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解惑錄
問題:修行者欲生妙喜淨土,應如何契入這種「不動」的智慧?

妙喜淨土法門中,阿閦如來以「不動」為名,象徵什麼樣的修行境界?修行者若欲往生妙喜淨土,應如何契入這種「不動」的智慧?

 


回覆:「不動」象徵的是什麼?

語源與定位
「阿閦」(梵 Akṣobhya)直義是「不可動搖者」。在五方佛義理中,他屬金剛部,轉化瞋恚為「大圓鏡智」——心如鏡,照而不取、映而不染。

心不隨境轉
「不動」不是木然,而是面對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被牽引;能於境上起正見、正念、正定,境來則照、境去不留。

願不退轉
阿閦如來多以觸地印示現:以大地為證,表「破魔時願不退」。不動也指向「以願導行」的堅固——發願所趣不為他緣所轉。

行以戒為座
不動不是壓抑情緒,而是「戒定慧」的安住:戒令身口不亂,定令心不散,慧令當下分明;悲智雙運而利他不疲。

如何契入「不動」的智慧(並以此趣向妙喜)
立本:信願決定
明確發二重願:一、此生學阿閦「不動」之道;二、臨終願生東方妙喜淨土。把願寫下、日日重讀,讓「願」成為一切抉擇的最高準則。

名號正行(易行而直入)
以稱名為主軸:早晚各一座,持「南無阿閦如來」或「南無不動如來」至少108遍;行住坐臥以念念相續。功用在「念念回到不動的當下」,久之心續自穩。

定慧雙修(鏡智觀)
每日一段「鏡智觀」:令心安住於鼻息或身觸,任由念頭如影像映入心鏡,只知只照,不追不斥。收攝於一句名號,覺知與名號同時在場。這是把「不動」由概念落實為肌肉記憶的關鍵。

轉瞋為智(阿閦對治法)
當瞋心起,立即四步:覺察(我在生瞋)→止息(放鬆呼吸三輪)→觀因(我執/成見/疲憊)→回向(願此境成就不動之學)。把每次動搖都當成練功機會,久之瞋習成資糧。

忍辱與八風功課
每日自省:今日因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哪一風最能動我?為它設一個「行持微調」(如:被毀時緩答三息、被稱時默念三聲名號),以小而可行的方式,訓練「當下不跟」。

淨戒與慈悲
素食、離殺、離妄、離醉等清淨行,是「不動」的地基;並以慈心觀對治習性對立。戒淨,定易得;定成,慧易明。

臨終正念安排
預先交代:臨終以阿閦名號為助念主題。若他人改念他佛名,內心仍住於「我願生妙喜」與阿閦名號,不起違逆,不隨轉;這正是「不動」的考題與成就處。

一日修法提要(10–20分鐘版)
啟白與發心(1分鐘):皈依、發菩提心,「我以此身心,學阿閦不動智,願生妙喜。」

持名(5–10分鐘):緩慢清楚念誦108遍,念念聽清楚自己的聲音或心聲。

鏡智觀(3–5分鐘):安住呼吸,任一切念像來去,如鏡照影;若散,回到名號。

短觀八風(1分鐘):今日最易動搖的一風是?發一條對治行持。

回向(30秒):願以所修,成就不動之心,願生東方妙喜世界,廣度有情。

常見障礙與對治
情緒翻湧:先安身(放鬆肩頸與腹息),再安念(名號作錨),最後安見(觀境如影)。

魔擾與雜緣:遇外緣牽引,不爭不捨,只回到願心與名號——「不動」不是對抗,是回家。

用力過度:不動非硬撐;寧可「少而久、柔而穩」,切忌求速成的緊張用功。

發願文(可日誦)
「弟子某某,皈依佛、法、僧,發菩提心,學阿閦如來不動之智。願以稱名、持戒、定慧之功,現前心如鏡、不隨境轉;臨命終時,不為他緣所奪,得生東方妙喜世界,見佛聞法,不退菩提,廣度一切眾生。願如此,地為我證。」

總結:阿閦之「不動」,是以願為舵、以戒為座、以定為軸、以慧為光;修行者以名號為核心,把每一次被境所動都化為練習回到不動的階梯,如是熏修,往生妙喜便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