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宗經釋
《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講記──菩薩大願與妙樂佛土(妙喜持明)


      【經文】
善男子,爾時寶海梵志,復白第九王子蜜蘇言,乃至發心亦復如是。爾時,王子前白佛言:世尊,我行菩薩道時,願十方1如恆河沙2等世界,所有現在諸佛為我作證,今於佛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3菩提心。世尊,願我行菩薩道4時,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生悔心;乃至成佛,常住一心無有退轉,如說而行,如行而說,乃至無有一人來惱我心,更不求於聲聞、緣覺5,不起淫慾惡想之心。其心不與睡眠、憍慢、疑悔等共,亦復不生貪、婬、殺、盜、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嫉妒、慢法、欺誑之心。我修菩薩道,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間不生如是等法,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時,步步心心數法常念諸佛,得見諸佛、諮受妙法、供養眾僧;於諸生處常願出家,當出家時即得成就糞掃三衣6,常在樹下獨坐思惟,住阿蘭若7常行乞食,不求利養行於知足,常講說法,成就無量無障礙辯,不犯大罪;不以我相為女人說法,若說法時恆以空相8;其心常念空無之法,拱手端坐亦不露齒。若有學習大乘之人,而於其所起世尊想恭敬供養,所聞法處亦起佛想。於諸沙門9、婆羅門中,故生恭敬、供養尊重。除佛世尊,於諸眾中不生分別此是福田、此非福田10而行佈施。願我不於法施11人所生嫉妒心。若有眾生應被刑戮,願我捨命以救護之。若有眾生犯於諸罪,願我以力、言說、錢財而拔濟之令得解脫。若有在家、出家之人有諸罪過,願不發露顯現於人。於諸利養、名譽等中而常遠離,如避火坑、刀劍、毒樹。世尊,若我此願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悉得成就,如今佛前之所願者,令我兩手自然而有千輻天輪12,所得光明如火猛焰13

      【註解】

  1. 十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表示無量無邊的世界。
  2. 恆河沙:恒河沙數,比喻極多無量。
  3.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 Anuttarā-samyak-sabodhi,意為「無上正等正覺」,佛果的最高境界。
  4. 菩薩道: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行的道路,以六度萬行為核心。
  5. 聲聞、緣覺:小乘二乘行者,依聞佛聲或自行觀緣而悟道。
  6. 糞掃三衣:僧人以棄置布帛縫製的三衣,表清貧知足。
  7. 阿蘭若:遠離塵俗的寂靜處,古譯「阿練若」,修行者閉關禪修之所。
  8. 空相:一切法畢竟空無自性之相,說法時觀空以斷執。
  9. 沙門、婆羅門:印度出家修道者與祭司階級之通稱。
  10. 福田:可生長福報之處,布施供養的對象。
  11. 法施:以佛法教導眾生,勝於財施。
  12. 千輻天輪:佛及大菩薩身相瑞應之一,手心顯現千輻法輪。
  13. 光明如火猛焰:修行功德圓滿時,身相放光如烈焰,示現威德。

    【語譯】

當時,寶海梵志再次對第九王子蜜蘇說話;蜜蘇王子亦如前發起廣大菩提心。王子隨即在佛前稟白道:「世尊,我行菩薩道之時,願十方無量世界中一切現存諸佛為我作證,現在就於佛前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從發心到成佛之間,我決不生退悔,恒持一心,言行一致,無人能擾亂我心;更不希求聲聞、緣覺的小果,也不起男女欲愛等惡念。我的心與睡眠、驕慢、疑悔等不相應,亦不生貪婪、淫欲、殺生、偷盜、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嗔恨、邪見、嫉妒、高慢、欺誑等諸惡。

我願修菩薩行直至成就佛果,期間絕不生起上述諸惡法。行走、起念之間,念念憶佛,得以親見諸佛、聽聞妙法、供養僧眾。無論投生何處,我都願即刻出家,獲得糞掃衣,常坐樹下獨自思惟,安住寂靜林中,以乞食為生,不求利養,知足少欲。常為眾生說法,具足無量辯才而無障礙,不犯重罪。

