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宗經釋
《佛說甚深大回向經》白話譯文


我如這樣聽聞佛所宣說。

那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與眾多大比丘八千人在一起。

那時,世尊與大眾前後圍繞,而為大家說法。在那會中,有一位菩薩,名字為明天;
他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上前對佛說:世尊,我有所請問;唯願世尊,為我們分別解說。

那時,佛告知明天菩薩摩訶薩:
善男子,有所疑問,不要為難;如來會為你,隨問解說。

明天菩薩對佛說:
怎樣少修善本,而獲得大果?或多作功德,福報無量?

佛告知明天菩薩摩訶薩:
十分好,十分好。明天,你能在佛前,請問如此的義理;你已經曾於過去無量無數各尊佛所在處,植眾多善根,供養各尊佛,親近善知識(善友)(所以)能為了歡樂於.造福於眾生,發起這深妙的請問。仔細聽,仔細聽,勤於思維憶念。

明天菩薩對佛說:世尊,唯然受教。佛告知明天:眾多的菩薩摩訶薩,應當在過去佛、將來佛、現在佛,各尊佛所在處,修習慈身之行,修習慈口之行,修習慈心之行;專心憶念,佛所行為的功德。

再次,明天。
菩薩摩訶薩,應當去往到佛如來的塔廟,禮拜供養,右膝著地,合掌右繞,散花燒香,懸繒幡蓋,作眾多伎樂,尊重恭敬;以微妙音聲,歌詠深妙句義,讚頌佛的功德,隨喜嘆善。

佛告知明天:
菩薩摩訶薩,在過去、將來、今現在各尊佛所在處;應當怎樣修慈身之行、修慈口之行、修慈心之行,憶念佛的功德呢?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應當憶念如來是堅固士,是無上士,是最勝士,是獅子王勇猛無畏;自度度他,自安安他,自滅滅他;宣說真諦之法,立眾生於安穩;心無諂曲裝飾;清淨戒圓滿具足;辯才與力量,無所畏懼;永遠除滅障礙的習氣;於法中自在,沒有能與其相等者。

如這樣,專注一心,憶念佛的功德之後;
右膝著地,散花燒香;懸掛幡繒幢蓋,作眾多伎樂供養;這就是菩薩‘修習慈身之行。

以微妙音聲,歌詠深妙句義;
讚歎佛如來的無量功德;這就是菩薩修習慈口之行。因其身與口的善根,憶念佛的功德,至誠恭敬;這就是菩薩修習慈心之行。

明天,這就是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佛、將來佛、現在佛,各尊佛所在處,修慈身、慈口、慈意的習行與正念。佛又告知明天:
此外,菩薩摩訶薩,在過去世、將來世、現在世眾多眾生所在處;也應當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平等憶念眾生。

明天,菩薩摩訶薩,
在三世眾生所在處,應當怎樣修慈身、慈口、慈意行為,平等憶念眾生?如這樣,明天。菩薩摩訶薩(應當行為十善)不殺眾生性命,不盜搶他人財物,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1、什麼是不殺眾生?

對於一切眾生,慈悲愛念,慚愧愍傷,永遠捨離刀杖器具。

2、什麼是不偷盜?

如果在城池村落的空閒處,所有遺留的物品,不給與,則不取走。

3、什麼是不邪淫?

如果女子有主,被父母、兄弟、宗親所護;甚至是見到她贈花一朵(有青睞的心意)(也)不生起欲想。

4、什麼是不妄語?

如果在城鄉村落,或是在王宮;應當為他人作證、佐證(時)真誠實語,至死不虛。

5、什麼是不兩舌?

常對於彼此雙方,生起和合和睦之想;從彼人所聽說的,不向此人說;從此人所聽說的,不向彼人說。

6、什麼是不惡口?

軟言開喻,先意問訊;終不會以苦楚、切身逼迫的惡語,施加於眾生。

7、什麼是不綺語?

適宜時機而說,實話實說,知其義理而說;為利益他人而說;(中所想)與口(中所說),沒有差異。

8、什麼是不貪慾?

不貪於他人的財物、利益,不生起欲之想;見來取用者,心中無吝惜。

9、什麼是不嗔恚?

