362000000000000000000(此數是彌勒菩薩將來同時下生娑婆世界一百億個南贍部洲度化眾生證阿羅漢的數目。)
有金色光猶如霞雲【1】。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花【2】。
導述
燦爛奪目的金色光芒猶如日落的晚霞雲彩,讓舍衛國變成了金色的世界。南贍部洲的眾生以金色為最尊貴,因此如來特為放射金色的光芒,讓整個空間遍滿於金色的光明之中。正顯示釋迦牟尼如來對此法的重視,而給予了最尊最貴的表相,亦可明瞭傳承的重要性。佛陀知道,五濁惡世當中的眾生,無始劫來因為無明而妄想、分別、執著而起惑造業遭受苦報,於六道當中載浮載沉,脫苦不能。因此,世尊特別安排,欲將其未度盡的眾生,交由當來的大慈悲者,賢劫第五尊如來彌勒佛來度盡。所以於今日為濁世的我們演說此經,也可見彌勒菩薩實與娑婆世界欲界的眾生有著非常殊勝的因緣,當來龍華會上化度人天。
此段經文有兩個特點,前一段的解釋中,說明金色光的殊勝與意義;接著再來看的是「蓮花」。為什麼世尊說《上生經》的時候不雨其他的花種,而要用蓮花呢?這是因為蓮花在佛法當中,亦是屬於最尊最貴的,最受尊重的。十方無量世界當中,娑婆是屬於最濁惡的環境,久遠來有無數的佛尊在這裡出世就度眾生。今之釋迦如來,當來彌勒佛。蓮花表出於污泥而不染,以激勵五濁惡世【3】的有情,依如來教修持,於此惡世當中,亦得成就。亦表諸佛未曾放棄我們,我們更當努力精進,莫負佛恩。
在《妙法蓮華經》中,佛陀以蓮花的五種德用,教導我們於此惡劣的環境當中,怎麼樣的出於污泥而不染,修行成就。
一、蓮花有掩蔽污泥滅重罪的功能:蓮花長在水面上,荷葉覆於水面,將污穢遮蔽起來,以表修行者以戒、定、慧的修學而滅除貪、瞋、痴三毒。
二、蓮花能結果:用以表示修行者經由聞、思、修而證得究竟佛果。亦喻聞此經見彌勒佛得道果。
三、蓮花香氣遠聞:比喻修行者因為經過佛法的薰習,身、口、意三業清淨,使見聞者歡喜而名聞十方。亦喻學修此經而得將來見佛(彌勒),英聲遠振故。
四、蓮花出水:顧名思義就可以知道,佛法行者在經過精進不懈的修持後,必得越出生死苦際而登涅槃彼岸,得大自在。亦喻聞得此經修持,得出生死海故。
五、蓮花能開敷:此喻修行者經由修行證果,開顯本具之佛性,具足無礙的大智慧,進而廣演法義,度化眾生。更是比喻今佛敷後佛之妙意。
憬興《彌勒上生經料簡記》云:「前四德表眾生修行得益,後一德表彌勒因滿得種智果,妙義者種智故。」
釋迦慈父以無上的方便,告訴我們,此法真的無上無容,因為它是非常適合末法時期及五濁惡世眾生根性的殊勝法門。佛陀的圓滿智慧與無盡悲願,無非是想讓我們信受、修學,並上生兜率覲觀慈顏也。
註釋
【1】霞雲:《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光形如雲霞者,表佛法身周遍法界,化身隨物猶如霞雲,蔭四生(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故,說法雨故,慈悲如雲。」(卷上)
【2】雨金色蓮花:天竺有四種之蓮華:一優鉢羅華,二拘物頭華,三波頭摩華Padma,四芬陀利華。如其次第,青黃赤白之四色也。又加泥盧鉢羅Nilotpala為五種。總譯為蓮華。但通常稱為蓮華者,指芬陀利之白蓮華。此華有三時。未敷之時,名屈摩羅;敷而將落之時,名迦摩羅;處中盛時,稱為芬陀利。法華遊意曰:「舊云:外國稱芬陀利,此翻為蓮華。今謂芬陀利未必翻為蓮華。涅槃經云人中蓮華、人中芬陀利華,既其兩出,似如為異。今謂蓮華為通,芬陀利為別,所以知然者,凡有五證,云云。」法華玄贊一曰:「奔荼利迦者白蓮華也,西域呼白蓮華為奔荼利迦故。新經說青黃赤白四色蓮華,云媼鉢羅華,拘某陀華,鉢特摩華,奔荼利華。如次配之。」大日經疏十五曰:「三藏說:西方蓮華有多種:一者鉢頭摩。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蓮華也。二者白色,今此間有白蓮是也,非芬陀利。優鉢羅,亦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盧鉢羅花也。俱勿頭,有赤及青二種。又云:俱勿頭是蓮華青色者。泥盧鉢羅,此華從牛糞種生,極香,是文殊所執者。自如青蓮,亦是此色。更有蘇健地迦花,亦相似而小花。芬陀利迦,花可有百葉,葉葉相承,圓整可愛。最外葉極白,漸向內色漸微黃,乃至最在內者與萼色相近也。此花極香也。昔琉璃王害釋女時,大迦葉於阿耨達池取此花,裹八功德水灑之。諸女身心得安樂,命終生天。因是投花於地遂成種,至今猶有之。花太可愛,徑一尺餘,尤可愛也。此法華所引中者是,是漫荼羅八葉者也。」
《三藏法數》中云:「蓮花喻菩薩十種善法。」何等為十:
一、離諸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察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譬如蓮華出於水中,而不為淤泥所染。
