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淨土不分內外院芻議(阿逸子講述) - YouTube
中國第五大名山 梵淨山彌勒菩薩道場佛教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天佑法師 著
前言
彌勒信仰有兩個重點:一為人間淨土;一為天道淨土。往生兜率,親近導師,期許未來之宗教實踐,對人類有極大的關懷與安慰作用。早期此一教義比較純粹,沒有爭議。自唐代以來,傳說兜率淨土有內外院之別,這一論述似已成為教內幾乎一致的共識。筆者自兩千年起,即對此有所懷疑。檢索古籍,更是確定兜率並無外院。本文以經典資料為據,嘗試探索「外院」說的起源與演變過程,嘗試厘清「內外院」說的誤會。
一、兜率淨土之由來
彌勒菩薩是佛教諸宗共許的接班人。無論大小二乘,顯密二宗,無不對此認可。如部派時期流通的《中阿含王相應品說本經》云:「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眾祐。……爾時。尊者彌勒在彼眾中。於是。尊者彌勒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眾祐。」《中阿含經》是屬於古老說一切有部的。而大眾部,更接近大乘早期的《增一阿含經》也有說道:「世尊告迦葉曰:我於天上、人中,終不見此人,能受持此法寶,如迦葉、阿難之比。然聲聞中亦復不出二人上者,過去諸佛亦復有此二人受持經法,如今迦葉、阿難比丘之比,極為殊妙。所以然者?過去諸佛頭陀行比丘,法存則存,法沒則沒;然我今日迦葉比丘留住在世,彌勒佛出世然後取滅度。由此因緣,今迦葉比丘勝過去時比丘之眾。又阿難比丘云何得勝過去侍者?過去時諸佛侍者,聞他所說,然後乃解;然今日阿難比丘,如來未發語便解,如來意須是、不須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緣,阿難比丘勝過去時諸佛侍者。是故,迦葉,阿難,吾今付授汝,囑累汝此法寶,無令缺減。」
部派時期傳承的教法,一直影響到斯里蘭卡。銅牒部所傳之長部經《轉輪聖王師子吼經》中同樣提到:「諸比丘!人壽八萬歲之時,名為彌勒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之如來出現於世;猶如我今於此世界,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之出現。彼亦含括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獨自證悟而說示。猶如我含括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獨自證悟而說示。宣示初善、中善、後亦善之法、並說示文義具足,一切圓滿清淨之梵行;猶如我今說示初善、中善、後亦善之法,並說文義具足,一切圓滿清淨之梵行。彼受無量數千之比丘僧伽所圍繞;猶如我今受無量數千之比丘僧伽所圍繞。」覺音著《清淨道論》云:「有彌勒世尊將出現於未來,須梵摩婆羅門將是他的父親,梵摩婆帝婆羅門女將是他的母親等。」後人更以願見彌勒之回向文作結:「願以最後之身得見世間第一的救主、利樂一切有情的彌勒牟尼的牛王,聽了智者宣示的正法,證得最高之果光揚勝者的言教。」
西藏佛教,基本繼承了所有經律論三藏,對於彌勒的信仰自然是有的。尤其自發展的派別,如格魯,將法主宗喀巴與未來彌勒並提,可見得其重視的程度。彌勒信仰,是諸傳諸宗諸派全都認可的,絕無絲毫之猶豫。在漢傳藏經系統中,有關彌勒的專部經典,有十餘部之多。而彌勒當來之思想也滲透到各系統部派的教法中,可參考拙作《彌勒文化研究》,此處不贅。
彌勒菩薩與所有未來佛陀一樣,都將在兜率淨土作最後準備。這是對未來佛信仰的延伸與發展。關於兜率的介紹,同樣見於阿含。《中阿含持齋經》:「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四千歲是兜率陀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兜率陀天中。」又如《賢愚經須達起精舍品》:「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欲天中嚴淨宮殿。問舍利弗。是六欲天。何處最樂。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欲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須達言曰。我正當生第四天上。出言已竟。餘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這裡所說的兜率,乃指彌勒尚未上生的階段。由於其少欲知足的特性,補處菩薩都會生在此天。此天眾生,並無嚴重爆發三毒的狀態。尤其補處菩薩上生,此天全部化作淨土,如《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之廣說。
