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宗經釋
維摩詰所說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白話 (德誠居士 )


德誠居士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

這時,世尊問維摩詰說:「你到此是為見如來的,那麼你是怎樣觀照如來的呢?」

維摩詰回答說:「我維摩詰自己觀自身實相,觀佛也是一樣。我觀如來法身,過去無始,所以前際不來;未來無終,所以後際不去;現在不住,所以今則不住,無有過現未三際相,如是觀如來,就現象界說,不同於凡夫獨觀色相,以為有來,不同於二乘獨觀色如(空),以為有如;不同於權乘菩薩純觀色性(執中道)。就精神界而言,不同於凡夫執著受、想、行、識五陰;也不同於二乘執著識如(空),也不同於權乘菩薩住於識性。」

不是地水火風四大所能生起,同於太虛空般清淨無染,也不是眼等六根所結積而成的,即超過了眼等六根,以及能所相對的境界。既然超越了能所、時空等,那麽也就不拘泥於三界了,如是三界不拘泥,即無輪迴,如是貪嗔痴三垢,即不離而離,恆順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即不順而順,如是證得法身,自然而然具足宿命、天眼、漏盡等三明,如此三明與無明平等無差,無有取捨。

因為觀於如來,所以菩薩就緣起而言,則不是一相;就性空而言,則不是異相;有因無緣不生,即不自相;有緣無因不生,即不他相;因緣和合而生,即非無相;緣起幻化,如露如電,即非取相;不偏於生死的此岸,也不住於涅槃的彼岸,也無中流可說,因離二邊則無中,如是菩薩度眾生無所行處行度於眾生,所以能隨緣教化眾生。

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寂滅,且無有寂滅的觀念,因諸法實相,不屬生死,也不屬於涅槃,菩薩不著二邊,絕諸相對,所以不可以世智測知;遠離相待,也不可以妄識分別,而落於分別境界了。

諸法實相是相動性靜,或相變性常,即空性不礙緣起相變;緣起相變也不礙性空,即生死涅槃平等,如執一邊,則生死涅槃對立而不相容,可見二乘很難度眾生。可見菩薩不住二邊,如是無晦無明,無名無相(不接受名字,也無相可相),無強無弱(容忍一切法,一切諸法所不能壞),非淨非穢(和光同塵,卻不同流合污),如是菩薩順於法性,不是造作,如糞便,人厭狗欣,而有淨穢,實際卻是非淨非穢,如是菩薩證得法身,遍一切處,遠離空間,所以沒有方向處所;沒有時間性,也不離方向處所。如是法身,遠離造作即非有為;且應跡於世間,示現生死;即非無為,如是,遠離語言文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即是無示無說。

通達佛的法身,即了知施者、受者、所施財物,三輪體空,即是不施,能滿一切眾生所願所求,可見施與不施,從因緣而起,如來法身,施與不施平等,所以不布施,也不慳貪;通達佛的法身,即了知如幻如化,所以不戒,常能與世俗相應,所以不犯,可見戒與不戒是從世諦說,如來法身,戒與不戒平等,所以是不戒,也不會毀犯;通達佛的法身,即了知法身無相,無有逆者,所以不忍;常以佛眼觀眾生,佛性不二,所以不恚;忍與不忍,是就世俗而說,如來法身忍、不忍平等,即是無可忍,所以不忍也無嗔恚;通達佛的法身,則進無進相,無相精進,自在無礙,進與不進從眾生邊說,如來法身進不進平等,所以不進,也不懈怠;通達佛的法身,則定無定相,無相之定,坦然自若,而定與不定是從凡夫二乘角度說,如來法身,定與不定平等,所以是不定,也不會散亂;通達佛的法身,則智無智相,無相智慧從般若生,而智與不智是從世智而言,如來法身,智與不智平等,所以是不智,也不愚痴,只是大智若愚;通達佛的法身,則周遍一切,無有缺乏,所以誠無誠相,無相之誠離相對法;而誠與不誠由相對而生,如一乘與三乘,如來法身誠與不誠平等,所以不誠,也無欺詐(騙了別人,自己什麼也沒得到);通達佛的法身,無所從來,故不來,去無所至,故不去,而從世俗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不來不去,即來去平等,只緣起相上有來去,如器生器滅,但金性無生滅去來,如來法身正是與此相應,即不來不去;通達佛的法身,周遍一切,無出無入,因為無有一法屬於法身之外,而就世俗說有出有入,如來法身不出不入;如是則言語道斷,即有無俱遣,名相都無,還能說個什麼呢?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陀的法身雖周遍一切,但對於迷的人而言,不信如來法教,受苦無量而不是福田;對於悟的人而言,信受如來法教,沒有不是福田的,只是因人而異;佛陀的法身無有相,則不是應供養;且又能起無量無邊的應化身,隨緣度眾生,則又不是不應供養,佛陀的法身取之不得,所以是非取;而舍之又不離,即不住,所以是非舍。