我不以自身形相為女人說法;若說法,常依空性而演。心中恆念諸法空無,自守端正,不現齒笑。對於學大乘者,心生尊敬,如面佛陀;凡聽聞佛法之處,亦觀作佛境。對一切沙門、婆羅門皆起恭敬供養之心。除佛世尊外,在任何大眾中我不分福田優劣而施,以平等心行布施,並誓不對法施者生嫉妒。

若眾生遭受刑罰,我願捨身救護;若眾生犯諸罪,我願以力量、言語或財物援助,使其解脫。若在家或出家人有過失,我誓不公開揭露。對於財利名譽等,我將遠避不親,如同避火坑、刀劍、毒樹。

世尊,若我以上諸願直到成佛皆能圓滿,今請於佛前示現驗證:願我雙手自然顯出千輻法輪,放出如烈火般的光明。」

      【經文】
善男子,是時王子說是語已,其兩手中即尋各有一千輻輪如說而得。世尊,若我所願成就逮得己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我今遣此千輻天輪1,至於無佛五濁世界2。是輪當作如是大聲徧滿佛土,如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3作大音聲徧滿世界,其輪音聲亦復如是,所謂菩薩受記4音聲、不失專念智慧5之聲、修學空法6諸佛所有法藏7之聲。若有眾生在在處處聞是法聲,即時得斷貪慾、瞋恚、愚癡、憍慢、慳吝、嫉妒8,而得寂靜思惟諸佛甚深智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9心。

      【註解】

  1. 千輻天輪:大菩薩身上示現的瑞相,手中出現千幅齒輪狀法輪,象徵轉大法輪、攝化無量。
  2. 無佛五濁世界: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熾盛而無佛出世的劣惡世間。
  3. 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佛典中二大龍王,常以振動天地的大音聲護法說法。
  4. 菩薩受記:佛為菩薩授記未來必成佛的預言,確證其成就。
  5. 專念智慧:一心不散的正念與觀照智慧;此處稱「不失專念智慧之聲」,讚揚定慧相應之功德。
  6. 空法:一切法無自性、因緣所生、畢竟空寂的核心教義。
  7. 法藏:諸佛所證所說的無盡妙法,猶如寶藏。
  8. 五毒(文中列舉貪慾、瞋恚、愚癡等)與七惡(另加憍慢、慳吝、嫉妒)︰惑業之根本障礙。
  9.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最高佛果。

    【語譯】

      善男子!王子發願言畢,雙手立即各自湧現出千輻法輪,正如他先前所求那般靈驗。接着他又啟白佛陀:「世尊,若我將來諸願圓滿,獲得自利,終成無上正等正覺,願以此千輻天輪飛往一切沒有佛出世、五濁惡盛的世界。願此輪發出宏大聲響,充滿諸佛國土,如難陀、優波難陀二龍王震動天地般的巨響;其聲將宣揚:
      ‧佛為菩薩授記之音,
      ‧持續不失正念與智慧之音,
      ‧修學諸佛空性法藏之音。

      若有眾生在任何地方聽到這殊勝法聲,當下便能斷除貪愛、瞋怒、愚痴,以及憍慢、吝嗇、嫉妒諸毒,心地寂然,得以觀照諸佛深妙智慧,並由此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經文】

善男子,爾時王子即遣二輪1,譬如諸佛神足捷疾2,其輪去疾亦復如是,遍至十方無佛惡世3,為諸眾生出諸菩薩受記音聲4、不失專念智慧之5聲、修學空法諸佛所有法藏6之聲。在在處處諸眾生等聞是法音,即便得斷貪慾、瞋恚、愚癡、憍慢、慳吝、嫉妒7,而得寂靜思惟諸佛甚深智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輪須臾8還來在此王子前住。

