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滇悲桑格西
前言與簡介
講到淨土,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極樂淨土,但這門課要介紹的是不動如來的妙喜淨土。在正式進入這個主題之前,有個重要觀念必須先跟大家說清楚。不太認識佛法的人聽到淨土,要不就是只把淨土想成一個很快樂、很美好的地方,以為投生淨土就是解脫與成佛;要不就是以為只要成辦某個單一的因就能投生淨土,於是不學經論而空過一生。說實在的,要對完全沒有佛法概念的人介紹淨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但在座各位大多聽過聖座嘉瓦仁波切講法,基本上對佛法都有整體的認識,相信應該不致於產生嚴重的誤解才對。
既然對佛法有概略的認識,就應該知道實修佛法的重心是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這三主要道;而成辦三主要道需要種種順緣,因此才談淨土。
一、《不動如來會》的所化機
在同時受菩薩戒願心與行心時,一般會唸誦《入行論》這兩首偈頌:「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透過唸頌在內心策勵自己:就像過去諸佛在最初時如何發起菩提心、中間如何學行菩薩學處、最後如何成佛而利益眾生,我也要那樣去做!同樣地,在研閱《不動如來會》時也應該這樣想:「我要跟不動如來一樣,他在最初發菩提心時生起多大的心力、依此而做了多少的實修、由此而成辦了多麼圓滿的剎土、為眾生帶來多大的利益,我也要那樣做!我也要發起菩提心、學行菩薩行、成佛以利益一切眾生!」其實,佛陀主要也是為這樣的所化機而開示這部經。
然而,一般人對菩提心的認識大多很侷限。沒學過經論的人當然不用說,就算學過經論,講到菩提心,大多只會想到要欲求利他,例如會想到要透過七因果與自他等換教授來修菩提心,卻不太重視菩提心的另一個欲求「欲求菩提」。但佛教經論談到菩提心時,對這兩種欲求都很重視,《現觀莊嚴論》對這兩種欲求分別做了廣說與略說,而最廣的說明是在《華嚴經》。總之,修學菩提心,一方面要以佛的每一項功德為所緣,鍛練「我也要跟佛一樣」的希求心;另一方面也要以每一個有情為所緣,鍛練「願一切有情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的希求心。由上可知,談到一切,例如一切佛功德、一切有情、一切苦、一切樂時,不要用模糊的概念一筆帶過,必須一一思惟其中的細項。以欲求利他來說,要仔細想著每一位有情的每一種苦、每一種樂,然後練習生起「希望有情能離開這一種苦、獲得那一種樂」的心。這樣一來,這種思惟要練習的內容就會變得非常廣,這也是為什麼經論會分別從廣說與略說兩種角度,說明如何實修這兩種欲求。
欲求是想要得到,它與藏文མོས་པ།勝解的意思相同,也與我們常說的祈願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內心不想要,唸誦再多的祈願文都不算數,有口無心的祈願文不是內心的希求,只是口頭上的文字。練習擴大內在的希求,就是練習廣大地發願;修習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與練習祈願、鍛練菩提心是一樣的意思。在《不動如來會》裡,不但可以看到不動如來過去在菩薩位時,發下的很多分別屬於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的祈願,同時也可以知道依於這些廣大的發願,使得不動如來成佛後擁有非常廣大的各種功德。
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都是欲心所,在欲求利他起現行時,與欲求菩提相應的心王被稱為菩提心。在這部佛經裡說,淨土的諸多功德是依於這些希求或說祈願而成辦的,換句話說,這部經闡釋的重點是,菩提心成辦了佛功德,菩提心是佛色身的印跡。由此可知,《不動如來會》的內容有助於某一類所化機串修菩提心。不只如此,對另一類所化機而言,學習《不動如來會》的好處是:由於妙喜淨土是一個已成辦的淨土,研閱這部經可以了解投生妙喜淨土的各種好處,以及投生妙喜淨土的方法。
二、《不動如來會》科判簡介
既然妙喜淨土是一個已經存在的淨土,那麼它在哪裡呢?這部經的說法處是在靈鷲山,根據佛經描述,妙喜淨土位於靈鷲山的東方,妙喜淨土的佛是不動如來,他目前正在妙喜淨土持續地做弘法等佛行事業。
《不動如來會》一共有六品。第一品授記莊嚴品,主要講不動如來過去在菩薩位時如何生起菩提心、行菩薩行。第二品佛剎功德莊嚴品,主要講妙喜淨土的種種樣貌與功德。第三品聲聞眾品,主要講妙喜淨土的聲聞僧眾的功德。第四品菩薩眾品,主要講妙喜淨土的菩薩眾的功德。第五品涅槃功德品,主要講的是未來不動如來如何透過示現涅槃為眾生帶來利益。第六品往生因緣品,主要講的是想要投生妙喜淨土的人,應該如何成辦能投生的因緣。
這部經的口傳我是從日宗仁波切那裡得到的。以下我將一面唸誦經文,並針對重點稍微做一點解釋。
譯註:文字稿未錄經文原文,只用白話文把悲桑老師在課堂上對《不動如來會》的解釋翻譯出來。漢譯版的經文與藏譯版的經文不太一樣,悲桑老師上課時,用的是藏譯版的經文,所以,讀這份文字稿時,若要對讀佛經原文,可能參閱藏譯的版本會比較清楚。
三、聞思《不動如來會》的利益
就算來生不想去妙喜淨土,聞思這部《不動如來會》,了解以前的菩薩是如何發心、如何學習菩薩行,成佛後能利益多少有情,可以幫助自己發起菩提心。不只如此,聞思《不動如來會》對於淨除業障特別有效。業障一旦淨除,對於增長智慧也會有很大的幫助。這些好處,之後都會陸續提到。由於不動如來對於淨除業障特別有幫助,所以密續典籍直接把不動如來心咒命名為「淨除業障陀羅尼」。有些大智者則認為金剛薩埵與不動如來的心續同一。
梵文的「阿閦佛Akshobhya」譯為藏文時有兩個不同的譯名,分別是སངས་རྒྱལ་མི་འཁྲུགས་པ།與སངས་རྒྱལ་མི་བསྐྱོད་པ།(這兩個藏文,中文直譯都是不動如來或不動佛。但前者在顯乘經典較常出現,中文譯為不動如來;後者在密乘典籍較常出現,中文譯為不動金剛)。後者在藏地比較廣為人知,前者比較少人知道。再者,密集金剛中不動金剛續的根本咒,與不動如來的陀羅尼完全一樣,由此可知不動金剛就是不動如來。此外,從月稱論師造的解釋密集金剛的論著《明炬論》裡的用詞,也可以知道སངས་རྒྱལ་མི་འཁྲུགས་པ།與སངས་རྒྱལ་མི་བསྐྱོད་པ།是一樣的。也由此可知,只要參加任何一個本質為五方佛 的壇城灌頂,不動如來都在其中。
思惟:我是否真的會死?
未來要發生或不發生什麼,與現在的作法有關。未來要投生到哪裡去,是我們應該要思考的事。然而,要能想得到這個問題,必須先有「我會死」這個想法。所以,想想看,我們真的會死嗎?也許你嘴上會立刻回答「當然會死」,但是,你心裡真的有這樣想嗎?看著你的心,聽聽它真正的想法是什麼。我們的現狀是,口頭上說自己當然會死,但實際上完全沒有為死亡做一點準備;我們只為今天、明天、明年做各種準備,沒有為來生做任何準備,這種表現足以說明我們心裡並不真正認為自己會死。所以,好好地再問自己一次:「我是否真的會死?」
若確定會死,那麼,會不會有來生?如果你認為沒有來生,那又是另一回事,反正沒有未來,只要考慮這輩子的事情就好;但如果有來生,你又必須再度投生,那麼,你想要一個怎樣的來生?如果下輩子投生惡道,投生到無暇處,該怎麼辦?尤其對於想要繼續學法、持續修習菩提心與空正見的人,這個問題更必須仔細想清楚。為了能夠繼續修行,你需要一個怎樣的來生?下輩子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支持你繼續學習?想清楚你要什麼,準備起來才有方向,才能朝著「未來想要擁有某種果,現在需要準備什麼因」這種方向去做準備。
老實說,《不動如來會》第一品內容的標準很高,因為它們談的都是不動菩薩當年發的願,包括未來他成佛時要有如何的佛土,未來他成佛時要如何利益眾生。此外也說到,為了讓這些祈願成真,不動菩薩當年如何付諸實踐。這是一個很長遠的計劃。若我們把標準放低一點,或說,我們先考慮暫時的計劃,包括我到底會不會死?死後我將投生何處?我是否已獲得投生的自由?若還無法自在投生,那麼,我想要一個怎麼樣的來生?這樣的來生須要哪些因才能成辦?
請各位回去後想一想這些問題,下堂課討論。
來生的去處
上堂課提到,我們確定會死,若死後必須再投生,你想要一個怎樣的來生?尤其,若你想把菩提心與證空慧修到究竟,而今生又無法完成這件事情,你就必須安排在來生繼續完成它。即使你有把握這輩子再花二十到三十年,就能把菩提心與證空慧修到究竟,但因為不知何時會死,所以你還是必須考慮來生如何持續修行。
就像《入中論》說到:「彼器隨生諸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勤行布施修悲心,並修安忍為度生。」一個對空性有很好的理解的人,他會很在意自己的來生。由於他很喜歡空性,也決心要把空性修到最究竟,為了再得到一個能修空性的妙善所依身,他自然會更認真地持戒。同樣地,若想要持續串習菩提心與空正見、想要成佛、希望下輩子可以繼續修行,則「要有一個怎樣的來生」就是一個非常重要、必須慎重考慮的事情。
今年是西元2010年,想想看,一百年後,我們是什麼樣子?那時,坊間會出版印著「西元2110年」的月曆,但我們應該都看不到了。當這世界來到西元2110年時,在座的我們大概都死了。死後若再度投生,想想看,那時我們大概是在哪裡呢?
一、來世若投生惡趣
若投生地獄,那裡基本上根本沒有能夠學法的順緣,就算有,也會因為地獄實在太苦,你的心根本完全沒有能力朝向法一點點。餓鬼的情況也是這樣,由於飽受飢渴痛苦的折磨,內心總是非常混亂,很難學法。若投生畜牲道,只要好好想過就會知道,身為狗、昆蟲、鳥類,要繼續學法修行真是太難了。
二、來世若投生天道
若投生為天人,經典上說,欲界天人幾乎都處在無暇的狀態中。一方面是自己過得太快樂而不想學法,二方面是周圍的天人也都不想學,他們全都沈浸在五欲的享樂中。在這種狀況下,除非過去學法的習氣非常強,而這種人屈指可數、為數極少,一旦投生為天人,要想再度接觸佛法實在非常困難。
舍利弗尊者有一位學生,他對師長有很強的信心,死後投生為天人。有一天,舍利弗尊者想:「這個學生在天道,我去為他講法。」到了天界,學生遠遠地看到老師來,由於過去的習氣使然,他有稍微把手抬起來一下,接著就急著繼續玩樂,連正眼看老師一下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跟老師講話了。舍利弗尊者加持這個學生讓他動彈不得,此時,這個學生極不安份、只想玩樂的心才稍微平靜下來,他才終於走到老師的面前,請老師為他講法。
不只天道,人間的情況不也很類似嗎?看看這個世界上的富豪,他們很難生起想要學法的心;就算有,也很難抽時間學習。由此可知,若投生在其他道,很難繼續學法。
三、來世若再度投生為南贍部洲的人
六道中,最適合學法的是人道。但如果下輩子,我們再度投生為南贍部洲的人,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承認宗教與不承認宗教兩大類,後者的數量比較多。若投生為不承認宗教的人,根本不會在意什麼是法,更別說是學法。承認宗教的人,聖座曾經說過,根據統計,回教徒約有八億,基督教也約有八億,印度教六億,佛教徒兩億。而佛教徒「兩億」這個數字,只是從有這種信仰的民族人數概算出來的,並不表示認真修行佛法的人數。總之,要在總人口數中,躋身為屬於佛教徒的人,從比例上來看已經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能夠身為一個真正重視佛法、想要修行的人?
即便投生在信仰佛教的民族,雖然可以假設你不致於完全不信業果,所以可以排除「具邪見」這個無暇,但如果根不具足也無法好好學習;若成為一個只想著世間俗務的人,不管你對佛法有沒有信心,知不知道佛法的各種名相,只要你的心思完全被世俗的事情盤踞,想想看,在這種情況下,你有可能繼續修習菩提心與空正見嗎?很難。
總之,來生即使只遇到一個違緣,就足以讓你無法繼續學佛。例如,失去了眼睛或耳朵,要繼續學法的挑戰就很大。以前我曾覺得,眼睛耳朵對學法的確很重要,但如果沒有腳應該沒關係。從某方面來說似乎的確如此,如果你已學完了經論,就算沒有腳,你還是可以坐著修行;但如果你是一個才要開始聞法的人,行動不方便,相對上來說應該會很辛苦。即使身體只有一處有缺陷,都不容易繼續學法。
即便諸根完備,也不表示學法無礙,我就是個很清楚的例子。這一生,我遇到很好的老師,遇到很好的教法,但只要稍微一用功就生病,做不了什麼事。因此,除了投生為人、諸根完備之外,還要有健康的身體、要對佛法有信心、智力也不能太差,此外還要有好的友伴。有些人出家、有機會進寺院學習,也學到不少經論,但後來還俗。還俗後的他,世間工作變成人生的全部,把曾經學過的佛法完全拋諸腦後。
不一定要遇到很多違緣才會不能學法,只要一個違緣,便足以讓我們無法繼續。因此,若繼續投生到這裡,要能繼續學佛,是一件困難的事。再者,南贍部洲人的壽命很短,想想看,若一百年後我們再度投生到這個世界,那時能不能再遇到像聖座嘉瓦仁波切這樣的師長呢?若說可能,那可能性應該也只有百分之一吧。要再值遇像聖座這樣,透過自身的經驗,一再對弟子闡釋菩提心與空正見的師長,應該很困難。
再者,這個世界從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衰頹,到彌勒尊佛降臨之間長達四十九億年。若在這段時間裡投生到南贍部洲,連佛法的名字都聽不到。所以,想想看,來生你要投生到哪裡去呢?
四、來世若投生淨土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攝頌》中說道:「若未獲得圓具德相身,修習勝道進程極緩慢,故應修學此之圓滿因。」這段話的意思是,若沒有圓滿的所依身,大乘地道的證量將很難增長,所以應該修學能獲得圓滿所依身的因。
若死後繼續投生到南贍部洲,是否能成辦圓滿的所依身?應該沒辦法。因為,要完全具備暇滿身的條件,你的投生處必須能看見按照佛陀教法修行而獲得見道、修道位的人,而且他們必須眾所周知。這是暇滿的十八個條件中,屬於「他圓滿」的「隨教轉」這個條件。你必須能夠親眼看見某些人透過隨學佛陀的教法而獲證成果,在這種有力事證的激勵下,學法的心力也會被提高。而現在的這個世界,雖然也有證量很高的修行人與佛的化身在世,但我們無法明確指出某人是資糧道位者、某人是加行道位者。但在佛世以及佛陀剛示現涅槃不久的那段時間,可以舉證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可以清楚指著某人說他是菩薩,指著某人說他獲得了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指著某人說他是阿羅漢,有很多可以現見的例證。但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能舉的例子只能算是隨順,沒有真正符合應有的條件,就像《廣論》說的:「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再者,就算完全具足暇滿的條件,但南贍部洲的壽命很短,頂多能活到一百歲或一百二十多歲。所以,如果再投生來這個世界,很難有很長的時間能持續修持菩提心與空正見。
那麼,除了這些投生處,還有其他的選擇嗎?有。不過,雖然一般而言還有很多選擇,但以世尊曾經講過的地方來說,有極樂淨土、妙喜淨土、兜率淨土,以及在密咒乘裡講到的空行淨土。關於這個淨土,我沒有特別注意它記載在密續的那一部典籍,但在論典裡倒有不少相關的描述,包括某某人投生到空行淨土等。總之,大概有這四個淨土。前兩個淨土在《寶積經》有清楚的描述,至於其他的淨土就沒有那麼清楚。描述極樂淨土的篇幅約有四十頁長函,描述妙喜淨土的篇幅約有一百三十頁長函。所以,譯為藏文的佛經中,講得最廣的淨土應該可以說是妙喜淨土了。
相信前後世存在,並且經常思惟死亡無常,才會真正認真思考「我應該要有如何的來生」,並對後世生起希求心。若對後世沒有希求心,也很少思惟死亡無常,這種人雖然學佛,也學菩提心與空正見,雖然種了一些習氣,也累積了一些福德,但恐怕同時摻雜了世間八法的追求,很難有大成就。但是,對於相信有前後世,經常思惟死亡無常的人,當他打從心底認真考慮來世的投生處,就會生起對後世的希求心。這樣的人,如果若能投生到像妙喜淨土這樣的地方,就能夠完全擁有「圓具德相身」。由於遠離一切違緣、具備一切順緣,他必定能夠快速圓滿大乘地道的一切證量功德。
在我所知道的範圍裡,我認為來生最好的去處是妙喜淨土。相信有前後世的人,以及懷疑前後世也許存在的人,只要有思惟死亡無常,都會想要知道如何著手準備來生。除非完全不相信前後世存在,否則,即使只是懷疑,想著「前後世或許說不定存在吧?」都應該會想到來世該怎麼辦。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都是因為「說不定」、「很難講」,所以才要準備嗎?若你因此開始重視前後世這個議題,並感到有些疑惑,我們可以再針對這個題目做討論。
之後講第二品時,透過這些內容,大家一方面會明白若投生妙喜淨土,就會遠離一切違緣、具備一切順緣;再者,想要投生妙喜淨土的人,必須串習想投生的欲求,而這也是能如願投生最重要的因。透過第二品的內容,可以更清楚妙喜淨土的種種功德,從而鍛練想要投生妙喜淨土的欲求。
這部經的口傳我是從日宗仁波切那裡得到的。以下我將帶大家閱讀經文內容,並針對重點稍微做一點解釋。
第一品、授記莊嚴品
一、法會緣起
當年那場法會的背景是,佛陀那時住在王舍城靈鷲山,周圍跟隨著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其中只有阿難仍住於預流果,其他的大比丘都已斷除煩惱、獲得阿羅漢果位。除了這些大比丘,現場還有很多菩薩、帝釋天、梵天,以及包括人與非人等為數眾多的眷眾。佛陀為大家講法時,舍利弗從座位上站起來,將法衣偏搭在一邊的肩上,右膝跪下來,雙手合掌對佛陀說:「以前的菩薩最初如何發起菩提心?如何學菩薩行?學菩薩行時如何發起歡喜心?透過什麼樣的思惟披上精進鐶甲?請為我們開示菩薩的這些功德。」披精進鐶甲的意思是生起強大的心力、立下誓願,例如立誓「就算捨命我也不犯戒!」、「就算捨命我也不會捨棄眾生!」
為什麼舍利弗要請佛陀開示這些呢?舍利弗說:「因為這樣可以利益許多士夫,能為許多士夫帶來安樂,也能為世間堪憐者、凡夫眾、人與天人等帶來好處。而且,靠著這個如同明燈的開示,現在與未來的菩薩能夠大幅度地擴展心量,更加明白如何實踐菩薩學處。他們聽聞您的開示並且照著去實踐,就能漸次獲得不退轉地(註一),一切功德都會不斷地增長,最後成就圓滿佛果。所以,請求佛陀為我們開示過去菩薩如何學行菩薩學處。」
佛陀說:「舍利弗,你為了攝受未來的菩薩而問了這些問題,包括:過去菩薩是如何發心、如何行菩薩行、行菩薩行時如何生起歡喜心、如何守護精進甲等諸多圓滿的功德。你提出這些問題,很好!」
佛陀接著說:「對於我接下來要說的話,你要斷除三種器過而聽聞。」三過中,第一個要斷除的是器垢之過,必須以正確的動機聽聞;第二個要斷除的是器覆之過,必須專心不散亂地聽聞;第三個要斷除的是器漏之過,對於所聽到的文詞與意義不可以忘失。舍利弗對佛陀承諾說:「好的,我會遵照您的話,斷除三種器過來聽聞。」
註一:「不退轉」三字的意思,必須對照前後文去理解。若加上前後文,如:「不退轉於惡趣」意指不再墮入惡趣。此處的意思是「於無上菩提不退轉」,也就是確定會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
不動比丘
第一品、授記莊嚴品
二、不動比丘
佛陀說:「有一個世界叫做妙喜,那裡有廣目如來住世(註一)。他在開示以六度為首的佛法內容。」聽到這裡,舍利弗心想:「這位廣目如來是住在哪裡呢?我應該提出來問一下。」才這樣想,佛陀便以神通力知道了舍利弗的想法,於是接著說:「從現在這個世界往東,經過千個佛國剎土後,有個世界叫做妙喜,那時,廣目如來在那裡開示六度等法。廣目如來在講法時,有位比丘從大眾中站起來,他把法衣偏搭在一邊的肩上,右膝跪地,雙手合掌對廣目如來說:『我決心按照您教示的菩薩學處去做!』」
也許那時廣目如來正在為大眾傳授菩薩戒,講解菩薩學處。此時這位比丘站了起來,向廣目如來稟白自己願意照著做的決心。廣目如來對這位比丘說:「學習菩薩學處並不容易。因為,若要學行菩薩學處,在面對一切眾生時,內心必須完全不動搖、不混亂、不生起一點瞋害心才行。」尤其,只要對任何一個有情生起「我再也不利益他」的念頭,菩薩戒就破了。所以,要真正學習菩薩學處是很困難的。
這位比丘就是不動如來的前身,這個段落在描述當初不動如來發菩提心的過程。菩薩們有各自不共的特色,例如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特色是超強的心力。為了成辦有情義利而捨棄自己的精進力,使得他快速成就無上菩提。同樣地,不動如來過去在菩薩位,也就是身為不動比丘時,他許下要學習菩薩行的承諾。從決心信守承諾開始,他就專心一意地守護到底,中間完全沒有絲毫的破損與染污,直到成佛。這也是不動比丘被大家公認最特別、最值得讚嘆的不共之處。
下一個段落將說明不動比丘在佛前立下哪些誓言、發起哪些祈願、直至究竟成佛前他清淨守護了哪些承諾。對我們而言,其中有些誓願別說是照做,連隨喜恐怕都很困難。但無論如何,讀誦這些經文時,還是要一一去修隨喜,即便只在口頭上模仿,也要盡量策勉自己:「吾亦如是修!」即便只是生起「我至少要在口頭上覆誦、盡力去隨喜」的心力,對我們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誓言裡講的時間都是「於未成佛之際」。可能有人會想:對於立下的誓言,在今生我還可以盡量小心地憶念守護,但到了下一生,我都不記得這些誓言了,又如何能持續守護呢?我曾在其他的佛經看過這樣的記載:如果在這一生盡全力守護誓言,靠著福德資糧與串習的力量,來生很自然會繼續守護下去。
註一:這段文,有二種不同的解釋。(一)同樣是妙喜世界,之前是廣目如來住世,之後則是不動如來。就好比我們這個世界,目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的時代,在這之前有迦葉佛等等。(二)有兩個妙喜世界,一個是廣目如來住世,另一個是不動如來住世。不動如來尚未成佛、還在菩薩位時,是在廣目如來住世的妙喜世界發心。
譯註:對於第一種解釋法,課後再去請教老師:「妙喜淨土既然是不動如來成就的,又怎會有『之前』是廣目如來,『之後』是不動如來這種情況呢?」老師答道:「妙喜淨土是無常法,所以它會不斷地變化。在不動如來時代的妙喜淨土,是由不動如來的祈願力成辦。不動如來涅槃後,在同一個世間,是香象菩薩成佛,那時妙喜淨土所有情器世間的種種行相,是由香象菩薩(成佛後的名號是金蓮如來)的祈願力成就的。所以,『由不動如來的祈願力成就』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本來沒有的世界,後來由於不動如來的祈願力,經由微塵組合成為一個新的世界;等到不動如來涅槃後,妙喜淨土就又化為微塵,等到香象菩薩成佛時又重新組合成新世界。不是這樣的。」
