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宗法門
後人曲解佛經將「兜率淨土」變為沉溺玩樂的「兜率天宮」


天佑

最後,《論》中所舉師子覺之軼事,原見載於《大唐西域記》——奘祖遊學印度期間所見所聞之回憶錄;只是一個傳聞,並無佐證,更不合理。(這則故事在無著故跡流傳。菩薩行化人間,必然多有奇談,一如梵淨山之「二佛相爭」;只是鄉野風聞罷了,當不得真。)印導對此也頗具懷疑,他在《成佛之道》中說:「這只是別有用心者的故意傳說而已。」

來看這則逸聞:師子覺沒能上生兜率,——報在其他欲土,是故杳無音訊;世親成功覲見,於是返回人間,報知前後原委。認真分析,疑點真多。首先,無著自己去過兜率,何須他來報知?如《婆藪盤豆法師傳》載:無著「雖得小乘空觀,意猶未安,謂理不應止爾;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多天諮問彌勒。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觀,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又云:「爾後數上兜率多天,諮問彌勒大乘經義。」從這一傳記資料來看,無著應有能力親赴兜率,何須等待師子覺?所以,「等他來報」說就顯得非常多餘。其次,兜率本就少欲,今有彌勒上生,反而有人沉溺?於經於理都不能通。如果有人發心不正,——未能生到兜率淨土,那勢必會憑福德力報在其他欲天;是故,師子覺若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應該未至兜率。原文說:「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此處「外眾」當指其他天道,而非兜率淨土(如同佛教以「內學「自稱,——與「外學」相對)。上生兜率,只要具足因緣、福德、願力,並非難事。而且只要上生兜率,立刻就能聞法,並無退轉可能。若有眾生沉溺五欲,必在其他欲天。

總之,這則遺聞既不通情、又不達理、更不符合經教聖言,真是漏洞百出。可惜,竟然出自奘祖之手,便有後患,甚至遺毒無窮;還引發了一個大問題,——「外院」之說大行其道。檢索經典古籍,並不支持「兜率別分內外」的說法;然而,大眾傳播更重鄉野傳聞。三告投杼,「外院」說在後世(唐代以降)成為共識,——就連彌勒信仰行者內部都已認可。時至今日,兜率淨土有「外院」,儼然成為漢傳佛教近乎一致的說法。雖然甚囂塵上,但是於教理、事相兩方面看,皆不得法,故極有澄清之必要。

有幾點是非常明朗的。第一、彌勒與兜率教法早在印度佛教部派階段就已出現;義理並不複雜,沒有絲毫爭議,遂逐漸成為非常流行之信仰,擁有極其扎實、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法顯傳》、《西域記》等所述)。第二、彌勒信仰隨經典傳譯進入東方,得到回應;唐朝之前的各種人物傳記(如《名僧傳》、《高僧傳》等)中,多有信眾願生兜率、修行成功的案例。敬請注意:直到此時,均未有人提及「兜率內院」之語。第三、彌勒信仰是大小二乘、三傳佛法所共許的,而「內院」說只見於漢傳佛教;這是一個極好的線索,因為與傳播者有了極大的牽連。(信仰行為超越人間現實,難免發揮想像;受不同文化的影響,在各個地區流傳的佛教派別分別開發論述,故有各別之發揮。)綜合這些資訊,嘗試探索「外院」說的起源與演化過程;以經為據,爭取釐清這一久遠以來的誤會。

最初的線索,即奘祖記載於《西域記》裡有關師子覺的這則傳說。原文語:世親在「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這是「內、外」之語首見於文(「內眾」與「內院」尚有距離)。此處有「內眾」、「外眾」相對:佛教常以自教為「內」,故「內眾」可以解為彌勒教法所化度的兜率淨土天眾;相對的,「外眾」意指其他天道有情。有一個旁證。道宣著《續高僧傳》中提及,奘祖臨命終時精進「默念彌勒」,並「令傍人稱曰:(南謨)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謨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弟子問道:「『和上定生彌勒前?』答曰:『決定得生。』言已氣絕。」此說與冥詳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相合。奘祖是漢傳佛教古代僧人中的翹楚,受到官方關注,故其資料的真實性相對可靠。至此,仍未出現「兜率內院」之語,——包括之前的經典、著述,與同時代的吉藏所撰《彌勒經遊意》等。

窺基是奘祖的親傳弟子,——「奘門四哲」之一。奘祖對其傾盡心血,窺基也確係得到真傳:不僅譯事頗有助益,著說方面亦多建樹。據《宋高僧傳》說,基祖亦有願生兜率之志:「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乃發通身光瑞,爛然可觀。「又記錄怹與《上生經》極有勝緣:因夢有感,」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有此瑞應,撰成《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二卷,具述兜率淨土無量妙好。在「大神牢度跋提造善法堂」一段,基祖解云:「明外果中,次下第二,明大神為造法堂——『慈氏內院』也。以堂為主,名造法堂;據實而言,具造內院。……普憑威力遍禮十方,欲解廣大發宏誓願;雖知凡聖,同感內院,方成菩薩。」另在疏文中同樣提到:「欲顯內院種種莊嚴」、「明五大神於外內宮種種嚴飾」、「五粗因行,感內外院」。「內院」之說首見於文。不過,此處「內院」、「內宮」,原為善法堂之代稱(終是不妥。指彌勒住錫之善法堂為「內院」有兩大疏漏:與經不合,且容易引起殿外——兜率不淨之聯想);但在後人的曲解下,竟將兜率割裂兩區(開了污蔑兜率可能存在不淨的口子),實在有違本旨。

准經所明:兜率本是薄貪之地,又得補處菩薩上生,已然轉喜足為清淨,並無窮奢極欲雜染外院存在的可能。然而,從唐初奘祖所云「彌勒內眾」,到基祖《上生經疏》談及「兜率內院」,乃至後人直接貶稱「兜率天宮」,經代代轉述,在推波助瀾的加乘作用下,如江河決堤一般,有關「外院雜染」的說法迅速傳播開來,幾成定讞。自唐代始,延續宋元明清,乃至現今,「兜率內院」、「彌勒內院」基本取代了「兜率淨土」的稱謂,——大眾已經熟悉「內院」的題法了,以致百口莫辯(名稱固然不重要,可怕的是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兜率不再是清淨無染的佛國淨土了)。再加上情緒一旦失控,往往不再理性:有人甚至直接將兜率淨土視作普通欲天(上述五部偏宏安養的論文都有這種傾向),這不得不說就是一種故意了。還是要本於聖言、教理,不捨實相般若,實事求是、正本清源;否則,實在有違「如實」二字,誠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