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四千法
十善戒法受戒羯磨儀

十善戒法受戒羯磨儀

  • 序·

 

十善戒法,出自《十善業道經》。系佛在龍宮為龍王所說,受持十善之功德。據《受十善戒經》載,受持十善,能生天上,常值諸佛菩薩,聞解四諦,疾得果位。又得生於兜率陀天,晝夜六時常聽彌勒轉法。未來必當壽命無量,具足六通,親見彌勒降魔成佛,於彌勒前出家證道。

 

十善戒法,以三皈、五戒為基礎。雖無八戒之“不塗飾鬘舞歌觀聽”、“不眠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三戒;然具足殺、盜、淫、妄四根本,通於身口意三業,于三毒根本煩惱,明文遮止,斷菩薩大戒“四他勝處法”之意業種。終生持受,可“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為菩薩戒之門徑,比丘戒之根本,居士戒之極至。

 

佛法自大乘之初,即將十善與菩薩律儀緊密結合。《大品般若》中,關於戒度的解釋,說明要在善取空中行十善道。“雲何名屍羅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屍羅波羅蜜。”又在“莊嚴品”中明示:應以十善道教化眾生。支謙《大明度經》雲:“又不退轉大士持戒,身自不殺,教人不殺;身自不盜,教人不盜;身自不淫,教人不淫;身自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嫉妒、恚、癡,是十戒皆自持。複教彼守行,夢中自護十戒,面見如是。”

 

菩薩三聚淨戒,以十善為總相,別相則有無量。故以十善戒,作為七眾別解脫戒之代表。七眾弟子,無論在家出家、聲聞菩薩,乃至人非人等,皆得持修此十善戒法。或可邁向聲聞、獨覺之道,而解脫生死輪回;或可回向菩提,通行菩薩大乘之道,直至成佛。此十善戒實為世出世間,五乘共宗之法。經雲:“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雲:“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此十善戒,與彌勒菩薩結緣甚深。故彌勒弟子、慈宗行人,皆應受持十善,以成熟值佛聞法之因。

 

弘一大師引《歸敬儀》雲:“受十善法者,謂身三口四意三善行,此之十業戒善之宗,今多依相,罕有受者。今謂不然!先須願祈:不造眾惡,依願起行,有可承准。若不預作,輒然起善,內無軌轄,後遇罪緣,便造不止,由先無願,故造眾惡,大聖知機,故今受善。”

 

十善戒法,當與八關齋戒同受。據《受十善戒經》所示:“若受十善不持八戒終不成就。若毀八戒十善俱滅。”故於正受十戒之後,須加受一日夜八關齋戒。使在家弟子,暫受出家之學處。一日一夜遠離塵囂,精進道業。今此受戒羯磨,依據《受十善戒經》,參考八關齋戒、菩薩大戒之受戒儀,糅集精編而出。以提供道場共修、個人受持之用。或於殊勝日,或于功德月中,日日受持;亦可發心長時,乃至終生受持。

 

本人水準有限,若有不合經意,望諸方大德指正。寥寥數語,權為贅序。

 

釋迦教下無事沙門 天佑 謹識


十善戒法受戒羯磨仪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云:“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若有礼敬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道心。”

《受十善戒经》云:“若能行十善,随顺正法教,生生常见佛,身意悉开解。永离诸苦缚,疾成无上道,若人持八戒,随律顺毗尼,如诸佛正法,受持不毁犯。当知身与意,俱时得解脱,此名涅槃路,诸佛之所行。”

准经所明,欲得如是广大善利,当行十善。故今会合制仪,授受十善,遵行有据。

  

  敷座结坛第一

  

  (受戒之日。先于佛殿。布置齐整。正中敷一高座。候请戒师。时至鸣楗椎。引礼令受戒者。各各身着齐整。将诣殿内。分班而立。向上三拜。)

  

引礼白云 诸佛子。今为汝等严净道场。敷设法座。秉受十善戒法。汝等先当随我诵咒结坛。次方入室请师。

 

  (引礼白已。于正中向座。合掌问讯已。转身顺右举大悲咒。彼戒子等一齐朗诵。各各依次贯珠随后而行。旋绕三匝。诵咒毕。引礼先归本位。随者亦各照班次立定。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 三声

  

  请师入坛第二

  