不動比丘的誓言(上)
第一品、授記莊嚴品
三、不動比丘的誓言
(一)絕不瞋害有情
不動比丘對廣目如來說:「我以無諂語、無誑語、諦實語、不變異語立下誓言『我要發起菩提心』。從今天起,我做的所有一切,都要全數回向於獲得無上菩提。」不動比丘發了什麼樣的菩提心呢?接下來描述的,就是之前提過的對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的廣說與略說。
不動比丘立下的第一誓言是:「從現在起到未成佛之間,無論對哪一個有情,我都不生起瞋忿心與傷害心,我的心不會被任何一個眾生擾亂。如果做不到,我就是欺誑現在正在無邊世界說法的諸佛如來。」這段話是不動比丘對著諸佛發誓。一旦欺誑諸佛,他就不可能成佛,無法成辦最究竟的安樂。
克主杰尊者也曾立下十個誓言。立下誓言後,克主杰尊者說:「若我違反以上誓言,請本尊與護法來取我首級!」對我們來說,現在要我們發誓並且馬上做到,這是很困難的事。不動比丘發了誓又能立刻做到,是因為他已經透過七因果與自他相換教授不斷修心,他不但生起了菩提心,而且是在菩提心很穩固之後才如此立誓。在他還沒有修菩提心、程度跟我們現在不相上下的時候,他也沒辦法這樣發誓,就算發誓也很難做到。
之前提到,不動比丘對廣目如來稟白他決心學行菩薩行時,廣目如來提醒他:「這件事情不容易。」的確,立誓前要謹慎評估,就像《入行論》說的:「首當量己力,自忖應為否,不宜暫莫為,為已勿稍退。」受戒前,特別是受菩薩戒之前,一定要謹慎考慮。菩薩戒與別解脫戒不一樣,別解脫戒無法事先知道戒條的內容,要等受戒之後,師長才會跟受戒者說明;但菩薩戒的內容在事前就可以知道。應該先了解菩薩戒條的內容,想想自己能不能受持,能受持才去受戒。如果暫時做不到也不該放棄,應該為有朝一日能夠受戒而不斷學習、努力修心。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產生「我應該做得到」的把握後,就去受持菩薩戒。不動比丘經過長時的修心,到達一定的程度後,他在廣目如來面前立下了這樣的誓言。
雖然無法立刻跟不動比丘一樣,但現在做不到,不代表永遠做不到。我們如果能夠發願:「我要漸次進步,有朝一日,願我能像不動比丘那樣立誓!」只要發願,就會有它的影響力。我們現在很難發誓不對任何人生氣,但可以試著要求自己,就算生氣,也不要完全被憤怒控制,也要試著降低易怒的心,經過一些時日,或是經過幾年,希望自己可以漸漸成為不容易生氣的人。這樣的願望,應該蠻有希望可以成真。
(二)絕不離求一切智心
不動比丘第二個誓願要實踐的修行是:「無論做什麼事,下至踏出每一步,我都不會離開希求菩提、想要獲得一切遍智的心。」這點非常重要。在《相順廣論科判次第之集經彙道》中有另立科判,摘錄包括《華嚴經》在內的佛經講到,要不分晝夜隨念菩提心的相關內容,包括必須如此隨念的理由與隨念的方法,例如每天從早晨醒來到晚上入睡之間,如何在行住坐臥間與欲求菩提的實修結合。《般若經》裡有個段落專門提到,如何把生活裡的一切行止與欲求利他結合而修,另一函則都在說明如何把一切行止與欲求菩提結合而修,如何不分晝夜依於正知正念修習。若用譬喻來說,就好比我們本來獲得了一個像如意寶那樣的寶物,後來卻弄丟了,此時,無論吃飯、睡覺或走路,我們時時刻刻都會繫念著這件事情。就像這樣,無論何時,心裡都要懷抱著「我何時才能獲得佛果啊!」的念頭。總之,不動比丘在廣目如來前立下的第二個誓言是「無論我正在做什麼,只要沒有生起欲求菩提的心,就是欺誑一切諸佛。」
(三)絕不起二乘心
不動比丘的第三個誓言是:「我絕不生起聲聞獨覺心。若生此心,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聲聞獨覺心是只為一己之利而希求解脫的心。我們目前沒有這種危險,因為我們連希求解脫的心都生不起來。但是,當我們開始修習出離心、強烈地感覺到輪迴的過患時,就必須謹慎提醒自己才行。就像《道次第》裡區分共中士道與中士道的差異一樣,實修時我們也必須運用正確的方法實修共中士道。做前行時必須策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動機去觀修輪迴過患;做正行時,在思惟輪迴過患後,要再度透過思惟,把見輪迴過患的心轉為生起大悲心的方便;最後做結行時,要把這些修行的善根全數回向於無上菩提。在這樣做之後,如果希求一己解脫的心依舊很強猛,就必須一面思惟中士道,一面思惟菩提心。
如果沒有刻意防護這種僅求自利的心,對於最親愛的人,雖然你一直以為自己可以為他捨命,但是,在你突然被身後發出的巨響嚇一跳的剎那間,你很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而把他推開。總之,在專修出離心的時候,必須在菩提心的攝持下思惟輪迴過患,這很重要。
(四)絕不起煩惱
不動比丘立誓:「我若生起貪欲、瞋恚、愚痴、害心,或由於貪睡而生起睡眠的心,或由於慵懶而持續地發呆(屬於懈怠的支分),或生起與貪相應的高舉心,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不動比丘立誓無論何時都不生起這些煩惱。
如果真正相信地獄餓鬼等惡趣存在,清楚知道他們在受多大的苦,也親眼看到並相信畜牲道有情受到的苦,也真正相信在三惡道受苦的有情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那麼,就算現在擋不住而生起了煩惱,你也不會放任這些煩惱繼續下去。因為你已生起「受苦有情都是我的母親」的心,他們能不能脫離苦海,就看你能不能幫忙。若你成佛,他們就能離苦,若你不成佛,他們就會繼續受苦。你不但看見了這個事實,也看到:若繼續放任煩惱產生就不可能成佛,若不精進實修就無法獲得佛果位。一旦真正產生這種心情,只要一產生不好的念頭,你就會馬上提醒自己「我不能這樣!」便能有力地遮止煩惱。
如果你曾經對菩提心生起一點體會,即便只是造作的菩提心,只要你曾經被菩提心影響過,那麼,無論生起任何煩惱,那時只要跟自己說:「我起煩惱了。若繼續讓這煩惱控制我,我就無法成佛;不成佛,就無法救眾生。眾生正在受苦,也沒有能力脫苦,若我不救他們,他們要怎麼辦?」想到這裡,煩惱的勢力就減弱很多。
(五)絕不造十惡業
不動比丘接著立誓說:「我絕不起疑惑心,絕不起殺生之心,絕不造十惡業。」其實,在受菩薩戒的時候,我們也都承諾不造十惡業了,只不過我們沒有像不動比丘一樣發下重誓。怎麼才算做到斷除十惡業?如果平常沒有特別憶持,只在遇緣時沒有去造惡業,這樣還不算斷除惡業。必須在平時就經常提醒自己不造十惡業,以斷除殺生為例,平時就要經常提醒自己:「即使人家來罵我、打我、殺我,我都不殺生;即使對方殺光我所有至親好友,我也不殺生。」這樣做其實就是在「披甲」。在沒有真正遇緣之前,就要一再地提醒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因緣都不造惡業,這樣才是在實修「斷除惡業」的戒律。唯有平時有經常憶持,才能真正守得了戒;如果平常根本沒有串習,當逆緣真正來到面前,你是擋不住的。
見到不動比丘這樣發心,大眾中有位比丘心裡想:「這位菩薩在最初發心時,就敢披上誓願不傷害有情的精進甲冑,真教人驚訝!他真可以稱得上是『不動』比丘!我真隨喜他。」這位比丘在心裡想著『不動』這個名字時,廣目如來也對不動比丘說:「你能夠發起這樣的誓願,真的非常好!你行菩薩行時的名字就叫做『不動菩薩』,未來成佛時也叫做『不動如來』。」廣目如來隨喜不動比丘得到不動這個名字,其他四大天王、帝釋天、梵天等也都非常隨喜他。
(六)絕不違誓
接著,不動比丘對廣目如來說:「未成佛前,若我所作所為違背了今日立下的誓言,我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不動比丘說,他會完全實踐自己立下的一切誓言。立了誓就要堅持做到,這很重要。如果不能堅守自己立下的誓言,說了又反悔,再說再反悔,養成壞習慣,來生你將成為無法承擔諾言的人。變成這種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在還沒立誓前要仔細想清楚,一旦立誓決心要做,就要貫徹到底。即便你守護的諾言是不重要的小事,但由於養成好習慣,未來無論你承諾的是什麼樣的大事,都能夠堅持到最後。
受菩薩戒時,我們承諾要「如昔諸善逝」,承諾要效法過去諸佛的菩薩行,也承諾要「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雖然無法馬上做到所有的承諾,但對於應學的學處要發起精進心,踏出前進的步伐,按照次第漸漸進步。
(七)生生出家
不動比丘立誓說:「任何行止,我都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而做。在未成佛前,我要生生出家。生生出家之時,我不會住於猥雜之處,會戮力行持十二頭陀行。在行頭陀行時,我會少欲知足,不只不貪著財物名聞利養,而且無論何時都會對佛法生起希求心、歡喜心、恭敬心,會時時讚嘆佛法。我也會把自己懂得的佛法,盡力講給其他有情聽。以上誓言,若我沒做到,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他繼續立誓說:「在未成佛之前,我要生生出家、為眾生開示佛法。開示佛法時,我要具足無礙的辯才勇氣。若我沒做到,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要能在眾人面前辯才無礙地開示法義、完全沒有一點懼怕,唯有好好學習才做得到。所以,不動比丘的這個立誓,換句話說就是:他立誓生生出家、學習佛法,未來在為眾生開示佛法之時,能夠辯才無礙地利益有情。
不動比丘的誓言(下)
第一品、授記莊嚴品
三、不動比丘的誓言
(八)絕不躺臥
不動比丘接著立誓說:「未成佛前,我會或坐或立,或經行或禮拜,但絕不躺臥。」
(九)絕不觀過
不動比丘立誓說:「在未成佛前,對任何一個眾生,包括犯根本墮的人、被人家說與女眾有關係的出家人、被人家指責打妄語的人,我都不會起觀過心。」起觀過心的意思是不喜歡對方、排斥對方。看到他人犯錯,出言勸告或阻止對方並不是起觀過心;但若因此生起不喜歡對方的心,便是起了觀過心。
(十)絕不以貪欲說法微笑
不動比丘是出家人,所以他立誓說:「對婦女說法時,我絕不以貪欲為動機向對方笑與揮手。」下一段文提到「若於說法時顧指輕躁」,藏文原意是「說法時揮動雙手」。如果只從字面的意思來看,我看不出這樣做有什麼過失,不明白為何不動比丘要如此立誓。
(十一)對出家人起如來想
不動比丘又立誓說:「見到身著出家衣的人,無論他是器非器、有無功德,我都要生起如來想與殊勝所依想。同樣地,見到其他菩薩時,我都要生起導師想與如來想。若我沒有生起這樣的作意,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皈依學處裡有一項也是如此,只要見到穿出家衣服的人,都應該恭敬對方。《地藏十輪經》特別強調,在家人完全不應該對出家人進行制罰或處以私刑。出家人犯錯只能由僧眾集體開會議處,在家人不可以逕行處罰出家人。
(十二)精勤聞法
不動比丘立誓說:「若有人說法,我會前往聽聞。若我不前往聽聞,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這句話可以朝兩個方向理解,第一個方向是從說法者的角度去理解。在善知識十德裡提到師長應具備一定的功德,其中一項是德增上。所以,不動比丘這個誓言的意思可能是,若說法者的功德比自己好,他一定會前往聽法。第二個方向是從聞法者的角度去理解。如果聞法者具足三種堪為聞器的條件,而且依師軌理也串習到非常嫻熟,這種人無論去聽誰說法,都只會得到好處,不會有任何壞處。所以,不動比丘這個誓言的意思也可能是,他要成為具量的聞法者,無論說法者是誰,他都可以前往聽受。
有一位噶當派的大智者,無論講法者是誰,他都會參加。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群老人,有個人正在為這群老人講經,他就坐下來跟著聽法。有人跟他說:「這個場合是針對一群沒知識的老人講法,你這樣的大智者哪裡需要參加呢?」這位大智者說:「你不要這樣講,參加這法會,我學到兩件很重要的事情。」無論講經者是誰,這位大智者都會去聽,所以他的上師很多。後來,噶當派的師長討論到,學佛時到底應該像他這樣,老師愈多愈好呢?還是像種敦巴尊者只有五位師長一樣,老師少一點比較好呢?大家最後獲得的結論是:在修心能力還不夠時,種敦巴尊者的作法比較好;等到修心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像這位大智者一樣,不論說法者是誰,都可以前去聽法。
(十三)絕不禮外道諸天
不動比丘立誓說:「還沒有成佛前,除了諸佛之外,我如果禮拜外道與諸天神,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這段內容在皈依學處裡也有提到。經文中說的「除諸佛,不禮外道」是什麼意思呢?「禮拜」一字的藏文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把自己完全交付給對方,若從這個角度解釋,則禮拜外道是根本不可以做的事。第二個意思是恭敬對方,若從這個角度討論是否可以禮拜外道,就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一般而言,我們心裡應該恭敬一切眾生,但是否要形之於身口,要看當時的情況,也必須觀顧一般人的看法。例如,若出家人的師長是一位在家人,由於一般人並不知道他們之間的師生關係,看到出家人禮拜在家人,恐怕會遭到一般人的非議,因而看低出家人。但在私下的場合,例如這位出家人單獨在自己的住處,見到師長時,無論對方的身份是出家還是在家,他當然都應該要禮拜師長。
這部經的第一品比較難,從第二品開始才會比較容易了解。然而,大家若能透過第一品的內容,認識到不動比丘當初發心時生起多大的心力、在因地時克服多少困難去學行菩薩行,由於明白他種下的因非常廣大不可思議,將來講到他在果位時擁有多麼廣大不可思議的功德時,我們才比較容易生起信心。
(十四)絕無高下之分而施
不動比丘繼續立誓說:「行財布施時,我不會有親疏高下之分,不會有『我要給這個人、不給那個人』的作意。我對一切眾生都會平等看待,無論對方是親是疏、地位是高是低。若我沒這麼做,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同樣地,在行法布施時,我不會有『我要對這個人說法,不對那個人說法』的差別待遇。若有,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不過,以上說的沒有區別,是從動機的角度沒有親疏高下之分,但實際說法時,必須觀待對方是器非器而決定說與不說。
(十五)誓言護生
不動比丘立誓說:「見到將要被殺的有情,我就算捨棄生命也會去救他。若我未能救護這些有情讓他們免於命難,我就不成佛。」他立誓要幫助那些即將被殺的眾生,救護他們的生命。
不動比丘立下這些誓言時,在場有另一位比丘心想:「如來應該要為不動比丘作證:有朝一日,不動比丘將成佛、成為量士夫。」廣目如來知道這位比丘內心的想法,於是說:「如你所說。不動比丘立下的誓言,有如來為證。有朝一日,他將會成佛、成為量士夫。」一個對佛有百分之百信心的人,如果在他立誓的時候見證人是佛,這個人必定會盡全力實踐自己立下的誓言。由於完全實踐自己許下的諾言,有朝一日,此人就會成佛、成為量士夫。廣目如來說:「比丘,任何一位大菩薩,只要披上這樣的甲冑,求取圓滿菩提,最後一定會成就圓滿佛果。」
在還沒開始打仗前,古代的戰士會披上盔甲,防護自己不被刀箭刺傷。同樣地,在修行時,若一開始就先擴展心量、提高心力,內心決定「我要這麼做!我不那麼做!」,為內心披上甲冑,未來那些不相順的違緣就無法傷到自己。這種作法便是擐甲精進,它非常重要。以閉關為例,雖然預定要閉二十天的關,但心裡在一開始就想:「就算需要閉關一個月、三個月、一年也沒關係!」這樣一來,就會覺得二十天很短,不會有厭煩與疲倦感;相反地,若一開始就打定主意只花二十天閉關,則離出關的時間愈近,心就愈容易煩燥。
再以實修菩提心與空正見為例。在未修之前若能下定決心:「我要在這上面努力,無論需要花一年、兩年、一輩子、數千輩子才能學好都沒關係,無論需要多長的時間,我都會努力!」這樣一來,無論你學得如何,都不會失去心力。但若你的想法是:「我在一個月、一年之內就要生起菩提心、空正見。」若能做到當然很好,但若做不到,你可能就會放棄了。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為自己的心披上這樣的精進甲冑。例如,你想要利益有情,在還沒有正式開始前,要先跟自己講好:「我決心利益眾生,無論眾生如何對待我,他們對我好也好、對我壞也好,就算他們來殺我,我也不會改變心意!」這樣一來,無論過程中發生什麼事,你想要利他的心都不會受到傷害;但如果最初沒做這樣的心理建設,雖然付諸實踐,做了一點利他的事,但只要對方做了一點讓你不順心的事,你恐怕馬上就會放棄了。由此可知,在一開始時擴展心量與心力,就像打預防針一樣,未來無論遇到任何違緣,都不會傷害到你的誓願。
(十六)絕不指責出家人犯戒
不動比丘繼續立誓說:「無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論任何人犯根本墮,我絕不口出批評說:『你犯了根本墮』。若我出口批評,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這裡說的批評,與懷著慈愛心糾正對方不一樣。若懷著善意提醒對方:「你這樣做不行,會犯根本墮。」這樣是可以的。批評他人是我們犯得最多的過失。若不把《戒律》算進去的話,《甘珠爾》中結合歷史而宣說業果之理的經文有四函。研閱它們後你會發現:批評他人是造罪很大的來源。克主杰尊者立下的十誓中有一項就是:「除非能夠利益佛陀教法與眾多有情,否則我絕不指名道姓地說某人過失。」
(十七)誓言成辦清淨國土
不動比丘立誓說:「一旦我成佛,在我的佛國剎土,所有聲聞眾都不犯根本墮。在這廣大清淨的剎土中,沒有一處是佛法未弘揚之處。這個剎土完全沒有情器世間的任何過失,所有情器世間的一切功德都圓滿具備。我將努力成辦這樣的清淨剎土。」不動比丘立誓要讓他的佛國剎土非常圓滿。想要得到圓滿的果,就必須成辦圓滿的因。所以,他立定了這樣的目標、生起如此強大的心力,就開始精進地成辦圓滿的因,開始精進地實踐六度萬行。
一般常會提到圓滿、成熟、淨化三者,其中圓滿指的是成就器世間剎土的祈願力圓滿;成熟指的是成就情世間有情清淨的祈願力圓滿;淨化則包括淨化器世間與淨化情世間這兩個部分。目前講到不動比丘的這些修行,正是「圓滿、成熟、淨化」的實修。記得以前我的老師講到「佛陀的事業功德任運成就」這個主題時,我問老師:「佛陀事業功德任運成就的因是什麼?」老師說:「是他在因地時做的『圓滿、成熟、淨化』。」未來成佛時若要任運成就諸多佛行事業,現在在因地時就要努力實修圓滿、成熟、淨化,把目標放在成辦圓滿的情器世間,而後不斷地祈願,並且努力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
不動比丘立誓說:「在未成佛之前,我要持守清淨梵行;我要成辦善根,以使得未來我成佛後,在我佛國剎土的所有出家僧人都能梵行清淨。」
在不動比丘發起菩提心的當時,他所在世界的女性有一些缺失。他立誓說:「我會努力,使得我成佛後,我的佛國剎土中的女性,不會有現今這個世界女性的諸多過失。」
不動比丘立誓:「凡我所做的一切,都回向於成辦佛果。再者,若我沒有完全照著我立下的誓言去做,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其他的菩薩,無論是已經完全成辦了自己誓言的菩薩,或是能夠實踐誓言的菩薩,都是具有法種子的菩薩。這些菩薩只要愈讓這種心起現行,就愈能成辦佛法功德,未來也會成為能夠開示佛法之人。」不動比丘立下穩固可靠的誓言,就像種下了一顆未來會長成大樹的種子。同樣地,凡是曾經立誓、曾在心中種下種子的菩薩,只要愈精勤努力獲得佛果位,就愈能為眾生開示佛法。
不動比丘獲得授記
第一品、授記莊嚴品
四、不動比丘獲得授記
此時有另一位比丘說:「不動菩薩,你現在說的這些,若是真正清淨的誓言,是真正會去實踐的發願,如果你真的不會退轉於無上菩提,那麼,就用你的右膝讓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都震動吧!」那時,由於佛的威神力、不動比丘清淨立誓的諦實力,以及由這些清淨誓言造下的無量善根力,當不動比丘以右膝著地時,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如同地震般產生了六種震動。由於不動比丘會確實履行他立下的誓言與祈願,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現象。如果他的誓言沒有諦實的力量,大地不會搖動。
講到這裡,佛陀對舍利弗說:「所以,想要成佛的人,都應該像不動菩薩那樣去實修。若能真正這樣去實修,就會速速成佛,成辦像妙喜佛國一樣的淨土。」宗喀巴大師在《往生極樂願文》發願說:「願出家時,猶如不動比丘,縱使微細罪墮亦不染著,經由究竟戒蘊之門證大菩提。」這段話的意思是,希望能生生出家,出家時能夠像不動比丘一樣清淨持戒,連一點罪墮都不染犯。
舍利弗問佛陀說:「不動菩薩立誓、發菩提心時,有多少天人聚集呢?」佛陀說:「那時所有的天子都在,包括四大天王、欲界色界的天人等,大家都合掌禮拜說:『今日我們聽到前所未有的獅吼聲。』」獅吼聲的意思是,以無比的勇氣與諦實語,在毫無畏懼的狀況下對大眾宣說。佛陀說:「這些天子們都非常歡喜,內心感到非常舒暢。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未來無論是誰,若能投生到不動如來的剎土,則他累積的善業絕對不小。今日有機會聽到這樣的獅吼聲、能聽到這樣的誓言、聽到這麼多佛法的內容,都有很大的福報。』」
舍利弗對佛陀說:「我從沒聽過其他菩薩像不動菩薩這樣披大甲冑。」佛陀說:「的確是。披上如此的大甲冑、發願求取無上菩提,在數百數千數萬億的菩薩中也是很少見的。賢劫中成佛的菩薩們,也沒有人在最初發菩提心時,就披上這樣的大甲冑。」
佛陀對舍利弗說:「不動菩薩這樣發心後,廣目如來為他授記:『未來你將獲得佛果位,成佛時你的名號是不動如來,就像當初燃燈佛為我授記,說未來我將成佛、名號是釋迦能仁一樣。』」佛陀繼續對舍利弗說:「我在示現成佛事業時,整個世界充滿了大光明,大地有六種震動,同樣地,廣目如來為不動菩薩授記時,也有很多徵兆發生,包括光明遍照了整個世界,大地有六種震動。」
佛陀繼續描述廣目如來為不動菩薩授記時,出現了哪些吉祥的徵兆。佛陀對舍利弗說:「就像我示現成佛事業時,所有花草樹木都朝向我低傾禮敬,廣目如來為不動菩薩授記時,所有的草木等都朝向不動菩薩低傾禮敬。」佛陀說:「就像我在示現成佛事業時,娑婆世界所有天龍等都合掌向我頂禮,不動菩薩蒙佛授記時也是這樣。」