佛陀的法身性空幻相,所以是非有相,因緣具足,能生因緣果報,雖不真實卻不可抹煞,所以是非無相。

佛陀的法身與真際相同,等於法性,不可以用秤量,也不可以用斗量,所以說佛陀法身功德超越稱量。

既然佛陀法身超過稱量,則是非大非小,如一塵中攝無數剎,彼諸佛剎一一塵,一切國土亦入中。如是則非眼可見,非耳可聞,非身可覺,非意可知,因此才能遠離六根、六塵、六識的束縛,因為根境識的和合才有業的現前,如能了知“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則無有束縛。

如來具足一切種智,與法界眾生同其體,所以於諸法無分別,因為清淨本然,所以無得無失,無濁無惱,因為常住實相即空相,如是即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憂無喜無厭,本來無依靠託,所以非三世所有,即是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世尊,對於佛的真身,如果真的能夠作這樣的觀照,能如是觀者就稱為正觀,如果另作別觀,則稱為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那時候舍利弗就向維摩詰問說:維摩詰居士,你是從哪裏捨報而出生至此呢?

維摩詰答話:舍利弗尊者,你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對於所得之法有生滅的觀念嗎?

舍利弗說:維摩詰居士,我所得之法並沒有生滅。

維摩詰居士說,如果諸法沒有生滅相,那麽你為什麼還要問我:你是從哪裏捨報而出生於此呢?舍利弗尊者!你的意思是怎樣的呢?這就好比魔術師幻現為男為女,怎能定義他有生滅相呢?

舍利弗說:是的,幻化的男女,當然沒有生滅。維摩詰說:舍利弗尊者,你難道就沒聽佛陀說過,諸法緣起無自性如幻如化嗎?舍利弗回答說:是的,維摩居士,我曾經聽聞過佛陀這樣說法。維摩詰說:如果一切法如幻如化,那麽你為什麼還要問我,從何處捨報後而出生於此呢?

舍利弗,滅相對於生相而言,是虛誑不實的敗壞之相;生相對於滅相而言,是虛誑不實的相續之相。所以菩薩雖消逝,善根卻是不會盡滅,菩薩雖出生,諸惡卻不會滋長。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眾冥。」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那時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從此東方,有世界名曰妙喜,彼土有佛,號阿閦鞞(不動如來),這位維摩詰居士在那個佛土消逝後,而生到這娑婆世界來。

舍利弗說:「真是非常稀有難得呀!世尊,這位聖人竟能捨離那清淨的佛土,而來樂意留在這個多嗔怒惱害的地方。」

維摩詰就對舍利弗說:「這話是何意呢?太陽的光明會與黑暗一起存在嗎?」

舍利弗回答說:「不會的。太陽的光明出現時,則不會有任何黑暗了。」

維摩詰說:「那太陽為何要在閻浮(地球)上運行呢?」

舍利弗說:「太陽欲以光明照耀地球,為地球驅除黑暗。」

維摩詰說:「菩薩正是這樣,雖投生於未淨化的佛土,為的就是教化眾生,不但不會與愚闇的眾生同流合污,更主要是滅除眾生的煩惱黑暗啊!」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

