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宗經釋
《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阿閦佛心呪白話語譯(妙喜持明)


大佛頂無畏廣聚如來佛頂召請諸佛品第十三


阿閦佛心呪

嗡。乞沙那尾迦帝。吽。


此呪有人暫憶念之者。乃至梵天宮殿皆大震動。命終之後。生阿閦佛國。蓮花化生。更不受胞胎之身。亦不向邊地下賊地獄畜生之身所生之處。常憶宿命。所聞不忌 。若求願者。皆得隨意成就。能轉女成男。以要言之。一切皆得。



【白話語譯】

【經文標題】

「大佛頂無畏廣聚如來佛頂召請諸佛品第十三」

  • 「大佛頂」
    • 這不是指一尊具體的佛,而是指一種「法」(Dharma)。「佛頂」或「頂髻」(Uṣṇīṣa,烏瑟膩沙)是佛陀頭頂的肉髻,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代表著無上的智慧與尊貴。
    • 「大佛頂」在此處特指從佛陀頂髻中顯現的、最為殊勝、最為秘密、力量最強大的「法」或「咒」。這類法門通常被冠以「大佛頂」,以顯示其至高無上的特性,例如《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核心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 因此,「大佛頂」三字標示了這部經(或這一段法)的來源與等級:來自佛頂,至高無上。
  • 「無畏廣聚如來」
    • 這可能是一尊特定佛陀的德號,或者是對「大佛頂」法門特性的人格化描述。
    • 「無畏」(Abhaya):指佛陀具足四無所畏,說法時無所畏懼,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
    • 「廣聚」:指此法門(或此佛)能夠廣泛地聚集(召請)十方無量諸佛的功德與加持。
    • 合起來看,「無畏廣聚如來」可能就是宣說此法門的「本尊佛」。
  • 「佛頂」
    • 再次強調「佛頂」。這在密教中非常重要,代表著「教令輪身」(Ājñā-cakra)或佛的「事業」顯現。咒語多從佛頂放出,代表著執行佛陀的意志,具有最強的驅使和降伏力量。
  • 「召請諸佛品第十三」
    • 「召請諸佛」:揭示了這一品(Chapter)的主題。這一段經文(或咒語)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能夠「召喚」並「邀請」十方一切諸佛前來護持、加持。
    • 「品」:佛經中章節的單位。
    • 「第十三」:本章的編號。

【小結】:僅從標題就能看出,這是一部與「佛頂部」(密教五部之一,代表覺悟)相關的密法經典,其核心功能是召請諸佛,力量來源於佛頂,極為殊勝。

【咒語本文與釋義】

「阿閦佛心呪」

  • 「阿閦佛」(Akṣobhya Buddha):
    • 這是關鍵詞。阿閦佛,意譯為「不動佛」、「無怒佛」或「無嗔恚佛」。
    • 祂是東方「妙喜世界」(Abhirati)的教主。
    • 在佛教(特別是密教)的宇宙觀中,祂是「五方佛」中的東方佛,代表「大圓鏡智」,能轉化「嗔恚」(憤怒)煩惱,其清淨的體性是「金剛部」。
    • 「阿閦」的根本誓願是「於諸眾生不起嗔恚」,因此祂的法門以「斷除嗔怒」、「清淨業障」而著稱。
  • 「心呪」(Hṛdaya-mantra):
    • 咒語分為「根本咒」、「心咒」、「隨心咒」等。「心咒」通常是咒語中最核心、最精要的部分,如同佛菩薩的「心臟」。它短小精悍,但蘊含了該本尊的全部功德和力量。

[咒語原文]  क्ष  वै  ती हूं 嗡─掐那Vai ─嘎迭轟 ōng─chʰa-navai ─ ka-tī hōng

[咒語註解]