      【註解】

  1. 二輪:即前段從王子雙手湧現的「千輻天輪」;此處遣出兩輪象徵轉大法輪、普度十方。
  2. 諸佛神足捷疾:佛陀神通之一,「神足」能瞬息千里;此輪飛行之速比喻等同佛力。
  3. 無佛惡世:五濁熾盛而當劫無佛出世的世界,眾生學道因緣微薄。
  4. 菩薩受記音聲:宣示「某菩薩必當成佛」的授記之音,使眾生生信增願。
  5. 專念智慧:一心不亂之正念與照見諸法之智慧相應。
  6. 空法‧法藏:「空法」指一切法無自性;「法藏」喻諸佛圓滿功德與教法寶藏。
  7. 貪瞋癡等:三毒及其餘煩惱(憍慢、慳吝、嫉妒)是障道之根本。
  8. 須臾:極短時間;表示法輪迅速往返,不離菩薩本位。

    【語譯】

善男子!當時王子立即放出那兩只千輻法輪。法輪的速度就像佛陀神通的迅捷一樣,頃刻間飛往十方所有無佛、穢濁的世界。它們於一切處所發出莊嚴法音:
‧宣告菩薩們必將成佛的授記之聲;
‧勉勵眾生保持專注正念與智慧之聲;
‧闡揚諸佛空性法藏之聲。

      凡是眾生聽到這法音,立即斷除貪愛、瞋怒、愚癡以及驕慢、吝嗇、嫉妒等煩惱,心境寂靜,得以觀照諸佛深奧智慧,從而發起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心。法輪完成度化之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又回到王子面前停住。

      【經文】
善男子,爾時寶藏如來1讚王子言:善哉2!善哉!善男子,汝行菩薩道所發善願無上最妙,遣此天輪至於無佛五濁之世3,令無量無邊阿僧祇4億百千眾生安止住於無穢濁心5,心無惱害,勸化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今改汝名為阿閦6,於未來世當為世尊7。汝今當於佛前,如心所喜願取種種莊嚴佛土8

      【註解】

  1. 寶藏如來:此會說法的佛名,「寶藏」表法界功德無盡,如珍寶之藏。
  2. 善哉:梵語 sādhu 的譯詞,讚歎之語,意為「好得很」。
  3. 五濁之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種染污充滿的世界。
  4. 阿僧祇:梵語 asakhyeya,極大數量,譯作「無量數」。
  5. 無穢濁心:遠離貪瞋癡等染污的清淨心。
  6. 阿閦:梵語 Akobhya,意譯「不動」。此處佛為王子改名,預示其成佛號。
  7. 世尊:佛陀十號之一,意為「世間所尊」。
  8. 莊嚴佛土:以福德智慧成就清淨莊嚴的佛國土。

    【語譯】

佛陀寶藏如來讚歎王子說:「好極了!你在菩薩道上所發的大願無與倫比。你放出天輪飛往那些沒有佛、五濁惡盛的世界,使無量無邊的眾生安住清淨心,遠離擾惱,並引導他們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因此,我現在為你改名為『阿閦』(不動者),預告你在未來世必將成佛,號稱世尊。現在,你可在佛前隨心所願,選擇種種妙寶莊嚴來成就自己的佛國土。」