佛陀對舍利弗說:「不動菩薩得授記時,所有眼盲者都恢復視力,耳聾者都聽到聲音,瘋狂者都恢復了心智,諸根不具全者都重新擁有完整的諸根,所有懷孕的婦女都能在安適吉祥的狀況下生產,就跟我示現成佛事業時的情況一樣。」佛陀說:「不動菩薩得授記時,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眾生由於惡緣而橫死,如同我證得一切智時一樣。」又說:「不動菩薩得授記時,悅意天香遍滿世界,如同我示現成佛事業時一樣。」
那時,舍利弗對佛陀說:「僅僅在蒙佛授記時就有這麼大的功德,不動菩薩的確具有很大的功德。」佛陀說:「我說的不動菩薩得授記時的功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還有其他非常多的功德我沒有說,不動菩薩的功德大到無邊無際。」
佛陀對舍利弗說:「不動菩薩得授記時,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天都心生歡喜、無比安適,如同我示現成佛事業時一樣。」又說:「不動菩薩得授記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手持金剛都隨侍護衛他,如同我示現成佛事業時一樣。」手持金剛是大夜叉這種護法中最主要的一類。佛陀對舍利弗說:「不動菩薩得授記時,三千大千世界的天、龍、夜叉、食香眾、非天、金翅鳥、人非人、摩睺羅伽都以花朵、香柱、薰香供養不動菩薩,如同我示現成佛事業時一樣。」又說:「當不動菩薩得授記時,有三十億天、二十億人看見不動菩薩被佛授記,以及上述得授記後的種種徵兆,因而生起了菩提心。這些人與天也都獲得廣目如來的授記說『未來你們也都將成佛』。」
一旦獲得佛的授記,就不會改變;若還有可能改變,佛就不會授記。一旦佛授記某人將來會成佛,這個人就絕對不可能退轉。在我們唸誦的妙喜淨土祈願文裡說:「獲語甘露而以修持力,祈願定獲菩提之授記。」意思是希望能投生妙喜淨土,在不動如來面前聞法發起菩提心,並在內心生起真正的證量,而後獲得不動如來授記說:「未來你將會成佛。」一旦獲得佛的授記,就不會再退轉。在往後的內容會說到,大乘種姓者只要投生到妙喜淨土,必定會獲得不動如來的授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祈願投生到妙喜淨土的原因。
佛陀對舍利弗說:「就像我示現成佛事業時,周圍遍滿了菩提樹、蓮花、白蓮花一般,不動菩薩得授記時,三千大千世界也充滿了許多這樣的花樹。」又說:「就像我示現成佛事業時,有數千萬天人從虛空中朝我散獻天衣一樣,不動菩薩得授記時,有數億天人從虛空中散獻天衣,供養不動菩薩並祈願:『願不動菩薩速速成佛』。」散獻天衣,跟我們現在獻哈達的意思應該很相近。佛陀說:「見到不動菩薩得到佛的授記,天人等彼此之間都非常歡喜,那種歡喜勝於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歡喜。」
當菩薩發了心、獲得不退轉地,或說當他們被佛授記時,就能擁有上述講的各種功德,包括周圍光芒遍布、大地震動、盲者得見、聾者得聞……等。想想看,若現在有人展現了這樣的功德,我們恐怕會覺得他就是佛了。會有這種反應,主要是因為我們其實並不清楚到底什麼是佛,而如果菩薩僅僅在獲得授記時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那麼,當他的功德愈來愈增長,最後成佛,那時他擁有的功德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如果你很難相信佛的功德,可以先試著認識十地菩薩的功德,或者可以按照《現觀莊嚴論》的內容,從認識十地菩薩開始,到九地、八地菩薩等的功德漸次往下推,應該有助於幫助你相信佛陀的確擁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
佛陀對舍利佛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與人,聽見廣目如來對不動菩薩的授記後,他們彼此互相供養布施,就像在滿月時大家會彼此供養一般,天人們則彼此獻上表達歡喜心情的驚奇愛語。不動菩薩得佛授記時,具有這樣的功德。」
佛陀把不動菩薩得授記時發生的種種事蹟說得非常仔細,是因為佛陀現前了知當時的情況,才能說得出來,換做其他人根本沒有辦法。所以,舍利弗對佛陀說:「靠著您的一切遍智,我們才能知道上述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佛陀,您知道的對境到底有多少,實在不可思議。那些禪定境界、諸龍境界、諸業異熟果報等都不可思議、難以想像。不動菩薩僅僅生起菩提心便擁有的功德,以及他在得佛授記時發生的種種事蹟,這些都非常不可思議。」佛陀說:「的確,正如你所說。」對於一般凡夫而言,這些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與事蹟,很難在內心真正接納。
不動菩薩披精進甲
第一品、授記莊嚴品
五、廣說不動菩薩初發心時披精進甲的功德
此時,阿難對舍利弗說:「不動如來在初發心時披精進甲的種種情況,世尊只是略說而已,並沒有廣說。」舍利弗說:「的確,世尊只是略說而已,並未廣說。不動菩薩在初發心時披精進甲的功德廣大無邊,非常不可思議。所以,你要好好繼續聽,世尊將繼續仔細地說。」
舍利弗對佛陀說:「您剛才已為我們略說不動菩薩的種種功德,請再為我們講得更廣大仔細些。因為,這將有利於現在未來的菩薩們能夠隨學。」佛陀說:「不動菩薩在最初發心時披上精進甲冑,其功德不可思議。我把其中的一小部份說給你們聽。你要斷除聽聞時的三種器過,好好地聽。」
舍利弗說:「好的,我會這樣遵從。」佛陀說:「當時,不動菩薩發下這樣的願:『虛空或許會改變,但我的誓願永不改變。』」又說:「披上如此精進甲冑的菩薩,百千萬中難得一人,非常稀少。賢劫中沒有一位菩薩像不動菩薩,能夠披上這樣的精進甲。寶幢菩薩雖然也是一位披大精進甲的菩薩,但與不動菩薩披的精進甲相比,連萬分之一都不到。不動菩薩以無比大的精進力,把他立下的堅固誓願實踐到最究竟,因此成就佛果,號曰『不動如來』。他目前住於妙喜淨土,在那裡講經說法。」
佛陀對舍利弗說:「我透過一切遍智知道,不動如來過去行菩薩行時,無論誰來跟他乞討頭目髓腦、手足支節,他都不會不給。由於這個因緣,不動如來從初發心立下誓言到成佛之間,就不曾再生過病。」
佛陀說:「就好比轉輪聖王,他能夠足不著地從一個宮殿到另一個宮殿享受五欲妙樂,同樣地,不動菩薩從發心開始,都沒有投生到無暇處,一生又一生都投生在佛國剎土,在每一生裡都勤修梵行。他當初如何發願,他就如何地修行成辦,因而得到『不動』這個名號。他也用這些清淨梵行供養諸佛,使得一切諸佛聖心歡喜。」轉輪聖王的轉輪二字,從字面直接理解是輪子,但它也可以像是現代人的飛機,只是命名上有差別而已。總之,非常富有的人,他們來往於兩地時,根本不必用腳走,可以從轎車出來後直接坐上直昇機。本段文用轉輪聖王的例子為喻,說明不動菩薩發心之後,一生又一生就好像轉輪王足不著地般,完全不會投生到無暇處。
佛陀對舍利弗說:「不動如來歷經一個又一個佛剎,由於梵行清淨而得到『不動』的名號。他開示的教法都是大乘教法,很少開示聲聞教法。即便開示聲聞教法,他依舊把講法的重點放在六度,幫助眾生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就好比聖座嘉瓦仁波切不論講什麼經論,都把核心放在菩提心與空正見,使聽聞者對這兩個主題生起決定信解。同樣地,不動菩薩在開示教法時,都把重點彙集在六度或十度上,以幫助有情獲得無上菩提。佛陀說:「不動菩薩為有情開示教法非常方便善巧,聽聞者很容易就能受持;他也善用讚美,使聽聞者心生歡喜。不動菩薩是如此披上精進甲冑,行菩薩行。」
佛陀說:「做了這些法布施後,不動菩薩把得到的善根這樣回向:『未來我成佛時,願這些學習大乘教法的所化機們,都能完全聽到我開示的教法,聽了之後都能牢記在心,能夠正確地理解,能夠讀誦,能夠透徹領解其中的含義,能說給別人聽。他們在這一生裡聽到的法,就算死了也不會忘記,直到他們成佛。同樣地,就像我現在還在菩薩位時,能夠從一佛剎到另一佛剎,未來投生到我佛國剎土的菩薩們也是如此,在他們未成佛之前,願他們也都能從一佛剎投生到另一佛剎。』」當年不動菩薩發了這樣的願,現在他成佛了,這些願望也都成為事實。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就跟不動菩薩當初的祈願一模一樣。這些祈願能夠成真,是因為不動菩薩把他講法得到的眾多善根,毫不保留地做了這樣的回向。
佛陀說:「不動菩薩說:『但是,這些菩薩的最後一生會住於兜率天,在南贍部洲成辦成佛事業。』」不動菩薩說,希望投生他的佛國剎土的菩薩們,一生又一生地從一佛剎到另一佛剎,但在最後一生的情況會不一樣。成佛前的最後一生,這些菩薩會住在兜率天,而後在南贍部洲行成佛事業。佛陀又說:「不動菩薩如此發願:『在我行菩薩道時,諸魔的干擾都無法得逞,同樣地,我成佛之後,在我的佛土,無論任何有情,包括聲聞與菩薩眾等,都不會受到魔眾的障礙。』由於不動菩薩的這個願力,若投生於妙喜淨土,就永遠不會受到障礙的干擾。」不只如此,身在其他地方的有情,在遭遇魔障的時候若能向不動如來祈求,對於障礙的消除都會很有幫助。
佛陀說:「不動菩薩說:『投生在我佛土的菩薩,在還沒獲得上述功德之前,我都會持續行菩薩行。』」這話的意思是:在「圓滿、成熟、淨化」的事業未圓滿前,他不會取正等正覺的佛果位。
佛陀對舍利弗說:「不動如來以前在行菩薩行時,無論說法或聞法,身心都不會疲憊。這是因為他在初發心修菩薩行時,極修法身的緣故。」極修法身的意思,不知是不是修空性的意思。僅僅修習空性法身,當然沒辦法使身心不疲憊,但若長時修習,後來可能會有這樣的成果。佛陀說:「不動如來過去在聽法時,曾如此發願:『我現在很喜歡、很希求法。願我成佛之後,投生到我國土的所化機們,對法的希求都能跟我一樣。』」
以上第一品講完了。愈了解過去諸佛在菩薩位時如何精勤學習,在唸到「如昔諸善逝」時,不但會更清楚這句話的意思,也會想要跟他們一樣地學習。之後要開始講的第二品,內容主要在描述妙喜淨土的種種行相。對某類所化機而言,研讀第二品,能使他生起「未來我成佛時,我的佛土也要有這些功德,所以我要效法不動如來,像他一樣地學習」這種想法。對另一類像我們這樣的所化機而言,第二品的內容有助於生起想要投生妙喜淨土的希求。佛陀是基於這兩種目的而宣說第二品的內容。
剎土莊嚴的來源
第二品、佛剎功德莊嚴品
舍利弗再次啟稟佛陀說:「您說了不動如來往昔修菩薩行的功德,還請您再為我們開示不動如來成佛後,他的剎土的種種功德,因為菩薩與聲緣種姓的男子女人需要投生到那裡。聽了這些開示,可以讓他們生起想要謁見不動如來、禮拜供養、祈請不動如來教法住世的希求心。還沒有獲得阿羅漢果的人聽到不動如來剎土的功德,會想要謁見、禮拜、供養不動如來,同時為了自己的修行能夠究竟,也會生起投生妙喜淨土的希求。由於有這些需要,祈請您開示不動如來剎土的種種功德。」佛陀對舍利弗說:「很好!你這樣啟問非常好,我會開示不動如來剎土的功德。你要斷除三種聽聞過失,好好地聽。」這段話很像是佛陀的立誓宣說。
一、剎土莊嚴,來自不動如來過去的願力
(一)不動如來成佛前七天
舍利弗對佛陀說:「是的,我會照做。」佛陀說:「在不動如來成佛的前七天,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知道這件事情後,完全沒有感到飢渴或覺得疲累而需要睡眠,大家不但身心全無疲憊,而且都處在很安適、喜悅的狀態。這種結果來自不動如來過去的願力,而且也由於這個願力,在他成佛前七天,所有眾生都沒有產生淫欲。」
(二)不動如來成佛時
佛陀說:「不動如來成佛時,光芒普照,大地產生了六種震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人與天人都向不動如來合掌禮敬。這也是不動如來剎土的一個功德。」又說:「其他示現殊勝化身的佛,他們的剎土功德都不及妙喜淨土來得圓滿。能夠成辦這麼圓滿的剎土,是不動如來過去行菩薩行時的願力造成的。佛國剎土的圓滿功德,是由過去的願力成辦。就好比我(釋迦牟尼佛)過去行菩薩行時做的祈願,如今已悉數成辦一樣。」
接下來的經文中,大家會看到佛陀每說完一個妙喜淨土的功德,都會接著說「這都是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造成的」,整個講完之後又再說一次「妙喜淨土的諸多功德,都是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造成的」。佛陀的這句話,含義很深。
妙喜淨土的種種圓滿功德,是由不動如來的祈願成辦,所以它的印跡(能成辦的因)是祈願。講到祈願,一般人直接想到的都是口中唸誦的祈願文,但祈願文只是文字,不是真正的祈願。真正的祈願是內心有願,內心想要,它是一種欲求。就像之前曾經概略講過,佛陀身語意的功德與剎土的種種圓滿,都要依靠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的力量才能成辦,因此可以說它們都是菩提心留下的印跡。所以,透過《不動如來會》,佛陀要跟我們說的重點是:如果把主力放在專修菩提心,便能成辦圓滿的色身與圓滿的佛土,也會擁有能成辦眾生義利的種種圓滿順緣。若想要獲得圓滿色身,就必須主修菩提心。
唸誦祈願文時,可以慢慢地唸,邊唸誦邊思惟,設法對這些內容產生欲求。若能這樣做,則唸誦祈願文也將成為特別的實修。然而,要生起欲求,必須了解這些內容到底有什麼功德、為何值得追求,所以必須先透過聽聞了解所求的種種功德,明白之後,才有辦法對它生起希求心。
既然祈願的真正意思是欲求,那麼這些祈願文的用處又是什麼呢?當內心生起強大的欲求,就會不由自主地脫口說出:「真希望如何如何啊!」的話語,這是從真正的祈願化成的文詞。在真正的欲求還沒產生前,初修業者可以透過唸誦祈願文,讓心跟隨這些祈願的文詞走,這樣也能產生一點希求心。正因為能對初修業者提供這樣的幫助,所以才會有這些祈願文問世。
釋迦牟尼佛與不動如來,他們兩位過去在菩薩位時的想法有點不一樣。不動菩薩的想法是:自己先去努力,就像《不動如來會》第一品描述的那樣,他非常精進地成辦各種因與資糧,依此而成辦一個圓滿的剎土。然後,只要有情投生到這個剎土,則無論他們希求的是解脫或佛果,都一定會如願成辦。在成辦這個淨土的同時,不動菩薩也希望,只要這個淨土一成辦,安住於每個不淨剎土的佛,都會對各自的所化機開示我們現在講的內容,包括:介紹不動如來剎土的種種、投生到那裡的好處、投生到那裡的因是什麼。無論諸佛是住世或涅槃,都希望他們能夠跟眾生說明如何累積投生妙喜淨土的因,讓大家能夠投生到妙喜淨土來。只要能來,由於這裡具足了一切順緣、淨除了一切違緣,所以大家一定都會不由自主、自自然然地獲得解脫與成佛的果位。不動菩薩內心有這樣的想法,也為了這些想法能夠成真,他把所有該成辦的因與資糧都成辦了。現在,他的祈願已經成真。
而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想法是,他就在這暴惡眾生居住的不淨剎土示現成佛事業,使得未解脫的眾生得以解脫。《悲華經》有詳細說明當初釋迦牟尼佛發的五百大願。
不動如來當初的發願成辦了,釋迦牟尼佛當初的發願也成辦了。講到這裡,我想到:世尊的五百大願中,有一個願是「願未來,凡追隨我學佛出家者,都不會受到衣食匱乏之苦」。所以,即使某個地方發生了嚴重的飢荒,也沒有任何一個出家人因此死亡。當年,三大寺的僧人剛從西藏流亡到印度,那時大家只能靠著有限的幾畝田維生。後來陸續又來了很多新的僧人想要加入,到底要不要收?要不要設限呢?三大寺當時為此開會討論。那時,有位師長唸了《悲華經》裡佛陀當年發的這個願,然後說:「僧人來多少就應該收多少!因為佛陀說過,出家人就算再貧困也不會因此餓死。」但是,肩負僧眾生活責任的寺院管家舉手反對,他說:「保證不會餓死的出家人,必須是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完全捨棄今生的人才行。」當年會議最後決定不設限,僧人只要來就都收。到目前為止,生活不但沒有過不下去,順緣反而愈來愈多。當然,從看得見的表象來說,我們可以分析這種結果分別來自於哪些原因;但是,就看不到的情況來說,這種結果應該是佛陀當年的願力在發揮作用。
在達蘭沙拉有一位離世修行的出家人,他後來獲得蠻高的密乘證量。有一次閉關時,他的食物都吃完了,但因為那時實修的狀況很不錯,他捨不得為了食物而中斷修行,所以就留在關房裡繼續觀修。就這樣又過了三、四天,在觀修時,他覺得有點想睡,就在半睡半醒之間,他似乎夢到有幾位女子送食物過來,他吃下這些食物,然後就醒了。此時,不只身體感覺到飽餐一頓後特有的舒適,還打了一個飽嗝。雖然這似乎是件小事,但是他說:「從此之後,我深深相信,只要自己這方面沒有做錯,把該做的都做了,佛陀絕不會欺誑我們。」
繼續看文。佛陀說:「不動如來成佛時,三千大千世間所有的眾生無論有沒有神通,大家都見到不動如來。這也是他過去的願力造成的。」又說:「其他如來在示現成佛時,天魔都會想去障礙他們,並且也付諸行動,但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在不動如來身上。這也是他過去的願力造成的。」佛陀對舍利弗說:「不動如來成佛時,無數天人以天界的資具供養不動如來,這些供物在虛空中聚集成為一個大傘蓋。這也是他過去的願力造成的。」
佛陀說:「不動如來示現成佛時,他身上放出的光芒,遮蔽了一切日月與天人的光芒,充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這也是他過去的願力造成的。」這種光既然強到連日月的光芒都能遮蔽,人們會不會因為光太亮而無法見到不動如來,就像我們無法直視太陽一樣呢?不會。在另一部經典中說到,佛陀有一種光,透過這種光的照射,有情會得到佛的加持,不但能見得到佛,眼睛也不會受傷。
舍利弗對佛陀說:「不動如來以前行菩薩道時,許下了特別的祈願,披上了大甲胄,為了安置無量有情於無上菩提,他把所有累積的善根全數回向,希望能成辦一個非常圓滿的佛國淨土,以此來成辦有情的義利。不動如來當初的回向與祈願,現在成辦了,真是太驚奇了。」佛陀說:「的確。事實正如你所說。」經文裡提到「無可計數」與「無可言說」,它們不是無法計算的意思,而是兩個數量單位,只是很少用。
妙喜淨土的器世間
第二品、佛剎功德莊嚴品
二、妙喜淨土的器世間
佛陀說:「不動如來成佛處的那棵菩提樹非常高大,風吹動樹葉與枝椏時,會發出非常和美悅耳的聲音,那聲音,比天人最美妙的仙樂更悅耳。這個聲音傳達的是包括五根、五力等大乘三十七道品的內容,聽到這聲音的有情們,可以獲得離欲隨念三摩地。」
各位在自己的住處誦這部經時,可以慢慢地唸,每唸完某個妙喜淨土的功德,就稍微停一下,慢慢地思惟,思惟後若生起信心,可以口中唸誦或內心作意:「敬禮薄伽梵、如來、應供、正遍知、不動佛。」如果不會唸,也可以一面讀經文,一面直接唸:「皈依不動佛,敬禮不動佛。」也可以在不趕時間的情況下,慢慢地讀誦經文,慢慢地思惟,當生起信心時,祈願(口唸或心想皆可):「願能投生妙喜淨土中。」用這樣的方式,慢慢地把整部經唸完後,也能種下特別的習氣。
佛陀說:「在妙喜淨土中,完全沒有地獄餓鬼畜牲等三惡道。而且,如同沒有三惡道的果一般,這個淨土裡也完全沒有造十惡業的有情。」投生妙喜淨土後,一方面因為沒有任何困難的遭遇,所以也沒有殺生、說謊等必要;二方面因為周圍的友伴清一色都在行十善業,跟他們在一起,自然就會造十善業。反觀我們這個世界,就算你本來想要好好地造十善業,但當無計可施時你就會說謊;雖然決心不要口出惡言,但因為被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負,最後受不了還是會罵人。但如果投生妙喜淨土,那個環境本身就會讓你自然地只造善業,沒有機會造十惡業。
佛陀對舍利弗說:「妙喜淨土的有情沒有主僕、役使與被役使者的區分,因為在那裡沒有『這是我的房子』、『那是你的財物』等區分。」佛陀又說:「踩在妙喜淨土的土地上,就像手觸兜羅綿那般舒適。土地的觸感非常柔和,顏色如金,布滿天人的如意寶與金色蓮花。妙喜淨土的地理環境,跟我們這個世界很不一樣,那裡沒有砂礫荊棘、險崖、垃圾,也沒有岩山等。行走於其間,就像踩在棉花枕頭上,腳踏下去的感覺很柔軟,腳一離開地面又恢復原狀。」講到這裡我們可能會想:「有一點高低起伏的地勢,不是比較美麗嗎?整片都是平原,那是什麼樣子呢?」哈哈。我想這裡的意思也許是,妙喜淨土沒有那種很險峻可怕的高山。
佛陀說:「生在妙喜淨土的人,完全沒有任何疾病。」根據藏醫醫典的說法,一切的疾病都可以歸納到風、膽、涎、合四類中。若生在妙喜淨土,完全不會有任何疾病。佛陀對舍利弗說:「妙喜淨土中,沒有長相醜陋、氣味臭穢的人,因為他們的三毒煩惱都很輕微。而且在這個淨土裡,沒有殺戮、牢獄繫縛的事情。妙喜淨土沒有外道徒,也沒有邪見者。」在妙喜淨土的有情,他們清一色都擁有純正的見地。佛陀說:「妙喜淨土沒有四季之分,任何時候樹上都開滿了花果。」
佛陀說:「妙喜淨土有情們穿的衣服,都來自如意樹。這些衣服具有五種顏色,氣味芬芳。而且,這香氣與色澤不是只有剛穿的時候有,穿上之後依舊會繼續保持。衣服很多,又有各種顏色,可以隨心所欲地換著穿。」妙喜淨土的衣服跟我們的不一樣,我們的衣服穿久了就會變舊、有臭味,但妙喜淨土的不會這樣。佛陀又說:「妙喜淨土有情的飲食,就像三十三天一樣,心裡想要吃什麼,食物就會應念而至。雖然這點與三十三天類似,但就食物的品質而言,妙喜淨土的食物比三十三天好太多了。雖然有飲食,但不會有糞便等種種不淨物的排泄。」
佛陀說:「妙喜淨土有情的住處,外在有七種寶物裝飾,內在的傢俱坐墊等都很舒適美好,房子四周有許多池塘。住在裡面的有情,不會像我們這個世間的人一樣(在華屋裡放逸),他們都很喜歡修學正法,也用這樣的方式過生活。這些結果,來自不動如來的祈願力,以及這些眾生的福德二者聚合而產生。」又說:「妙喜淨土的池沼並沒有固定的位置。只要有人心裡想:『這裡需要有個池塘。』池塘就會應念而生;若想著:『這裡不需要池塘。』那池塘就會自然消散。」聽到這裡,我們心裡可能會覺得奇怪、無法想像,但這其實是因為我們的情況太低劣,才會有這種反應。就好比我們因為擁有的錢很少,覺得超過億以上的單位就是天文數字、不知該如何數下去;但是對富人而言,億以上的單位還有很多,他們也經常使用這些單位來計算金錢。同樣地,是因為我們的情況與妙喜淨土差異太大,我們的福報太貧乏、未曾有過那樣的受用,所以對於妙喜淨土的種種功德,我們有時會覺得很難接受。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個人非常富裕,由於他有很特別的福報,所以家裡經常有各式各樣的寶物。有一天,國王看到了他的寶物覺得很眼紅,就把他的金銀財寶都搶到皇宮去。但寶物才運到皇宮,竟然全部變成了煤炭。經典上記載了好幾個像這樣的歷史。以下這個資料如果屬實,也許與上述的歷史故事就有點關係。我聽說有些礦物除了透過天然開採,也可以用某些元素合成轉換,例如,黃金不一定只能來自開採,它也可以透過人工製造,只是成本太高,不符合經濟效益。在幾種可以轉換為黃金的元素中,煤最容易被轉換成金子。如果真的是這樣,就與剛才這個歷史有點關聯性了。在剛才這個故事裡,金銀寶物一被國王搶回皇宮,馬上就化成為煤炭了。
佛陀說:「妙喜淨土的有情,隨著各自的所欲,若想要有風,就會有風吹來,若不想就不會有風。這些風都非常溫和舒適、充滿香氣。」