兜率天子,本是薄貪之人。得知補處菩薩當來,個個發心,人人供養。已將此土轉染成淨。隨處皆是正法,並無聲色享樂。大神牢度跋提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菩薩居此晝夜六時統領大眾,說法不輟。縱觀全經,菩薩與天子和樂相處,共同生活在修行的如法環境中,並無內外遠近之別。
二、外眾說之出現
關於淨土信仰,因為超越人間現實,難免發揮想像。受不同文化的影響,在不同地區流傳的佛教派別,各有敘述。而「內院」說,卻只見於漢傳。這是一個極好的線索,因為與傳播者有了極大的牽連。
早期印度的彌勒與兜率信仰,簡單純粹,並無爭議。如《高僧法顯傳》所述,當時在陀歷國有彌勒菩薩像,長八丈足趺八尺,齋日常有光明,諸國王競興供養。此像玄奘也見過,記錄在《大唐西域記》中:「至達麗羅川,即烏仗那國舊都也。多出黃金及鬱金香。達麗羅川中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金色晃昱,靈鑒潛通,高百餘尺,末田底迦(舊曰末田地,訛略也。)阿羅漢之所造也。羅漢以神通力,攜引匠人升睹史多天,(舊曰兜率他也,又曰兜術他,訛也。)親觀妙相,三返之後,功乃畢焉。自有此像,法流東派。」
彌勒信仰隨經典傳譯進入中國,得到廣泛回應。唐朝之前的《名僧傳抄》、《續高僧傳》、《比丘尼傳》中,多有信眾願生兜率修行成功的例子。均未提到「內院「之語,為何後期漢傳佛教獨有「內外院」說呢?
此說出現之源頭,最早可追溯到與玄奘有關的資料。道宣著《續高僧傳》中,多次提到玄奘「願生睹史多天見彌勒佛「。並且在他臨終前,「默念彌勒,令傍人稱,曰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謨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有弟子希望增進信心,問玄奘說:「『和上定生彌勒前?』答曰:『決定得生。』言已氣絕。」此說另有相同記載。冥詳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說:「教傍人誦云,南謨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取與含識,速奉慈顏,南謨彌勒如來所居『內眾』,取捨命已,必生其中。」其後的擴充傳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彥悰撰)也沿用相同說法。這是所能找到最早出現的「內眾」說。雖然「內眾」與「內院」尚有距離,不過這是目前所能找到最早的蛛絲馬跡了。
玄奘是中國古代傳譯僧人的翹楚,其權威性不容置疑。而玄奘回國後,將精力放在翻譯經典與傳承唯識上,鮮有撰述。當然,沒有著述並不代表沒有敘述。玄奘有許多佛教思想,都保留在弟子的記錄中,甚或直接由弟子筆錄。如玄奘口述的印度風土見聞集《大唐西域記》,即是由弟子整理成文。此中談到一則,有關師子覺沉淪欲樂的鄉野傳說,似乎頗堪玩味。
玄奘在無著菩薩上升請益彌勒菩薩的紀念地,聽到無著、世親、師子覺三賢求生兜率的故事。說師子覺心意未堅,生在外眾。可以參考原文:「無著弟子佛陀僧訶(唐言師子覺)者。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亦無報命。時諸異學咸皆譏誚。以為世親菩薩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命往覩史多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才開慈氏贊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才周即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無暇相顧詎能來報。無著菩薩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說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受者無厭。」
這則故事問題很多,疑點重重。無著菩薩有能力自己去兜率,何須他人回來報知?而且據經典說,兜率並無染眾,純顯男身。所有女子形象,皆菩薩所化之宣傳助手。可見師子覺沉溺在其他天道了,並未生在兜率。這則故事在無著故跡流傳,菩薩行化人間,必然多有民間奇談,如梵淨山二佛爭鬥之說,只是傳奇故事罷了,當不得真。而「內眾」之「內」字,在佛教中多用來說明自他之別。如「內學」指佛法,與「外學」相對。說內眾,可理解為兜率淨土之眾;說外眾,即其他天道之眾。在這則故事中,只見「內眾」語,仍未出現兜率「內院」說。包括同時代的吉藏,所撰《彌勒經遊意》,也未提到「內院」的說法。那麼內院之說,到底始自哪裡呢?