二、不與惡聚: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淨,不與纖毫之惡共聚;譬如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三、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於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云:戒香芬馥,廣布充滿;譬如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四、本體清淨: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淨,雖處於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譬如蓮華生時,雖處於淤泥濁水之中,自然潔淨而無所染也。
五、面相熙怡: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譬如蓮華開時,令諸見者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六、柔軟不澀: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諸法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淨,柔軟細妙而不麤澀;譬如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七、見者皆吉:菩薩善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譬如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八、開敷具足:菩薩修行成功,智慧福德,莊嚴具足;譬如蓮華開敷,而其花果具足也。
九、成熟清淨: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咸得六根清淨;譬如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亦得清淨也。
十、生已有想: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譬如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花之想。(出《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3】五濁惡世:眾生濁:謂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齋法。見濁:謂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不修善道。煩惱濁:謂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惱亂心神。命濁:謂往古劫初之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今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壽命短促。劫濁:謂眾生於減劫中,三災競起,刀兵水火,瘟疫,飢饉,世界眾生,無不受害。
其光明中。有無量【1】百千諸大化佛【2】。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留孫【3】。最後成佛名曰樓至【4】。
導述
釋迦牟尼世尊演說這部殊勝經典的開頭,即先放金色的光芒集眾,再雨下金色的蓮花。接著,於所放射的金色光芒之中,又出現了釋迦如來所化現之不可計量的大化佛。這些化佛都是釋迦如來的化身,可見釋迦佛陀對於教導眾生上生兜率天宮奉見彌勒慈尊的教法是特別重視的。
這些化佛於金光中,異口同音的說:「今天所有來參予這次法會的大眾中,有賢劫的一千尊如來;除了已成就的四尊如來外,還有九百九十六尊未來佛。而這一千尊賢劫的佛陀,最初成佛的名叫拘留孫佛,而最後成佛者是樓至佛。」
此段經文說到兩個重點:一、顯明釋迦如來對於本經的重視,故於舉身放金色光明照耀大千,由天空中如下雨般漂灑下金色的蓮花後,又於光明之中化現出諸大化佛。二、這些大化佛們告訴我們,在娑婆世界的賢劫當中,將會有一千尊如來的出世。接下來就略為說明賢劫千佛。
過去、現在、未來三住劫中,各有一千佛出世。賢劫千佛者,據《佛祖統紀三十》云:「依其所記,則住劫有二十增減,其前八增減中,無佛之出世。於第九減劫,始有佛,名拘留孫佛。是為千佛之第一。次為拘那含牟尼佛,次為迦葉佛,次即今之釋迦牟尼佛。自此至第十增減之減劫,有彌勒出世,次於第十五增減之減劫中,有師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次於第二十增減之增劫,有樓至佛出世。合計一千佛。」