  (结坛既毕。欲往请师。若众多。应以十众往请。若人少。即可同往。引礼先行,众求戒者一一次第随后。俱诣方丈。先应通知侍者。师出室就座。如常列班。作礼三拜。)

  

引礼云 诸佛子等。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拜已) 长跪 合掌。

 

引礼云 夫十善戒法。众善先导。不遇明师,难闻净法。今为汝等恭请(  )堂上(  )法师。为汝等作十戒法师。汝等端秉一心,随我申请。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 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引礼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于大德所。乞受十善法戒。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三请。三叩首。)

  

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今可尔临坛。遵依经律。为秉宣授受。 

 

引礼云 诸佛子等。一齐起立。闻磬声顶礼三拜。(拜已) 分班。

  

(待众起立已定。戒师起座合掌。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大众齐称佛号。坛中大擂法鼓。引礼导持庄严前行。次受戒者。引礼鸣引磬。戒师在末。二侍者。一捧钵一持锡杖相随。进坛。受戒者如常班次对列。其鸣磬引礼至法座前。法师居中。拈香三拜。钵杖随立其后。)

  

维那举赞云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三拜竟。戒师升座。钵杖侍在师后。)

  

引礼云 诸佛子。闻磬声顶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开示十善第三

  

戒师抚尺云    夫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若不依僧,安能闻法?苟非佛法,无以出尘。佛出世间,如杲日丽天,群昏灼破;似皓月当空,万有清凉。诸佛诚为反邪归正之导师,与乐拔苦之慈父!良以一切智,穷彻因果,若性若相,靡不实知。两足尊,圆满福慧,若折若摄,无非利物。自佛始证无上菩提,初游波罗奈国,耶输伽父,信受三皈。教源肇起於西天,法水漫流于东土。直至于今。四生九有,咸沾恩泽。又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本,超凡入圣之种子。才登戒品,便绝轮回。受持不昧于初心,始终无犯;慈护谨防于微念,止作双持。跻登道果,克证法身。吾佛世尊开方便门,戒例多品。初唱三皈,次申五戒。乃依五戒,增入八戒、十善。因托十善,三聚重宣。良由修道阶次,皆由浅以至深,从微而及显。究竟归元,本无二三。善男子!汝今欲求禀受十善法戒,应先了知名德、性相、体用之义。庶几心境相应,授受如律。若不知者,虽已侥幸,但获少益。是故我今先为汝语。

十善戒者,身三口四意三之中,所行十种善行也。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见。善即顺理。行此十法,皆顺理故。戒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善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

  戒杀生。得成十种离恼法。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犯杀生。得成十种恼法。一于诸众生普施有畏。二常于众生。起大害心。三难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有病。五寿命短促。六恒为非人之所恼害。七常有恶梦。寝觉不乐。八难除怨结众恐不解。九有恶道怖。十命终恶趣。

 

  戒偷盗。得成十种可保信法。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犯偷盗。得成十种不可保信法。一资财纵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皆能散灭。二多人不爱念。三人能欺负。四十方毁谤。五常忧损害。六恶名流布。七处众有畏。八财命色力不安乐。辩才不足有缺。九不怀施意。十命终恶趣。

 

  戒邪淫。得四种智人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

  犯邪淫。得四种智人不赞法。一诸根不调顺。二不离喧掉。三世所厌恶。四妻常能侵。

 

  戒妄语。得八种人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舌根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服。三发言诚证。人天敬重。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乃殊胜。无能制伏。

  犯妄语。得八种人天不赞法。一口常不净。舌根臭秽薰蒸。二为诸世间之所不服。三发言不诚证。人天不敬重。四常以恶语。恼害众生。五得劣意业。三业不净。六言常误失。心常忧愁。七发言轻浮。人天不奉行。八智慧乃下劣。人能制伏。

 

  戒两舌。得五种不可怀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境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犯两舌。得五种可坏法。一得能坏身。有能害故。二得能坏眷属。有能破故。三得能坏信。违本业故。四得能坏法行。所修不坚固故。五得能坏善知识。常诳惑故。

 

  戒恶口。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

  犯恶口。不成就八种净业。一言常乖度。二言不利益。三言不契理。四言词粗犷。五言难承领。六言不信用。七言多可讥。八言尽不乐。

 

  戒绮语。得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犯绮语。不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诃。二定难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难最胜。定有虚妄。

 

  戒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三福德自在。随欲物备。四王位自在。珍奇皆奉。五所获胜物。过本所求。

