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解惑錄
問題:妙喜淨土是不是以稱念佛號為往生佛國的主要行法?

《阿閦佛國經》稱這個法門為「阿閦佛徳號法經」;《不動如來會》稱這法門為「不動如來功德法門」。如此,是不是都在強調這個法門主要是稱念阿閦佛(不動如來)名號,以作為往生佛國的主要行法?

 


回覆:結論先擺前面:是的。兩部經名本身就在宣示——此法門以阿閦佛(不動如來)名號為「往生的正行與勝因」。

接著把你剛剛已經建立的邏輯,收束成可操作的四點:

1. 名稱即宣示重心
「阿閦佛德號法經」=以佛之德號為法;
「不動如來功德法門」=依不動如來功德而入,其中最直捷、最被強調的把手就是受持名號/持誦此經。這不是裝飾性命名,而是指明「名號即法」。

2. 信願行的中樞=名號
你已說得準:信佛言真實、願往生妙喜、行即依願稱名與持誦。經中相關段落在同一脈絡裡呈現「聞名—受持—願生—臨終攝受」,說明名號是整個修軸;而「專發是意①」則確保願心不雜不退。

3. 「勝因—助緣」的分工
• 勝因(正因):稱念名號/受持《德號法經》,這是直接導生妙喜的因。
• 助緣(增上緣):戒善、供養、持陀羅尼等,是讓這個勝因更穩、更不退的加分項;經文在提到讀誦與專發願時,並未同段設為必備門檻。所以不需額外「複雜行法」才叫合格。

4. 臨終攝受=決定因
「臨壽終時,如來念其人」這一筆,就是把前述信願行「鎖定不轉」的決定因。它說明名號行與專願,會在關鍵一刻被佛力攝受而成就往生。

總結一句:兩部經都在強調「以稱念阿閦佛(不動如來)名號為往生的核心行門」。只要「真信—真願—真實受持名號(讀誦《德號法經》亦同)」三資糧具足,即合於經旨;其他戒善與諸功德是助緣,非把門的硬性前置條件。

【註釋】

①專發是意:
— 出處經文|《阿閦佛國經》:「若有菩薩摩訶薩專發是意向阿閦佛,若使不行者,如是為欺,專發是意便得生阿閦佛剎。」

— 「專發是意」逐字義
• 專:專一不雜、心不旁馳。
• 發:發起立願、啟動志向。
• 是:此、這個——所指就是「往生阿閦佛剎」之願心與方向。
• 意:心意、志意——決定性的心志。

— 綜合義

「專發是意」就是:以不雜不退的一心,發起並確立『往生妙喜世界』的決定願心。前句「若使不行者,如是為欺」是說:口稱發願而心志不專、不實行,即是自欺;若能真實「專發是意」,便可得生阿閦佛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