賢劫的住劫有二十小劫,一增一減謂之一小劫,每一小劫共16.798.000年。此賢劫住劫中的第一小劫至第八小劫共134.384.000年中無有如來出世,直到第九小劫的減劫,人壽減至六萬歲時,方有第一尊如來拘留孫出現於世間放大光明。人壽遞減至四萬歲時,有第二佛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人壽減到二萬歲,進入五濁惡世時有第三佛迦葉如來興世,人壽減至一百歲為大惡世時,我們的大導師釋迦如來出現於世間。第五尊如來為未來眾生的大皈依處,亦為黑暗中的大明燈彌勒世尊,要到進入第十小劫人壽增長至八萬四千歲再遞減至八萬歲時,才下生人間成佛度生。至此過後,約四小劫無佛出世,必須等到第十五小劫,於此劫的減劫中共有九百九十四尊佛相繼出世。此劫後又有四小劫無佛出現,直到第二十小劫之增劫起,賢劫第一千尊如來樓至佛降生,住世一小劫。樓至佛入滅後,即入壞劫,火劫漸漸壞至初禪(在七火一水八八六十四劫毀壞中,過去莊嚴劫是七火當中的第一次毀壞至初禪,賢劫是第二次毀壞至初禪,未來星宿劫是第三次毀壞至初禪。星宿劫後還有四大劫毀壞時是火燒至初禪,然後下一個大劫毀壞時則水淹至二禪)。
據《千佛因緣經》說:過去有一位轉輪聖王,他娶二位夫人,第一夫人生了一千個兒子,這一千子皆發無上道心,希望將來都能夠成就佛道。轉輪王想要知道誰能先得成佛?就以香水洗淨籌碼,讓千子各取一碼,得第一號者,即先成佛。結果第一名是拘樓孫佛,第二名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是迦葉佛,第四則為釋迦佛,第五彌勒佛,如是乃至最後的樓至佛。而轉輪王的第二個夫人,她僅生了兩個兒子,眼見千位長兄皆得成佛,但是,諸兄成佛時必須有人大力護持,所以第二夫人的第一子便發下宏願:生生世世願作梵王,護持佛教。如釋尊在菩提樹下成正覺後,再三思惟:「此法妙難思,辛勤我所證,疾入於涅槃。」梵王為使佛法住世,當即勸請釋尊應為有緣者開示方便之道。釋尊即隨梵王之請,去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四諦法輪,從此佛法永傳人間。第二子也發弘誓願:生生侍護佛身,此即金剛密跡大力士。如佛的堂弟提婆達多比丘,常想迫害佛陀而作新佛。有一次,知道佛要從山下經過,特在山頂推一大石向下滾落,希望將佛壓成重傷。幸有金剛密跡力士協助砥住大石,佛僅破傷腳面。這些皆是金剛密跡力士的大功德。
而第一夫人的千位兒子雖次第抽取籌碼,抽到最後的樓至佛,便發下大菩提心願,將來成佛所度化的眾生及住世的時間是前面九百九十九佛(兄長)的總和,因此樓至佛住世為一小劫之久,也是千佛唯一出現於增劫的如來。
後學亦曾發願:「誓居此界,奉侍諸佛,兜率南贍,隨佛度生,
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我方成佛。」
註釋
【1】無量:多大而不可計量也。又數目之名。攝大乘論釋八曰:「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勝鬘經寶窟中本曰:「無量義者,猶是廣大異名。」同上末曰:「依華嚴經是百二十數中一數之名也。非是汎爾言無量也。」
【2】化佛:以神通力變化而出現的佛身。佛菩薩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觀無量壽經曰:「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變現之化佛也。法華經普門品曰:「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觀無量壽經曰:「當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是菩薩變現之化佛也。上生經云:「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諸陀羅尼法。所謂阿難陀目佉陀羅尼.空慧陀羅尼.無礙性陀羅尼.大解脫無相陀羅尼。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
【3】拘留孫:梵語拘留孫,又作俱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等,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四尊佛名。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減至六萬歲時,出世成佛,為千佛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神足二:一薩尼,二毗樓。侍者善覺子上勝。
【4】樓至佛:又作盧至佛,樓由佛,盧遮佛。賢劫千佛中最後之佛也。譯曰愛樂佛,或啼哭佛。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盧至佛舊言樓至佛,此云可愛樂,最後佛也。」慧琳音義十一曰:「樓由亦名樓至,皆梵語訛也。」同十八曰:「盧至古云樓至,唐云愛樂。即此賢劫中第一千佛,劫末後成佛,即今之執金剛神是也。亦名密跡金剛。」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樓至此云啼哭佛。」大部補注五曰:「樓至,此云啼泣。又曰盧遮,亦云魯支,此翻愛樂。」