  犯贪欲。不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不净。诸根不足。二财物不自在。一切怨贼能夺。三福德不自在。随欲难物备。四王位不自在。珍奇难皆奉。五所获劣物。非本所求。

 

  戒瞋恚。得八种喜悦心法。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犯瞋恚。不得八种喜悦心法。一有损恼心。二有瞋恚心。三有诤讼心。四粗犷謟曲心。五得凡害心。六不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不端严。众共不敬。八以粗犷故。速生恶趣。

 

  戒邪痴见。得成就十功德法。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

  犯邪痴见。不成就十功德法。一失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不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作恶。三惟归依外道余天等。四曲心邪见。难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恶趣。不更善道。六无量邪慧。转转增胜。七永离正道行于非道。八常起身见。舍诸善业。九住有碍见。十常堕诸难。

 

  上品十恶

  若念念之间。计着我人。专为名利。益己损他。不思反复。身口意业。纯随妄习。不信三宝。毁诸事戒。错误因果。杀害所尊。是名地狱业道。

  中品十恶

  若念念之间。计着我人。专恣情欲。不知惭愧。盲无所晓。痴暗昏愚。多诸怨结。是名畜生业道。

  下品十恶

  若念念之间。计着我人。悭贪嫉妒。不知植福。但积罪根。是名饿鬼业道。

 

  下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存謟诳心。无质直意。外施仁义。内计我人。种种所作。情存胜负。是名修罗业道。

  中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畏我堕苦。节制五欲。秉心归戒。希求后有。是名人趣业道。

  有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愿我未来。恒受胜乐。广作众福。制止诸罪。乃至摄散入禅。诃色入空。是名天趣业道。

 

  无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观察三界苦空无常无我。依四念处。深信缘起。永断希求后有之心。唯志寂灭无为之乐。是名声闻业道。

  亦漏无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缘于苦集二谛而起大悲。缘于道灭二谛而起大慈。深观我法二空。愍物昏迷。种种方便令其觉悟。遍十方界。无有分剂。尽未来时。无有疲厌。不求恩报。不图名称。不冀他知。不见能所。是名菩萨业道。

  非漏非无漏上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观于诸法实相。即权而实。理事平等。即实而权。千如差别。寂而常用。万行云兴。用而常寂。一际无际。不作一想。不作一切想。而能了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身遍十方。而无合散。智入三世。而无往来。是名佛界业道。

 

斯乃十善戒法之名德性相也。体用者,体谓戒之当体,依本具理体而发;用谓行持力用,依所发戒体而行。然十善以三皈为体。其正秉受三皈之时,当起殷重慈护大悲心,遍缘一切情与非情境。境从心现,心外无境。此境非有表色,即是一切尘境之体,亦即得戒之因。若未缘想领受已前,与已无系。发心缘想之后,恒依自心。而戒法为能依,心是所依。心法不一不异。名曰戒体。得是体已,任运止恶,任运修善,名曰力用。汝今既详闻了解,果能依教奉行否?(戒子答:能依教奉行)

 

请圣临坛第四

  

戒师抚尺云 汝诸佛子。既能依教奉行。能学十善戒法。理合从闻生解,由解受持。汝等端秉虔诚。至心奉请三宝万灵,而为证护。各各合掌。端秉一心。五体投地。随我伸请诸佛菩萨。各称自己法名 (称已)。

 

(师起座拈香。入观作梵举请。大众同音一齐唱和。其受戒者,每一请毕,作礼一拜。)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戒。(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人法名)一心奉请: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谨运一心,皈命顶礼。(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人法名)一心奉请: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法花林大妙相。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戒。(三请,每请一叩首,末遍叩首后起立)

香花迎,香花请。(各人法名)一心奉请: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土地,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诋。惟愿不违本誓,监坛护戒。(三请,每请一问讯)

 

(法师复坐。受戒者长跪合掌。)

 

忏悔往罪第五

 

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等。上来迎请三宝,证明受戒。此时三宝慈光,照其座筵,靡不彻见。又恐汝等从无始来,罪业深重,障闭本心,污染身器,不堪容纳清净妙戒。今者应对三宝前,恳祷忏悔,洗涤愆尤。然后乃可授受。忏悔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各称法名)随我言词,至心忏悔:

我弟子(某甲)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破三宝,作一阐提。

  谤佛经典,断学般若,杀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三障蠲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时紧用此)

