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世尊今者已說聲聞功德,復願說諸菩薩具足功德。何以故?一切功德從此出生。”
譯文:那時,尊者舍利弗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世尊今天已經宣說了妙喜世界聲聞的功德,希望世尊也能宣說那裡的諸多菩薩所具備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的功德都是從這裡出生的。”
爾時,世尊知其所念,告舍利弗:“彼佛剎中有無量百千億諸菩薩眾皆來集會。所有出家菩薩,以佛神力隨所聽聞,皆能領悟受持讀誦。舍利弗,我於此界,說法至少﹔比不動如來所說法藏,百分、千分、百千分、億百千分、算分、數分、迦羅分、鄔波尼殺曇分,亦所不及。舍利弗,此皆不動如來應正等覺,修菩薩行時發如是願:‘願我成佛,彼剎土中所有菩薩,以我威力隨所聽聞,皆能領悟受持讀誦。’舍利弗,是諸菩薩由彼如來本願神力,於佛所聞,悉能領受諷誦通利。”
注釋 諷誦:背誦﹔朗讀﹔誦讀。 通利:通暢,無阻礙。
譯文:那時,世尊知道舍利弗心中的想法,於是告訴舍利弗:“那個佛國中有無量百千億菩薩眾都來集會。所有出家的菩薩,憑借不動如來的神力,無論聽聞到什麼教誨,都能夠領悟、受持、讀誦。舍利弗,我在這個娑婆世界,所說的法非常少﹔比起不動如來所說的法藏,連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億百千分之一、算分之一、數分之一、迦羅分之一,甚至鄔波尼殺曇分之一都比不上。舍利弗,這都是因為不動如來、應供、正等覺,修菩薩行的時候,發了這樣的大願:‘願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國土中所有的菩薩,因為我的威神力的緣故,無論聽聞到什麼教誨,都能領悟、受持、讀誦。’舍利弗,所以那些菩薩們由於不動如來的本願神力,對於從不動如來那裡聽聞到的教誨,都能領受,而且流暢地背誦。”
“復次,舍利弗,若彼菩薩自心欲樂往異佛土,舉心便至﹔形服言音善同方俗,於彼如來禮拜供養,聽聞正法,善為問難,能事已周還歸佛所。舍利弗,此賢劫中有九百九十六佛,當出於世。若有菩薩樂見此如來者,應願生彼不動佛剎。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從此佛剎及餘佛剎,於命終後,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動如來佛剎中者,必不信住諸聲聞地。何以故?彼行佛道常遇如來,天魔波旬不得其便,於二乘地永斷相續,必定當得無上菩提,常在如來諸大集會。舍利弗,汝應當知,若住不動如來清淨佛剎者,彼諸眾生終不退墮,不可引攝,亦不退還,住無上菩提,有大勢力不可搖動,永無退轉。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世界或他世界,若命終後生於彼土,即於生時得如是念:‘我已入如來室住無畏城。’舍利弗,彼諸菩薩所有言議,皆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互相遵敬起導師想。 ”
注釋 言音:說話的聲音。 方俗:地方風俗。 還歸:返回。 言議:議論﹔言論。 遵敬:尊敬。
譯文:“另外,舍利弗,若是那裡的菩薩心裡想要前往其他的佛國淨土,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就能到達﹔形貌、衣服、說話的聲音等都與各個地方的風俗相同,他們會對那些佛國的諸佛如來禮拜、供養,聽聞正法,而且他們善於向佛陀執經問難,在侍奉那些佛陀完畢之後,他們就會返回不動如來那裡。舍利弗,在這賢劫中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會出現在世間。若是有菩薩樂意見到這些諸佛如來,應當發願往生到那不動如來的佛國。舍利弗,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從這個佛土或是其餘的佛土命終之後,無論是已經往生、正要往生,或是將要往生到不動如來的佛國中,必定不會信受安住在聲聞乘的層次。