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1】即從禪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訶迦葉【2】,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連【3】,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4】,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摩訶波闍波提【5】比丘尼【6】,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
導述
從這段開始,就是敘述眾佛弟子,人、非人、菩薩眾、在家眾、出家眾等的雲集。
就在這個時候,首先提到的是出家弟子。最初悟道梵行第一的阿若憍陳如即從禪定中起來,帶著他二百五十位的眷屬;另外少貪常喜持頭陀行第一的摩訶迦葉也領著他的二百五十位眷屬;還有修持精進且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亦引領他的眷屬二百五十人;也有具大辯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與他的二百五十位眷屬;更有最初的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也就是大愛道比丘尼也率同她的一千位眷屬人等。
註釋
【1】阿若憍陳如:全名阿若˙憍陳如。「憍陳如」是他的姓,他是婆羅門的姓氏之一,又稱憍陳那、憍憐、拘鄰,意譯為火器,是釋迦牟尼母族的親戚。「阿若」是他的名字,意譯為初解、勝解。他在五人之中最早開悟,得證阿羅漢,因此被稱為阿若。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本生經》故事說他的前生就是殺釋迦佛前生忍辱仙人的歌利王。
【2】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叫作摩訶迦葉波、摩訶罽葉、大迦葉、大迦葉波、大迦攝。略作迦葉、迦葉波、迦攝波。意譯大飲光或大龜。乃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他少欲知足,能堪苦行,在佛弟子中,有「頭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稱號。摩訶迦葉尊者被禪宗尊為第一位祖師,其對於佛法的流傳和弘颺具有極大的功勞。
【3】大目犍連:目犍連也稱「大目犍連」、又譯作目犍蓮,沒特伽羅。簡稱為「目連」或「目蓮」。婆羅門姓,本名拘律陀佛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神通第一」的稱號。目犍連宏揚佛法遭到外道的嫉妒,在一次弘法經行中,死於裸形外道(亦有說為執杖梵志)的暗殺。他是佛教史上第一個為了傳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4】舍利弗:舍利弗,又譯為舍利弗多、舍利弗羅、奢利富多羅、舍利弗多羅、舍利補怛羅,玄奘譯為舍利子,意譯鶖鷺子,亦名為優婆低沙,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
【5】摩訶波闍波提:摩訶波闍波提,又作摩訶鉢剌闍鉢底、鉢邏闍鉢底、波闍鉢提、波闍波提。譯曰大愛道,大生主。佛之姨母名。在《法華文句》二曰:「波闍波提,此翻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云眾主。」《西域記》六曰:「佛姨母鉢邏闍鉢底,唐言生主,舊云波闍波提訛也。」《法華玄贊》一曰:「摩訶鉢剌闍鉢底,此云大勝生主。佛母有三,此為小母。大術生佛七日命終,此尼養佛。大術姊妹之類,故號為姨母。大勝生主本梵王名,一切眾生皆彼子故,從彼乞得,因以為名。」《俱舍光記》十四曰:「摩訶此云大,波闍此云生,波提此云主。」又依《大愛道比丘尼經》所載,比丘尼的出家,始於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大愛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許出家受戒。是佛世時女眾出家之始。在中國,依《比丘尼傳》卷一所述,西晉建興年間(313~317),尼僧淨檢從西域沙門智山剃髮、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請曇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壇,淨檢等三人共於壇上受具足戒,這是中國比丘尼的開始。
【6】比丘尼:比丘尼,又譯為苾芻尼、比呼尼、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女。比丘尼則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僧侶。「尼」在梵語中是指女性,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受沙彌尼十戒的稱為沙彌尼。之後受了式叉摩那戒者,稱為式叉摩那,又名學法女。最後受具足戒者為比丘尼。中文常用「尼姑」來稱呼出家的女眾,是輕蔑不尊重的,佛弟子應導正世人錯誤的觀念。