以上這些內容,大都在描述妙喜淨土的財富受用。一般而言,這部份的內容若只與財富受用有關,它其實並不很重要;但透過這樣仔細的描述,大家對於妙喜淨土會有比較鮮活的認識。再者,由於明白妙喜淨土的生活條件非常優沃,就會比較容易相信那裡的人完全造十惡業的必要。一般人造惡業、與別人起爭執的原因,大多與財富受用有關。投生妙喜淨土,由於可以自然受用各種來自福德的果報,很多壞的個性自然也就沒有了。
妙喜淨土的情世間
第二品、佛剎功德莊嚴品
三、妙喜淨土的情世間
佛陀對舍利弗說:「南瞻部洲所有女人會有的過失,在妙喜淨土都沒有。妙喜淨土的女人,比我們這裡的珍寶女還要更好。」珍寶女的意思是,沒有一般女人過失的那種女子。佛陀又說:「妙喜淨土的有情,沒有我們這個世間男女的淫行。男女之間只要彼此心生貪愛,互看一眼,女子便會受孕,在受孕的同時,男女雙方都獲得離欲三摩地。腹中的胎兒領受的安樂,如同三十三天的天人,沒有任何痛苦。受胎七日後,母子會在沒有絲毫痛苦、領受像安住在第二靜慮禪定比丘一樣的安樂,在這樣的狀況中生下孩子,孩子出生時也完全沒有臭穢的氣味。這樣的結果,也是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造成的。」佛陀說:「妙喜淨土的人如果想要穿戴首飾,心裡想什麼,如意樹上就會生出那樣的首飾。這樣的結果,也是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造成的。」
當時在場有位比丘,聽到妙喜淨土的女子比世間的珍寶女更好時,他生起了貪心,因此心裡想:「願我能投生到妙喜淨土。」此時佛陀對他說:「像你這樣愚迷的人,無法投生到那裡去。因為,以貪欲為動機的祈願,無法成為投生淨土的因。唯有以行善行、行法行、離欲行梵行的善心,才能投生淨土。以貪欲為動機的心,無法投生妙喜淨土。」
這段經文,與上一堂課有人提出的問題相同。雖然這裡提到的貪欲與女人有關,但我們可以類推。例如,若你心裡想的是:「若投生妙喜淨土,那裡的食物很美味,那裡的人很美麗,那裡的生活不愁吃穿,所以願我能投生到妙喜淨土。」這種祈願的動機是貪欲,所以它不會成真,無法投生妙喜淨土。但如果你的想法是:「如果投生到妙喜淨土,我可以直接在佛面前聽法,也由於周圍都是阿羅漢與菩薩,所以我有機會可以行法行。」在這種想法下祈願投生妙喜淨土,就可以如願。
佛陀說:「妙喜淨土沒有國王、大臣、士兵等,那裡唯一的國王就是不動如來。再者,就像三十三天的天人會為了奉事帝釋天而聚集在一起,妙喜淨土的人與天人,也會為了禮拜供養不動如來、聽他講法而聚在一起。這樣的結果,也是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造成的。」又說:「妙喜淨土的有情都嚴謹認真、不放逸地生活。這樣的結果,也是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造成的。」
佛陀對舍利弗說:「這樣圓滿的佛國淨土,它的因是什麼?不動如來過去還在菩薩位時,他以香花等供養佛身佛塔,並把供養的善根回向成辦圓滿佛國淨土,因而成辦這個圓滿的剎土。」又說:「妙喜淨土的人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他們不需要經商務農。妙喜淨土有情領受到的快樂,不是來自對五妙欲的貪著,也不是來自歌舞歡唱嬉戲,他們領受的是法樂。」
領受法樂,對我們應該很重要,不過我並沒有在經論裡看過這種說法,所以,以下這番話是沒有經典根據的話。心如果不快樂,它就會好像無法活下去的樣子,心需要快樂。但如果我們追求的是世間安樂,便會在追求的過程中產生其他的煩惱,反而為今世與來生帶來很多痛苦,所以,雖然要快樂,但不要追求世間的快樂,應該追求法的快樂。
例如,如果你是出家人,或者你受了居士戒,你應該要知道受戒對你有什麼好處,而且要經常憶念這些好處,對於自己有持戒一事感到心滿意足,設法讓自己為此感到高興。同樣地,對於自己造的善行,應該要知道造這些善行對你有什麼好處,這樣一來,在正做時你會感到歡喜,做完之後,也為自己得到行善的機會而開心。快樂地學法很重要,它能讓我們的心不致於萎靡不振,也能夠一直住於法樂,充滿法喜。如果,既得不到學法的快樂,也沒有世間的快樂,這樣應該是有點問題的。
佛陀說:「在妙喜淨土,當風吹動樹木時,發出的聲音非常和雅悅耳,連天人演奏的音樂都比不上。這樣的結果,也是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造成的。」佛陀用天樂為喻,說明妙喜淨土的風吹過樹木的聲音有多好聽,但這個喻對我們而言是一片漆黑,不知天樂到底是什麼樣的聲音。哈哈。
佛陀對舍利弗說:「就像不動如來攝受他的剎土功德一樣,我們也應該那樣做。」不動如來非常想要成辦一個無論情器世間都很圓滿的淨土,為了讓這個祈願成真,他造了常多的善。當這個祈願成真後,就算是一般的有情也能夠依於福田力造善業、祈願,使得他們能投生到這個淨土,一旦來了,就能在沒有任何困難的情況下成辦一切法。如果以上這件事情是真的,而且一般人也很有機會可以投生妙喜淨土,則它與菩薩以大悲心為動機來想事情的方法就很吻合;相反地,如果一般人根本沒機會投生淨土,例如,若妙喜淨土只有聖者能去、凡夫不能去,則菩薩到底是為了誰而費勁地成辦淨土呢?如果菩薩的想法是:「我在的國土,情器世間必須很圓滿,所以只有圓滿的人可以來。」則他根本不是菩薩,就算他為此付出再多,他也不是菩薩。由此可知,就算是凡夫,也可以根據經文提到的方法,依靠以福田力而造的善根與祈願,順利投生妙喜淨土。
佛陀繼續說:「由於不動如來的光亡恆時遍照,妙喜淨土的有情不必依賴日光與月光,任何時候都沒有黑暗。就好比一間沒有窗戶的房子,只要在裡面放一個摩尼寶,房子無論何時都會充滿光亮。」這種摩尼寶不知現在還有嗎?當年,阿育王曾經挖到一個供奉阿羅漢舍利的佛塔,裡頭就有一個摩尼寶。這個摩尼寶的光非常明亮,當初造塔的人以它代替油燈,供在這位阿羅漢的舍利前面。
阿育王開挖這座佛塔,是因為有位阿羅漢對他說:「佛陀曾經授記你挖掘這個佛塔,所以你就去挖吧!讓世人看到這個舍利,利益大眾。」但在開挖時,先挖出了幾個字,上面寫著:「未來,這個舍利將被一個非常貧窮的國王挖出來。」阿育王看了之後說:「這個國王不是我。」因為那時阿育王統一了整個印度,整個印度都是他的,怎麼會貧窮?但阿羅漢說:「不不,就是你。繼續挖。」在發現摩尼寶後,計算它的價值才知道,就算把阿育王擁有的一切財富加總,都比不上這個摩尼寶的價值。此時阿育王才終於承認:「那個貧窮的國王,的確是我啊!」近代人的福德大多很薄,無法看到這樣的摩尼寶。因為看不到,就更難相信有這樣的寶物存在。
佛陀說:「不動如來無論到哪裡,每走一步,腳下都會開出千瓣的金蓮花。」舍利弗問佛陀說:「包括進到房屋裡也是這樣嗎?」佛陀說:「會的。不動如來進到房子裡時,若有人想:『這些花都集合成為一朵吧!』此時這些花就會如其所願地收成一朵;若有人想:『這些花就都停留在空中吧!』此時這些花就會如其所願地留在空中。人們會把這些花保留起來,當成佛塔來禮拜供養。」佛陀又說:「不動如來前去各處說法時,腳下都會開出這樣的金蓮花;去別的剎土講法,同樣也會這樣。所以,對於其他剎土的有情來說,不動如來前來講法,就好像是以金蓮花莊嚴了那個剎土一樣。」
佛陀說:「在妙喜淨土到三十三天之間的空中,有用金銀琉璃做成的三個天然的梯子。許多天人從梯子下來,到不動如來面前供養與聽法。他們看見妙喜淨土的種種,便很羡慕生在妙喜淨土的人。因為,這個世間人的受用與天道沒有優劣的差別,但因為妙喜淨土是不動如來恆時居住的地方,所以他們感到很羡慕。」又說:「三十三天的天人,會羡慕妙喜淨土的人;但妙喜淨土的人並不羡慕三十三天的天人。在妙喜淨土,人與天人彼此可以互相看見,就好像我們可以看見日月星辰一樣。這樣的結果,也是不動如來過去的願力造成的。不動如來開示佛法時,妙喜淨土的四眾眷屬都會在場聽法。這樣的結果,也是不動如來過去的願力造成的。」
由於不動如來過去的願力,投生到妙喜淨土的有情,不但享有圓滿的安樂,也能修學佛法。但其實不只如此,經典說裡,我們的一切安樂都是佛的事業功德,又說依於諸佛菩薩的願力,我們得以投生淨土。聽到這裡,有些人也許感到懷疑,因為佛陀曾說過,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也是自己的敵人。自己想要什麼結果就看自己怎麼做,決定權在自己手中,沒有其他的主宰者存在。既然如此,我們獲得的安樂,應該來自我們自己的努力,又怎麼會是佛的事業功德呢?
然而,兩種說法根本不相違,這是非常明顯的道理。例如,病人能不能痊癒,主要的決定權在病人手裡。若病人自己不想痊癒,例如他一直想自殺,周圍的人頂多只能暫時阻止他一下,很難幫上什麼忙。不過,另一方面來說,就算這個病人的求生意志很強,若少了醫生的幫忙也不行。醫生對於病人的幫助,是我們可以用現量成立的事實。若有醫生幫忙,病人就能受益;若沒有醫生幫忙,疾病就無法痊癒,在這個明顯的事實面前,若硬要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生病也不去看醫生,食物吃光了也不去買,豈不是說不過去嗎?這個道理,正如聖座經常說的「諸法皆緣起」,諸法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而產生,不能只考慮單一的因緣。要得到某個果,主要的因必須靠自己成辦,但有很多外緣依舊可以從諸佛菩薩那裡獲得。
再以一個想要賺錢的人來說,如果留在印度可以達到目的,他就不必去美國,心裡也不會有這樣的念頭;但對某些人來說,他心裡很清楚,以他的條件與能力,若留在印度就賺不到錢,若去美國就能賺錢。由於在我們(流亡印度的藏人)這個環境裡這種人很多,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設法到美國去。由於身處的環境,使得某些人做了這樣的選擇。 同樣地,對於就算留在娑婆世界也能圓滿一切地道功德的人,他根本不必投生到妙喜淨土;但對於另一種人,他想要圓滿一切地道功德,但若留在這個世間就做不到,若投生妙喜淨土就做得到,這樣的人就應該要設法投生妙喜淨土。
第二品的主要內容是妙喜淨土器世間的種種莊嚴,到這裡講完了。接著的第三與第四品介紹的是妙喜淨土情世間的種種圓滿,其中第三品要講的,是妙喜淨土裡聲聞僧眾的各種特質與功德。
妙喜淨土聲聞眾的數量
第三品、聲聞眾品
一、妙喜淨土聲聞眾的數量
佛陀說:「不動如來每一次說法,都能使無數眾生現證阿羅漢果。」不只如此,後面也會提到,由於不動如來的壽命非常長,所以他說法不是只有一、兩次而是無數次。每一次說法,都有無數有情因此獲得阿羅漢果位。我們雖然尚未真正嚐到大乘法味,但內心至少對大乘法有勝解心,所以,在讀到與聲聞行者有關的內容時,不要祈願「希望我投生妙喜淨土、獲得阿羅漢果位」;要祈願「願我未來成佛時也能如此,每說一次法,就能讓無數有情獲得解脫。」
佛陀對舍利弗說:「妙喜淨土到底有多少聲聞眾,連很會算數的人也算不出來。」昨天跟大家說過,超過「億」這個單位我就不太會算了,但事實上,再往上算會到「殑伽羅」這個單位,它的十倍是「頻婆羅」,再十倍是「波頭摩」,再十倍是「阿羅吒」。就算這樣一直往上算,仍無法算出到底有多少聲聞眾。所以,一定要說的話,就只能說:有無量無量、唯佛陀能知的數量。
無始以來到現在,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我們沒有幫助過任何一個有情得到解脫;只要還沒解脫,他們就要恆常在六道中領受無量的大苦。而且這種情況不會憑空結束,除非刻意努力,否則眾生將會無止境地繼續被各種痛苦折磨。所以,我們必須盡力幫助大家獲得解脫。雖然目前為止,我們連幫一個有情解脫的本事都沒有,但只要設法努力,由於我們都有佛性,所以最後一定可以成佛。一旦成佛,就能像不動如來一樣幫助無數有情獲得解脫。
妙喜淨土聲聞眾的特質
第三品、聲聞眾品
二、妙喜淨土聲聞眾的特質
佛陀說:「在不動如來的淨土,只停留在預流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的人很少,因為大部份的人在聽法後就直接證阿羅漢果。就算是最鈍根的人,在第一次聽法時就會獲得預流果,第二次聽法時獲得斯陀含果,第三次聽法時獲得阿那含果,到第四次時就獲得阿羅漢果。就像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最鈍根的人在獲得預流果後,在欲界中仍會有七次的相順受生;在妙喜淨土最鈍根的聲聞行者,也會在聽四次法後證阿羅漢果。」
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安立聲聞四果,與該有情再次受生的次數有關,例如預流果在獲得聖者位後,仍會在欲界受生七次,阿那含果仍會在上二界受生數次;但妙喜淨土安立聲聞四果,僅與斷證功德有關,與再次受生的次數無關。在妙喜淨土獲得預流果,便再也不會再受生,因為他這輩子一定會獲得阿羅漢果位。因此,在妙喜淨土安立聲聞四果,只是按照斷證功德的差別,給予一個名稱而已。」
佛陀說:「在妙喜淨土的有情,若現證空性、住於學地,其斷證功德就不會退失。」在我們這個世間,出世間的斷證功能雖然不會退失,但一來果與不還果的斷證功德有可能會退失。但這情況在妙喜淨土不會發生。經文中的「學地」指的是煩惱尚未斷除之地;「無學地」指獲得阿羅漢果位。由此可知,妙喜淨土的聲聞僧眾也非常圓滿。
佛陀說:「妙喜淨土的聲聞眾都是阿羅漢,已完全斷盡所有的煩惱、具自在、內心全無束縛。出家者要成辦的事情是從輪迴中解脫,這件事他們已經辦成了;他們捨棄了依於煩惱而來的有漏近取蘊,已成辦了自利,斷除再在輪迴受生的有結,內心依於正知,沒有任何束縛。雖然阿羅漢不一定都住於靜慮八解脫,但妙喜淨土的阿羅漢大多都住於靜慮八解脫中。這些也是妙喜淨土聲聞眾的圓滿特質。」
佛陀說:「妙喜淨土的聲聞眾,完全沒有『明天的食物要從哪裡得到?要去向誰乞食?誰會供養我?』這些想法。他們也不需要挨家挨戶去托缽化緣,只要吃飯的時間一到,缽裡自然就會出現他們需要的食物。若那時他們想『有人來供養也可以』,就會剛好有供養者出現。他們的食物只要吃兩、三口就覺得飽足,不需要吃很多。他們不需要籌備衣缽,自然就會得到;得到袈裟與法衣後不必再縫補裁剪,也沒有清洗等麻煩。他們不只不需要自己做這些事情,也不必拜託別人幫忙處理。他們的一切生活所需,只要依靠佛力便能自然成辦。」
佛陀說:「對我們這個世間的聲聞眾,我把每一個墮法都講得很清楚;但是在妙喜淨土,不動如來並沒有對聲聞眾詳說這些內容,因為妙喜淨土沒有五濁。妙喜淨土沒有壽濁,不會有不知何時死、壽未盡而死、短壽而死等情況;沒有眾生濁,沒有暴惡眾生;沒有時濁,沒有壞時節;沒有見濁,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有各種各樣的外道邪見;沒有煩惱濁,沒有很粗重的貪瞋癡。而且妙喜淨土的有情,他們的心力不會衰退,所以,不動如來沒有對他們一一開示四墮法的內容。」一般而言,墮法有五種,我不確定此處說的四墮指的是什麼,也許是把其中兩項合併為一項。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對於墮法有很廣泛的解釋。透過大約十二函的戒律,把每一個墮法都講得很清楚。
佛陀對舍利弗說:「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土,對某些有情必須開示『補特伽羅有我』,對某些有情只能開示『粗分補特伽羅無我』,對某些有情必須開示『外境不成立』,必須像這樣依次第開示佛法。但在妙喜淨土不需要這樣做,只要直接講最殊勝清淨的內容就可以了,也不須要講得很廣或很細,因為那裡的有情都是利根者,只要在稍微做一點提示,他們就能完全了解意義。」
佛陀說:「妙喜淨土的聲聞眾,完全沒有過慢。」又說:「妙喜淨土的聲聞眾,完全沒有沙門垢染與沙門過失。同樣地,沒有功德卻假裝有功德、犯了墮罪卻隱藏不讓人知道等諂誑的行為,他們也都完全沒有。因為投生妙喜淨土的有情,他們的善根都完全成熟淨化。」佛陀說:「在妙喜淨土根本沒有所謂的五無間罪,因為在那樣的環境裡,完全不可能有五無間罪產生。」又說:「妙喜淨土的聲聞眾,對於托缽等衣食的事一點都不放在心上,完全不會為了這些事情努力,所以也不必勸他們捨棄對名聞利養的貪欲,不必對他們開示這一類的法。妙喜淨土的聲聞眾,清一色都是少欲知足的人。」
佛陀說:「妙喜淨土並沒有像我們這裡一樣,制定如同比丘二百五十三條戒律的學處,因為他們不會沾染這些過失。妙喜淨土聲聞眾的學處,就只有隨念空性、無相、無願等三解脫門而已。」又說:「在我的教法中,出家人會有犯染墮罪、他勝等過失,但妙喜淨土完全不會發生這種事。因為在妙喜淨土的聲聞眾都很聰慧伶俐,再加上那裡沒有五濁,所以不會有犯墮罪的事情發生。」
佛陀說:「妙喜淨土的聲聞眾,他們絕對不會兩、三人聚在一起,聊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他們都在做著各自的修行。對於飲食名利沒有任何希求,也不會為此而做諂誑等事。這些聲聞眾的精進絕對不會衰退,所謂懈怠的人連看都看不到,他們全都十分精進。妙喜淨土的聲聞眾,清一色都具備這些功德。」又說:「妙喜淨土的聲聞眾,聽法時都非常專注,心思絕不會散逸到別的地方。無論坐著或站著聽法,身心都不會累。」
妙喜淨土聲聞眾涅槃的情況
第三品、聲聞眾品
三、妙喜淨土聲聞眾涅槃的情況
佛陀說:「不動如來住於虛空中說法時,聲聞眾無論有沒有神通,也都飛到虛空中,以行、住、坐這三種威儀聽法。他們涅槃時,也是在空中結跏跌坐而入涅槃,那時大地會震動;在他們涅槃後,人與天人也都獻上供養。」又說:「妙喜淨土的聲聞眾,用三種威儀入涅槃。有些是用身體的火大種把身體焚盡的方式入涅槃;有些身體飛到天空後,像雲一樣地消散掉;有些飛到空中後,讓身體出水,水在落地之前就消散,他的身體也就隨之在空中消失。這樣的結果,是以前不動如來在菩薩位時祈願『願我佛土的聲聞眾,能夠以三種神變入涅槃』造成的結果。」
佛陀說:「妙喜淨土的聲聞眾大多獲得四無礙解,分別是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能夠示導各種義理)、詞無礙解(用詞非常豐富無礙)、辯才無礙解(有大辯才,懂得非常多種語言)。而且,他們也大多獲得四神足,分別是欲定斷行具神足、心定斷行具神足、勤定斷行具神足、觀定斷行具神足。」若覺得這四種神足不易理解,可以直接理解為:妙喜淨土的聲聞眾,大多獲得了神通。舍利弗對佛陀說:「您剛才說的妙喜淨土聲聞眾的功德,真令人感到驚奇。」佛陀說:「的確如此。」
下次課程要講的第四品,是妙喜淨土菩薩們的圓滿功德,也是最影響我最深的一品。課程結束前唸誦《妙喜淨土祈願文》時,若你想要投生妙喜淨土,就按照祈願文的內容去回向;若你不想投生妙喜淨土,唸祈願文時,你可以回向給其他有情,希望他們能夠如願投生。
妙喜淨土菩薩眾的特質
第四品、菩薩眾品
一、妙喜淨土菩薩眾的特質
舍利弗對佛陀說:「說完妙喜淨土聲聞眾的圓滿功德後,祈請您繼續宣說妙喜淨土菩薩眾的功德。」佛陀說:「即便是現在,妙喜淨土也有百千萬億位菩薩眾聚集,其中有很多菩薩在不動如來尊前出家。依由不動如來的威神力,妙喜淨土的菩薩對於不動如來開示的文詞與意義都能牢記在心,完全領悟、受持、讀誦。他們不但自己實修,也說給其他人聽。」佛陀說:「不動如來開示的法有多少呢?我在這個世間開示的法,與不動如來開示的法相比,連一小部份都比不上。不只如此,賢劫千佛中,從下一尊彌勒尊佛開始,直到千佛中的最後一尊佛,他們開示的法全部加起來,與不動如來開示的法相比,不及百千萬分之一。」
佛陀說:「為什麼不動如來要開示這麼多的法?因為妙喜淨土的菩薩都能完全領悟、受持與讀誦,他們不只自己全都懂,也能講給其他有情聽。這樣的結果,一方面與這些菩薩各自的善根有關,二方面則來自不動如來的威神力,由於這兩種因緣聚合,產生了這樣的結果。而不動如來能有這樣的威神力,是他過去行菩薩道時的祈願帶來的結果。」
所以,得到某種結果,一方面是由於自己具備了應有的條件,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佛的威神力加披;而佛的威神力,來自他過去的祈願力,或者說得更明白些,佛的威神力來自他過去的菩提心。然而,要能相信這句話,你必須先認識「利他的慈愛心,是一切安樂的根源」,才能進一步理解:生起最究竟的利他心,當這個心的能力臻於極致,就能得到最圓滿的利他能力了。
有些事情似乎很超過我們能理解的範圍。有些人聰明到不可思議,有些人則是愚笨無法想像。西藏的哲蚌寺有一位出家人,他背書的能力特別差。他通常是先看一句,然後背整個晚上,背好之後才能背下一句。有一天,他用整個晚上背《現觀莊嚴論》裡「諸佛等三寶」這一句,就像持咒一樣唸了整個晚上,到了半夜,他去上個廁所回來,那句話就變成「諸寶等三佛」了。就像這樣,有些人的智力似乎差到令人難以想像。
同樣地,有些人的智力則是高到不可思議。上一世的洛切仁波切會背整部《甘珠爾》,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在他之前,還有兩個人也能背誦全部的《甘珠爾》,這兩人的遺體後來都被塑成佛塔。洛切仁波切最重要的弟子,以哲蚌寺來說是東奔仁波切。東奔仁波切後來應邀到中國的利塘,見到當地最重要的一位上師。這位上師請問東奔仁波切很多的問題,不論問什麼,東奔仁波切都能馬上引用宗大師的論著回答他。這位利塘的上師對東奔仁波切說:「你應該是把父子三尊的十八函都背起來了吧?」東奔仁波切說:「我的老師能背整部《甘珠爾》,身為弟子,我至少也要能背父子三尊的十八函才對吧!」
佛陀說:「如果菩薩想去其他的佛土,例如,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如果他想去拜見阿彌陀佛,便能透過不動如來的威神力與他自己的善根力去到極樂淨土,拜見阿彌陀佛,向他禮拜、供養、請法與聽法,也可以為那裡的有情講法,做完這事情後再回妙喜淨土。」又說:「賢劫千佛中,目前已出世的有四尊。如果想要拜見其他的九百九十六尊佛、聽他們說法,或是想要為那時的所化機說法,就應該投生妙喜淨土。」
所以,如果你希望來世可以利益南瞻部洲的有情,只要先投生到妙喜淨土,便能隨時回來了。這就好比有些人是留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有些人則平時去外地工作,賺錢奉養父母,父母一有事他就回來幫忙。同樣地,你也可以先投生妙喜淨土,然後再回來幫助這裡的有情。就像宗喀巴大師在《往生極樂願文》裡寫道:「願生淨土已,能以猛利悲愍為等起,起無礙神變,主要至不淨剎中,隨順一切有情各自因緣而為說法,由此置於佛所讚嘆清淨道中。」雖然投生淨土,仍然以神通力回到不淨剎土。而且,就像之前提過的,以妙喜淨土來說,投生妙喜淨土後智力會變得很好,可以記住並完全了解佛說的法,又具備神通能力,所以宗大師祈願說,希望能投生淨土,並以神通力回到不淨剎土為有情講法。
聖座有時會說:「我不考慮投生淨土。」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跟聖座一樣呢?這是應該要想一想的事。以聖座來說,他繼續留在這個世間當然沒問題,因為就像他常說的:「惡緣愈大,我的心力就愈強。」如果我們也能做得到,則來世像聖座一樣繼續投生這個世間,當然很好。但如果我們不具備這種能力,就算你是因為慈愛這個世間的有情而想要繼續留在這個世間,雖然這個想法很善良,也很有增上意樂,但你實際上幫不了什麼忙;不如投生淨土,具備更好的能力,你隨時都能回來,也能真正幫上大家的忙。