窺基是玄奘非常重要的弟子,玄奘對其培養,傾注心血。窺基也確實得到真傳,不僅在譯場多有幫助。且在著說方面,多有建樹。其傳承唯識學,自然對彌勒也有信仰。據《宋高僧傳》說,窺基有願生兜率之志,「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乃發通身光瑞,爛然可觀。」又記錄他與《上生經》極有善緣,非但夢有所感,「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有此感應,撰成《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二卷,贊述兜率淨土種種妙好。在「大神牢度跋提造善法堂」一段,窺基解云:「贊曰明外果中,次下第二明大神為造法堂,『慈氏內院』也,以堂為主名造法堂,據實而言,具造內院,……普憑威力遍禮十方,欲解廣大,發弘誓願,雖知凡聖,同感內院,方成菩薩。」另在疏文中也提到「欲顯內院種種莊嚴」、「明五大神於外內宮種種嚴飾」、「五粗因行,感內外院」。這是「內院」說,首見於文。
三、外院說之成形與傳播
此例一開,如江河決堤,有關「內外院」的說法,迅速傳播開來,幾乎成為定讞。本來玄奘說內眾、窺基說內院內宮,可以理解為兜率淨土或者善法堂之代稱。但在後人的曲解之下,竟然將兜率割裂成兩區,實在有違本旨。但是派爭的意識形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後來的許多撰述中,直接將兜率淨土與兜率天混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故意了。兜率與極樂,同為印度傳來之信仰,由道安慧遠師徒分別弘化。這是佛教因「緣「施教之體現,本不必爭鬥。然而人心復雜,雙方淨土之爭,一旦爆發即不可收拾。
題為窺基所撰的《西方要決》,比較西方極樂淨土與兜率天宮。其中提到「二處居內外者,兜率天宮,慧業若多,即生內處,親侍彌勒,慧少福多,即生外處,不見慈尊。」此說以福慧為「欄楯」,更進一步割裂兜率。百般貶低化土之兜率,褒贊報土之極樂,頗違經教,其心不言自明。
又如《淨土十疑論》,直接引用師子覺的故事。且明確說「大有優劣」。「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如此比較,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
《往生安樂集》提到:「此義不類,少分似同,據體大別,有其四種。何者?一、彌勒世尊為其天眾轉不退法輪,聞法生信者獲益,名為信同。著樂無信者,其數非一。又來雖生兜率,位是退處,是故《經》(法華經卷二)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壽命四千歲。命終之後,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雖有水鳥樹林,和鳴哀雅,但與諸天生樂為緣,順於五欲,不資聖道。……」
《淨土論》同樣延續這種論調,並始終認為西方尤勝。「此之二處,各有三義,若論其處,則互有優劣。且如兜率天宮,則構空而立,極樂世界,則就地而安。此則空實異居,人天趣別。若據此土一往論,則天優人劣也。若論其淨穢者,兜率雖是天宮,由有女人,故名之為穢。極樂雖是地界,由無女人,故號之為淨。然此之淨穢,有十種異:一、有女人無女人異:兜率男女雜居。極樂唯男無女。二、有欲無欲異:兜率有心上欲,染著境界,極樂無心上欲,故常發菩提心。三、退不退異:兜率處所是退,極樂處所是不退。四、壽命異:兜率壽命四千歲,仍有中夭。極樂壽命無量阿僧只劫,無中夭壽命者。五、三性心異:兜率則有三性心間起,故噁心墮地獄,極樂唯有善心生,故永離惡道。六、三受心異:兜率三受互起,極樂但有樂受。七、六塵境界異:兜率六塵,令人放逸。極樂六塵,令人發菩提心。八、受生異:兜率受生,男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極樂受生,七寶池內蓮花中生。九、說法異:兜率唯佛菩薩說法,極樂水鳥樹林皆能說法。十、得果異:兜率生者,或得聖果,或不得。極樂生者,定得無上菩提。若就此義,西方大優,兜率極劣。」「若論往生之人,往生西方者易,上生兜率者難,此之難易,亦有七種差別。一、處別:極樂是人,兜率是天,此則天難人易。