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修行佛道能夠常常值遇諸佛如來,天魔波旬得不到合適的機會來進行擾亂,相續中永遠斷除了聲聞、緣覺二乘的發心,必定會証得無上菩提,常常在如來的大集會中。舍利弗,你應當知道,若是眾生安住在不動如來的清淨佛國中,那些眾生不會再退墮,不可引攝,也不會退還,安住於無上菩提,有大勢力,不可搖動,永遠無法退轉。舍利弗,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從這個娑婆世界或是其他世界命終之後,往生到那個佛國淨土,就會在剛往生的時候生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進入如來的居室,安住在無畏城中。’舍利弗,那裡的菩薩們所有的言論或議論,都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他們會互相尊敬,把對方當做導師。 ”
“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諸菩薩眾,在家者少,出家者多,皆以佛神力隨所聽聞,即能領悟受持諷誦。舍利弗,若在家菩薩摩訶薩雖不繫念,於法會中隨在方所若坐若立,以佛神力,皆能聽聞領悟受持讀誦通利。彼出家菩薩亦復如是,諸在異方乃至諷誦無別。是諸菩薩舍身受身,於所聞經終不忘失,於諸佛土隨願受生。舍利弗,彼亦是不動如來,本願功德之所庄嚴。”
注釋 方所:方向處所。
譯文: “另外,舍利弗,那個佛國中的菩薩大眾,在家的少,出家的多,都憑借不動如來的神力,無論聽聞到什麼教誨,都能領悟、受持、背誦。舍利弗,如果是在家的菩薩摩訶薩,他們雖然不系念,然而在法會中無論是在哪一個方向或處所,也無論是坐著或是站立,因為不動如來的神力,都能聽聞到,而且能夠領悟、受持,並讀誦得非常流暢。那些出家的菩薩也是如此,與上述在家菩薩的情況沒有差別。這些菩薩舍身受身,對於所聽聞到的佛經始終都不會忘失,可以根據自己的願力在各個諸佛的國土中隨意受生。舍利弗,這些也是不動如來的本願功德所成就的。”
“舍利弗,若菩薩於一生中,欲見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者,應當願生不動如來之所。若菩薩於彼生已,即見無量諸佛種諸善根﹔復能為無數百千眾生演說法要,令諸眾生增長善根。舍利弗,此賢劫中諸佛世尊當出於世,若諸菩薩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資具供養如來,便即出家﹔既出家已,於諸佛所淨修梵行。以此善根,方餘菩薩於不動如來之所,於一生中與波羅蜜相應,所有福聚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算分、迦羅分、數分、喻分、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及。舍利弗,此亦不動如來清淨佛剎,功德庄嚴。 ”
注釋 資具:日用器具。 方:比擬。
譯文:“舍利弗,若是有菩薩在一生之中,想要見到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的諸佛如來,應當發願往生到不動如來的佛國。若是有菩薩在那裡出生,就能見到無量的諸佛,並且種下諸多善根﹔又能為無數百千眾生演說法要,令這些眾生增長善根。舍利弗,在這賢劫中諸佛世尊將會出現在世間,若是有菩薩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以及種種日用器具供養如來,供養完後就出家﹔出家之後,在諸佛如來那裡修習清淨的梵行。以這樣的善根,如果與在不動如來的佛國的其他菩薩相比——這些菩薩在一生中與波羅蜜相應——所積聚福德,不及不動如來的佛國的其他菩薩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算分之一、迦羅分之一、數分之一、喻分之一,就連鄔波尼殺曇分之一也不能及。舍利弗,這也是不動如來的清淨佛國的功德庄嚴。 ”