      【經文】
爾時,阿閦白佛言:世尊,我今所願,如是種種莊嚴佛土:令我世界純金為地1,地平如掌,多有種種諸天妙寶遍滿其國,無有山陵、堆阜、土沙、礫石、荊蕀之屬。其地柔軟譬如天衣,行時足下蹈入四寸,舉足還復。無有地獄、畜生、餓鬼、不淨臭穢,純有諸天微妙上香及曼陀羅摩訶曼陀羅華2遍滿其國。所有眾生無有老病,各各自在,不相畏怖,常不惱他,命不中夭。臨捨命時心無悔恨,其心決定無有錯亂,繫念思惟諸佛如來。若命終已不墮惡道,不生無佛五濁惡世3,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得見佛、諮受妙法、供養眾僧。所有眾生薄婬怒癡,皆行十善4。世界無有種種工巧,無有犯罪及犯罪名,亦無天魔5諸留難事。眾生受形無有惡色,亦不分別尊卑高下。一切眾生深解無我及無我所6,聲聞、菩薩乃至夢中不失不淨。眾生常樂求法聽法,無有一人生於倒見7,亦無外道。眾生無有身心疲極,皆得五通8;無有飢渴諸苦惱事,隨所喜樂種種食飲,即有寶器自然在手,有種種食猶如欲界所有諸天;無有涕唾便利之患、痰癊污淚,亦無寒熱。常有柔軟香風觸身,此風香氣微妙具足,薰諸天人不須餘香,如是香風隨諸天人所求冷溫皆使滿足。又復有求優缽羅華9香風,又復有求優陀娑羅香風,有求沉水香10風,有求多伽羅香風,有求阿伽羅香風,有求種種香風,如所希望於發心時皆得成就,除五濁世。願我國土有七寶樓,其寶樓中敷七寶床11,茵蓐丹枕細滑柔軟猶如天衣,眾生處此寶樓床榻皆悉歡樂。其樓四邊有好池水,其水具足有八功德12,眾生隨意而取用之。其國多有金多羅樹13種種華果妙香,具足上妙寶衣、種種寶蓋、真珠、瓔珞而以莊嚴。諸眾生等隨意所喜妙寶衣服即於樹上自恣取著,華果香等亦復如是。

      【註解】

  1. 純金為地:佛土以黃金鋪地,象徵究竟莊嚴、功德圓滿。
  2. 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天界瑞花,摩訶為「大」;遍地開敷表法喜充滿。
  3. 無佛五濁惡世:無佛出世且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俱盛的汙劣世界。
  4. 十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不貪、不瞋、不癡。
  5. 天魔:欲界第六天魔王,擾亂修行者;此國無魔難。
  6. 無我及無我所:了知身心與其所屬皆無固定實體,破除我執。
  7. 倒見:顛倒錯見,如常見、斷見等邪見。
  8. 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加漏盡通則為六通。
  9. 優缽羅華:青蓮華;優陀娑羅華:白蓮華;皆為天界名花。
  10. 沉水香、多伽羅香、阿伽羅香:珍稀沉香與各種上妙名香。
  11. 七寶樓/七寶床:以金、銀、琉璃、頗梨、赤珠、車璩、瑪瑙等寶構成樓閣與臥具,示富饒莊嚴。
  12. 八功德水:澄淨、香潔、甘美、涼適、柔輕、潤澤、安和、飲已除患八種功德。
  13. 金多羅樹:梵語 kintāra,傳說天界奇樹,花果布妙香與衣飾供眾。

    【語譯】

阿閦菩薩在佛前發願說:

      「世尊,我願將來的佛國,以無量莊嚴成就:
地面全是黃金,平坦如掌,遍布天界珍寶,沒有山坡沙礫荊棘;土地柔軟如天衣,行走時足跡陷入四寸,抬腳即復原。國內絕無地獄、畜生、餓鬼與任何汙穢,唯有清淨妙香與遍地天花。

      眾生不老不病,各自安然,互不恐懼,也不惱害他人;壽終時心無悔恨,正念憶佛,決不錯亂。命終不墮惡道,更不再生於無佛五濁惡世,直至成佛之間,常得親見諸佛、聞法、供僧。

      此國眾生貪瞋癡極薄,皆修十善;國中沒有巧匠工業,沒有「犯罪」與其名相,也無天魔擾難。

      身心不會疲憊,人人具足五神通;無飢渴病苦,念所欲飲食即現,寶器自然在手,如欲界天眾。無涕唾糞秽,亦不受寒熱。長有柔和香風輕拂,香味隨意或涼或暖,皆令滿足。若有人希求青蓮、白蓮香風,或沉香、多伽羅、阿伽羅等諸香,當其發心之時便得實現,惟五濁世界以外。

