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宗法門
阿閦鞞佛之自行願

德誠居士整理

 

諸佛菩薩在因地發願的內容中,共可分為三種蘊義,即三聚淨戒義:

 

(1)攝律儀戒-是以攝律儀遏止一切之惡,屬止持義,如阿閦佛自行願即是。

 

(2)攝善法戒-是以攝善法積集一切之善,屬作持義,如普賢菩薩行願即是。

 

(3)攝眾生戒-亦名饒益有情戒,是以慈悲喜捨,濟度一切眾生,屬利他義,如觀世音菩薩悲願即是。

 

阿閦鞞佛在菩薩因地發願的過程中,是極具豐富而多彩的,特著重於「止持」義來攝取眾生的,而受到釋迦如來於說法時稱楊讚歎。如經云-佛告善現:有諸菩薩摩訶薩眾隨不動佛為菩薩時所修而學,所行而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是菩薩摩訶薩雖於無上正等菩薩未得不退,而蒙如來應正等覺為眾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在大眾中自然歡喜稱楊、讚歎名字、種性、色相功德。茲以「不動如來會」來陳述阿閦如來因地所發的自行願文:

 

(1)「於眾無瞋願」:經云-世尊。我從今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無諂無誑實語不異語。求一切智智。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於眾生起瞋害心者。則為違背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中現在說法諸佛如來。

 

(2)「不起二乘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如是迴向。於其中間若發聲聞獨覺心者。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3)「不生三毒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如是迴向。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於眾生起愛欲瞋痴之心。或與惛沈貢高惡作相應。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4)「不順五蓋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生疑惑心。如是或起殺害不與取心。或起邪見及非梵行。妄語兩舌粗語相應。或與損害相應。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5)「如說而行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未證無上正覺。所修行業或違此言者。則為欺誑無量無數世界諸佛如來安住說法者。

 

(6)「與智相應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大心如是迴向。乃至未證菩提。若於一一語言。不與念佛及一切智相應。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7)「世世出家願」:經云-世尊。我今如是發心迴向。乃至未證無上菩提。生生在家不出家者。則為違背一切諸佛。

 

(8)「沙門正行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未得無上菩提。生生出家。若不乞食。不一坐食。不節減食。再食不食。不持三衣不著糞掃衣。不隨所而坐。不常坐。不住阿蘭若。不安止樹下。不露坐。不住塚間。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9)「妙說善辯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大菩提心如是迴向。乃至未得一切智智。若不成就無礙辯才說諸妙法。則為欺誑無數諸佛。

 

(10)「住三威儀願」:經云-世尊。我今如是發心。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不住三威儀。或立或坐。或復經行。則為欺誑無量諸佛。

 

(11)「靜默隨順願」:經云-世尊。我今發如上心。乃至未得一切智智。或於眾生犯根本罪。或作妄語及餘世俗憒鬧之言。或起摧伏他論相應之心。則為欺誑無數諸佛。

 

(12)「說法空相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與婦人說法。若不起無常苦空無我之相。而取彼相及露齒而笑。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13)「說法不動願」:經云-世尊。若我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說法時顧指輕躁。或見餘菩薩不生大師之想。則為欺誑無數諸佛。

 

(14)「不事外道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坐聽法及禮外道沙門婆羅門。唯除諸佛沙門弟子。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15)「行施平等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大心至無上覺。若行財法施時。情有彼此。應供養所生簡異心。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16)「捨命救護願」:經云-世尊。我今發一切智心。乃至無上菩提。若見諸罪人將被刑罰。不捨身命而救護彼。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17)「不說他惡願」:經云-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於其中間。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諸罪釁若說其所犯。則為違背諸佛如來。世尊。我修是行願成無上正等菩提。使我剎中廣大清淨。諸聲聞眾悉無過失。

 

(18)「避利如怨願」:經云-我常觀察利養稱譽。如火如毒如怨。心常遠避。

 

(19)「夢中無失願」:經云-世尊。若我發此一切智心。若未證得無上菩提。乃至夢中若生欲想而有所洩。則為違背諸佛如來。世尊。我修是行證無上覺。使彼國中出家菩薩。彼於夢間亦無漏洩。

 

(20)「誓願堅固願」:經云-佛言。彼不動菩薩發如是願。假使虛空而有變異。我之弘誓終無退轉。由此願故。不動菩薩所有功德皆速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