須達長者【1】與三千優婆塞【2】俱。毘舍佉母【3】與二千優婆夷【4】俱。
導述
接著就是在家弟子。須達長者,與三千位在家男居士;毘舍佉母亦與二千位在家女居士等眾。
註釋
【1】須達長者:須達長者,又稱「須達多」,古印度憍薩羅國富商。為人樂善好施,常施給孤苦無依者,所以也稱「給孤獨」。須達多居士本來信奉外道,後來聽聞釋迦牟尼佛說法,萬分感動,立刻發誓為佛教護法,須達多看到城南郊之園林幽清靜雅,想要把此地奉獻與釋迦佛,改為精舍,於是拜謁地主祇陀。祇陀乃波斯匿王之太子,富有無比,根本看不上須達多手上的銀錢,於是戲言「將黃金鋪滿園地,才肯賣出」。須達多歡欣鼓舞,耗盡家資,終於辦到要求,將金箔鋪滿了園地,祇陀太子感動而言:「園中土地,盡滿金箔,已為公得。惟我園中木未貼金箔,仍為我有。吾亦欲以獻佛也。」因祇陀太子奉獻樹林,須達多(給孤獨長者)奉獻園地之故,故稱「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及須達多三人,因為檀越護持佛法一事,後來被列入伽藍神之列。
【2】優婆塞:優婆塞,又譯烏婆塞、伊蒲塞、優婆婆柯、鄔波索迦,意譯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指已經皈依佛法僧三寶,並誓守在家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在家男性佛教信徒,為四眾或七眾之一。在中國常稱之為居士。
【3】毘舍佉母:毘舍佉母,原譯為密利伽羅磨多。意譯為鹿母、鹿母夫人。又稱彌佉羅母、彌迦羅長者母。本名為毘舍佉,故又作毘舍佉母、毘舍佉彌伽羅母、鹿子母毘舍佉。《巴利本法句經》註載,毘舍佉乃鴦伽國長者之女,遇佛之遊化而證預流果,嫁給彌伽羅之子,勸其翁彌伽羅歸依佛門,彌伽羅甚為歡喜,遂呼毘舍佉為母,後人由此而稱其為彌伽羅母,即指鹿子母,後生一子,名為鹿紐。關於鹿母稱呼之來源,《俱舍論光記》卷八、《五分律》卷五、《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四等所說不同。 鹿子母曾向佛陀發八大願,即:「供食外來之比丘、遠行之比丘、病中之比丘,施藥物予病中之比丘,供食予看護病人者,施粥予比丘,施雨衣、澡浴之衣等」。結婚時,又捐捨價值九億錢之嫁衣,請求建造精舍,獲得佛之允許,由目犍連監督工事,歷時九月而成,上下二層,各有五百室,稱為「東園鹿子母講堂」,或稱「鹿母講堂」。
【4】優婆夷:優婆夷,又譯優婆私柯、優婆斯、優波賜迦、鄔婆斯迦、鄔波斯迦、優波賜迦,中文譯為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等,也就是親近三寶、接受三歸、受持五戒、施行善法的女居士,為在家二眾之一,四眾之一,或七眾之一。《巴利律藏大品》,謂優婆夷始於智度耶舍之母,耶舍的母親皈依佛陀,成為佛教史上第一位優婆夷。《華嚴疏》六十二曰:「親近比丘尼而承事故。」,即在俗之信女。
復有菩薩【1】摩訶薩【2】。名跋陀婆羅【3】。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文殊師利【4】法王子【5】。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
導述
再來就是菩薩弟子。還有大菩薩名跋陀婆囉,與他的十六位大菩薩一起;更有文殊師利法王子,與他的眷屬五百位菩薩等。
註釋
【1】菩薩: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覺有情」: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使人覺悟的有情眾生。佛經中所舉出菩薩的異名有:開士、大士、尊人、聖士、超士、無上、自在、勇健、大道心成眾生、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等。
【2】摩訶薩:佛教用語。摩訶薩乃摩訶薩埵的簡稱。摩訶,意譯作大;薩,音譯為薩陀,意譯作乃有情、眾生之義。華譯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願的眾生,亦即大菩薩。
【3】跋陀婆羅:《觀彌勒上生經贊》:「跋陀者賢義、婆羅者護義、此云賢護菩薩,具大賢德,護念眾生,弘揚佛法,故明賢護。」又《智度論》云:「颰陁婆羅,秦言善守。」又云:「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 颰陁婆羅居士菩薩,是王舍城舊人。」
【4】文殊師利:文殊師利,又名曼殊室利,乃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脇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就連在道教中亦尊文殊菩薩為文殊廣法天尊。
【5】法王子:法王子為大菩薩的尊稱。因大菩薩是出生於法王之家,而且能夠傳承佛法,故名法王子。
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覩佛光明皆悉雲集。