  • 「嗡」(O):
    • 此字是咒語的「起始音」、「根本音」。它包含了「皈依」、「啟請」、「覺醒」等多重含義。在密法中,它對應「三身」(法報化)或「身語意」的總持,是宇宙的原始震動。
  • 「掐那Vai ─嘎迭」(chʰa-navai ─ ka-tī):
    • 這是咒語的核心部分。這個音譯版本(以及原始經文中的「乞沙那尾迦帝」)是在標註梵文的讀音。其梵文義理可分析如下:
    • Kaa(對應「掐那」/ 乞沙那):梵文意思是「剎那」、「瞬間」、「片刻」。
    • Vigate(對應「Vai-嘎迭」/ 尾迦帝):這個詞比較複雜,Vi- 是一個前綴,表示「遠離」、「消除」、「分離」;gata(或 gate)是「去」、「已逝去」、「已超越」。
    • 「Kaa Vigate 合在一起的可能意思是:「於一剎那間,(煩惱/業障)已遠離」、「瞬間超越」或「剎那即逝」。
    • 深度解釋:這句咒心完美地呼應了「阿閦佛」的特性。「嗔恚」和「煩惱」的生起,正是在「一剎那」間。此咒的力量,就是在煩惱生起的「那一剎那」,立即將其「消除」或「超越」(Vigate),回歸「不動」(Akṣobhya)的本性。
  • 「轟」(Hū):
    • 此字是咒語的「種子字」、「圓滿音」。它代表「金剛部」的核心,具有「降伏」、「摧破」、「成就」、「圓滿」的強大力量。
    • 「吽」字是阿閦佛的「種子字」(Bīja),念誦此音,即是與阿閦佛的金剛本性相應。

【咒語小結】

此咒語可被理解為:「皈命(嗡)!願我於煩惱生起之剎那,立即超越(掐那Vai ─嘎迭),成就金剛不動的佛果(轟)!」

【功德利益詳解】

「此呪有人暫憶念之者。乃至梵天宮殿皆大震動。」

  • 「暫憶念」
    • 「暫」即「剎那」、「短暫」。這是在強調咒力的強大。功德的發生,並不需要長時間的苦修,哪怕只是「一剎那」在心中「憶起」或「念誦」,就已足夠。
  • 「乃至梵天宮殿」
    • 「梵天」(Brahma):這是佛教宇宙觀(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色界」初禪天的主宰。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中,梵天是至高無上的造物主。
    • 佛教將其納入護法體系,認為梵天雖然尊貴、壽命極長,但仍然在「輪迴」之中,尚未解脫。
    • 「乃至」(甚至...)這個詞,是用梵天來做「最高對比」。意思是,連三界中如此尊貴、如此高層次的天界(梵天宮殿),都會...
  • 「皆大震動」
    • 「震動」在佛經中是固定用語,常有「六種震動」。這不是指地震,而是指「法的力量」撼動了舊有的秩序或境界。
    • 深度解釋:為何震動?因為此咒(來自「佛頂」,代表「出世間」的覺悟)的力量,超越了「世間」(包括梵天在內的三界)。當「出世間法」的強大力量顯現時,最高層的「世間法」(梵天宮殿)也會為之撼動。這象徵著持咒者的功德已經超越了三界輪迴的束縛。

「命終之後。生阿閦佛國。蓮花化生。更不受胞胎之身。」

  • 「生阿閦佛國」
    • 這是「果報」。命終後,往生到東方「妙喜世界」。
  • 「蓮花化生」
    • 這是往生淨土的「方式」。佛教講「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 「胎生」(胞胎之身)被視為是痛苦和染污的。在母胎中,要經歷「胎獄之苦」,且在出生時會因為擠壓和驚嚇而「隔陰之迷」,忘記前世的修行。
    • 「化生」(Anupapāduka):是依靠「業力」或「願力」憑空顯現,無需父母。佛、菩薩、天人以及淨土的眾生多是「化生」。
    • 「蓮花化生」是淨土思想的核心。持咒者的神識(第八識)憑藉咒力與佛的願力,在淨土的七寶蓮池中,依其功德大小,生於對應的蓮花苞中。花開見佛,即是化生。
  • 「更不受胞胎之身」
    • 這是一句「保證」。保證你「永遠」脫離了「胎生」這種充滿痛苦和遺忘的輪迴模式。這是對「解脫」的一種具體描述。