      我國當建七寶樓閣,樓中鋪設七寶床,丹枕柔滑如天衣,眾生安坐其上皆大歡喜。樓四周清池盈滿八功德水,隨意取用。國中遍生金多羅樹,花果香氣並寶衣、寶蓋、瓔珞莊嚴;眾生隨意於樹上取衣飾花果香物,悉皆稱心。」

      【經文】
世尊,願我菩提之樹1純是七寶2,高千由旬3,樹莖周匝滿一由旬,枝葉縱廣滿千由旬,常有微風吹菩提樹。其樹則出六波羅蜜4、根、力、覺道5微妙之聲,若有眾生聞此妙聲,一切皆得離於欲心。所有女人成就一切諸妙功德,猶如兜術天6上天女,無有婦人諸不淨事、兩舌、慳吝、嫉妒覆心,不與男子漏心交通。若諸男子發淫慾心,至女人所以愛心視,須臾之間便離欲心,自生厭離即便還去,尋得清淨無垢三昧,以三昧力故於諸魔縛而得解脫,更不復生惡欲之心。如是女人,若見男子有愛慾心便得妊身,亦得離於淫慾之想。當妊身時若懷男女,身心無有諸苦惱事,常受快樂如忉利天7人身心所受上妙快樂。女人懷妊七日七夜,所受快樂亦復如是,亦如比丘入第二禪8。處胎男女不為一切不淨所污,滿足七日即便出生。當其生時受諸快樂有微妙音,女人產時亦無諸苦,如是母子俱共入水洗浴其身。是時女人得如是念,以念力故尋得離欲清淨三昧,以三昧9力故其心常定,於諸魔縛10而得解脫。若有眾生宿業成就,應無量世作女人身,以定力故得離女身,乃至涅槃11,一切女業永滅無餘更不復受。或有眾生宿業成就,於無量億劫應處胞胎受苦惱者,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聞我名字即生歡喜,生歡喜已尋便命終,處胎即生我之世界,尋於生已所受胎分12永盡無餘,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不受胎。或有眾生多善根者,尋便得來至我世界蓮華中生13。或有眾生少善根者,要當處胎或受女人而生我界,然後乃得永盡胎分。所有眾生一向純受微妙快樂。微風吹此金多羅樹14出微妙聲,所謂苦、空、無我、無常15等聲。聞是聲者皆得光明三昧,以三昧力故得諸空定16甚深三昧。世界無有淫慾相聲。

      【註解】

  1. 菩提樹:佛成道所依之樹,此處象徵智慧根本。
  2. 七寶:金、銀、琉璃、頗梨、赤珠、車磲、瑪瑙,表法界功德具足。
  3. 由旬:古印度長度單位,約 40–50 公里;千由旬極其高廣。
  4. 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度眾生之六行。
  5. 根、力、覺道:五根五力與七菩提分(七覺支),合為佛法修證綱要。
  6. 兜術天:第四禪欲界天,彌勒菩薩現住處;天女相最殊妙。
  7. 忉利天: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層;福樂殊勝。
  8. 第二禪:色界第二禪天,離尋離伺定生喜樂。
  9. 三昧:深定正受,心一境性。
  10. 魔縛:煩惱或外魔之束縛障礙。
  11. 涅槃:煩惱永盡、解脫究竟之境。
  12. 胎分:投胎受生之分段生死。
  13. 蓮華中生:於蓮花化生,象徵清淨無染。
  14. 金多羅樹:天界妙樹,樹風出法音。
  15. 苦、空、無我、無常:四法印,顯示諸行實相。
  16. 光明三昧/空定:以智慧光照破無明,安住於諸空深定。