二、因別:極樂但持五戒,亦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三、行別:極樂乃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兜率具施、戒、修三種,始得上生。四、自力他力別:極樂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他力往生。兜率無願可憑,唯自力上生。五、有善知識無善知識別:極樂有觀世音,大勢至常來此土,勸進往生,臨命終時,擎金剛台,來迎行者,種種讚歎,勸進其心,即得往生。兜率無此二菩薩故,但自進上生。六、經論勸生處多少別:極樂說處,經經中贊,論論中勸。兜率說處,何但經贊處希,亦論勸處少。七、觀古來大德趣向何者多少別:極樂上古以來,大智名僧趣向者多。兜率上古以來,大德願樂者少,由此義故,往生西方則易,上生兜率稍難也。」
《釋淨土群疑論》云:「此處之優劣。其事顯然。有識咸知。詎勞更問。然前德已有淨土之論。具言優劣。無勞此釋。然前德所制猶有未喻。今更略辨顯其優劣。以十二義彰其優劣。一主。二處。三眷屬。四壽命。五內外。六身色。七相好。八五通。九不善。十滅罪。十一受樂。十二受生。言主者。都率天主跡現凡夫。雖名補處。未成妙覺。縱當成道只現化身。阿彌陀佛已成正覺。居處淨土。多現受用身。據實而論。故無優劣。降跡化物。師弟道殊。當成現成。化佛報佛。覺滿未滿。現粗現妙。優劣不同。其義一也。言處者。兜率是娑婆穢土。欲界劣天。極樂是淨土勝方。超眾妙刹。論其勝劣。無可比方。美醜顯然。其義二也。言眷屬者。兜率天宮多間男女。極樂淨刹少說女人。以此相形。自分好惡。勝負懸隔。其義三也。言壽命者。兜率天壽用人間四百年。為彼一日一夜。即以彼之日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壽命四千歲。然有中夭不盡天壽。詎比西方壽命無量阿僧祇劫。以斯相並。無以相儔。長短不同。其義四也。言內外者。兜率天宮有內外院。內即親近補處。永無退轉。外即耽茲五欲。不免輪回。覺師子道亞世親。猶生外院。婆藪般豆德鄰無著。誕質內院。故知內院難生。多居外院。還造十惡。退沒三塗。未若得生西方。縱令下品蓮華啟發得遇觀音。聞說甚深諸法實相除滅罪法。永免迴圈。以此相形。豈為比挍。其義五也。言身色者。兜率天身色雖是天形清淨微妙實為殊特。然其終時。五衰相現。或兩腋汗出。或光明隱蔽。詎類西方純真金色光明照曜百千由旬。故無量壽經以其貧窮乞士。類粟散諸王。將至六欲諸天。方於淨土生者顏容相貌威光自在。同夫聚墨況以金山。美醜不同。其義六也。言相好者。諸天身相雖復端嚴。豈有四八殊姿。無諸美醜。西方淨土乘佛本願。悉有三十二丈夫相。無有美醜。勝負若斯。其義七也。言五通者。如四十八弘誓願言。設我得佛。國中眾生所得五通。或見惑聞。下至百千萬億諸佛國土。兜率諸天縱有報通。飛騰往來。豈能越界。縱生內院。未階聖果。無經說彼曆事十方。以此挍量。其義八也。言不善者。彌勒天宮諸往生者。既是凡夫。生居欲界。縱逢補處。親聞大乘。具惑凡夫更無願攝。還起諸惑不善之心。淨土眾生無斯惡境。故乘本願不善永亡。其義九也。言滅罪者。彌勒上生經言。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劫生死之罪。豈比一聲稱阿彌陀佛。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得生西方。其義十也。言受樂者。兜率五受間生。極樂無有憂苦。其義十一也。言受生者。兜率受生或在男女膝上懷中。淨土受生唯居花裡或寶殿中。其義十二也。略以十二種義。顯其得失。廣無邊。不可具說。雖二處勝劣其義如斯。然此二處往生。並是佛經勸贊。隨人所願依教修行。並得往生。咸蒙利益。如願志求兜率者。勿毀西方行人。願生西方者。莫謗兜率之業。各隨性欲任情修學。莫相是非。即為佛法。遞相非撥。便行魔業也。何但不生勝處。亦乃輪轉三塗。諸修學士當思勉勵也。問曰。諸有學者咸知西方勝於兜率百千萬倍。然恐淨土是彼殊方。諸願生人恐難得往。是以古今盛德碩學高僧。咸謂難生。作兜率業。今既勸修淨土行。其義如何。斯疑最深。請除其惑。釋曰。此疑也誠深矣。古來盛德博通玄旨。探究內外。精閑大小。尚於此義猶自躊躇。況僕下愚是非莫辨。豈能釋茲幽滯。辨之難易者哉。然尋諸聖典可以談其旨趣矣。且如彌勒上生經明往生兜率之行。與觀經無量壽經稱讚淨土經等明修西方之業。