 

示三皈法第六

 

戒师抚尺云 适间为汝忏悔无始往愆,身心无染,道器纯洁。我今为汝秉宣三皈,正是纳体之时。汝当对三宝前,发广大慈悲、无损害心,遍缘一切情与非情境。而于境上誓断恶修善,利济众生。汝果能发此上品心,今所受者,是如来上品十善法戒。各称自己法名。(称已)。随我语言,至心领受。一齐合掌。

 

(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我弟子(某甲)尽形寿自归依佛,尽形寿自归依法,尽形寿自归依僧 (三说三拜)。

 

戒师抚尺云 上来三皈,正是纳体於心。更加三结,得法圆满,谓之三番羯磨。汝当至心,随我语道。

 

(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我弟子(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结三拜)

 

戒师抚尺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汝能持否?(答:能持)

 

 

审问遮障第七

        

戒师抚尺云:汝等忏悔往业、受三皈竟,我依《受十善戒经》,先问诸遮障已,方可为汝受戒。其中有无,不可覆藏,一一实答。称自己名。(各称自己法名)

汝今身心无过患耶?身过患者。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诽谤断善。逆佛正法否?(若无,当答无;若有,当答有)

(若有则遣出众,不堪更为受戒。别行警策。若无,则继续问遮。)

汝心中念欲作五逆谤正法否?汝曾偷盗佛物法物贤圣僧物现在僧物招提僧物否?于母姊妹比丘尼边作不净否?(若无,当答无;若有,当答有)

(若有则遣出众,不堪更为受戒。别行警策。)

 

  正授十戒第八

 

(戒子复请 长跪合掌) 大德忆念。弟子众等。今欲受十善业戒。十不善业皆已忏悔。唯愿大德。慈愍故听为受持。(三白)

 

戒师抚尺云 受三皈竟,汝等已得戒体。审问遮障,汝今身心清净再为宣说十善戒相,以便护持。各称自己法名。(称已)汝今应当一心数息系念在前。过去七佛。现在释迦牟尼尊佛。及弥勒等未来诸佛。(戒子作观念佛)

 

戒师抚尺云 七佛僧听。释迦牟尼诸佛僧听。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贤圣僧听。此诸戒子。身口意净堪为法器。今欲乞受十善心戒及八戒法。(三白)。

 

戒师抚尺云 我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如是三说)

我弟子(某甲)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如是三说)

 

戒师抚尺云 某甲忆念坚持汝身。持身如佛。持身如法。持身如僧。身三业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如是身三汝当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终身。汝今欲作少分善否?多分善否?满分善否?

  第一。不杀生,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二。不偷盗,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三。不 邪淫淫欲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戒师抚尺云 我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如是三说)

我弟子(某甲)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如是三说)

 

戒师抚尺云 某甲忆念坚持汝口。持口如佛。持口如法。持口如僧。口四业者。一不妄语。二不两舌。三不恶口。四不绮语。如是口四。汝当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终身。汝今欲作少分善否?多分善否?满分善否?

  第四。不妄语,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五。不两舌,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六。不恶口,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七、不绮语,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戒师抚尺云 我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如是三说)

我弟子(某甲)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如是三说)

 

戒师抚尺云 某甲忆念坚持汝心。持心如佛。持心如法。持心如僧。意三业者。一者贪欲。二者嗔恚。三者愚痴。如是意三汝当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终身。汝今欲作少分善否?多分善否?满分善否?

第八。不贪欲,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九。不嗔恚,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十。不邪见,是十善戒。汝尽一 形日 寿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一不杀生,乃至第十不邪见。汝于中一一戒,真能持否?答:能持。

 

 

戒师抚尺云 准经所明。若受十善不持八戒终不成就。若毁八戒十善俱灭。汝等弟子。从今清旦至明清旦。应当至心坚持八戒。

 

(戒子申请 长跪合掌)弟子众等。从今清旦至明清旦。大德忆念。大德当为我作和上。(三白)

 

戒师抚尺云 归依于佛持心如佛。归依于法持心如法。归依于僧持心如僧。(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如是三说)

我弟子(某甲)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戒师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如是三说)

 

(戒子申请 长跪合掌)大德忆念。从今清旦至明清旦欲受八戒。唯愿大德慈愍听许。(三白)

 

