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佛剎是在此世界之東方,過千佛剎,是現在存在的他方淨土。
《阿閦佛國經》對阿閦淨土的莊嚴進行詳細地描述,以下將綜合為幾點進行敘述。 從佛法修道上來說,淨土是理想的修道埸所,在淨土中修道者一定能達成崇高的理想,這是佛弟子崇仰淨土的真正理由。阿閦佛土雖是他方淨土,但仍舊保持著人間佛教的特色。阿閦佛剎相容聲聞與菩薩,聲聞弟子非常容易證得羅漢果。阿閦菩薩發成佛的大願時,是比丘,並誓願「世世出家」,行頭陀行。在阿閦佛淨土中,《不動如來會》說:「在家者少,出家者多」; 這是推重出家的淨土。阿閦佛國中的出家菩薩,是不住精舍的。如經中說:「諸菩薩摩訶薩,在家者止高樓上。出家為道者,不在舍止。」這正是樹下坐(露地坐)──頭陀的生活形態。理想的出家菩薩,不是近聚落住,在寺院中過著集體生活,而是阿蘭若處,頭陀行的比丘。
阿閦淨土中的聲聞弟子,漢譯本說: 1、眾弟子不於精舍行律──善本具足故。 2、諸弟子不貪飲食、衣鉢、諸欲──少欲知足故。 3、佛不為諸弟子授(制)戒──其剎無有惡者故。 4、無有受戒事──得自在聚會,無有怨仇。 5、諸弟子不樂共住,但行諸善。阿閦佛國的聲聞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沒有為他們制戒,他們也沒有受戒,沒有和合大眾,舉行羯磨(不共作行),只是獨住修行。這是比對釋尊制立的僧伽生活,而顯出淨土弟子眾的特色。佛教自制立學處、受具足戒以來,漸形成寺院中心,大眾過著集體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煩擾。在印度,部派就在僧團中分化出來,留下多少爭執的記錄。不滿此土的律儀行,所以理想淨土的出家者,是沒有制戒的、受戒的,聚會時沒有怨仇,過著獨往獨來、自由的修道生涯。XX法師說: 阿閦佛國的菩薩與聲聞弟子,與「原始般若」出於阿蘭若的持修者,是一致的。在現實人間,有少數的阿蘭若遠離行者,以釋尊出家時代的生活(四清淨),及佛弟子早期的生活(八正道)方式為理想,而表現於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裡。
阿閦佛剎雖說相容聲聞,卻更加推崇菩薩,菩薩一往生阿閦佛剎就得阿惟越致,而且承佛威神之力,到十方佛剎聽經聞法,解意後才復還阿閦佛剎,這一點跟極樂世界的風格大不相同。在阿彌陀佛的本願中,特別重視極樂世界的菩薩可以承佛威神到十方佛剎去供養諸佛,這與阿閦佛剎的菩薩到十方佛所遊學,差別是很大的,這體現了兩大淨土重「信」與重「智」的不同風格。 阿閦佛淨土在社會方面是沒有政治形態的,如說:「如鬱單曰天下人民無有王治,如是舍利弗!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剎無有王,但有阿閦如來天中天法王。」超越政治組織,沒有國王,在傳說上,受到北拘盧洲自然生活的影響。這其中也有現實的原因在內,因為自從阿育王之後,印度的政局混亂已極,特別是在大乘勃興的北方。希臘、波斯、賒迦人,不同民族先後入侵印度。「三惡王」入侵,使民生困苦,佛教也受到傷害。由於對現實政治的失望,於是北洲式的原始生活,表現於阿閦佛國中的,就是沒有國王。社會困苦與混亂的原因,主要是生活艱苦與掠奪。在阿閦佛淨土中,沒有「治生者」,「販賣往來者」,衣食都是精美而現成的,享受與天人一樣,同時因為佛出人間,所以人間比天上更好。住處,是七寶所成的精舍;床與臥具,女人所用的珠璣瓔珞,都自然而有,滿足了人類的一切需要。一方面,女人沒有女人的過失、不淨與生產的苦痛。大家都「不著愛慾淫妷」,連音樂也沒有淫聲,這就自然消除了男女間的糾紛與苦惱。在淨土中,沒有一切疾病;沒有惡色(也就是沒有種族差別),沒有醜陋,沒有拘閉牢獄的事,也沒有外道的異端邪說。
這些都是承襲彌勒未來人間淨土,並且比未來人間淨土更加殊勝,如未來人間淨土在生理疾病上唯有三病,阿閦佛剎卻沒有三病;前者有轉輪聖王,後者便只有法王,沒有國王。這些莊嚴不是用來享受的,而表明了阿閦佛剎是一個純粹學道修行的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