對於一切眾生,去除眾多的嗔恨、憤怒;生起慈愍之心、饒益之心、安穩他人之心;隨順和勤於攝護一切眾生。

10、什麼是不邪見?

知道有佈施,有濟度,有說法;有父母,有今生與後世;有苦與樂的行為果報,存在於世間;有阿羅漢:自我知曉,以自身作證:我今生已盡,梵行已成就,所作已營辦;自我知曉:不會承受之後的有。

明天,應當知道:
不殺、不盜、不邪淫;則是菩薩,修慈身之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則是菩薩,修慈口之行;不貪、不嗔、不邪見;則是菩薩,修慈意之行。修慈身、慈口、慈意;則是菩薩,平等憶念眾生。  

佛告知明天:
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佛、將來佛、現在佛,各尊佛所在處,修慈身之行,修慈口之行,修慈意之行;以及在過去、將來、今現在一切眾生所在處,修慈身之行,修慈口之行,修慈意之行;所有的功德果報,都與一切眾生共同迴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如此迴向的人,這就是:
少修善本,獲大果報;多作功德,福報無量。

佛告知明天:
這些菩薩,成就無量功德時;持此功德,迴向於無量智慧;又與一切眾生一同,全部迴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功德三種,有三種迴向。


哪三種呢?


就是過去空、將來空、現在空。
沒有迴向之人;也沒有迴向之法;也沒有迴向之處。

菩薩摩訶薩,應當作此迴向;
作此迴向時,三處都清淨。

以此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一同,迴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此迴向的人:
沒有凡夫,以及沒有凡夫之法;也沒有信行,也沒有法行:也沒有八人;(八人,即是對應於四諦的八忍:苦法智忍、集法智忍、滅法智忍、道法智忍、苦類智忍、集類智忍、滅類智忍、道類智忍)也沒有須陀洹向、須陀洹;也沒有斯陀含向、斯陀含;也沒有阿那含向、阿那含;也沒有阿羅漢向、阿羅漢;(四雙八輩)也沒有辟支佛向、辟支佛;也沒有佛,以及沒有向佛者。

為什麼呢?因為:法性無因緣​;不生不滅,無所安住。因此,菩薩摩訶薩,應以此三種迴向,三種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共同迴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作此迴向之後,應再發願道:願我所轉生之處,常遇各尊佛;達到深妙三昧,見到無量無數尊佛;成就博學多聞與清淨智慧;發弘大誓願,不捨棄一切眾生。

佛宣說此法之時,百千的天界眾生,都發願,想要往生到阿閦佛國

那時,佛告知尊者阿難:
我向你們宣說此深妙之法時,百千的天界眾人,都發願往生於阿閦佛國

阿難應當知道:
他們於此世界命終後都將往生到阿閦佛所在的妙樂國土

他們會從一佛國到另一佛國,供養各尊佛;
聽受正法,獲得陀羅尼;如宣說,而修行。都將成就不思議的智慧;在有五濁的國土,將得以成佛 ;都是同一名號,名號為甘露音王如來、應供、等正覺(佛十號)

應當知道:
那些天人授記時,百千的眾生,都發菩提心。

那時,釋提桓因(帝釋)對佛說:
世尊,如我理解的佛所說的義理,應當知道:這是大功德所去向之處;是無量的功德;是無邊的功德。

佛說:
憍尸迦,因為此法,終究畢竟。(憍尸迦:指帝釋。往昔在摩伽陀國,姓憍尸迦,名摩伽,由此因緣,因此稱為憍尸迦。他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智慧,命終轉生於須彌山頂第二天;憍尸迦為天界之主,其餘三十二人為輔臣;因共有三十三人,所以此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

釋提桓因說:
世尊,應當怎樣命名這部經;怎樣信奉、持守?

佛告知釋提桓因:憍尸迦,
這部經,名為《大回向》;又名《甚深法性迴向》;應當這樣奉持。

佛告知憍尸迦: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學習此迴向者;應當知道:此人,必定達到證得無生法忍(二忍之一)能度​未度者;能安樂百千無量的眾生。

佛宣說此法時,眾多比丘,眾多天界、人間、阿修羅等眾生,聽到佛所宣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