戒师抚尺云 汝能受持八戒斋否?(答:能持)汝当持心。心如诸佛及阿罗汉。汝从前际至于今际于其中间。若身口意犯舍堕法否?如此之罪乃至根本最大重罪。今于三世诸佛阿罗汉前和上僧前。至诚发露五体投地忏悔诸罪。是名行布萨法。既布萨已名清净住。堪为法器。

次当受持如来八戒。汝能持否?(三问,三答:能持)

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著香熏衣。八者不过中食。应如是受持。

 

第一。不杀,是八戒斋。汝一日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二。不盗,是八戒斋。汝一日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三。不淫,是八戒斋。汝一日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四。不妄语,是八戒斋。汝一日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五。不饮酒,是八戒斋。汝一日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六。不坐高广大床,是八戒斋。汝一日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七。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著香熏衣。是八戒斋。汝一日夜能持否?答:能持。

第八。不过中食,是八戒斋。汝一日夜能持否?答:能持。

 

示发大愿第九

 

戒师抚尺云 持此受戒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等谛听。经云:设有善男子,善女人,不发愿而持戒者,得少许福田。此谓行愿相资,方成妙用。若修福业而无愿者,譬若五彩巧绘,文锦虽佳,不以胶和,终不堪久。亦如陶家瓦器,坯质已就,不经火煅,终不堪用。汝等既已禀受三皈八戒十善,心有所皈,身有所依。当起妙用,发大誓愿。所言妙用大愿者,应观苦、集、灭、道四谛,而发四弘誓愿:一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度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迷真逐妄,不思出离。是故汝今发愿,饶益众生。二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解集谛,十使、见思、五住等惑,缠缚不脱,随业报生。是故汝今发愿,断尽烦恼。三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安道谛。戒定般若,十二部经。无熏闻思,不知修学。是故汝今发愿,勤学法门。四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得灭谛。迷觉体者,不信佛心;悟觉体者,分证未圆。是故汝今发愿,必成佛道。汝今既知观境发愿,当以慧照现前。随我语言,至心合掌。恭对三宝,发弘誓愿。(如下发愿,戒师说一句,戒子复一句。四句毕,一叩首。共三遍。)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三说三拜)

 

戒师抚尺云 汝等已发四弘总愿,次发别愿。(戒师说一句,戒子复一句。句毕,一叩首。共三遍。)

 

我弟子(某甲)至心发愿。愿此八戒十善功德,不堕三途八难。惠施法界众生。发菩提心,生兜率天,赴弥勒国。见佛闻法。悟无生忍,位证不退。龙华三会,永断轮回。(三说三拜)

 

 

  结赞回向第十

  

戒师抚尺云 汝今已发菩提大愿,智为先导。但坚信行,有愿必从。汝虽身同凡夫,心是菩萨。所获功德,不可思议。经云:若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虽多,不如有人以纯净心,皈依三宝受持八戒十善所得功德。汝今当生大欢喜,生希有想。愈增深信,愈坚弘愿。出烦恼渊,至菩提岸。即今所受三皈八戒十善,以为出世正因。汝今受持,已得如是功德,应当珍敬守护。所言护者,如人护双目,如王护独子。如渡护浮囊,如敌护城郭。佛法戒海虽然广大,普摄一切众生,唯不摄破戒之人。犹若死尸,海水不容。汝切不可负!宜当遵调御师之制言。汝能依教奉行否?(答:能依教奉行。)

  

  (如是结赞毕。鸣尺一下。戒师起座合掌回向云。)

  

戒师抚尺云  以此受戒功德上报四恩。下济诸苦。法界众生。同圆种智。与会佛子。共证菩提。海众齐音。念佛回向。(大众同声念佛。)

 

(戒师下座。礼佛三拜。维那举回向偈,众和之。)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弥勒尊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引礼呼 诸佛子等礼谢和尚三拜。

戒师云 一拜

 

(送戒师归方丈。谢诸引礼。一一如常。)

 

十善戒法受戒羯磨仪

  

 

Q:十善戒,是佛陀时代就有的戒律吗?