    【語譯】

世尊!我還願於佛國中央建立一棵由七寶化成的菩提樹,高達千由旬,樹幹圍繞一由旬,枝葉橫展亦達千由旬。微風拂動時,樹中自發妙音,唱出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以及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修行法要。凡眾生聽見此聲,立即脫離情欲。

我國的女性,功德圓滿如兜率天女,沒有世間婦人的種種不淨與慳嫉惡心,也不與男子染慾。若男子生起情欲,才以愛目觀看,即刻自覺厭離,遠離欲念,得清淨三昧,於諸魔障束縛中自然解脫,再不起惡欲。若女子察覺男子動慾,即迅速受孕,但內心同時離淫慾想。懷胎期間,母子皆無痛苦,享樂如忉利天。懷胎僅七日七夜,其樂猶如比丘入第二禪;胎兒潔淨無染,七日即生。產時無痛,母子共入水中沐浴;母親即得離欲三昧,心常寂定,魔縛不加。

若眾生宿世業緣原應無量世轉女身,因定力故得永離女身;直至涅槃,女業永盡,不再受報。若眾生本應歷多劫在胎中受苦,只要聞我佛號生歡喜,即刻命終往生我國,從此永盡胎分,直到成佛再不受胎。多善根者直接於蓮花化生;善根少者或先赴胎、或投女人身後來生我界,最終亦永離胎苦。

我國眾生唯受微妙樂。微風撼動金多羅樹,發出「諸行苦、空、無我、無常」等法音;聞者即入光明三昧,進入種種空定、深奧三昧。整個世界絕無淫慾之聲,只有清淨法樂充滿。

 

【經文】
世尊,我坐菩提樹下,於一念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已,願我世界無有日月光明晝夜差別,除華開合。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以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2,以光明力故令諸眾生悉得天眼3,以天眼故得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在在處處諸佛世尊現在說法。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說於正法,令此音聲徧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聞者得念佛三昧4,眾生或有行住回轉,隨所方面常得見我。若於諸法有疑滯處,以見我故即得斷疑。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世界,在在處處所有眾生,若學聲聞、若學緣覺、若學大乘5,聞我名者,命終要來生我世界。若聲聞人聞我法者,得八解脫6阿羅漢果;學大乘人聞我法者,得深法忍陀羅尼門7及諸三昧,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無量聲聞以為眷屬,其數無邊無能數者,唯除諸佛。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所至方舉下足處,即有千葉金蓮華8生。其華微妙有大光明,我當遣至無佛之處稱讚我名。若有眾生於此華中得聞稱讚我名字者,尋生歡喜,種諸善根欲生我國,願命終時悉皆來生。我諸大眾出家之人,遠離諂曲、妒嫉、奸欺沙門之垢,尊重於法,於諸所須名稱利養心不貴重,常樂苦、空、無常、無我,常勤精進尊法依僧。若諸菩薩得不退者,皆悉令得就雨三昧9,以三昧力故為眾生說般若波羅蜜10,令離生死乃至成佛,於其中間所可說法不忘不失。世尊,我成佛已,壽命住世十千大劫11;般涅槃後,正法住世12滿一千劫。

【註解】

  1. 一念成佛:於剎那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顯示智德圓滿。
  2. 三千大千世界:一小世界為須彌山等四洲,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三重遞乘成一大千世界,示法界廣大。
  3. 天眼:六神通之一,能見遠近、過未之色法。
  4. 念佛三昧:心念專一繫於佛,得定慧相應之深定。
  5. 聲聞/緣覺/大乘:小乘二乘與大乘三種修學別趣。
  6. 八解脫:色界、無色界八種離染解脫門,阿羅漢所證具足。
  7. 法忍陀羅尼門:對深妙法生安忍不動,並得總持不忘失之力。
  8. 千葉金蓮華:象徵清淨莊嚴與法界光明,步步生蓮示轉法輪度生。
  9. 就雨三昧:經異本作「究竟雨三昧」,喻法雨普潤;此三昧能無礙演說般若。
  10. 般若波羅蜜:智慧到彼岸,引導眾生離生死苦。
  11. 十千大劫:壽命萬劫,示住世久遠度生無盡。
  12. 正法住世:佛滅後,真實經律論與行持流布之時期。