有些人覺得想去淨土的人沒有悲心,才會想要自己跑去淨土;但事實是,若你有想要幫助有情的悲心,但你的程度不好,不像聖座那般有能力,這樣的人反而一定要投生淨土,才能達成想要幫助眾生的目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幫助很多菩薩獲得不退轉位,也使很多聲聞種姓者獲得阿羅漢果,然後,對於還無法生起證量的其他有情,佛陀鼓勵大家去淨土,並透過這部經,指出通往妙喜淨土的道路。
佛陀說:「無論是在南瞻部洲這個世間死亡,或是在其他世間死亡,凡是已經投生、正在投生或未來將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一定不會墮入聲聞乘,這些菩薩的證量都不會衰退,也都不會被天魔干擾。他們已斷除成為二乘人的可能性,全都一定都會獲得無上菩提。」總之,菩薩一旦投生到妙喜淨土,無論投生的時間點是過去現在或未來,只要投生到了妙喜淨土,無論是誰,都絕無可能再墮入聲聞乘中。又說:「妙喜淨土的菩薩們,如同佛陀的集會不衰、如同金剛的不可分割,他們絕不會離開自己的道路。這些菩薩都極為清淨、獲得不退轉位,對於無上菩提永不動搖,必定會獲得無上菩提果位或住於不退轉。」住於不退轉的意思是,就算還沒獲得不退轉的徵兆,也已永遠不會退轉。
佛陀說:「無論從哪個佛土,已投生、正投生或將投生妙喜淨土的所有菩薩,都像住在如來功德的寶庫般,也跟住在沒有任何危險的城市一樣。」又說:「這些菩薩彼此之間的談話都與六波羅蜜有關,也都視彼此為說法導師。」其實,法友之間也應該學習修淨觀。例如,如果懂得思惟,便會知道參加聖座講經法會的每一個人,都是對自己有恩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聖座能撥出時間單獨為我一個人講經嗎?應該沒有辦法。不過,由於我們的心思下劣,會覺得如果少了某甲不會怎麼樣,少了某乙也不會怎麼樣,但如果把每一個成員都排除,又何來一大群人?如果沒有一大群聽法的人,自己一人就沒有機會可以聽法。所以,每個前來聽法的人,以及每位請法的功德主,都對自己有大恩。
佛陀說:「妙喜淨土雖然也有在家人,但大多是出家人。不動如來開示佛法時,妙喜淨土的菩薩們,無論人在不在法會現場,無論出家或在家人,也無論當時是站著還是坐著,依由自身的善根與不動如來的威神力,都能聽到不動如來說法的聲音,而且聽過之後都能領悟、受持、讀誦。不只如此,在這輩子聽過的、理解過的法,即便往生後再度受生也不會忘記,在未成佛之前都不會忘記。」又說:「從妙喜淨土死後,無論接下來想去哪個佛土都可以如願。這樣的結果也是過去不動如來的祈願力造成的。」
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如何成為有錢人?一個方法是,從現在開始栽培他,讓他具備知識、教他賺錢的方法,大概努力十五到二十年後,才可能成為有錢的人;另一個方法是,讓他成為膝下無子的大富豪的養子,只要一被收養,他馬上就是有錢人了。投生妙喜淨土有點像第二種方法;繼續投生南瞻部洲設法繼續學佛就像第一種方法,一切都要靠自 己去努力。
佛陀說:「若想在一生中見到數百千億尊佛,在他們面前聽受佛法、累積圓滿福智資糧,就應該要投生妙喜淨土。」又說:「一投生到妙喜淨土,馬上就獲得以下的能力:見到無量諸佛,在他們面前聽法,透過對諸佛禮敬供養而累積廣大資糧;又能把聽到的法對無數眾生開示,再以這樣的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最終能幫助這些眾生走上大乘道、成就無上菩提。」如果這些事情是真的,則投生妙喜淨土就是很應該考慮的事。雖然這些事情不容易相信,但如果它是真的,就是一定要思考的事情了。
佛陀說:「若某個菩薩在賢劫千佛每尊佛出世時,都投生在那個時處,並對每一尊佛承事供養、在他們面前出家、行梵行、清淨持戒,如此累積的福德資糧,與投生妙喜淨土一生累積的福德資糧相比,不及百千萬分之一。」又說:「已生、現生或將生妙喜淨土的菩薩,都會獲得成佛的授記,因為妙喜淨土完全沒有能作障的天魔等。」
佛陀說:「這就好比一條被施了咒術的毒蛇,它的毒性已除,雖然不會再有動物因為被它咬而中毒死亡,但我們還是稱它為毒蛇;同樣地,(平常講的天子魔指的是他化自在天的主人)雖然妙喜淨土也有他化自在天的主人,所以他們也被稱為天魔,但由於不動如來過去的願力,這些天魔完全不會障礙學法的人,他們就像沒有毒的毒蛇一樣,只是由於過去有一些惡業而被稱為魔。他們不但不會障礙菩薩,看到出家學法的人還會非常隨喜,希望自己也能夠像他們一樣。」
佛陀說:「妙喜淨土的聲聞、菩薩與凡夫眾,都安住在非常安樂的情況裡,這樣的結果,是不動如來過去的努力造成的。」就像剛才講過的譬喻,一旦成為富有人家的養子,馬上就成了有錢人。能獲得這樣的結果,這孩子本身當然也具備某些條件,因為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被富翁收養。但是,這孩子現在擁有的財富與他本身的能力無關,而是這個大戶人家努力的功勞。同樣地,靠著不動如來過去的誓願與精進實踐,並把所有累積的資糧全數如此回向,使得投生妙喜淨土的有情才一投生,就能受用許多安樂。由於不動如來過去曾這麼努力,我們這些所化機才有機會很容易地獲得這些受用。
這段經文明白地寫著「凡夫」二字,前一段經文也提到妙喜淨土沒有會障礙聲聞、 菩薩與凡夫的魔眾,從這裡也可以清楚知道妙喜淨土有凡夫。雖然有人主張凡夫不能投生淨土,但只要看過佛經就能清楚知道,這種說法顯然不正確。
聽到妙喜淨土的這些殊勝功德,舍利弗對佛陀說:「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因為喜歡妙喜淨土,不希求聲聞獨覺果位,希望能確定獲得無上菩提果位,因此布施了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便能投生妙喜淨土。由於靠著這樣的布施可以如願投生妙喜淨土,所以這布施是很值得的、很應該做的。」從做生意的角度思考這件事,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若能換得投生妙喜淨土都不算貴,更何況是用比這個代價更小一點的方式呢?
舍利弗又說:「若用這樣的布施可以投生妙喜淨土,這布施就是一定要做。因為一旦以這樣的方式去到那裡,就再也不會退墮到聲聞獨覺之地,一定會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在還沒成佛之前,會從一個佛剎投生到另一佛剎,而且在這段過程裡,由於可以把佛陀教導的內容實修到究竟,所以會使佛陀聖心歡喜。不但如此,又可以親見百千諸佛,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由於有這麼多殊勝的好處,所以,就算必須給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也是一定要給的。」聽到舍利弗這麼說,佛陀說:「你說的沒錯。就好比透過鑄鍊,便能從金砂與金礦裡粹練出純金,用純金製出首飾都清淨無瑕;同樣地,投生於妙喜淨土的菩薩,清一色都非常清淨。」
佛陀說:「凡是投生妙喜淨土的有情,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都會入於清淨、不退轉、住如來行之列。」又說:「行一行的意思是,不再有其他的依止處,唯一的依止對象只有佛陀。從所緣的角度來看,他們唯一的目標就只有無上菩提,絕不會以聲聞獨覺做為目標。若想要『行一行 』,就應該投生妙喜淨土。」
註:「住如來行」的意思是:定能獲得佛果位。「行一行」的意思有二種,一個是「依止如來」,另一個意思則是「完全住於聲聞與獨覺地」,此處是從第一種意思來解釋。從「因皈依」的角度來說,無論是三乘的哪一乘,依止皈依的對象雖然都是如來,但是,對聲聞與獨覺行者而言,他們對佛陀救護的「接收度」並不完全,或者說,他們的依止並非百分之百。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我們說「因皈依」時,指的是從皈依處那裡接收到救護。真正能夠把佛陀給的救護百分之百都接收到者是菩薩,而且不包括菩提心衰退、墮入小乘、曾經是菩薩的人。
「依止」的意思是,依靠著某種因,而使自己得到某種結果。根據這個角度去理解,所以才說聲聞與獨覺對佛陀的依止並不完整,因為他們對佛陀的依止,並沒有使他們完整得到如同佛陀一樣的結果。就好比我們對種子澆水,為的是要得到果實,而聲聞獨覺對這個「因」澆水,並沒有得到從這個因開展出來最完整的果實;完整得到果實者,唯有菩薩。
世尊勸大家投生妙喜淨土的理由
第四品、菩薩眾品
二、釋迦牟尼佛勸勉所化機投生妙喜淨土的理由
佛陀說了非常多「若是如何,則應投生妙喜淨土」的話後,接著說:「非不退轉者當然應該要投生妙喜淨土,就算已得授記的不退轉菩薩,也應該投生妙喜淨土。而我勸有情投生妙喜淨土,並不是我放棄了這些有情。」其實,不只釋迦牟尼佛,在各個佛國剎土的佛也都會勸各自的所化機投生妙喜淨土。這種情況,就好比在世界各國都有「移民美國辦事處」,幫助想移民美國的人能夠順利前往一樣。那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勸他的所化機去妙喜淨土呢?以下是理由。
佛陀說:「譬如有個強國要發動戰爭來搶奪我們國家的財物,此時,打算用盡全力抵抗的國王會先怎麼做呢?由於敵軍強大,敵人個個都孔武有力,所以國王會先把妻子兒女、老弱婦孺,以及重要的財寶文物等,運送到不會受到戰火波及、可以信賴的友邦。把沒有戰鬥能力的人藏起來,以免他們受到戰爭的傷害;至於有戰鬥能力的軍民,當然就要留下來戰鬥。妙喜淨土就像不受戰火波及的友邦,不動如來就像友邦的國王,被勸令投生妙喜淨土的有情就像國王的妻兒,強大的敵國則是作障的天魔。當敵人來襲,國王把妻子兒女送到安全的地方,並不是放棄他們,而是在保護幫助他們。同樣地,釋迦牟尼佛勸令這世間的菩薩投生妙喜淨土,是為了把他們送到不會被天魔障礙的地方。這樣做,並不是放棄他們,而是為他們好。」
沒有能力對抗天魔的人應該投生妙喜淨土,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有把握不會被天魔障礙、像聖座這樣的勇士當然可以繼續留在南瞻部洲,不一定非去淨土不可。天魔有粗細二種之分,此處說的是粗分天魔。獲得了見道位,才有能力消滅粗分天魔,那時,天魔就無法再障礙他。由此也可知,對於「淨土只有聖者,沒有凡夫」這種說法,剛才這段經文也是足以駁斥的理由。再者,根據《般若經》可知,就算還是凡夫,只要這位菩薩具備大悲心與空正見的力量,粗分天魔也無法傷害他。而佛陀是為了救怙那些無力對抗天魔、會被天魔障礙的人,所以才勸說這些所化機投生妙喜淨土,由此可知,這些所化機不但是凡夫,而且還是普通的凡夫。因為,只要具備大悲心與空正見的力量,就算仍是凡夫,留在南瞻部洲也不會被天魔干擾;已獲得見道位的聖者,則早已消滅天魔,當然不會受到天魔的擾害。這樣算下來,會被天魔傷害的,就只剩下不具備大悲心與空正見力量的普通凡夫了。
佛陀說:「譬如,欠了很多錢又無力償還的人,如果躲到非常偏僻的國家,債主就無法找上門。同樣地,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與聲聞眾就像那些躲債的人,他們若繼續待在這個世間,就會受到天魔的障礙,若投生妙喜淨土就不會再受天魔擾害。」又說:「由於不動如來過去的願力,已生、現生與當生於妙喜淨土的菩薩眾,無論何時都沒有恐怖畏懼。過去不動如來行菩薩行時,已把所有善根都回向,願未來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絕不會受到天魔的擾害,現在這個願望已經實現了。」佛陀說:「由於不動如來過去祈願的力量,投生妙喜淨土的有情,無論任何時候都完全受到保護,就像躲在非常安全的地方一樣,他們就像已經獲得阿羅漢果一樣,完全沒有會被障礙的恐懼。」又說:「就好比雖然食物裡有毒,但只要放了解毒劑,食物依然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樣地,由於不動如來的祈願力,投生妙喜淨土的有情不會被天魔傷害。」
那時,舍利弗心想:「如果能透過佛陀的威神力,見到妙喜淨土與不動如來該多好!」釋迦牟尼佛知道舍利弗的想法,便展現神通力,使得舍利弗他們當場就看見妙喜淨土的聲緣與菩薩等眷屬眾。然後佛陀問舍利弗說:「妙喜淨土情器世間的種種,包括不動如來與聲緣菩薩等眷屬,你見到了嗎?」舍利弗說:「有,我見到了。」佛陀問舍利弗:「你看見妙喜淨土的種種,與天人的情況有差別嗎?」舍利弗說:「沒有差別。」那時,舍利弗見到的不動如來又是什麼樣子呢?舍利弗說:「不動如來的光芒周遍十方,像黃金佛塔般地莊嚴。他有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好,聲聞等眷屬都圍繞著他,不動如來在為大眾說法。」又說:「就像身處大海中間,四周見到的只有無邊無際的大海;同樣地,圍繞著不動如來身邊聽法的聲聞眾,人數多到根本看不到邊際。他們聽法時都非常專心、身心沒有絲毫動搖,就像安住在靜慮一樣。」
舍利弗接著對佛陀說:「如果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能夠換來投生妙喜淨土的結果,就一定要去做這樣的布施。」佛陀說:「的確如此。」佛陀對舍利弗說:「就好比一個律令嚴峻的國王,他派了一個使臣到國外去。由於這位使臣手中有蓋了國王印信的文件,一路上無論經過那個鄉村與城市都暢行無阻,誰都不會阻撓他,因為他手上拿著律令嚴峻國王的手諭。同樣地,凡是已生、現生與當生於妙喜淨土的有情,都不會退轉無上菩提,一切生中,都會從一個佛剎到另一個佛剎,使諸佛聖心歡喜,一切生中都會不斷地尋求菩提,一切生中都不離佛陀、菩薩與聲聞獨覺,速疾獲證無上菩提。」
這段經文裡用的是古代的譬喻,若換成近代的例子來說,就好比坐上某位政要的車子,由於前面有警車開道,可以一路前進、直奔目的地。就像這樣,一旦投生妙喜淨土,就能一路暢行、直奔佛地。
再論妙喜淨土菩薩的特質
第四品、菩薩眾品
三、再論妙喜淨土菩薩的特質
舍利弗對佛陀說:「那麼,我們這個世間的預流果者,與妙喜世界的菩薩 沒有差別。因為,就跟預流果者不會墮入惡趣一樣,無論已生、現生與當生於妙喜世界的菩薩,他們不可能墮入惡趣、不可能墮入聲聞獨覺地,未成佛前必然從一佛剎到另一佛剎,無論何時都不離諸佛與大聲聞眾。基於以上的理由,所以我說他們與這個世間的預流果者沒有差別。」佛陀說:「你說的對,的確是如此。」此處的預流果者,我想有可能指的是大乘預流果,因為大乘預流果者不可能墮入惡趣,也必定會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同樣地,已生、現生與當生於妙喜淨土的菩薩也必定不墮惡趣,必定會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
舍利弗對佛陀說:「那麼,生於妙喜淨土的菩薩,跟我們這個世間的一來果、不還果是一樣的,與阿羅漢果也是相符合的。」佛陀說:「別這麼說,不只是這樣。他們與我們這個世間獲得授記的菩薩一樣,與我們這個世間獲得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一樣,也與住於菩提藏、再一生就可以獲得佛果位的菩薩一樣。因為,生於妙喜淨土的菩薩,他們可以用這輩子的所依身獲得佛果位、不會受到天魔的障礙與擾害、不可能墮入聲聞獨覺地,未成佛前會從一佛剎到一佛剎、無論任何時候都會使佛陀聖心歡喜、可以把佛陀的教示實修到最究竟。」
妙喜淨土的種種莊嚴是自性空
第四品、菩薩眾品
四、妙喜淨土的種種莊嚴是自性空
接著,經文中透過阿難與舍利弗的對話,說明妙喜淨土的種種莊嚴是自性空。
此時阿難想:「我要觀察舍利弗的辯才。」於是問道:「我們應該看一看不動如來、聲聞眾還有妙喜淨土。」舍利弗問:「你要看嗎?」阿難說:「要。」舍利弗說:「要看的話,就朝天上看吧。」阿難朝天上看,卻什麼都沒有看到,便對舍利弗說:「天上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舍利弗說:「如同你朝天上看,什麼都沒看到、一切都是空;同樣地,妙喜淨土、那裡的聲聞與菩薩眾以及不動如來的自性也都是空。」
舍利弗繼續問佛陀說:「您說這個世間得佛授記的菩薩,與生於妙喜淨土的菩薩相同。是從哪個角度說他們相同?」佛陀說:「於法界相同。」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勝義諦、空性這個部份相同。前文說的相同,是從世俗諦的角度說明;最後這裡說的相同,則是 從勝義諦的角度說明。不過,我覺得這段對話要表達的意思,也可能是以下這樣。《現在諸佛現前安住三摩地經》說,好好觀修無量光佛的身語意功德,接著觀修「這樣的無量光佛是自性空」,而後祈願投生極樂淨土,這是能投生於極樂淨土的因。同樣地,按照《不動如來會》行文的順序來看,似乎也是一樣的意思,先說明妙喜淨土的種種莊嚴,接著再說明如何思惟其自性是空。
第四品講完了。接著的第五品要講的是未來不動如來示現涅槃時的情況,包括當時會出現的種種徵兆,以及妙喜淨土的菩薩在死亡時,會出現哪些徵兆。
不動如來示現涅槃的情況
第五品、涅槃功德品
一、不動如來示現涅槃的情況
那時,舍利弗心想:「佛陀說了不動如來往昔在菩薩位時如何精進修行(第一品),之後講了妙喜淨土的種種莊嚴(第二品),然後講了妙喜淨土聲聞眾的圓滿(第三品),又講了妙喜淨土菩薩眾的種種圓滿(第四品)。但是,佛陀還沒講不動如來示現涅槃時會有哪些徵兆。如果佛陀能講這部份的內容,那就太好了。」他這樣想時佛陀就知道了,於是接著講以下的內容。
佛陀說:「不動如來示現涅槃時,他在三千大千世界化身無數,對有情開示佛法。此時,他成熟解脫的有情,比他在住世期間成熟解脫的有情多更多。這些有情,有些被安置在聲聞乘,有些在獨覺乘,有些則被安置於大乘道中。」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在他示現涅槃時,被他成熟與解脫的有情,比他住世弘法的那段時間還要更多。這也是為什麼佛陀的涅槃日被視為非常重要的日子。
為了讓大家更有概念,我稍微描述不動如來與他身邊的兩位大菩薩。妙喜淨土位在東方,不動如來呈現的是殊勝化身相,身體是藍色,坐姿與釋迦牟尼佛一樣。右手觸地,左手持等持印,手上有一個金剛杵。在不動如來的左右是他的兩位上首弟子,分別是香象菩薩與妙香象菩薩,他們兩位就像釋迦牟尼佛左右的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一樣。香象菩薩與妙香象菩薩的身色與手勢等特質,經典裡似乎沒有特別說明。不過,觀修時不一定需要非常清楚這些細節,只要把重點放在思惟「他們是、他們在」就可以了。
佛陀說:「不動如來涅槃時,他授記香象菩薩說:『我滅度後,我的教法仍會住世很長的時間。之後,當我說的法完全衰頹後七天,你會在這個妙喜淨土成佛。』香象菩薩成佛時的名號是金蓮如來,他佛剎的種種莊嚴與功德,包括情器世間的圓滿,以及周圍聲聞與菩薩等眷屬的圓滿,都與不動如來完全一樣。」
佛陀說:「不動如來涅槃時,大地震動,出現各種各樣的光芒,世界發出很大的聲響。這些聲響傳到天上時,天人內心感到不歡喜,也都不想待在房子裡。他們對彼此說:『很快就要看不到不動如來了。』那時,所有山林都朝著不動如來入涅槃的方向低傾。」
佛陀對舍利弗說:「為了那些在不動如來滅度後才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不動如來在涅槃時宣說了一百零八法門。這些內容是極為重要的佛法關鍵,掌握它們就等於打開了佛法大門,了解它們就能了解其他佛法。」又說:「在不動如來入涅槃後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他們也都完全領悟佛法,在未成佛前也可以從一佛剎到一佛剎,也能到其他世界親見諸佛、供養並且聽法,也絕不會退轉無上菩提退,絕不可能墮入三惡道與聲聞獨覺地。總之,妙喜淨土菩薩們擁有的功德,就算不動如來滅度後也依舊都在。」佛陀說:「無論從這個世界或其他世界死亡後投生妙喜淨土,無論已生、現生或當生於妙喜淨土的菩薩,即便在不動如來滅度後,也都會像不動如來住世時一樣,完全了解佛法。」
佛陀說:「不動如來示現涅槃時,由於不動如來的威神力,其他世界的有情也都能親見不動如來。」又說:「那時,所有天人都以花鬘、香、衣服等供養不動如來。這些供物在不動如來的身體周圍堆積高達一由旬。不動如來涅槃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都合掌向不動如來禮敬。」
佛陀對舍利弗說:「不動如來示現涅槃時,所有天人的內心都被憂惱繫縛,有七天的時間完全不想享受欲樂與嬉戲。他們感到非常惋惜地跟彼此說:『不動如來這麼快就涅槃了啊!』」佛陀說:「從我們這個世間或其他世間死後,無論是已生、現生與當生,投生妙喜淨土就如同獲得佛的授記,都會獲得無上菩提。」又說:「除了已獲得不退轉位的菩薩之外,沒聽到稱讚不動如來功德法門的人,都是因為被魔障礙,才會聽不到這個法。」總之,魔會設法障礙有情聽聞這個法,但若已獲得不退轉果位,魔也就無計可施了。
佛陀說:「不動如來涅槃的狀態是,他身體本來就有的火大種漸漸增加、著火,最後燃燒整個身體,產生金色的舍利。身體的每一個斷處都有卍字,就跟低彌羅樹與補羅迦石一樣,在每個斷處都有吉祥卍字。」又說:「妙喜淨土的有情,用七寶造了很多供養不動如來舍利的佛塔。這些佛塔的數量,就像星辰遍佈整個天空一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些佛塔前經常供養著金色千葉的蓮花,非常莊嚴。」
妙喜淨土的菩薩死亡時的情況
第五品、涅槃功德品
二、妙喜淨土的菩薩死亡時的情況
說完不動如來示現涅槃的種種功德後,釋迦牟尼佛接著說明在妙喜淨土出生的菩薩,他們死亡時的種種徵兆。
佛陀說:「妙喜淨土的菩薩死後,確定可以再投生妙喜淨土,也可以隨著各人的意願投生其他剎土,拜見其他佛剎的佛。他們會在不失正念的狀況下往生。死後,遺體也會被人與天人做成佛塔。」又說:「就像把濕草放到火裡會產生很多煙,這些煙升到空中後就會消散。同樣地,妙喜淨土的菩薩死亡時,身體會用這樣的方式在空中消散掉。」
佛陀說:「妙喜淨土的菩薩死亡時,會看到什麼的徵兆呢?他們有些會看到佛降生於兜率天,這是十二項成道事業的第一項,有些會看到佛在還是菩薩時做的種種菩薩事業,或是看到佛成佛後做的各種佛行事業,包括轉動法輪、對菩薩授記等。」又說:「不動如來的壽命是一百萬大劫,在示現涅槃後,他的教法住世的時間也是一百萬大劫。此處『大劫』的計算方式是,以二十小劫為一劫,十劫成為一大劫。」
不是很確定用經文裡計算大劫的方式,算出來的時間長度有多長。另一種計算大劫的方法是:我們這個世間,在某個時期什麼都沒有的空劫,之後是成劫,再來是住劫與壞劫,最後這兩個時期的時間長度差不多。完整地經歷一次成住壞空的循環是一大劫。如果用這種方法計算,成住壞空循環一百萬次,就是不動如來的壽命長度。其實,光是循環一次成住壞空四個劫,已經是很長的時間了,用這種方式算出來的一百萬大劫,該是多麼長的時間啊!