“舍利弗,若有菩薩從此世界,或余世界於壽終後,若已生、現生、當生不動如來佛剎者,一切皆得不退轉位。何以故?彼佛剎中天魔波旬不為障礙,亦無魔業之所嬈亂。舍利弗,譬如毒蛇,神咒所伏不能為害,一切諸虫見彼毒蛇亦無憂懼﹔然此毒蛇雖無毒害,由本業故受此蛇身,故名毒蛇。舍利弗,彼魔波旬亦復如是,由不動如來往修菩薩行時,本願善根如是回向:‘願我當証無上菩提,調伏諸魔不為障惱。彼諸菩薩、聲聞、凡夫,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亦不為障惱。’然由先業所感受此魔身,生彼天中而自悔責,無始故業獲此身名,雖得自在常生厭患。於彼如來說法之時,諸魔眷屬常預聽聞,聞已心淨,於聲聞眾而生愛樂:‘云何當得住於寂靜、少欲、知足?’彼諸魔眾常起出家之心,而無障礙之想故。彼國中聲聞、菩薩及凡夫眾,皆由彼佛往昔精勤弘誓威力得安樂住。舍利弗,此亦不動佛剎殊勝莊嚴。”
注釋 厭患:厭惡。
譯文: “舍利弗,如果有菩薩從這娑婆世界,或其他世界壽命終結之後,無論是已經往生、現在正在往生,還是以後將要往生不動如來的佛國,他們都能証得不退轉位。為什麼呢?在那個佛國中天魔波旬不能障礙,也沒有魔業來擾亂。舍利弗,好比毒蛇,被神咒所降伏不能造成禍害,一切蟲類見到這毒蛇也都沒有憂愁恐懼﹔然而這毒蛇雖然沒有毒害,卻由於過去惡業的緣故而受這種蛇身,所以叫做毒蛇。舍利弗,那裡的魔王波旬也是如此,由於不動如來往昔修習菩薩行的時候,以本願善根作了這樣的回向:‘願我能証得無上菩提,調伏諸魔,使我的佛國的眾生不被他們障礙擾亂。甚至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菩薩、聲聞、凡夫也不會被他們障礙擾亂。’然而由於過去的惡業所感而受這種魔身,生到那裡的天界之中他們會後悔自責,無始以來的過去業使他們獲這種身體,雖然得到自在,卻常常生起厭惡。在那位不動如來說法的時候,諸魔眷屬常常會參與聽法,聽聞之後心地清淨,對於聲聞眾會生起愛樂之心,心中思維:‘如何才能安住於寂靜、少欲、知足?’那裡的魔眾常常生起想要出家的心,而沒有障礙的想法。那個佛國中的聲聞、菩薩以及凡夫大眾,都由於那位不動如來往昔精勤修行、弘誓大願的威力而得以安住。舍利弗,這也是不動如來的佛國的殊勝莊嚴。”
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願生彼國。由茲行願,此善男子、善女人,終不退墮聲聞、辟支佛地,從一佛剎至一佛剎,歷事供養諸佛如來,於諸佛所聽聞正法。雖未証得無上菩提,而能見彼無量百千乃至億那由他百千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由此方便,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由茲善捨往生彼國。”
注釋 茲:這,這個,此。 行願:指修行與誓願。身體的行為與心中的志願。
譯文:這時,舍利弗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進行布施,發願往生到那位不動如來的佛國。由於這樣的行願,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終不會退墮於聲聞、辟支佛的層次,從一個佛國淨土到另一個佛國淨土,不斷供養諸佛如來,在諸佛那裡聽聞正法。雖然還沒有証得無上菩提,而能見到那無量百千甚至億那由他百千的諸佛,在諸佛那裡種下諸多善根。世尊,若是善男子、善女人由於這樣的方便,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進行布施,由於這樣賢善的施捨就能往生到那個佛國。”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彼善生善往,如是諸菩薩摩訶薩滿彼剎中。舍利弗,譬如金礦精加鑄煉,除去砂礫唯有真金,造諸飾好嚴身之具。舍利弗,彼佛剎中菩薩摩訶薩,住於真實亦復如是。然彼菩薩摩訶薩清淨集會,汝今應知。 ”
注釋 鑄煉:鍛煉﹔提煉。 砂礫:細碎的小石子。 唯有:唯獨﹔僅僅。 飾好:美好。
譯文: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將如願往生,像這樣的菩薩摩訶薩充滿那個佛國之中。舍利弗,好比金礦經過精心提煉,除去細碎的小石子之後只有真金,可以用來制造一些美好的、可以裝飾身體的物品。舍利弗,那位不動如來的佛國中的菩薩摩訶薩,安住在真實之中也是如此。另外,那裡的菩薩摩訶薩的清淨集會,你現在應當知道。 ”