【語譯】
      世尊!當我在七寶菩提樹下,一念之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後,願我佛國無日月、無晝夜差別,惟見蓮華隨時舒合。成佛之際,我將放大光明照遍三千大千世界,使一切眾生獲得天眼,親見十方無量佛正在說法。

我說正法時,法音亦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聞音即得念佛三昧,不論行住坐臥,隨處皆能親見我身;對諸法若有疑惑,見我當下即得決斷。

我成佛後,十方無邊世界中,凡學聲聞、緣覺或大乘者,若聞我名,臨終必得往生我國;聲聞聞法可證八解脫阿羅漢,大乘行者聞法得深妙法忍與諸三昧,不退轉於佛果,並得無量聲聞作眷屬。

我舉足所至,都有千葉金色蓮華隨步而生,放光稱讚我名,飛往無佛之處,令眾生聞名歡喜,種下善根,願終後生我國。

我國出家眾遠離諂嫉欺詐,恭敬正法,不貪名利,樂觀苦、空、無常、無我,精勤修行。已得不退的菩薩皆授「就雨三昧」,以此定力為眾演說般若波羅蜜,使之離苦證道,演法過程毫無遺忘。

我成佛住世壽命一萬劫;入涅槃後,正法仍住世一千劫,長久利益無邊眾生。

【經文】
爾時,如來1讚阿閦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已取清淨世界2。汝於來世過一恆河沙3等阿僧祇劫4,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東方去此十佛世界5,彼有世界名曰妙樂6,所有莊嚴如汝所願皆悉具足。汝於是中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猶號阿閦如來、應、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7

【註解】

  1. 如來:佛十號之一,義為「真如之理而來」「如實而來」,表證真理、度生無礙。
  2. 清淨世界:無染污、無惡趣的佛國土,眾生與環境皆離垢淨。
  3. 恆河沙:以恒河沙粒計數,喻無量;常用來形容極大的數目。
  4. 阿僧祇劫:梵語 asakhyeya kalpa,意為「無數劫」,不可思議的長遠時間。
  5. 十佛世界:十個佛土的距離單位,非確定里程;表遠隔多層世界。
  6. 妙樂世界:將來阿閦成佛之國土名,對應漢譯《阿閦佛國》所稱「妙喜」或「妙樂」。
  7. 阿閦如來十號
    • 應(應供):具足功德,堪受天人供養。
    • 正遍知:正等正覺,徧知一切法。
    • 明行足:智慧與修行圓滿。
    • 善逝:善能遠離一切苦趣。
    • 世間解:通達世間、出世間諸法。
    • 無上士:世出世間無可匹敵之尊。
    • 調御丈夫:能調伏、攝受眾生。
    • 天人師:天上人間之大導師。
    • :覺悟者,亦能覺他。
    • 世尊:為三界最尊貴者。

【語譯】
      當下,寶藏如來讚歎阿閦菩薩說:「太好了!你已選擇並獲得一個完全清淨的佛國土。將來在經歷過不可思議的長遠歲月──相當於一恒河沙數那般多的阿僧祇劫,再進入第二恒河沙數的阿僧祇劫後──從此地向東方隔十個佛土,有一處名為『妙樂』的世界,其中的一切莊嚴,完全如你所發的大願般圓滿具備。

在那裡,你將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佛號『阿閦如來』,並具備佛的十種尊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經文】
爾時,阿閦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我所願成就得己利者,一切世間陰、界、諸入1所攝眾生皆得慈心2,無怨賊想3及諸穢濁,身心快樂猶如十住4諸菩薩等處蓮華上結跏趺坐5三昧正受6,以三昧力令心無垢,是諸眾生身心快樂亦復如是。我今頭面敬禮於佛,唯願此地有金色光7
善男子,爾時阿閦菩薩以頭面敬禮佛足,是時一切無量眾生,身心即得受大快樂,其地亦有金色光明。