 

十善戒,出自《十善业道经》。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永离十恶而修行十善者,有无量功德。又于《受十善戒经》中(佛陀于舍卫国祇陀林须达长者美称夫人精舍中,对舍利弗),揭示灭除十恶,持守十善戒之要理;举出纳受十善戒之作法。详述十恶之报相。有经为凭,故为佛陀亲教,无可置疑。另外,在许多大乘经典中亦多有提及: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云:“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

 

《大品般若》中,关于戒度的解释,说明要在善取空中行十善道。“云何名尸罗波罗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尸罗波罗蜜。”又在庄严品中明示:应以十善道教化众生。

 

《大明度经》云:“又不退转大士持戒,身自不杀,教人不杀;身自不盗,教人不盗;身自不淫,教人不淫;身自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妒、恚、痴,是十戒皆自持。复教彼守行,梦中自护十戒,面见如是。”

 

《华严经》关于清净戒的说明为:“何等为清净戒?此菩萨舍离杀、盗、邪淫、妄语、恶口、粗言、两舌、杂语、贪、恚、邪见,具持十善。”

 

 

Q:十善戒,是声闻戒还是大乘戒?

 

首先要区别十善戒,与沙弥十戒的区别。十善戒通大小二乘、为七众所同受。而沙弥十戒却仅为沙弥所受。十善戒地位特殊,非但具足杀、盗、淫、妄四根本,并且通于身口意三业,于三毒根本烦恼,明文遮止,断菩萨大戒“四他胜处法”之意业种。终生持受,可“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既为菩萨戒之基础、又为比丘戒之根本、居士戒之极至。所以此戒作为七众别解脱戒之代表。七众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声闻菩萨,乃至人非人等,皆得持修此十善戒法。或可迈向声闻、独觉之道,而解脱生死轮回;或可回向菩提,通行菩萨大乘之道,直至成佛。此十善戒实为世出世间,五乘共宗之法。

 

 

Q:十善业道,是经 还是戒?需要用羯磨仪式来受吗?

 

菩萨律仪,原无完整戒本,散见于大乘经论之中。后经弥勒菩萨糅集编撰成文,始有定本。此戒通于大小二乘,出自《十善业道经》,又为律部《受十善戒经》所摄。佛陀亲教,明文仪轨。故应以羯磨仪式,完成受戒。

        

弘一大师关于此戒,亦有抉择。他引《归敬仪》云:“受十善法者,谓身三口四意三善行,此之十业戒善之宗,今多依相,罕有受者。今谓不然!先须愿祈:不造众恶,依愿起行,有可承准。若不预作,辄然起善,内无轨辖,后遇罪缘,便造不止,由先无愿,故造众恶,大圣知机,故今受善。”

 

 

Q:为什么十善戒受完,还要受八关斋戒?两戒是否同受同得?

 

十善戒法,当与八关斋戒同受。据《受十善戒经》所示:“若受十善不持八戒终不成就。若毁八戒十善俱灭。”故于正受十戒之后,须加受一日夜八关斋戒。所以增补八戒,只是十善法受戒仪式的要求。所以两戒同受同得,而非同等并受。

 

若受持十善戒,仅一日或者七日。则过了时限即舍此戒。若更发心,须重受十戒,包括一日夜八关斋戒。若发心终身受持十善戒,须完成一次羯磨,得戒,日后不必再受。然而为了戒品增上,可以视因缘,多次领受一日夜八关斋戒,则直接用受八戒之仪轨,不必用此十善戒羯磨仪。

 

 

Q:十善戒中不邪淫,八关斋戒为不淫,在家居士,以何为准?

 

十善戒要求不邪淫。八戒要求不淫。在家居士受持十善,在仪式中同受八戒,故于一日夜内以八戒不淫为准。一日夜后,以十善不邪淫为准。

 

 

Q:以前有受过五戒,还需要重复受吗?

 

五戒、十善戒,于杀盗淫妄四戒名相相同。然而,十善戒法,戒相有异,范围亦愈广大。故不重复,当重受。

 

 

Q:八关斋戒以一日夜为限,十善戒的时限是一日夜?还是终身持?

 

依经所明,受持十善戒,可一日夜受,可七日夜受,可长期乃至终身受持。八关斋戒的时限为一日夜。以次日天明,能见掌纹为限。十善戒若持一日夜,亦同时限。

 

 

Q:如果仅一人受戒,也用这个羯磨仪吗?

 

         此羯磨仪,参考八关斋戒、菩萨大戒之受戒仪,糅集精编而成,尤其正受部分,完全按照《受十善戒经》原文引用。若人少,哪怕一师仅为一人受戒,亦同此仪。戒子所陈之语,事先熟读、背诵;引礼助教之职,可由师代替,二人问答作仪,同样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