佛陀對舍利弗說:「妙喜淨土在連正法也要消失時,大地震動,發出很大的聲音,也出現各種光芒。」又說:「不動如來教法衰頹的原因,與我的教法衰頹的原因不同。我的教法會衰頹,雖然也與魔障的危害有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些聲聞行者身穿袈裟卻行為敗劣,因而使得正法隱沒。但不動如來教法的衰頹,則是因為某個時期,人們變得不想聽法,因而沒去聲聞比丘那裡聞法。由於沒有聽聞就不會思與修,也就無法產生或增長證量。那些聲聞比丘知道大家不想聽法,便不再開示佛法,正法便隱沒了。」
這堂課進行到目前為止,各位把聽到的內容再度想過之後,有生起想去妙喜淨土的想法嗎?當然,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死,也就不會想到來生要去哪裡,更遑論想去妙喜淨土了。不過,就算是這樣,但由於你知道了有妙喜淨土,那麼,有一天,當你終於意識到自己會死,而且死亡隨時會來,在考慮來生的去處時,相信這門課提供的訊息,可以幫助你找到未來的方向。
說實在的,只要想到自己一定會死,應該接著就會想「那我下輩子要去哪裡」;尤其對深刻體會到死期無定的人而言,這個問題更是一定要想清楚、非仔細盤算不可的事。打從心底生起「如果今天或一星期後我就死了,接著我會去哪裡?」這個疑惑,真的是件好重要的事。若你尚未生起這個疑惑,應該要設法透過思惟甚至去觀修,讓這個問題真正滲進你的心,然後去找答案,若對於可能的來生不滿意甚至擔心害怕,現在的你還有時間與機會可以設法解決。但是,如果沒有趁著現在刻意思考或觀修,讓心底生起這個疑惑,直到死亡真的臨頭,這個問題不想也不行時,恐怕為時已晚,來不及了。
想投生妙喜淨土的同學,在接著談的第六品裡,會談到的是你們想要知道、也應該要知道的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說明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上)
第六品、往生因緣品
一、說明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
(一)願修不動菩薩往昔的願與行
舍利弗問佛陀說:「那麼,想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靠著什麼樣的因與善根,可以投生妙喜淨土呢?」佛陀說:「了解不動如來過去在菩薩位時做的菩薩行,生起『往昔不動如來做的這些菩薩行,我也要這樣做』的增上意樂,並祈願投生妙喜淨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二)實修六度
佛陀說:「實修布施度,以這樣的善根回向,祈願投生妙喜淨土、親見不動如來,這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
這段與上一段問答,舍利弗是問想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要具備的因緣,佛陀回答時說的也是想投生的「菩薩」 該怎麼做。所以這些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似乎是針對菩薩說的。那麼,這些答案,對於不是菩薩的人是否有用,照著做是否能投生妙喜淨土呢?可以。因為,這段話的主要對象雖然是菩薩,但菩薩不是唯一的對象。從經文可知,妙喜淨土有很多聲聞行者,如果只有菩薩可以累積能去妙喜淨土的因,則那些聲聞行者豈不成了無因無緣而投生妙喜淨土嗎?
那麼,布施度要如何實修?怎麼做才算是在修布施度呢?在尚未布施前,先好好地提策菩提心;做布施的時候,思惟被布施的對象、行布施的我與布施之物三者都沒有自性;布施完後,把這個善根回向成佛,為了成佛祈願投生妙喜淨土。若能這樣做,就是很好的布施度實修。
所謂布施,其實是捨心。捨的對象向上是佛,向下是有情,無論上供與下施,兩者都是捨,都是布施。所以,把實修布施度與供養佛陀結合來說,在尚未供養前先好好修正動機,接著把供養物擺好,按照儀軌加持供養物,之後唸誦七支供養。到這裡,應該與一般的作法沒什麼差異。不過,做完七支供養後,最後做回向時,不只祈願要獲得無上菩提,而且要用下輩子投生妙喜淨土這個方法,漸次達到成佛的目標。由此可知,累積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要做的事,與平常在做的其實沒有很大的不同。
你也可以觀修不動如來,然後做七支供養。如果想要特別累積某些法行的數量,例如想要供水一萬遍或十萬遍,也可以按照平時做六加行的方法去做,最後祈願投生妙喜淨土。這樣做,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佛陀說:「實修持戒度到智慧度,以這樣的善根回向,祈願投生妙喜淨土、親見不動如來,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以實修持戒度來說,就像剛才提過的,如果做得到,最好能做到在前行時修正動機、正行時思惟三輪體空、結行時回向;如果做不到,那麼,去持戒,包括菩薩戒、出家戒、居士戒,或是以菩提心為動機持守一日大乘布薩律儀,然後以持戒的善根回向投生妙喜淨土。這樣做,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
實修忍辱度如何成為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你可以思惟《入行論》忍辱品的內容,思惟完後,把這個善根回向能投生妙喜淨土;或是,面對有人罵你、欺侮你、打你的危險時,心裡想著:「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要成佛就必須修忍辱。為了成佛,現在我要好好地修忍辱。」用這樣的思惟修正好動機,接著,無論對方打你、罵你或欺負你,你都要好好地聽、吞下來,被打罵完之後好好回向:「我剛才修忍辱的善根,回向成佛,為了成佛,願能投生妙喜淨土。」這樣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
一九六一年西藏文化大革命時,許多大官員、大上師被帶到人民面前,讓大家打罵。那時,康區有一位大上師,他經常被帶到大眾面前打罵。在知道要被打罵的前一天晚上,他都會好好地修正動機,想著:「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獲得無上菩提果位,為此,我要好好修忍辱。」生起要好好實修忍辱的強大心力。第二天被帶到廣場,無論別人對他做什麼,罵也好、打也好,他都會努力提起正知正念,盡力不起瞋心,一發現快要起瞋心就馬上遮止。等到這場鬥爭結束,他就拖著病體殷重回向「如同文殊妙智慧、大行普賢亦如是,為隨彼等清淨學,一切善業皆回向」。後來他說:「我這一輩子累積的最大善根的時候,就是那段時間了。」
如何讓實修精進度成為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先好好地修正動機,然後帶著歡喜心去背書、閉關、聞思修經論、幫助有情等,然後把這些善根回向成就無上菩提,為此而祈願投生妙喜淨土。這樣做,就成了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實修靜慮、智慧度也是如此。以實修智慧度來說,在學習《現觀》、《中觀》等經論後,這樣祈願:「以我所行的聞思修等善根,祈願投生妙喜淨土。」這樣做,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
想投生妙喜淨土的同學,要常常讀這部經,記住這些內容。然後,繼續做你本來就該做的實修,不需要另外做一些不一樣的事,只有最後回向的部份要稍做調整,這樣做可以投生妙喜淨土;就算下輩子沒有投生妙喜淨土,這種作法也不會有任何害處,而且會讓你六度的實修愈來愈圓滿。
(三)修三相善根
佛陀對舍利弗說:「修三相善根,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三相善根裡的三,分別是:不動如來說法的方式、不動如來聲聞僧眾的圓滿、不動如來菩薩僧眾的圓滿。如果你讀過並且記得《不動如來會》目前為止的內容,你會知道:不動如來開示的法,比起賢劫千佛說的法加起來還要多;不動如來每一次說法,都使得無量無數的聲聞行者獲得阿羅漢果位;不動如來每一次說的法,所有的菩薩眷屬都能完全記住與理解,永遠也不會忘記,所有妙喜淨土的菩薩確定都會成佛。依於不動如來的威神力,妙喜淨土的聲聞與菩薩眷屬都非常圓滿。憶念這些內容,透過觀修增長對這些內容的信心,同時祈願:「願我將來成佛時,也能開示這麼多的法;透過這些法,使得無量無邊的小乘種姓者獲得阿羅漢果;透過這些法,使得無量無邊的大乘菩薩心續生起無邊的功德。總之,不動 如來如何利益眾生,我都要做到。願我能如此利益眾生。」
以上的憶念與祈願,既做到一般的皈依也就是因皈依,也做到欲求菩提的果皈依。做完了這樣的憶念與祈願,就是完成了三相善根。這樣修完後,再把這個修行的善根回向給一切有情,願一切有情都能成佛。靠著這樣的善根,就算你沒有做布施等六度的法行,也能投生妙喜淨土。如果只是這樣都能投生妙喜淨土,更何況是你既有修三相善根,又有實修六度,有認真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法行並祈願投生妙喜淨土,當然能如願投生妙喜淨土!
至於思惟不動如來功德的方法,基本上可以按照「隨念佛功德」課程的內容,思惟不動如來的斷證功德與悲智力等功德。不過,有少數內容需要調整例如化緣(不動如來無需化緣),也有一些內容需要補充。例如,不動如來的身功德必須做以下補充。不動如來行走時,足下會開出一朵朵金色的蓮花,這些蓮花會被有情留下來當成佛塔供養。若有情希望這些花留在空中,花就會留在空中;若希望它們集合成一朵,花就會變成一朵。就像這樣,以「隨念佛功德」的內容為基礎,再參考《不動如來會》的內容略做修正與補充。
也可以結合皈依或發心做實修,方法與「隨念佛功德」裡講的一樣。例如,若與皈依結合而修,在思惟不動如來的每一個功德後,唸「禮敬薄伽梵、如來、應供、正遍知、不動如來」,或者只唸「皈依佛」。每思惟完一個功德就這樣唸誦。又例如,每思惟完一個功德後就發願「願我也能獲得這樣的功德」,這樣就成了欲求菩提的實修。而以上的這兩種實修方式,與前文提到的三相善根的實修完全吻合。如此實修之後,再把善根回向,祈願能投生妙喜淨土,就成為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了。
(四)願現見與成就不動如來的大光明
佛陀說:「不動如來的光芒,遍滿妙喜淨土以及三千大千世界。若能祈願『願來世我能親見不動如來的光芒;不只如此,未來,當我成佛時,我也要照射出這樣的光芒來成辦眾生利益』。這樣做,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在之前的經文裡提過不動如來的光,唸誦這些經文並在心中祈願「未來我成佛的時候,我也要這樣放光,利益一切有情」。這麼做,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之前在「隨念佛功德」課程講過,佛身有三十六種光芒,每一種光都有不共的作用,它們利益眾生的方式各有不同。若能了解這些內容,對於成辦這個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應該會有幫助。
說明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下)
第六品、往生因緣品
一、說明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續)
(五)願現見與成就不動如來眾多聲聞眷屬
佛陀說:「就像身處大海中央時,看不到陸地的邊際一樣,不動如來周圍聲聞眾的數量非常多,身處其中,只見東西南北方全都是聲聞眾,完全看不到盡頭。若能祈願『願來世我能親見這些聲聞眾;願未來我成佛時,也能使這麼多的有情成為聲聞行者』。這麼做,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六)願成就如妙喜淨土般圓滿的淨土
佛陀說:「祈願未來能親見妙喜淨土,並祈願自己未來成佛時,也能成辦如此圓滿的淨土。這樣做,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讀過《不動如來會》第二、三、四品講的妙喜淨土的種種圓滿,在心中有概念與認識之後,內心祈願「未來我要像不動如來一樣,成辦一個這樣的淨土」。經常這樣憶念,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七)聽聞妙喜淨土菩薩名號
接下來這段文很值得我們注意。之前的經文多是說「若菩薩摩訶薩…」,談的都是想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若如何做,可以投生妙喜淨土,但這裡卻直接用「若善男子善女人」。為何佛陀在這裡改變了用詞?可以想一想。
佛陀對舍利弗說:「妙喜淨土中那些與佛很接近、已經可以算在佛數、算在一切遍智數的十地菩薩,以及不動如來主要的兩位上首弟子香象菩薩與妙香象菩薩,還有其他妙喜淨土的許多大菩薩,善男子與善女人在聽到這些菩薩的名號後,若能祈願投生妙喜淨土,這樣就能夠投生。如果這樣也能夠投生,那麼,做了之前說的那些法行,例如實修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後,回向能投生妙喜淨土,不必懷疑是否能如願,必定能投生妙喜淨土。」
佛陀說:「像先前說的那樣,憶念妙喜淨土的種種圓滿,而後祈願自己將來成佛時,也能成辦這樣圓滿的淨土,透過這種祈願累積的善根,是希求無上菩提的善根,這樣的善根無法限量。如果它是有形的,那麼,就算一切有情都各自拿了器皿來分裝它,再怎麼也分不完。而且,這些善根最後一定會成為成佛的因。」
(八)以其他佛為所緣,修三相善根
佛陀說:「修三相善根,能獲得三寶氏族。擁有三相善根的人,不會墮入惡趣;擁有三相善根的菩薩,未來一定可以摧伏魔障成佛,無論想投生哪個淨土,都可以如願前往。」《不動如來會》先以不動如來為例,說明如何隨念三相,但也可以與任何一位佛結合而修。要隨念的三相是:憶念佛陀說法的方式;憶念依於佛說法,那些分別獲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與阿羅漢的圓滿聲聞眾;憶念依於佛說法,在心續中生起各種斷證功德、數量多到無法計算的菩薩眾。後面兩相隨念,與第三、四品的內容有關。憶念後接著想「未來我成佛時,願我也能這樣說法,也能有這麼圓滿的聲聞與菩薩眷眾,我要這樣做」。憶念這些,就是修三相善根。造了這樣的善根,便能獲得三寶氏族,未來自心相續會生起法寶。擁有三相善根的人,不會墮入惡趣;擁有三相善根的菩薩,未來一定可以摧伏魔障成佛,無論想投生哪個淨土,都可以如願前往。以上說明修三相善根的利益。
佛陀說:「住於東方的佛很多,以他們為所緣,憶念這些佛說的圓滿教法,憶念他們周圍圓滿的聲聞與菩薩眷眾,而後祈願『願我未來也能這樣做』。接著,把如此修習的所有善根,回向能投生妙喜淨土。這樣做,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修三相善根時,不一定要以不動如來為所緣。住於東方的佛還有很多,可以以他們為所緣,憶念這些佛說的圓滿教法,憶念他們周圍圓滿的聲聞與菩薩眷眾,而後想「願我未來也能這樣做。」然後再把這樣修習的所有善根,回向投生妙喜淨土。這樣做,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佛陀說:「不只對東方諸佛,對住於十方諸佛修習三相善根:思惟佛說法的圓滿,以及佛周圍聲聞菩薩眾的圓滿,如此累積三相善根後,隨喜自己能夠累積這樣的善根,再把這些善根全數回向『願能投生妙喜淨土』。若能這樣做,這些善根一定會無欺誑地成為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九)生起增上心
佛陀說:「千萬個佛國剎土中,像妙喜淨土這般圓滿的沒有幾個。所以,應該要發起這樣的心『我累積的一切善根,都回向未來我也能像不動如來一樣,成辦這麼圓滿莊嚴的淨土,我要攝持這樣的淨土。再者,我也要依於不動如來宣說的佛語,為百千萬位菩薩開示成佛之路,讓他們進入無上菩提之道。對於過去已入、現在正入、未來將入於無上菩提道的有情,我會不斷地稱讚他們。我要這樣做!』生起這樣的心,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佛陀對舍利弗說:「想投生妙喜淨土,應該要生起『我要像不動如來一樣對許多菩薩說法,幫助有情進入菩薩道』這樣的增上意樂。若沒有這麼做,等於是欺誑不動如來。」這段話可能是針對菩薩說的。菩薩已經請佛作證,受了菩薩戒。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不生起增上意樂,等於是欺誑了不動如來。又說:「凡是生起『我要幫助無量有情入於大乘菩薩道』這種強大增上意樂的人,一定可以投生妙喜淨土。我可以為這樣的人授記,他一定能投生妙喜淨土。」
內心先現起妙喜淨土的圓滿,然後發願:「我要攝持一個像這樣圓滿的佛土。」所謂要攝持圓滿的淨土,就是要成辦圓滿淨土的意思;要成辦圓滿的淨土,就必須完整累積 所有能成辦淨土的因。所以,一旦發了這樣的願,就要發願像過去不動菩薩一樣,所有在《不動如來會》第一品裡描述他過去如何行菩薩行的內容,發願要照著做!想去妙喜淨土的人,必須要生起這樣的增上意樂。再者,若能生起強大的「我要使無量有情入於大乘菩薩道」這種增上意樂,一定可以投生妙喜淨土中。釋迦牟尼佛說,他授記這樣的人一定能投生妙喜淨土。佛陀的授記絕無任何欺誑,所以這樣的結果一定會發生。
(十)塑一千尊不動如來像、臨終時憶念不動如來
佛陀說:「不動如來過去行菩薩行時曾經發願:『願任何想投生妙喜淨土的人,臨終前,妙喜淨土的聲聞與菩薩眾都會到他的身邊,他也會見到不動如來。他會因此很歡喜,會憶念不動如來,內心會在不散亂的狀態下死亡,投生妙喜淨土。』」又說:「過去不動如來在菩薩位時曾經這樣祈願,現在這個祈願已經成辦了。所以,想要投生妙喜淨土的善男子善女人,應該聽聞不動如來的名號,觀修不動如來,時時作意不動如來。此外,不動如來坐在大象擎舉的寶座,寶座上有蓮花與日月寶墊。不動如來坐在寶墊上,右手觸地,左手持等持印,左手上有一個金剛杵。若能做一千尊這樣的佛像(不一定是自己做,但費用必須是自己出),則在這位善男子善女人在終前,不動如來與聲聞菩薩眾會來到他的面前,這個人也會在那時親見不動如來,生起歡喜心,並且在不忘失不動如來身形、內心專一不放逸的狀況下死亡,死後投生妙喜淨土。」佛陀說:「由於出錢造了一千尊不動如來像,善男子善女人會由於他做的布施法行,在臨終時親見不動如來,因此淨除一切罪障,投生妙喜淨土。」
佛陀說:「若某個城市既沒有房子、園林、瀑布,也看不到大象與馬等等,舉目所見只有石頭與荊棘,就算城市的國王很有能力,但這個城市就是不莊嚴。這個娑婆世間也是如此,雖然我是佛,但這個世間的環境充滿濁垢,並不莊嚴,不動如來的淨土則非常莊嚴。所以,如果想要成辦像妙喜淨土一樣莊嚴的佛土,就必須像不動如來過去在菩薩位時一樣去實修。」
過去有位閉關者在山上閉關多年,他希望下一輩子投生香巴拉,繼續實修密乘。他經常祈願能快一點投生香巴拉。後來,他寫信請第三世班禪喇嘛幫他卜卦,信裡只簡單寫道:「我的心願能達成嗎?」班禪喇嘛應該是以神通力知道他在問什麼,便笑著回答說:「老和尚野心真大!他的心願應該可以成真。」
有一位噶當派的上師,他已經生起了具量的菩提心。由於這是能投生淨土的因,所以他臨終前,看到的便是極樂淨土的種種莊嚴。那時,他立刻要求跪在旁邊弟子站起來,趕快幫忙擺供品祈求三寶。他說:「我想要辦的事情,沒有辦成。」弟子聽了嚇一跳,心想:「這麼好的上師,做了這麼好的修行,心願也會無法達成嗎?」便問道:「您沒達成的願望是什麼?」這位上師說:「我任何時候都祈願著能投生地獄,解救那些受苦的眾生。但我現在看到的竟然是極樂淨土,看來我的願望快要辦不成了,所以,快幫我把供品擺好!」竟然也有人是這樣的啊!