「亦不向邊地下賊地獄畜生之身所生之處。」

  • 「地獄、畜生」
    • 這很明確,指「三惡道」中的兩道。(另一道是餓鬼)。持此咒者,絕對不會墮入三惡道受苦。
  • 「邊地」
    • 梵文 Pratyanta。這是一個關鍵概念,屬於「八難」(八種見不到佛、聽不到法、難以修行的處所)之一。
    • 「邊地」不是指地理上的邊疆,而是指「佛法邊地」,即那些沒有佛法流傳、沒有三寶(佛法僧)的地方。生於此處,雖然可能是人身,但因聽聞不到正法,無法修行,空過一生,極易造業墮落。
  • 「下賊」
    • 這個詞在經文中有多種解釋,通常指「卑賤」或「邪見」。
    •  
      1. 「下」(Hīna):指生於「卑賤」的家庭或種姓(如印度的「旃陀羅」Caṇḍāla,即賤民)。生於此類家庭,生活困苦,受人歧視,很難有資源和心力去修行。
    •  
      1. 「賊」:指生於「邪見」之家,或以「盜賊」為業。他們不信因果,以造惡為生,自然也無法修行。
    • 小結:「不生邊地下賊」,就是保證你未來投生之處,必定是「有佛法流傳」(非邊地)且「身世清貴、正信正見」(非下賊)的地方,確保你修行的道路暢通無阻。

「常憶宿命。所聞不忌 。」

  • 「常憶宿命」
    • 即「宿命通」(Pūrvé-nivāsānu-smṛti-jñāna),六神通之一。
    • 這是「蓮花化生」的直接結果。因為沒有經過「胞胎」的擠壓和「隔陰之迷」,往生到淨土後,立刻就能回憶起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經歷。
    • 重要性:知道宿命,才會深刻理解「因果報應」和「輪迴之苦」,從而生起強大的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行一日千里。
  • 「所聞不忌」
    • 這是本段經文中最需要註解的詞。「忌」(jì)在此處絕對不是「忌妒」或「禁忌」的意思。
    • 在古漢語中,「忌」字可以通假「忘」(wàng)的古字(或因形近、音近而訛誤)。
    • 「所聞不忌」即「所聞不忘」
    • 深度解釋:這是一種殊勝的「記憶力」,稱為「聞持陀羅尼」(Dhāraṇī,總持)。意思是,凡是聽聞過的佛法、經咒,都能一字不漏地記在心中,永不忘失。這是菩薩修行、度化眾生的重要能力。阿難尊者就具有這種能力。

「若求願者。皆得隨意成就。」

  • 「隨意成就」
    • 這是指「世間願望」。依靠此咒的強大力量,持咒者在「世間法」上(如求財富、求健康、求平安、求智慧),也都能夠隨心所欲,獲得圓滿的成就。

「能轉女成男。」

  • 「轉女成男」
    • 這是需要重點解釋的教義。在許多(尤其是早期的)大乘經典中,這是一個常見的「功德」或「誓願」(例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也有一條「女人往生願」,保證往生者不再受女身)。
    • 教義背景:這源於古印度「五障」或「五漏」的觀念。當時的佛教教義認為,女性身體有五種「障礙」(pañca-āvaraṇāni),使她們不能成為:1. 梵天王、2. 帝釋天(玉皇大帝)、3. 魔王、4. 轉輪聖王、5. 佛陀。
    • 經文原意:因此,女性要成佛,必須在修行的某一階段(通常是臨終或往生淨土時)「轉變」為男性的身體,以破除這層障礙,才能繼續修行直至成佛。
    • 註解:「能轉女成男」在當時,被視為一種極其強大、能「扭轉業力」的功德,是對女性修行者的一種安慰和保證——即她們的修行不會白費,此咒(或此佛)的力量可以幫助她們跨越這個(當時認為的)障礙。

「以要言之。一切皆得。」

  • 「以要言之」
    • 用最精要的話來說,總結起來就是...
  • 「一切皆得」
    • 這是一個總結性的保證。「一切」包含了上述所有的利益:
      • 世間利益:隨意成就。
      • 出世間利益:命終往生淨土(阿閦佛國)。
      • 修行利益:蓮花化生、永憶宿命、所聞不忘。
      • 業障消除:不墮惡道、不受胞胎、轉女成男。
    • 持此一咒,圓滿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