這時,全體大眾都渴望仰慕想見到妙喜世界的無動如來,以及那裡的菩薩、聲聞等眾。佛陀知道所有大眾的心念,便告訴維摩詰說:「善男子!請為這裡的大眾顯現妙喜國和無動如來,以及那裡的菩薩、聲聞等眾吧,大家都非常渴望得見。」

於是維摩詰內心思量:「我要不起身離坐,便將妙喜國的一切,包括:國土上的鐵圍山川、河流、溪谷、大海泉源、許多須彌山,還有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王的宮殿,以及眾多菩薩、聲聞和城邑聚落的一切男女老幼,乃至無動如來,及能以菩提樹、諸妙蓮華等於十方世界大作佛事這些事跡,連接天、人的黃金、白銀、琉璃等三道寶階,從閻浮提直達忉利天,讓諸天人循此階梯下來人界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無動如來講經說法;而閻浮提的眾生,亦循此階梯登上忉利天得見那些天人。我要把妙喜世界所有成就的無量功德,上至色界頂天的阿迦尼吒天,下至妙喜世界的水際,以我右手斷取過來,如陶工旋轉陶輪的帶來這娑婆世界,就像拿著華鬘花環一般的展示給一切大眾。」當思量過後,隨即便入於三昧定中,展現神通,以右手斷取妙喜世界,安置到這娑婆世界來。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皆曰:「唯然已見。」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妙喜國那些已得到神通的菩薩和聲聞大眾,以及其餘天人,都齊聲說道:「啊!世尊,是誰將我們帶走了?希望世尊見憐,救助保護我們吧!」

無動佛說:「不是我所為啊!這是維摩詰神力變化所致。」至於那些未得神通的大眾,根本就沒有察覺到自己正被帶到別的地方去。而妙喜世界雖已被置於這娑婆界,但此娑婆世界卻並未因此顯得迫隘擠擁,跟原來的狀況沒有任何差別。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你們觀看妙喜世界和無動如來!祂的佛國莊嚴美好,菩薩們都行持清淨,諸眾佛弟子也都清白無瑕啊!」

大家都說:「是的,我們已經看見了!」

釋迦牟尼佛說:「若各位菩薩們想擁有這樣清淨的佛土,就應當修學無動如來所實行的菩提道。」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在於這妙喜國顯現之際,娑婆世界上有十四那由他數目的眾生發了成佛菩提心,皆發願將來能出生在妙喜國土。釋迦牟尼佛乃隨即為他們授記,說他們未來將會往生妙喜國土。

這時,妙喜世界對於這娑婆世界所應當饒益眾生的佛事,到此大功告成,乃回復歸還原處,在場所有的會眾也都親眼得見。

佛告訴舍利弗說:「你見到過這妙喜世界及無動如來了嗎?」

舍利弗回答:「我已見到了,世尊。但願一切眾生,攝取有如無動佛那樣清淨的佛國土,獲得有如維摩詰那樣的神通力。世尊,我們真是法喜獲得大善利益,得見這些聖人,可以親近供養他們。其他的眾生,無論是現今或是佛滅後期的,凡聽聞這部經的人,亦可獲得善根利益;何況更聽聞後會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經教說去修行的人。若有手上獲得此經典的人,便是已得佛法的寶藏;若有人讀誦此經,解釋義理,如經教說去修行,則會成為諸佛加護和關懷的人,而供養此人的人,應當知道這行為等同供養於佛。而有書寫、受持此經卷的人,應當知道那人家中便有如來。而只聽聞此經典便能隨順歡喜的話,那人則便趣向得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典,那怕只是一偈四句的經文,去為他人演說的話,應當知道此人即是已被授記會成就無上菩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