不動如來調伏的有情數量
第六品、往生因緣品
二、不動如來調伏的有情數量
佛陀說:「不動如來成佛後,幫助了無數有情獲得預流、一來、不還與阿羅漢果等解脫果位。透過我與我的聲聞弟子說法而獲得解脫果位的有情,加上未來被彌勒尊佛安置於解脫果位的有情,數量比不上不動如來安置於解脫果位有情數的百千萬億分之一。因為不動如來每一次開示,就能使無量有情獲得解脫。」又說:「不只如此,即使把賢劫千佛與他們的聲聞弟子也算進來,他們安置於解脫果位的有情全部加總,數量也比不上不動如來調伏的聲聞眾的百千萬億分之一,因為不動如來每一次說法,都能度化無量的有情。」之前說過,不動如來說法數量之多,比賢劫千佛說法的總合還要更多。而且,透過他每一次說法而獲得解脫的有情又多到無法計算,因此,賢劫千佛與他們的聲聞弟子們安置在解脫果位的有情數,全部加起來,比不上不動如來的百千萬億分之一。
聽到這裡,舍利弗對佛陀說:「根據我對您說的這些內容的理解,妙喜淨土應該不是凡夫剎土,而是阿羅漢剎土,因為那裡的阿羅漢非常多。」佛陀說:「的確如此。」不過,如果只單獨引用這段經文「應知彼阿羅漢剎非愚夫剎」,就說妙喜淨土沒有凡夫只有阿羅漢,便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只要對照前後文就能清楚知道,妙喜淨土的聲聞眾雖然的確很多,但菩薩更多。
佛陀說:「不動如來每一次講經,聽法的有情有多少呢?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星星還可以計算,但不動如來每次講經調伏的有情數目,多到完全無法計算。同樣地,若問到不動如來每次講經,使得多少有情獲得解脫呢?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星星尚可計算,但是在不動如來每次講經時獲得解脫的有情數目,多到完全無法計算。」
獲得佛果位就可以這樣利益眾生,每一次講法就可以讓這麼多有情解脫;由於沒有獲得佛果位,從無始以來至今,我們連要幫一個有情獲得解脫都辦不到。就算經論學得很好,心地也很善良,希望透過講經說法幫助有情,但只要自己還沒解脫、尚未獲得見道位,就很難透過講經說法幫助有情獲得解脫。不只如此,就算是已經獲得見道位的聖者菩薩,也很難透過講經說法幫助大量的有情獲得解脫。不如快一點成佛吧!這是更好的辦法。只要成佛,每一次說法,就能讓無數有情獲得解脫。只要離佛果位愈近,就離成佛說法的時刻愈近,就離能夠讓無數有情解脫的時刻愈近。因此才說,努力 成佛,是利益有情最好的方式。所以,在有實修菩提心的前提下,那些離世索居的閉關者在做的事,是真正能夠利益有情的事。
如果想要獲得像不動如來一樣的果位,就要效法《不動如來會》第一品中不動菩薩的作法,學習菩薩行。
聽聞受持流通《不動如來會》的利益
第六品、往生因緣品
三、聽聞受持流通《不動如來會》的利益
佛陀說:「在我們這個世界,就算有心想要學佛,但有很多事情使我們陷於忙碌中,沒有閒暇可以學佛。在妙喜淨土,不會有這種必須忙於工作而無暇學佛的因緣,從白天到夜晚,都可以一直處在學佛的狀態中。」
佛陀說:「聽聞《不動如來會》後生起信心、受持讀誦、說給其他人聽,這樣做,內心能夠現起過去不動如來做的菩薩行,並且生起信心。」又說:「十方三世諸佛都已經宣說、正在宣說、將要宣說這個稱嘆不動如來功德的法門。依於這些宣說,善男子善女人在聽聞這個法門後,若能受持、讀誦、領解、說給其他人聽,除了已獲得不退轉位的菩薩,會直接在他現在所處的世界成佛之外,其他人,包括菩薩聲聞與諸善男子女人,大多會由於祈願而投生妙喜淨土。這些人現在有很多都已投生妙喜淨土,未來也會有很多人投生妙喜淨土。」
佛陀說:「不動如來雖然住在妙喜淨土,但是,無論住於十方一切世界的聲聞種姓與大乘種姓的有情,他都會饒益。」又說:「轉輪王擁有七寶,他的權力周遍四大洲。同樣地,七寶就相當於法,不動如來的法不只周遍於妙喜淨土,也周遍於十方世界,利益一切包括聲聞種姓與大乘種姓的有情。」
佛陀說:「聽聞不動如來法門,又能夠受持、讀誦、自己了解、講給別人聽,並且祈願投生妙喜淨土,這樣的人在今生未死之前,任何時候都會受到不動如來的護念。靠著不動如來護念的力量,諸魔與各種障礙都傷不了他,他想投生妙喜淨土的欲求也不會因為魔障而退轉。因此,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將不會有無法獲得無上菩提、無法投生妙喜淨土的恐懼。」又說:「聞思修不動如來法門、講給其他有情聽、祈願投生妙喜淨土的有情,不會受到水火、刀杖、惡獸、毒蟲等的傷害,不會有被人與非人傷害的恐懼。這些有情就像受到保護、有避難處的人一樣,任何時候都會受到不動如來的護念。不但這輩子不會被人與非人的障礙傷害,死後也會投生妙喜淨土。」
雖然聞思修不動如來法門、祈願投生妙喜淨土、向不動如來祈求等,的確有能力避免來自人與非人的傷害。但是,這是否表示有做這些事情的人,一定不會受到水火或武器的傷害?不一定。因為還需要具備很多其他的因,才能有那樣的結果。《大白傘蓋佛母經》裡說,凡是有這部經的有情,都會受到保護,不會被水火刀槍等傷害。有個牧人要帶著他的牲畜渡河,下水之前,他在每匹馬和驢子的身上都綁上這部佛經,然後就把牲畜趕下水去。走著走著,忽然一個不小心,所有的馬和驢子都被河水沖走了。這位牧人緊張地喊道:「大白傘蓋佛母,你要走就自己走啊!把我的馬和驢子留下來啊!」哈哈。
有位住在阿里地區的人,當年發生戰爭時,由於他沒有拿到可以做為護身符的佛像,就隨身帶著《金剛經》做為護身符。他說,雖然他有被子彈打到,但那些子彈只碰到他的衣服,沒有射到他的身體。另外,印度孟買附近有個城市叫做班達拉,有很多藏人在那裡定居,當地也有一座寺院。有個印度人被鬼干擾而病得很嚴重,反覆看了很多醫生,也請了印度教的修行人修法,但都沒有效。有一次,在送醫途中經過那座寺院,他的病竟然突然好了。那座寺院因此聲名大噪,很多被鬼干擾的印度人跑來寺院求助。寺院法師就用加持物與朵瑪為他們做煙供,效果也很不錯。但有一次,來害人的那個鬼的勢力很大,被干擾的人也是身形魁梧的大漢,寺院的法師才開始做煙供,那個人就把所有的加持物與朵瑪都掀翻了。就在無計可施之時,一位法師跑進大殿,把《般若八千頌》請出來,那個被鬼干擾的人突然就整個安靜下來了。印度人不認識《般若八千頌》,也不知道它的利益是什麼,鬼也不知道,但它確實展現了這樣的能力。
佛陀說:「就像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但陽光依然能照射到我們身上;同樣地,不動如來雖然在離我們很遠的妙喜淨土,但他的佛行事業依然可以幫助到我們與其他世界的一切眾生。」又說:「有天眼通的人就算距離很遠,也能看到物的顏色與形狀;有他心通的人就算距離很遠,也能知道某人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同樣地,即使距離遙遠,不動如來依舊完全知道我們的心在想什麼。」佛陀說:「有天耳通的比丘,就算距離很遠的聲音,他依舊能聽得很清楚。同樣地,在十方世界任何菩薩說:『我們應該要投生妙喜淨土。』這些聲音,不動如來都會聽到。不只如此,這些有情的個性、根器與他們目前所處的情況,不動如來全都知道。再者,受持、讀誦、流通這個法門的人,不動如來無論何時都在看著他們,在未死之前,他們也會一直受到不動如來的護念。」
舍利弗對佛陀說:「不動如來這麼護念這些菩薩,真令人驚奇!」佛陀說:「的確如此。不動如來會去護念這些菩薩,因為護念這些菩薩,就是在護念一切有情。這些菩薩一旦成佛,一切眾生的義利就能夠成辦,所以不動如來非常看重他們。」又說:「就好比一個國王,他有成千上萬個裝滿穀物的糧倉,他想,萬一發生飢荒,這些糧倉能為人民帶來很大的利益,所以他會好好地保管這些糧倉。同樣地,不動如來也是這樣想,未來有一天,當他必須示現涅槃時,教法恐怕會有中斷的危險,這樣一來,有情依靠教法而生起證量一事也會隨之中斷。那時,靠著這些菩薩現證無上菩提並且說法,便能生出法寶與僧寶等豐碩的收穫。所以,不動如來一定會好好照顧、守護這些菩薩。」
佛陀說:「想要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若在聽聞不動如來法門後,不但自己受持、讀誦、理解這些內容,也幫助百千萬億眾生聞思修這個法門,便能投生妙喜淨土。」又說:「聽聞、受持、讀誦、領解不動如來法門,並為百千萬億眾生開示這個正法的菩薩,就算沒有祈願投生妙喜淨土,他也不會退轉無上菩提,會獲得佛的授記,也會在自己的佛國淨土成佛。」又說:「聽聞、受持、讀誦並且完全了解不動如來法門,也把自己了解的內容講給百千萬億眾生聽,如此幫助他們累積善根。眾生在這方面累積的善根愈多,這位菩薩就會愈快成佛。所以,想要快一點成佛的菩薩,應該聽聞、受持、讀誦、領解這個法門,並且把自己知道的內容講給其他人聽。因為,宣說這個法門,是造下獲得大智慧的業。智慧愈大,愈能了解空性無我等義理,有些人甚至在今生便能獲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聽聞、受持、讀誦、領解與流通不動如來法門,不但能使菩薩迅速成佛,若聲聞乘者聽聞、受持、讀誦、領解這個法門,也把自己了解的意思講給百千萬億眾生聽,他就有機會在這輩子便獲得阿羅漢果位。就算無法在這輩子獲得阿羅漢果,也必定會在下一尊佛的教法中獲得阿羅漢果位。」又說:「由於有這些利益,所以,想在今生獲得阿羅漢果位的聲聞乘者,雖然不一定要祈願投生妙喜淨土,但應該要聽聞、受持、讀誦、領解這部經,也要把自己了解的內容講給其他人聽。」
佛陀說:「若能偶爾為其他有情開示不動如來法門,有機會在這輩子就獲得阿羅漢果位;即使這輩子沒有獲得阿羅漢果,也不必再等兩尊佛,而是會在下一尊佛出世時獲得阿羅漢果位。不但自己受持這個法門,也為其他人開示不動如來法門的聲聞乘者,愈多去聽聞、受持、讀誦、領解、流通這個法門,智慧就能愈見增長。智慧愈大,就愈有機會有這輩子現證阿羅漢果;就算這輩子做不到,也會在下一尊佛出世時獲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看到以上這些理由與重要性後,應該恭敬並實修不動如來法門。」又說:「以聲聞行者來說,若不但自己聞思修不動如來法門,也講給其他有情聽,並且成為一位瑜伽士精進地觀修空性,這樣做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輩子將成為他們在輪迴裡最後的一輩子,今生就能獲得阿羅漢果。即使沒有成功,也會在下一生或再下一生,最多經過三生,就能獲得阿羅漢果位,不會再留在輪迴中。」
目前講的這幾個段落要說的重點是,不動如來法門這個正法,無論自己聞思修或說給其他有情聽,都能獲得很大的利益。但前提是你的動機必須清淨,完全為了利益他人而做這件事,否則無法獲得像經文裡說的那麼大的利益。《廣論》也說,為了名聞利養而說法,無法獲得經文裡說的大利益。《正法念處經》說,在正行時有好好地認真講經的前提下,若講經的主要動機是為了錢,講經後得到的金錢沒有供養三寶,也沒有拿去幫助別人,而是自己拿去吃穿喝酒,這是最下等的法布施;若講經的動機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博得好名聲,這是中等的法布施;唯為利益有情而講經,才是最殊勝的法布施。最殊勝的法布施是成佛的因,中等的法布施是投生為人的因。至於最下等的法布施,由於正行時有認真講經,所以還是能為說法者帶來一點好處,其中,為了利養而做的法布施是投生為天道鳥類的因。
佛陀說:「不動如來這個法門,福薄的人沒辦法聽到。然而,靠著佛陀的威神力,無論誰聽到了這個法門,都應該要趕快受持、讀誦與了解文義,也應該說給其他人聽。」又說:「福薄的人,就算供養了充滿整個南贍部洲的金子,依舊無法聽到這個法門,因為這個法門實在太珍貴重要了。這部經說明菩薩應如何發心,發心後應如何隨學,以及成佛後如何利益眾生。而且,有信心與欲求心的善男子善女人,透過這部經便能如願投生妙喜淨土。所以,福薄的人無法聽到這個法門。」
有一次,我跟一位法友說:「不動如來這個法門有這麼大的利益,尤其是對那些承許前後世存在,但還沒有獲得投生自由的人來說,實修這個法門更是非常重要。但是,不知為何,知道這個法門的人並不多,這個法並沒有廣泛地弘揚開來。」他說:「《不動如來會》裡有句話說『此功德法非薄福眾生當執持故』,原因應該就是這個吧!」
佛陀說:「這個法門,不會在壞慧者手中,會由有智慧的人守護它。任何好好守護、實修這個法門的人,與親見佛無異。」又說:「譬如從大海取得價值連城的寶物,這寶物會先到誰的手中?會先到國王與大臣手中,一般平常人根本看不到它。同樣地,這個不動如來法門會先到菩薩手中。所以,發了菩提心、希求無上菩提、並且聞思修這個法門的菩薩,必然不會退轉無上菩提。」
勸勉聽聞不動如來法門
第六品、往生因緣品
四、勸勉聽聞不動如來法門
舍利弗問佛陀說:「既然如此,那麼,想要住於不退轉地的人,都應該聞思修這個法門。」佛陀說:「的確如此。想要住於不退轉地的人,應該要聞思修這個法門。」又說:「譬如轉輪王是由於業感異熟而得到七寶;同樣地,不動如來往昔生起菩提心,並且祈願『願十方一切佛都能宣說妙喜淨土法門』。靠著不動如來的發心與祈願,所以我今天說了這個法;而四眾弟子能夠聽聞到這個法,也是靠著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以及各自的福德資糧產生的結果。」佛陀說:「賢劫千佛中尚未出世的九百九十六尊佛,他們未來同樣也會為四眾弟子開示這個法門。如果想要盡快成佛,就應盡快聞思修這個法門。」
佛陀說:「如果出家菩薩找不到人為他開示這個法門,有人跟他說:『如果你肯到王后妃子的住處,跟她們坐在一起,那時我可以把這個法講給你聽。』這位出家菩薩去到王后住處,聽完法後離開,則不犯墮罪。因為這樣做,能使得不動如來法門不衰微地住於世間,所以沒有過失。」又說:「如果這個法門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才有,離得再遠也應該前去聽法、受持,並說給其他人聽。很想聞思修這個法門,但是遍尋不著其他能為自己講解的人。此時有人說,他不懂這個法門所以無法講解,但他手上有這部經,此時應該跟他借來抄寫。若他不願意讓你帶回家抄,就要去他的住處抄寫經文。」對現代人來說,這段經文也許可以代換成跟對方借來影印。若他不肯借你去外面印,你就把影印機搬去他家印。哈哈。
佛陀說:「若對方說:『如果你做得到不進食地抄寫經文,我才把經書借你。』你就應該不吃飯地抄寫;若他要你站著抄才肯借你,你就應該站著抄寫;若他要你邊走邊抄才肯借你,你就應該邊走邊抄寫;若他要你坐著抄才肯借你,你就應該坐著抄寫。總之,就是要想辦法把這件事情完成。」又說:「為了求這個法,但在附近的城鄉都求不到,即便要遠赴其他國家才能求到這個法門也應該要去。聽聞不動如來法門後要思惟修習,並且講給其他人聽。」
佛陀說:「若在自己的家鄉或世間其他國家都得不到這部經典,心裡也應該要抱持這樣的想法『即使只聽到這部經的名字,也就差不多可以不必害怕會退轉無上菩提了。即使只是聽到了名字,我也已經獲得很大的利益了』。」又說:「由於不動如來過去的願力,所以我今天宣說這部經;未來有情也會由於不動如來過去的願力,以及自己的善根而聽到這個法門。」
舍利弗問佛陀:「在您涅槃之後,有情要靠誰的威神力而能聽到這個法門呢?」佛陀說:「有情會靠著不動如來的威神力聽聞到這個法門。不只如此,帝釋天王與四大天王也會為了促使說法者宣講這個法門,而讓說法者生起歡喜心。再者,由於聽聞者有聞法的善根,所以帝釋天王他們也會設法促使說法者宣講這個法門。」舍利弗對佛陀說:「這個法門的功德很大啊!」佛陀說:「的確如此。」
佛陀說:「無論是誰,在內心感到緊張恐懼時,只要唸誦不動如來的名號,那些緊張與恐懼都會消失。無論身在何處,在冰雹等災害發生時,要拜禮並唸誦不動如來的名號。過去不動如來行菩薩行時,曾幫助無數龍族消除痛苦,那時,他以這個善根回向:『未來我成佛後,當世間出現冰雹等災害時,願有情只要唸誦我的名號,冰雹等災害就能因此息除。』由於不動如來祈願的諦實力與諦實語,所以,在發生冰雹等災害時,任何人只要持誦不動如來的名號,並祈願冰雹等災害能夠止息,除了造下的業太重,而且業力成熟的因緣已經都俱全之外,則災害必定能夠消除。」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無論遇到任何恐懼與損害,包括生病或被傷害時,只要內心憶念不動如來,這些恐懼與傷害就會消失。不動如來從生起菩提心、持受菩薩戒開始,凡是他立誓要做的事情,都在沒有犯下任何過失的狀況下全部實踐了,所以,依於這樣的諦實力與諦實語,不論遇到害怕的事,或是生病、被傷害時,只要憶念不動如來並祈願『願這個恐怖能夠消除』,一定會有幫助。不過,如果惡業要成熟的因緣已經完全具備,就很難有幫助。」
基本上,由於祈求三寶而使得外來的傷害消失,或是由於祈求三寶而幸運地遇到好醫師與助緣,而使得疾病痊癒的例子並不是沒有,但它並不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祈求三寶不能保證疾病就一定會痊癒。若當年造下會生病的業,之後雖然有去懺悔,但沒有懺乾淨。當這個沒有懺乾淨的業感果時,若有設法處理就會痊癒,若沒有設法處理就不會痊癒;如果當年造下這個業後,不但沒有懺悔,反而生起隨喜的心,這種業的力道就會很重。當這種重業感果時,就很難透過暫時的因緣(祈求三寶、看病求醫)去消除它。
以上是根據經典說的,以下雖然沒有經典依据,但根據經典的理路來看說,似乎也是合理的。以一個家庭為例,妻子有短壽的業,丈夫有早年喪妻的業,而小孩也有很早就失去母親的業。在三方業力聚合的情況下,就算努力設法讓這位妻子不要早死,應該也很難成功。但是,如果這位丈夫有可以跟妻子長相廝守的業,孩子有在成年之前都可以受到母親照護的強大業力,就算這位妻子有短壽的業,但這個業不會馬上成熟,會由其他的業先成熟感果。
剛才講到,遇到危難時可以祈求不動如來,這個方法我曾經用過一次。那時,我在尼泊爾家的二樓,突然聽到嫂嫂大哭。跑過去一看,原來是小姪子昏倒了。我們趕快搭計程車送孩子到兒童醫院,但是在路途中耽誤了一點時間,到醫院之後,醫生又沒有馬上過來看。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我想起《不動如來會》的這段經文,於是我開始憶念不動如來,內心想著:「依於不動如來完全實踐一切誓言的諦實力,願這孩子的病能立刻轉好。」才祈求完,孩子就發出「嗚嗚」的哭聲醒過來了。當然,這個結果有可能只是巧合,不能百分之百說它一定是祈求帶來的效果,但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因為,在完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祈求三寶時的信心會很強,有可能就因此使得祈願成真。
舍利弗對佛陀說:「想要成佛的人,都應該跟不動如來過去的作法一樣,按照那樣的方式去成佛。」佛陀說:「的確如此。」佛陀對舍利弗說:「很少有菩薩能像不動如來那樣攝持圓滿佛土。一般而言,所有的菩薩成佛時,他們同樣都是佛,都是一切遍智,他們的身色、徵兆、種姓都一樣,他們同樣都攝持佛土,同樣都調伏聲緣僧眾;但他們淨土的莊嚴則各不相同。不動如來的獅子座與其他的佛不一樣,不同的地方是,不動如來的法座上有蓮花壇城。」
聽到這裡,欲界與色界的天人與梵天等,朝向東方不動如來所在之處合掌,同聲說道:「頂禮釋迦牟尼佛說的不動如來法門中的不動如來,頂禮不動如來。」這樣禮拜了三次,又朝著釋迦牟尼佛供養各種花鬘與薫香。這些花與香,在釋迦牟尼佛上方虛空形成了寶蓋。不只如此,這些天人也朝著東方拋出各種花鬘,供養不動如來。
那時,由於釋迦牟尼佛的威神力,帝釋天王心想:「我應該向釋迦牟尼佛祈求,讓我、四眾眷屬以及欲界諸天,都能夠親見不動如來。」釋迦牟尼佛知道帝釋天王的想法,便展現神通在虛空中結跏趺坐,周圍的眷屬眾也由於佛陀的威神力,都來到虛空中,靠著釋迦牟尼佛的神通與威神力,大家都看到了不動如來,看到了許多聲聞與菩薩眾圍繞在不動如來身邊,也看到妙喜淨土的種種莊嚴。大家因此生起了信心,都在空中跪下來,禮拜不動如來。
四眾眷屬看到妙喜淨土的人後,心裡感到懷疑:「這些人的身形與天人完全一樣,會不會是三十三天的天人為了拜見不動如來、聽不動如來講經而到妙喜淨土啊?這些人到底是妙喜淨土的人,還是三十三天的天人呢?」帝釋天王的想法是:「這些應該都是天人,只是以人的外表來到妙喜淨土而已。因為,長相這麼莊嚴圓滿的人,我以前從來沒看過,也從來沒聽過,所以他們應該都是天人才對。」釋迦牟尼佛收起神通,也知道了他們的疑惑,便說:「他們都是妙喜淨土的人,但他們的身形與受用都跟天人一樣。」聽到這裡,帝釋天王心想:「既有天人的受用,又能親見不動如來聽聞佛法,所以我們真應該投生為妙喜淨土的人啊!」舍利弗對帝釋天王說:「光是能見到釋迦牟尼佛,又見到不動如來,你現在的這個所依身就完全值回票價了。若能投生妙喜淨土,當然是更值得、更應當的事啊!」
帝釋天王心想:「眾生只要聽到這個法門都能獲益,更何況是投生妙喜淨土呢?」佛陀說:「大乘種姓或菩薩乘行者投生妙喜淨土,必定會獲益,因為一旦投生妙喜淨土,就不會退墮聲聞乘,也不會墮入惡道。」又說:「即便只是生起想要投生妙喜淨土的祈願,就與獲得不退轉位很像了。」
不動如來法門為眾生帶來的利益
第六品、往生因緣品
五、不動如來法門為眾生帶來的利益
接著說明佛陀宣說這個法門時,為多少有情帶來何種利益。
佛陀宣說不動如來法門時,有五千位比丘獲得阿羅漢果位,八千位大乘菩薩比丘、五千位大乘菩薩比丘尼、八千位大乘在家男居士、一萬位大乘在家女居士、數千位欲界天子發願投生妙喜淨土。釋迦牟尼佛授記他們投生妙喜淨土並且成佛。
從這段文可知,當年佛陀為了讓現場聽經的所化機,生起想投生妙喜淨土的欲求,所以宣說了這個妙喜淨土法門。講完之後,這些所化機正如佛陀講法的目的,生起了想要投生妙喜淨土的希求。佛陀對我們的心情也是一樣的,他當然也很希望我們都能希求投生妙喜淨土。
佛陀說:「未來,凡是祈願投生妙喜淨土的人,佛也會授記他們投生妙喜淨土;若祈願者是大乘行者,他未來也必定會獲得佛果位。」佛陀說這個法門時,由於不動如來法門的威神力,三千大千世界發生六種震動。在場的舍利弗、阿難,以及眾多人、天人與阿修羅等都心生隨喜,並且發願要照著做。
把這部經文由梵文譯為藏文的譯師是智軍譯師,他是藏地最有名的大譯師。以上《不動如來會》講解圓滿。
淨土存在嗎?