顯其同異。其義可知。然兜率與西方所修之行。有十五同八種異。一觀行同。二持戒同。三十善同。四懺悔同。五造立形像有為功德同。六聖迎同。七稱念同。八禮拜同。九回向發願同。十讀誦經典同。十一往生同。十二見聖同。十三歸敬同。十四聞法同。十五不退同。八種異者。一本願異。二光明異。三守護異。四舒舌異。五眾聖異。六滅罪異。七重惡異。八教說異。一觀行同者。願生兜率者。上生經言。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願生西方者。觀經言。寶地寶樹寶池佛菩薩等觀。一一觀察。亦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此即各隨所願。觀所生處天宮淨土依正莊嚴。此其同也。二持戒同者。上生經言。應持佛禁戒。觀經言。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其同也。三十善同者。上生經言。思惟十善。行十善道。觀經言。慈心不殺。修行十善。此其同也。四懺悔同者。上生經言。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鼓音聲王經言。六時專念。五體投地等。此其同也。五造立形像有為功德同者。上生經言。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無量壽經言。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花燒香。此其同也。六聖迎同者。上生經言。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花。來迎此人。觀經言。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此其同也。七稱念同者。上生經言。若一念頃稱彌勒名。觀經言。若一念頃稱彌陀名。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此其同也。八禮拜同者。上生經言。禮拜繫念。淨土論言。身業恭敬門。禮拜彌陀佛。此其同也。九回向願生同者。上生經言。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觀經言。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此其同也。十讀誦經典同者。上生經言。讀誦經典。觀經言。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此其同也。十一往生同者。上生經言。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觀經言。如彈指頃。或言。如一念頃。或言。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其同也。十二見聖同者。上生經言。值遇彌勒。觀經言。見佛色身眾相具足。此其同也。十三歸敬同者。上生經言。頭面作禮。觀經言。即下金台。禮佛合掌。此其同也。十四聞法同者。上生經言。未舉頭頃便得聞法。觀經言。光明寶林演說妙法。此其同也。十五不退同者。上生經言。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阿彌陀經言。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其同也。云八異者。言本願者。往生兜率。彌勒本無誓願。往生西方。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無願若自浮度水。有願若乘舟而遊。斯一異也。言光明者。作兜率業。慈氏神光不來攝受。修西方業者。阿彌陀佛白毫毛孔圓光相好光明等一切神光。皆照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光照如晝日之遊。無光似暗中來往。斯二異也。言守護者。兜率業者。慈氏菩薩不來守護。西方業者。觀經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稱讚淨土經言。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十往生經。