導述
再來就是菩薩弟子。還有大菩薩名跋陀婆囉,與他的十六位大菩薩一起;更有文殊師利法王子,與他的眷屬五百位菩薩等。
( 中間經文註釋未完成 )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1】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2】示菩提相【3】莫斷佛種【4】。
導述
此段為佛陀回答阿難尊者兩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回答。世尊告訴阿難:「你應當受持佛陀所說的正法,應當持守此《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要謹慎小心,切不可忘記遺失,而使得此一殊勝的方便大法散失淹沒。此經(法)可以為未來的眾生開啟生天的大路,而此所生之天,非如一般享受福報的長壽天,而是彌勒菩薩所住持的兜率陀天(無有區分內外二院)。此天不同於其他的凡夫天,是彌勒菩薩教化眾生的一個淨土。於此天得見彌勒慈尊,得證不退,經過修持,亦得證菩提,了生脫死。阿難!切莫忘記此法而斷失了有情的佛種。」
此地所說的生天,正是印順導師《成佛之道》中說的:「修天不生天,願生佛陀前」之意。
那麼我們再看看這一段經文,字面上佛陀是交代阿難尊者,但是,只有阿難一人應當持守此經嗎?非也!此處佛陀雖交代阿難尊者,但今日尊者已不復出現於世間,此經典該由誰來守護與弘揚呢!?當然是佛教中的四眾弟子囉,因為此經為如來演說八萬四千法中的一法,我等理所當然應當極力護持才是,方不辜負世尊的交代。
然而今日的教界內,正好與佛陀交代我們的相反,多數的佛教徒不認識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並有許多刻意的曲解與批評,意欲斷除此殊勝的法脈,毀滅眾生的佛種及法身慧命,此舉實不足取。
外道者恰好與佛教徒又相反,今日的一貫道及唯心宗,已經有好幾部《彌勒上生經》註解的完成,並大量印製流通於世界各地。眼見外道對此如此的積極,佛教人士對此法此經的默不關心,怎不令人嘆息時至末法矣!
願諸有緣者見此導述,當精勤奮起,荷擔釋尊的付囑:「汝持佛語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斷佛種。」積極的推動弘揚這個法門,以報佛之恩也。
註釋
【1】佛語:《思議梵天所問經》云:「梵天言: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答言:若比丘稱讚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若比丘不隨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又比丘滅一切諸相,是名隨佛教。不違於義,是名隨佛語。若比丘守護於法,是名隨佛教;不違佛語,是名隨佛語。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護法?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不壞法性,是名能守護法。」
【2】生天路:《佛說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云:「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謂為五。一者慈心。不殺群生悉養物命令眾得安。二者賢良。不盜他物布施無貪濟諸窮乏。三者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齋精進。四者誠信。不欺於人護口四過無得貪欺。五者不飲酒。不過口行。此五事乃得生天。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不殺得長壽 無病常鮮肥
一切受天位 身安光景至
不盜常大富 自然錢財寶
七寶為宮殿 娛樂心常好
男女俱不婬 身體香潔淨
所生常端正 德行自然明
不欺口氣香 言語常聰明
談論不謇吃 所說眾奉行
酒肉不過口 無有誤亂意
若當所生處 天人常奉侍
若其壽終後 二十五神迎
五福自然來 光影甚煒煒。」
【3】菩提相:《大乘伽耶山頂經》云:「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何者是菩提相?佛言:文殊師利,菩提相者獨超三界,雖隨世俗而有名字,遠離一切音聲言說,諸菩薩眾發趣菩提,從初發心則無所趣。是故文殊師利,諸善男子善女人,應
以遠離發趣之心而住菩提。文殊師利,若諸菩薩能發趣於無所趣者,是則趣向菩提之道。文殊師利,趣於無自性,是趣向菩提。趣於無處所,是趣向菩提。趣於法界性,是趣向菩提。趣於一切法中無所執著,是趣向菩提。趣於實際無差別,是趣向菩提。趣於如鏡中像如光中影如水中月如熱時焰,是趣向菩提。」
【4】莫斷佛種:《思議梵天所問經》云:「梵天,菩薩有四法,不斷佛種。何等四?一者不退本願,二者言必施行,三者大欲精進,四者深心行於佛道,是為菩薩有四法不斷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