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四千法
生天的條件



天佑

上生天道屬於善報所感,一般需具信、戒、施等德行。

戒——止惡是基礎,是一切善行的發端,所以轉生天道必要清淨戒行;如佛常說:“佈施得大富,持戒生天人。(《法集經》卷六)”

佛教戒法是根據實相般若緣起法則修訂而成的:從實踐中來,又有理論支撐,所以可以作為止惡標準。在持戒基礎上,若要再進益些,還要加行十善、正信等法。

持戒只能斷惡,生天——尤其是生“淨居天”(意思是區別五欲享樂之天)還要有別的條件,譬如正信、慚愧、多聞、佈施、具慧等等。

天道也有品級,隨著自身德行相應高低決定生途優劣。如《出曜經·信品》說:“如是昇天世者,人慾求福安處無為,有信有慚聞施慧智皆生天路。或有人偏有信,因信生天者其福不廣;或以慚愧因慚愧生天,或以戒因戒生天,或以聞因聞生天,或以施因施生天,或以慧因慧生天,其福不廣,受福微少蓋不足言。或有眾生但持戒生天者,唯有一天女一伎樂己身為三;或有諸天共一器食,若持一行而生天者,舉手食黑覆口食之。若眾行具足而生天者,舉手食白在眾顯現而不匿藏。眾戒具足慚愧戒聞生彼天者,玉女營從不可稱計,七寶宮殿所欲自恣,作倡伎樂極自歡悅。”

佛教不重世福,但可用以參考。

正信、慚愧、多聞、佈施、具慧皆為生天之因,但要配合起來力量才大。

其中,正信、慚愧、多聞、具慧四法實為一而四、四而一的關係。

正信之人必有正見,如此指導日常行作,自會自覺止惡揚善,從而避免墮落。

慚愧是內心防護:一個人只要有羞恥心,也會主動止惡。

不過,善惡標準需要智慧,此處所指的屬尋常世間標準,一般會用“十善法”總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此外,關於心理防護,孟子說人有“四端”:惻隱、羞惡、善惡、是非;總之,基於內心需求,對於言行舉止有足夠的把握,就能獲得進步因緣。

多聞就是學習,是正信、慚愧的條件。任何教法都是建立因果,學習以後可以更好地揀擇善惡,從而避免自以為是的誤會,做到正見、正信、正行。

綜合來看,具足智慧是一切善行的基礎:沒有智慧,方向都不明確,善惡標準就更加沒法把握了。所以,一個人多聞熏習、如理思維,便能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有正見,從而生起正信、具大慚愧,形成心理防護,讓自己趨善離惡。

(《出曜經》說:偏行少福,眾行具足才有廣大福德。正信、慚愧、具智屬於慧業,佈施、持戒屬於福德,唯有福慧雙修、智行結合才能使得果報廣大。福慧結合意味著懷有正確的動機,主動積極行善。相較於無心之舉,或者懷執錯誤目的的行善,前者肯定更有力量。)

離惡即持戒,趨善則有無量方便。在佛教看來,一切善法必從佈施開始。佈施的前提是知其為正行(具慧),而且難捨能捨,可以對治貪嗔;同時饒益於他,更是慈悲、二利的表現。

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眾生性貪,故以施度對治,容易達成效果;所以,佈施是六度、十度、四攝之首,更被視為一切善行的起點。

總之,正信、持戒、佈施——智慧、止惡、修善,是生天之正因,也是淨土眾生的品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