佛遣二十五菩薩。常守護行人。有護若多人共遊不畏強賊所逼。無護以孤遊險徑必為暴客所侵。斯三異也。言舒舌者。上生兜率。無十方諸佛舒舌證。勸西方極樂。有十方種覺舒舌證誠。如兜率易往。淨土難生。十方世尊何須證勸。斯四異也。言眾聖者。兜率之業無有眾聖守護。發願願生西方。即有花聚菩薩山海慧菩薩發弘誓願。若有一眾生生西方不盡。我若先去不取正覺。斯五異也。言滅罪者。上生經言。稱念彌勒。但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觀經言。稱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斯六異也。言重惡者。上生經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觀經言。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斯即造五逆罪。不生兜率。然得往生西方淨土。斯七異也。言教說者。言兜率易生西方難往。此乃凡夫之輩斟酌佛經。窮之聖典。竟無經說。縱使道窮四果。尚昧衣珠。位階十地。猶昏羅穀。況凡夫學侶正習未亡。見修兩惑何時暫捨。縱尋聖教。同諸模象。豈得依之楷定為司南之語哉。然無量壽經自有誠教言。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此即佛教。顯然。斯八異也。上來同文十五。猶不可說於難生。況異有八門。而乃說言難往。請諸學者尋理及教。鑒其難易二門。可永除其惑矣。理窮聖教。於一法門。或贊或毀。皆是勸入道之方便。捨堅執之愚惑。今為此意。請審詳之。」
這些著書反映了當時兩派鬥爭的情況。在「環境勝劣」、「往生難易」等議題上,厚薄如此,不惜罔故《上生經》之聖言,可見得當時針對之激烈。最有趣是關於智顗的說法,《法華傳記》說他「後於石城寺彌勒像,發願而終屬滅後,灌頂夢,師在兜率內院矣。」《續高僧傳》中記錄其弟子智曦的文字中,也同此說:「吾見夢,報在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者大師,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唯一座獨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卻後六年,當來升此說法。「然而同樣是智顗的傳記,道宣卻在《續高僧傳》中說:「往石城寺掃灑,於彼佛前命終,施床東壁,面向西方,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吾諸師友,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在那個時代,雙方的針對已經公開化,且漸趨弊俗化。
結論
彌勒信仰在玄奘時代達到頂峰,其中多賴政府的贊助。當玄奘宣導彌勒與兜率信仰時,極樂信眾中的有心人士卻極力詆毀,故有破斥兜率、優劣相較的文章出現。從唐初玄奘所云的「彌勒內眾」,到窺基在《上生經疏》中談及的「兜率內院」,乃至後人貶稱的「兜率天宮」。大眾逐漸熟悉「兜率內院「的題法了,自唐代鬥爭始,延續宋元明清乃至現今,「兜率內院」、「彌勒內院」幾乎取代了「兜率淨土」的說法。這個過程,與極樂、兜率相抗衡的歷史有極密切的關係。
中唐之後,西方淨土抬頭,相關著述不斷出現,「兜率」成為穢、染、難的去處。但考證經教,兜率並無外院,且此天已成淨土,不分內外,無分品位,這是與極樂淨土不同的。是所有未來成佛者(與我們最有緣)的最後生處。如今仍有「彌勒內院」的說法,但是必要重視正本清源的兜率淨土思想。在此社會昌明、科技進步的時代,參考典籍的管道很多,還是應該還以真相,回歸正統彌勒菩薩與兜率淨土的信仰文化。
(作者介紹:梵淨山佛教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長期從事 佛教發展史 與 彌勒文化課題的研究工作。著有《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本》、《彌勒文化研究》、《瑜伽菩薩戒實踐文集》等書。聯繫方式 tyanyo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