“復次,舍利弗,彼佛剎中所有菩薩,若已生、若現生、若當生,如是菩薩皆行一行,所謂住如來行。舍利弗,云何如來行?所謂超過聲聞、辟支佛地。言行一行者,是彼假名。是故,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樂行一行者,應當願生彼佛剎土。 ”
譯文:“另外,舍利弗,那個佛國中所有的菩薩,無論是已經往生到那裡的、現在正往生到那裡的,還是將要往生到那裡的,像這樣的菩薩都修行一行,也就是住如來行。舍利弗,什麼是如來行呢?也就是超過聲聞、辟支佛的境地。說修行一行,只是假名而已。所以,舍利弗,如果菩薩摩訶薩樂於修行一行,應當發願往生到那個佛國淨土。”
“舍利弗,我所授記得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此輩應生不動佛所。舍利弗,是諸菩薩生彼佛剎者,我不舍離。譬如剎利灌頂大王,有敵國來欲侵財位,王既聞已,作是思惟:‘我之妃后、愛子不堪御敵,及諸財寶收入宮城,不為怨敵之所侵害。’王之國祚安靜無虞,威震強敵不憂災難。舍利弗,我不舍離諸菩薩者,亦復如是,如彼王之寶物、愛子、妃后。修菩薩行者應如是知,彼佛剎中無有畏懼猶如宮城。彼敵王者即魔波旬,於菩薩行人勤為障礙。如彼灌頂大王不被怨敵之所侵擾,如來亦復如是,不為天魔之所擾惱。 ”
注釋 此輩:這類人。 舍離:棄之使離去﹔離開。 剎利:剎帝利。 不堪:不能。 侵害:侵犯損害。 國祚:國運﹔皇位。 無虞:沒有憂患,太平無事。
譯文:“舍利弗,我所授記的証得不退轉位的菩薩摩訶薩,這類人將往生到不動如來那裡。舍利弗,這些往生到不動如來佛國的菩薩,我不會捨離他們。好比剎帝利灌頂大王,有敵國想要來侵奪他的錢財和王位,這位大王知道後,就這樣思維:‘我的妃子、王后、愛子無法抵御強敵,我應當把他們以及諸多財寶一起收入宮城,這樣就能不被仇敵侵犯損害。’於是,這位大王的國家太平無事,沒有憂患,威震強敵,不需要擔憂災難。舍利弗,我不捨離那些菩薩們,也像這樣,他們就如同那位大王的寶物、愛子、妃子、王后一樣。修習菩薩行的人應當知道,那位不動如來的佛國中沒有畏懼,好比宮城一樣。上面那位敵國國王就是指的魔王波旬,魔王波旬對菩薩以及修行人會經常加以障礙。就像那位灌頂大王不被仇敵所侵擾,如來也是如此,不被天魔所擾亂。”
“舍利弗,譬如有人畏於債主,遠適邊國,不為債主及於他人之所陵奪。何以故?由路遠險絕,債主家人不能達彼。彼諸菩薩生妙喜國者,波旬路絕亦復如是。舍利弗,此三千大千世界天魔波旬,常為菩薩、聲聞作諸障礙。妙喜剎中諸天魔眾不為魔業,彼諸菩薩若已生、現生、當生,常無恐怖。何以故?由彼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有善根如是回向:‘我証無上正等覺時,彼天魔眾不為障惱及作魔事。’舍利弗,譬如丈夫善服毒藥能使消化,方為食事,無有諸毒﹔彼剎天魔亦復如是,常加利益不為損害。舍利弗,彼佛剎土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注釋 遠適:遠行。 邊國:外國。 陵奪:侵凌劫奪。 險絕:極險。 路絕:道路阻絕。 魔事:障礙之事。即障礙修行、偏離正道的思想行為。 食事:吃喝之事。
譯文: “舍利弗,好比有人畏懼債主,所以遠行前往外國,這樣就不會被債主以及其他人所侵犯、欺凌、劫奪。為什麼呢?這是由於路途遙遠而且極其危險,債主家裡的人不能到達那裡。對於那些往生到妙喜世界的菩薩們而言,魔王波旬也像上述債主一樣被道路阻絕。舍利弗,這三千大千世界的天魔波旬,常常會對菩薩、聲聞加以障礙。妙喜世界之中天人、魔眾等不造魔業,無論是已經往生到那裡的菩薩們、現在正往生到那裡的菩薩們,還是將要往生到那裡的菩薩們,都常常沒有恐怖。為什麼呢?這是由於那位不動如來在往昔行菩薩道的時候,以所有的善根作了這樣的回向:‘在我証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天界的魔眾不能障礙眾生修行以及做使眾生偏離正道的事。’舍利弗,好比丈夫善服毒藥能使其消化,然後才去吃喝,這樣就不會中毒﹔那個妙喜世界的天魔也像這樣,常給那裡的眾生帶來利益,而不去加以損害。舍利弗,那位不動如來的佛國淨土成就了像這樣的無量的功德。”
爾時,舍利弗作是思惟:“我今欲見彼佛世界不動如來應正等覺及聲聞眾。”
爾時,世尊知舍利弗心之所念,則以神力,不起於座皆令得見,告舍利弗言:“汝今見不?”