爾時,寶藏如來為阿閦菩薩,而說偈8言:

尊意且起,汝今以令,
一切眾心,心無忿怒。
復於眾生,生大悲心,
兩手各得,天千輻輪9
淨意當來,為天人尊10

善男子,爾時阿閦菩薩聞是偈已,心大歡喜,即起合掌,前禮佛足,去佛不遠,復坐聽法。

【註解】

  1. 陰、界、諸入:五陰(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識)與十二入(六根六境),統攝一切有情身心法。
  2. 慈心:四無量心之一,以慈愛利益眾生,拔除其苦。
  3. 怨賊想:對他人生起怨懟、侵害之念。
  4. 十住:大乘菩薩五十二位中,修行進展的第二階段,共十階,已深植菩提心。
  5. 結跏趺坐:雙腿交叉盤坐,禪定安穩之坐相。
  6. 三昧正受:深定(正定)之境,心一境性。
  7. 金色光:佛土瑞相,現金光表功德圓滿。
  8. :以偈頌體(四句頌)宣說法義。
  9. 千輻輪:大菩薩手掌現千輻法輪,象徵轉大法輪度生。
  10. 天人尊:天上人間所共同尊敬者,即佛陀之別號。

【語譯】
      阿閦菩薩向佛陀稟白:「世尊,倘若我所發諸願皆能圓滿,願一切眾生(無論身心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所攝)都能生起慈悲,遠離怨害與染污,獲得如十住菩薩安坐蓮花、入於深定時那般的清淨喜樂。以此定力,令眾生心地無垢,同證快樂。我今頂禮佛足,祈願此處大地現出金色光明。」

菩薩禮足之際,無量眾生立即感受殊勝安樂,大地也放射金光。

隨後,寶藏如來以偈頌讚言:

「振起尊貴之志吧!
 你已令一切眾生之心遠離瞋恨;
 並復於眾生生起大悲。
 雙手具千輻法輪,
 清淨心將來必為天人所尊。」

阿閦菩薩聽完偈頌,心生大歡喜,再次合掌頂禮佛足,退坐近處,專注聽法。

──至此,阿閦菩薩的大願與如來的讚許相應,預示未來成佛度生的宏願已穩固成就。

【經文】
佛告寂意菩薩1:善男子,爾時寶海梵志2,復白第十王子軟心3言,乃至發心亦復如是。王子所願皆如阿閦菩薩所願,白佛言:世尊,若我所願成就得己利者,令一切眾生悉得思惟諸佛境界4,手中自然生栴檀香5、優陀婆羅香6,以此諸香供養諸佛。

【註解】

  1. 寂意菩薩:此會中請法聞法的大菩薩,名「寂意」,意示寂靜禪思、心無動亂。
  2. 寶海梵志:往昔以大願名聞的婆羅門修行者,此處為引導十王子發心的大導師。
  3. 第十王子‧軟心:十位王子中最末者,名「軟心」,象徵柔和慈悲之心性。
  4. 諸佛境界:佛陀所證之無上智慧、功德與淨土境。
  5. 栴檀香:檀香中最珍貴者,梵名 candana,常供佛事。
  6. 優陀婆羅香:梵名 utpala,青蓮華或其香材,屬稀世名香,亦用於供佛。

【語譯】
      世尊對寂意菩薩說:善男子!當時寶海梵志又對第十王子「軟心」勸發菩提心,內涵與前面所說相同。軟心王子發願內容與阿閦菩薩無異,他在佛前稟白:

「世尊,若我所發諸願將來圓滿,令我自身獲得菩提利益,願使一切眾生都能思惟、體驗諸佛所證的無上境界;並且眾生手中自然而生栴檀與優陀婆羅兩種妙香,以此清淨香供養十方諸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