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發增上意樂之心,我授彼等往生彼不動世尊如來應正等覺之佛土記。」
——《大寶積經十萬頌第六品.不動如來莊嚴品》
* 增上意樂:
增上意樂指的是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發心之上,增加願意承擔眾生離苦得樂的重擔之心。為眾生做事是自己心甘情願,非常樂趣之心,古被稱為「增上意樂。」
在《三藏經庫》中云:「增上意樂是,我決心要作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發心,特別是淨除二障礙,把一切眾生安置如來佛地而發心。」
在《三藏經庫》中云:「增上意樂是,我決心要作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發心,特別是淨除二障礙,把一切眾生安置如來佛地而發心。」
一切母親在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都是極為害怕而痛苦的。見到母親正在輪迴大海的旋渦中掙扎,自己卻若無其事地在尋求自己的快樂,這樣的情形在世間法上都是說不過去的,何況是出世間法呢?母親對我們有恩,我們必須報恩!
施飢者以食物,施渴者以飲水,施貧者以財物,讓他們滿足暫時的需求,另外,讓他們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苦惱之發心,此心於修煉報恩時,也能生起。
但是,報恩時,只有發願以外,沒有決心要作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之事的發心,更沒有承擔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重擔之心。在報恩時所生的增上心,不過是一種發願之心,不是決定心,報恩心內心生起願一切有情具足安樂的慈心和願一切有情遠離痛苦的悲心。
一般報恩心比喻母親的愛,比如自己孩子掉到河裡時,母親非常想救自己兒子,可是她自己沒有能力,只是在岸邊呼喊救命。但父親不一樣,他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水沖走時,他認為救孩子是自己的任務,應放在肩上,會奮不顧身地跳到河裡搶救孩子的命,這就是增上意樂。
我們心裡生起悲心和慈心之後,生起令這些母親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痛苦的擔子就落在我的肩上,我應該自己去完成這項使命之發心,是決定心,這才是真正的增上意樂之心。
生起增上意樂這一點很重要,比如阿羅漢等人缺乏的就是這一點,他們也知道一切有情是母親,也知道母親恩重如山,見了面同樣會去報恩與利益他們,給他們拔苦予樂、離苦得樂的慈悲心。但是他們缺少了願意承擔眾生離苦得樂的增上意樂之心。由於沒有這顆心,他們就不可能去求成佛以救度眾生。阿羅漢與我們學修大乘菩薩行的區別就在這裡。
那麼,修習增上意樂時,已經生起的擔負利益有情事業之心,難道這不是菩提心嗎?我們在修習增上意樂時,雖然已經生起的擔負利益有情者的事業之心,但這不算菩提心。菩提心不但是擔任利益有情事業之心,而是要以實際行動菩薩道,特別是要把一切眾生安置佛位的特殊之心。
《菩提百頌論》云:「一切遠離苦惱,獲得一切安樂,安置佛位之心,如此發出決心。」
我們是在阿羅漢等的基礎上要多一個增上心,也就是為了報恩我們要將所有一切有情度盡。要度盡一切有情就必須具有功能,要具有這樣的功能就非成佛不可,因為只有佛才能度一切有情。
世上的皇帝,天上的玉皇大帝,海里的龍王,出世間的阿羅漢等,功德和能力還是很大,可是他們沒有能力救度一切有情。皇帝、玉皇大帝和龍王等人就「度」不了一切眾生,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脫離輪迴之苦。雖然阿羅漢脫離了輪迴之苦,但他們墮落到只圖私利,如果他們真正把增上
心生起了之後,種性就變了,就變成大乘種性了。這就好比國王的太子,將來無論如何要接王位,一般超越下凡人。
在修煉菩提心因果七訣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增上意樂。如果缺乏增上意樂之心,你永遠無法產生菩提之心。
增上意樂就是我們要有度盡一切如母有情,需要有功能,這樣的功能只有佛才有,因此我就非成佛不可,這種心念就是增上心。
沒有這樣的心念,隨便你怎麼學佛修行,就算你修得再殊勝、再圓滿的功德,還是隻能成為阿羅漢,最終還是要發出增上意樂之心而重新轉入大乘之道。
阿羅漢證到最高時,他們在入定的時候,是異常寧靜、異常舒適與舒服的,所以他們得解脫之後就入定而不起了,哪怕坐若干萬年他們都可以坐得下去。最終他們還是需要佛祖發悲心,身體放光加持他們,讓他們覺醒過來。他們依佛的指點,他們起來從頭再學,這樣可就耽誤了漫長的時間度一切有情了。
你倒是坐上若干萬年享受安樂去了,你的媽媽怎麼辦?你還要她們再受若干萬年的苦之後才去度她們嗎?我們為什麼不現在就發增上意樂心和菩提之心呢?
現在發增上意樂心和菩提之心,成佛就要快一些,就可以早日去救度一切母親,早點承擔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重擔任務,這才符合我們學菩提心因果七訣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