答言:“已見。”
佛告舍利弗:“汝見彼諸天人微有勝劣殊異相不?”
注釋 殊異:不相同。
譯文:那時,舍利弗這樣思維:“我現在想要見到那個佛世界、不動如來、應供、正等覺,以及那裡的聲聞大眾。”
那時,世尊知道舍利弗心中的想法,於是憑借神力,沒從座位上起身就使在場的大眾都得以見到妙喜世界、不動如來以及那裡的聲聞大眾,然後又問舍利弗說:“你現在見到了嗎?”
舍利弗回答說:“已經見到了。”
釋迦牟尼佛又問舍利弗:“你看到那裡的天人們稍微有優劣不同的情況嗎?”
答言:“不見。何以故?我見妙喜國人衣服、飲食及諸珍玩,皆是諸天樂具。彼不動如來處眾說法,猶若金山光明赫奕,諸聲聞眾無量無邊。譬如有人游於大海,中流四望,涯際莫知﹔觀彼聲聞亦復如是。是諸聲聞隨所聽法,身心不動如入禪定,非如此界入定之人時或搖動。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由茲善捨,彼諸菩薩善得往生妙喜世界。何以故?彼亦如是得不退轉。世尊,譬如王使遠適他國,執持符印經途來往,關防主司莫能為礙。何以故?以王印力,人無遮止。彼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或從此界、若他世界壽命終後,於彼佛剎,若已生、若現生、若當生,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一佛剎至一佛剎,常不遠離諸佛世尊,皆當速証無上菩提。”
注釋 珍玩:珍貴的供玩賞的物品。 猶若:猶如,如同。 赫奕:光輝炫耀的樣子。 四望:向四面環視﹔眺望四方。 涯際:邊際﹔界限。 時或:有時。 符印:符節印信等憑証物的統稱。 關防:關隘有軍隊駐守的地方。 遮止:攔阻﹔攔住。
譯文:舍利弗回答:“沒有見到。為什麼呢?我見到妙喜佛國的眾生的衣服、飲食以及諸多珍玩,都是天人們的美妙物品。那位不動如來在大眾中講經說法,猶如金山一樣光明赫奕,那裡的聲聞大眾也是無量無邊。好比有人在大海中游弋,在水的中央環顧四周,完全看不到邊際﹔觀察那裡的聲聞大眾也是如此。那裡的聲聞大眾無論聽到什麼佛法,身心都不會動搖,如同進入了禪定的狀態,不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入定的人那樣有時還會動搖。世尊,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進行布施,由於這樣的賢善的施舍,那些菩薩能夠得以往生妙喜世界。為什麼呢?他們也像這樣証得了不退轉位。世尊,好比有國王的使者遠行前往其他國家,拿著符節印信等憑証物,沿途經過關防,關防的主司不能阻攔。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國王印信的效力,所以沒有人能攔阻。那裡的菩薩摩訶薩也是如此,或是從這娑婆世界,或是從其他世界壽命終結之後,無論是已經往生到那個佛國、現在正要往生到那個佛國,還是以後將要往生到那個佛國,他們在成佛的道路上都不會再退轉,從一個佛土到另一個佛土,恆常不會遠離諸佛世尊,都將迅速証得無上菩提。”
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彼界所生菩薩摩訶薩,與此世界預流果人無有差別。何以故?如預流果人不墮惡趣,彼界菩薩若已生、現生、當生,亦皆斷諸惡趣及聲聞、辟支佛地﹔乃至未証無上菩提,從一佛剎至一佛剎,不離諸佛及聲聞眾。”
注釋 預流果:即須陀洹果,這是聲聞乘最初的聖果,所以稱為初果。
譯文:那時,舍利弗又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那妙喜世界所生的菩薩摩訶薩,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証得預流果的人沒有差別。為什麼呢?就像証得預流果的人不會墮入惡道,無論是已經往生到那妙喜世界的菩薩、現在正要往生那妙喜世界的菩薩,還是以後將要往生那妙喜世界的菩薩,也都斷除了三惡道以及聲聞、辟支佛的境地﹔甚至在還沒証得無上菩提之前,從一個佛土到另一個佛土,都能不遠離諸佛以及聲聞大眾。”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諸菩薩摩訶薩受生彼國,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及至未証無上菩提,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常得現前供養諸佛,及當証得佛菩提果。舍利弗,譬如預流果人,決定當得聲聞菩提,終不墮惡趣﹔是諸菩薩亦復如是,或從此世及以他世,命終之後受生彼剎,彼皆決定當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一佛剎至一佛剎,於諸佛所,常不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釋 決定:必然﹔一定。 及以:以及。
譯文: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這些菩薩摩訶薩在那妙喜世界中受生,不會再墮入聲聞、辟支佛的境地﹔雖然還沒有証得無上菩提,從一個佛土到另一個佛土,常常能夠供養諸佛,直到証得無上佛果。舍利弗,好比証得預流果的人,一定會証得聲聞菩提,不會再墮入惡道﹔那些往生到妙喜世界的菩薩也是如此,或是從這娑婆世界以及其他世界命終之後,在那妙喜世界受生,他們都一定會証得無上正等正覺,從一個佛土到另一個佛土,在諸佛那裡他們都恆常不會遠離無上正等正覺。
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所有一來向及一來果,乃至住阿羅漢向及羅漢果,與彼佛剎所生菩薩摩訶薩,等無有異。”
注釋 一來向:又叫斯陀含向。是聲聞四向四果之一。指趨向斯陀含果的因位,因此位的聖者尚未証入其果位,而僅趣向於第二果,故稱為一來向。 一來果:又稱斯陀含果,為聲聞四果中第二。 阿羅漢向:又叫無學向,指已証得不還果的聖者,入於阿羅漢道,雖尚未証入其果位,但以其趣向於第四果,所以稱為阿羅漢向。
譯文:這時,舍利弗又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在這娑婆世界,所有一來向以及一來果,甚至是安住於阿羅漢向以及羅漢果的修行者,與那妙喜佛國中所生的菩薩摩訶薩,平等沒有差別。”
佛告舍利弗:“汝勿作此言!何以故?於此佛剎,菩薩摩訶薩佛授記者,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復次,舍利弗,於此世界坐道場菩薩,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何以故?彼諸菩薩行如來行,不為天魔之所得便,於二乘地永斷相續,從一佛剎至一佛剎,常能供養一切如來,乃至証得無上正覺。”
譯文: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說:“你不要這樣說!為什麼呢?(應該說)在這個娑婆世界,得到佛陀授記的菩薩摩訶薩,與那妙喜世界中所生的菩薩,平等沒有差別。另外,舍利弗,在這娑婆世界中安坐道場的菩薩,與那妙喜世界中所生的菩薩,平等沒有差別。為什麼呢?那妙喜世界的諸多菩薩修行如來行,天魔得不到合適的機會來進行擾亂,相續中永遠斷除聲聞、緣覺二乘的發心,從一個佛土到另一個佛土,常常能夠供養一切的諸佛如來,甚至最終能夠証得無上正等正覺。”
——《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第六之二菩薩眾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