「淨土是不了義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淨土不存在」。若主張淨土不存在,請把理由說得再清楚些,是從什麼角度說淨土不存在呢?有這種主張的人,應該是認為淨土的某個特質不可能存在,所以才說淨土不存在;或是認為單一特質有可能存在,但所有的優點全部集中在某個地方,這是不可能的事,因而主張淨土不存在。那麼,是什麼理由讓你認為上述這兩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呢?若提不出理由,其實也就無法提出理由成立淨土不存在。
總之,若認為淨土不存在,可以再進一步說清楚,是怎樣的淨土不可能存在呢?一一提出,我們才能一一處理。例如,若你說:「你們說淨土是一切受用都非常富足圓滿的地方,這是不可能的。」若只是這樣的疑惑,我之前已經從業果的角度,解釋地獄為何可能存在。當然,如果你根本不相信前後世與業果,則我們就必須先把這兩個基本前提討論清楚才行。同樣地,經典裡說,一個人如果清淨持戒,又做了很多布施,來世他會投生為人或天人。持戒有很多深淺不同的層次,有人只守住身口不犯,有人則是連動機也嚴守不犯。如果有人用最嚴格的標準持戒,又廣大地布施,累積了很多福德,再加上他已生起無造作菩提心,是個凡夫菩薩,他能累積的福德資糧,已經大到難以想像了。那些已投生天道的天人,把他們當年累積到的足以投生天道的福德全部加總起來,比不上一位菩薩在一次發心的福德。若是這樣,則嚴格持戒、廣大布施的凡夫菩薩累積的福德,該會讓他投生到多麼好的地方啊?
也許,對於器世間的事情,我們習慣只從外在的因果關係去思考。例如,要建造出一間上好的房子,我們習慣只考慮建材的好壞,卻容易忽略那位居住者本身福德的影響力。但既然這個議題與業果有關,在思考事情時,業果的道理就必須被你放進來。再回到剛才舉的那位凡夫菩薩的例子,造了那些業,他將來投生的地方,外在的器世間該會有多好呢?尢其,若他嚴格持戒、廣大布施,並不是為了要獲得某種果報與受用,而是為了能親眼見到佛,為了解脫與成佛,所以他又造了很好的能夠能親見佛的業,他來生當然就應該要能遇見佛。若他有造了可以值遇菩薩的業,來生就會遇到很多菩薩。
再者,在成辦這些因時,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他的心唯一想的只有佛法。聞法修行時想到的只有法;被人傷害時,他的心也沒有完全被拉走,依然心繫於法;無論在他面前顯現出什麼,無論對境是什麼,他想到的都是實修。造下了這樣的業,未來感得的果報是,在他眼中,一切的顯現都是修行的順緣。這是因果的道理,我們應該要能同意這樣的結論才對。若同意,則所謂的淨土也就是這樣的地方啊!在淨土有情的眼中,淨土的一切,包括情器世間的一切,全都顯現成修行的順緣。所以,淨土是可以存在的。
要成立淨土存在其實並不太難,難的是要成立「凡夫可以投生淨土」。有人會問:「就算按照業果的道理,造了很好的業的人可以投生淨土,但是,沒有很努力、修行程度不高的人也去得了淨土嗎?」答案是可以,透過依於福田力而造的善根,凡夫也可以投生淨土。要知道,影響某個善業大小的因素,除了動機,也與福田力等其他因素有關。然而,若要仔細處理「為何善業大小與福田力有關」這個議題,又會牽涉很多內容,必須再講很多才能完整表達。
總之,一個對於佛法有基本認識的人,即使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淨土存在,也應該無法提出理由百分之百否認淨土存在。
思惟:淨土的有情,能生起大悲心嗎?
換我提問題了。妙喜淨土這麼快樂,待在那裡,就不會對輪迴生起強大的厭離心。若自己沒有強烈地想要離開輪迴的心,要如何以其他有情為所緣,生起希望他們能脫離輪迴苦的大悲心呢?
同學一:那裡一定也有可以煩的事情吧?例如,食物僅用想的就可以獲得,雖然不用做飯,但想久了也會煩吧?
老師:妙喜淨土的有情當然可能會想要離貪,例如他們會想要對財物受用離貪。但是,那種「非脫離不可」的心力要如何產生?他們雖然不太會對財物受用生貪,但是,要如何才能生起很強烈的想要脫離貪煩惱的希求?
同學二:應該是還沒去之前就已經生起出離心,才會想要投生淨土。
同學三:為何妙喜淨土有情不會彼此嫉妒?例如,各自的食物來自各自的心想,而他們還沒有斷除對我的貪,看到彼此的食物不一樣,就知道彼此「想食物的能力」有差別,就有可能會生起嫉妒。會生起嫉妒,就會生起苦受。所以,即便沒有一般的苦受,還是會有苦。有苦,就會生起出離心。
老師:如果你想的食物是米飯,別人想的是牛排,然後你覺得別人的食物比較好吃,只要一想「啊!那個比較好吃,我也想吃」時,牛排就來了。這樣就沒有嫉妒的必要了,不是嗎?如果自己的食物比較差,別人的食物比較好,想要吃別人的卻吃不到,這樣才會嫉妒對方。
問:他們有苦受嗎?
老師:沒有。他們只有苦諦,但沒有苦受。
知道淨土好,為何還是不想去?
知道並思惟妙喜淨土的種種好處後,如果心裡仍然沒有產生想去的念頭,此時,你不妨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不想投生妙喜淨土,那麼,我想投生去哪裡?」想了一陣子後,如果你既沒有特別的想法,也不想投生妙喜淨土,就代表「前後世存在」與「死亡無常」這兩科目在你心裡的力道不夠。
例如,你在自己的房子待得很舒服,此時,若有人要你搬家,你不會想搬,也不會搬;若有人跟你說:「某處有另一間房子。」你說:「我不搬。」他問你:「不搬去那裡,要搬去哪裡?」你會覺得他這個問題莫名其妙,因為你心裡從來都沒有「要搬家」這個念頭。但是,如果有一天,這房子你不能再住了,雖然很不願意離開,但你被迫必須在下星期搬走。此時,若有人跟你說:「某處有一間房子,就搬去那裡吧!」此時,若你有看到更好的房子,你會說:「不用了,我要搬到另一個地方去。」如果你沒有看到其他更好的選擇,或者你沒有其他的地方可去,你會很自然地說:「好!我們走吧!」同樣地,知道妙喜淨土的種種功德後,沒有生起想去的念頭,被問到「若不去妙喜淨土,來世你想去哪裡」時又答不上來,表示你心裡對「前後世存在」與「死亡無常」的認識不夠清楚。
當然,如果你是因為別的理由而不想投生妙喜淨土,這當然不要緊。例如,你不想投生妙喜淨土,是因為來世你想投生極樂淨土或兜率淨土,或是你希望繼續在這個世間擁有暇滿身,所以你分別把能獲得暇滿身的因都一一準備好,或者你有特別的目的,下輩子不論如何都要再投生南瞻部洲,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要成佛就一定要菩提心與證空慧,要解脫就一定要有證空慧,這些都是沒得商量、非如此不可的事;但是,來生要獲得一個好的所依身,不一定要去妙喜淨土,除了去妙喜淨土,還有別的辦法可想。
所以,再回到這個問題,知道妙喜淨土很好,為什麼還是不想去?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是少了什麼。知道自己少了什麼,就會好辦多了。
凡夫能投生淨土
講完妙喜淨土的種種莊嚴後,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是,像我們這樣的人,能投生妙喜淨土嗎?從這個問題也會衍生出很多五花八門的疑問,包括:有些話雖然是佛說的,但它們是不了義經,不能如言承許,《不動如來會》是不是這種經?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動如來會》是了義經,因為它沒有直接的能害。如果你心裡強烈反對淨土存在,理由是「哪裡有這種事?我們哪有可能投生淨土?」但這種理由不是理由,它只是疑惑。如果凡是被你懷疑的事就不是真的,則被他懷疑的事也應該不是真的,若是這樣,那就應該要同意,凡是被人懷疑的事,即使只有一人感到懷疑,那件事情就不是真的。但這種論述顯然非常不合理。
若你提出的理由是:「沒有苦諦的地方才能稱為淨土,如果凡夫可以投生淨土,淨土就有苦諦,所以凡夫無法投生淨土。」這個理由不成立。淨土並非沒有苦諦,淨土有苦諦,因為淨土有聲聞。在淨土有已經獲得阿羅漢果位、但仍然還有蘊體的有餘阿羅漢。此外,淨土也有預流、一來、不還等聲聞乘者,這些全都屬於苦諦的範圍。而淨土有聲聞一事有佛經為證,例如《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說:「聲聞乘者光一弓,菩薩眾光百千由旬」。如果你說:「雖然經文明確寫出『聲聞』、『菩薩』這兩個名相,也許只是名相不同,但所指的對象都是菩薩,所以淨土裡沒有聲聞。」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為根據經文,他們兩者放出的光芒長度不一樣,明顯可知他們兩者是不一樣的。
應該要明白的是:淨土之所以被稱為淨土,是因為淨土沒有苦受,而不是沒有苦諦。淨土是一個有苦諦但沒有苦受的剎土。
再者,淨土並非沒有苦諦,淨土有苦諦,因為淨土有煩惱、有實執,若硬要說淨土的有情沒有任何人有實執,實在是太牽強了。淨土不只有煩惱,《不動如來會》說,妙喜淨土的男子女人會對彼此生起貪心,在以貪心互相看一眼後,貪欲就會息除。這段經文清楚寫到淨土有貪欲,而貪欲是非常粗分的煩惱,所以淨土有煩惱是不爭的事實。再者,《不動如來會》說,妙喜淨土有情的貪瞋癡都很微薄。如果淨土有情完全沒有煩惱,又哪來微薄與厚重的區別呢?由此可知,淨土有煩惱,這是很清楚的事。煩惱是集諦,根據福稱尊者的主張,凡是集諦,周遍是苦諦,所以淨土有苦諦。
講到福稱尊者,我想到一件跟課程不太有關係的小故事。我還在洛色林讀書時,寺院裡有位名叫札西的老師。在格西考試時他立宗,一位年輕的法師跟他辯論。那位法師引用福稱尊者的主張後說:「我提出這個主張,因為它是福稱的想法。」札西老師聽了就說:「因不成啦!不知道啦!」因為這種答案太奇怪了,所以事後有人問他為何這樣說,他說:「我才不認識什麼福稱、不福稱的人。我唯一認識的只有『恩德無與倫比、一切有情福德根源的班禪福稱尊者』,若剛才那個法師說,他提出的主張是我認識的那位偉大的班禪福稱尊者的密義,我就會說同意。」原來,對方提到福稱尊者的名字時沒有使用敬語,札西老師非常看不慣這種作法,所以才在辯經時用這麼奇怪的方式回答。
若你提出的理由是:「淨土雖然有苦諦,但淨土只有聖者,沒有凡夫。」這個理由不成立,因為《不動如來會》第四品清楚地說道:「彼國中聲聞菩薩及凡夫眾,皆由彼佛往昔精勤弘誓威力得安樂住。」同樣地,在《無量壽如來會》中也說:「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毀正法及謗聖者。」這段文的意思是,為了投生極樂淨土,培養想去極樂淨土的欲求,也把自己造的善根回向能投生極樂淨土,若有這樣做,則除了造下無間罪與毀謗正法之外,都可以投生極樂淨土。既然刻意列舉了不能投生的例外狀況,如果凡夫不能投生淨土,這裡就應該直接寫「除了造下無間罪、毀謗正法與凡夫之外」,但這裡並沒有這樣寫。
再者,《無量壽如來會》也說:「若有墮於疑悔,種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有些人對極樂淨土心存懷疑,但也想著說不定真的有極樂淨土。雖然內心不確定,但還是去成辦能投生極樂淨土的因,也把善根回向投生極樂淨土,這種人也可以投生極樂淨土。但極樂淨土不是胎生,而是化生在蓮花中。帶著懷疑投生極樂淨土的人,化生到蓮花時,蓮花的花瓣不會打開,所以他們會在蓮花裡停留五百年。在這段期間裡不會受苦,但也沒有機會聽法。直到五百年後,這個懷疑的業報感果結束,此時蓮花的花瓣才終於打開,他才能夠走出來,親見阿彌陀佛、在他面前聽法。若是在沒有懷疑的狀態下,造能去極樂淨土的業並祈願投生,便會化生在蓮花裡、馬上在極樂世界出生。聖者不會對極樂淨土的種種生起懷疑,會對極樂淨土起疑的人必定是凡夫,但他們依舊可以投生極樂淨土。所以凡夫可以投生淨土。
若你提出的理由是:「根據經典的描述,淨土非常圓滿。要得到圓滿的果,必須種下圓滿的因。我們的福德實在太小,所以無法投生淨土。」對此,有位大智者的回答是:「你如何知道淨土的情器世間都很圓滿?如果你是根據經典而相信淨土非常圓滿,那就應該也相信經典說的,只要造下能投生淨土的因,就能投生淨土才對。也就是說,若你相信佛經,則兩段經文說的內容就都要相信;若不相信佛經,則連『淨土非常圓滿』一事都無法成立了,又何來『我們無法投生淨土』這種結論呢?」
再者,心裡有這種想法的人,若問他:「如果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位有情需要什麼,你就布施什麼,包括他們的飲食、衣服與日常用品等,這樣能不能累積很大的福德?」他應該會說:「能。」再問他:「佛經說,供養一位聲聞阿羅漢一次飲食,會得到比剛才那種布施更多的福德。如果不只供養一位阿羅漢,而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都成為聲聞阿羅漢,在這些阿羅漢沒有涅槃之前,供養他們終生所需的飲食,這樣的福德夠大嗎?用這樣的善根福德回向投生淨土,你覺得可以如願成辦嗎?」他應該會說:「這樣可以投生淨土。」然而,《妙法蓮華經》、《悲華經》、《華嚴經》等多部佛經都說,聽聞一聲佛號、對佛禮拜一次,可以得到更大的福德。所以,我們有能力累積很大的福德。
再者,如果問他:「如果對一位佛供養一次飲食,都可以獲得極大的福德,那麼,以恆河沙數劫的時間,以專一的淨信對無數諸佛供養無數次飲食、油燈與衣物等,能累積多大的福德更是不在話下。若以這樣的善根回向投生淨土,你覺得可以如願成辦嗎?」他應該會回答:「那還用說?當然可以。」然而,佛經說,若能在現今這種五濁惡世時持守一條戒律,即使只是一條居士戒或八關齋戒,都能累積更大的福德,何況是比丘戒與比丘尼戒,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們的確有能力累積廣大的福德。
有一些人相信地獄存在,卻不相信淨土存在。經書上說,若投生地獄,凡是見到的、聽到的、碰觸到的一切都是苦,那裡完全齊備一切受苦的條件,不但沒有丁點能夠受樂的條件,連一點佛法的聲音也都聽不到。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會投生到地獄?經書上說,若造了殺生、毀謗菩薩、打碎佛像等惡業,就會投生地獄。有些人相信地獄存在,也相信造了大惡業會投生地獄;卻不相信佛經說的,若造了能投生淨土的因,便能投生淨土。但其實這兩者是一樣的。如果同意造了不善的因,包括毀謗菩薩、倒毀佛像會投生到唯有痛苦、完全聽不到佛法的地獄,為何不能同意造了善的因,包括塑造佛像、讚譽、禮拜與供養菩薩,並把善根回向投生淨土,會投生到唯有安樂、任何時候聽到的都是法音的淨土呢?
第八世嘉瓦仁波切的親教師智慧法幢,在他寫的《大修心》一書中曾說:「如果,投生到極樂淨土或妙喜淨土的圓滿因,只能靠我們自己去造,就算用幾劫的時間恐怕都無法成辦。但是,以極樂淨土來說,阿彌陀佛過去發下大願,又用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並把所有的善根全數回向而成辦了極樂淨土。靠著阿彌陀佛的大勢力,雖然我們能造的善根很小,但依舊可以投生極樂淨土。」若以譬喻來說,就是之前講過的「成為富翁養子」的例子。
宗喀巴大師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透過多方面思惟輪迴過患,產生能夠破除貪愛三有的出離心,或是透過觀察慧如理地觀擇無我義,或是對菩提心產生體會。除了以上三者攝持的善根,以及少數依福田力累積的善根之外,其他都是輪迴的因。」這段話的意思是,只有在這三者攝持下造的善根,才是解脫的因。不過有一項例外,依於福田力造的業,就算沒有以上三者攝持,也會成為解脫的因。《妙法蓮華經》說,供養佛陀後,就算你祈願不要獲得解脫,這個善根最後還是會成為解脫的因。
一般而言,要成為解脫的因,必須具備剛才說的三個條件,但是,依於福田力造的善根,不受這些條件的限制。同樣地,一般而言,要投生到情器世間都非常圓滿的淨土,應該要精進地布施、清淨地持戒,必須非常努力累積這些圓滿的因,但是,若造的是依於福田力的善根,同樣也可以成為能投生淨土的因。
再者,在《不動如來會》也舉喻說明,某個國家發生戰爭,國王會把妻兒與老弱婦孺送到安全的地方去;同樣的道理,能力與心力不足的人,應該要投生淨土。如果淨土裡只有聖者,就與這段經文相違了。
有人說:「就算凡夫能投生淨土,但是,非常普通的凡夫,可以投生淨土嗎?」答案是可以。《集密金剛根本續疏》第九品說得非常清楚,凡夫中的凡夫,甚至連毀謗大乘佛法、造無間罪業、行為極端惡劣的有情也都能投生淨土。這些內容,在福稱尊者造的《集密金剛根本續疏釋》,《集密金剛根本續疏四家合注》中宗大師的註疏,以及至尊古瑪頓珠造的《集密金剛根本續》的解釋,都有很清楚的說明。這部份若要清楚說明,就會牽涉到密續一些較為複雜的內容,所以這裡略過不談。
所有的惡行中最嚴重的是五無間罪、毀謗正法、毀謗聖者。然而,就算造了這麼大的惡業,臨終前若能看到寫在牆上不動如來的心咒,這些惡業就能淨除。上述內容,在《甘珠爾續部ba品》裡有說。如果連見到牆上的心咒都有機會,更何況是持誦咒語、觀修不動如來呢?《甘珠爾續部ba品》的《聖淨業障陀羅尼》說:「設若行五無間罪、毀謗正法、詆毀聖者,臨死之際若得於牆面上見此陀羅尼,彼業障亦將完全淨除,則持誦此陀羅尼更何待言?於臨死之際將親見彼如來降臨道:『善男子,至吾身旁來。』」見到不動如來心咒,淨除了業障,不動如來就會到他面前,對他說:「孩子,來我妙喜淨土這裡來吧!」就算不是每個犯了重罪、也有這樣做的人都會投生妙喜淨土,但至少可以知道,就算是做了大壞事的惡人也不是毫無機會,他們也有機會能投生妙喜淨土。
在藏地的大智者中,班禪大師善慧法幢是被公認最頂尖、在學問與修行兩方面都非常優秀的人,他造過一部關於如何遷識到極樂淨土的著作《無礙往生極樂世界速道》。書裡提到,這部破瓦法,是針對什麼樣的所化機講的呢?「是現今未入道、下等或中等根器的人所必需。」也就是說,這部論是針對尚未入道的凡夫,而且如果把未入道的凡夫分成下、中、上三等的話,這本書是針對下等與中等這兩類人說的。這樣說來,就算是非常平庸的人,只要肯想辦法,也能夠投生淨土。
以下這段文雖然是針對極樂淨土講的內容,但同樣適用於妙喜淨土。宗喀巴大師在《受生極樂剎土願-開勝剎門》說:「有些佛國剎土非常圓滿,例如佛的報身淨土、藥師佛淨土,由於太過圓滿了,所以我們很難投生到那裡去;有些佛國剎土的佛已經示現涅槃;有些則是投生之後,仍有可能墮入三惡道中。然而,像極樂世界這樣的淨土,不但容易投生,而且投生之後絕不可能再墮入三惡道,近代的所化機應該要實修這樣的法門。請你們實修,我會為你們祈求。」妙喜淨土也是如此。
格魯派佛教徒經常做的《上師供養法》說:「道未究竟命盡時,緊依師佛往生法,正合五力勝教授,往生淨土祈加持。」這段話的意思是,最好是今生就能夠成佛;若做不到,也要設法入道,例如若是大乘行者,就要設法在今生進入大乘資糧道;如果在今世無法生起菩提心、沒有入道之前死亡,就要在臨死前要實修《修心七義》裡說的五力,祈願能夠投生淨土。從這段文也可以看出,即使是普通的凡夫也能投生淨土。
講了這麼多,如果各位還是不相信,那我只能跟大家說:「你們慢坐,我先走了。」
在座的同學如果相信佛經裡說的妙喜淨土的種種,可以先按照顯乘講的方法做;有了這個基礎後,如果各位想要按照密續說的方法做,大家可以去請示其他師長。
在不認識妙喜淨土前,我覺得應該無法討論是否想去妙喜淨土,所以,無論想不想去,都應該先透過《不動如來會》裡說的內容,認識妙喜淨土。至於如何實修密續裡說的投生妙喜淨土的方法,我想,應該要等到你真正決心要申請去妙喜淨土的簽證,那時或許才是適合宣說的時機。
要投生妙喜淨土,該做哪些準備
一、造能去妙喜淨土的業
《不動如來會》第六品進行到目前為止,說了許多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包括一一說明六度的法行如何成為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第六度沒有特別要做的行為,所以經文沒有特別的說明)。以布施度為例,由於要做的並不是布施而已,而是布施度,要能成為布施度的實修,最主要的關鍵是,前行時要以菩提心為動機,正行時要以證空慧攝持,結行時回向無上菩提。即使沒有能力這樣做,但是有做前五度(只要在最後有回向成佛),有一種說法是「這樣也與有智慧度相似」。例如,持唯識見的菩薩,他們也有實修前五度,就以他們為例來說,在未做布施之前先提策菩提心,以菩提心為動機去布施,然後把布施的善根回向能得到無上菩提,這樣做,這個法行才能被稱為布施度。由此可知,若想要成辦這個能投生淨土的因,都必須觀修菩提心(先不論是造作或無造作)才行。
再來看「修三相善根」這個因。三相善根的實修是,觀想佛說的法、聲聞與菩薩眷的圓滿後,祈願未來自己成佛後也要這樣做。由此可知,這種修法也必須要思惟菩提心 。也因此佛陀說明這些方法時,都用了「若菩薩摩訶薩…」這樣的用詞。
世尊開示投生妙喜淨土的方法中,只用「善男子善女人」而不是「菩薩摩訶薩」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聽聞妙喜淨土大菩薩們的名號,例如香象菩薩與妙香象菩薩的名號後,祈願投生妙喜淨土;另一個是聽聞不動如來的名號後觀修不動如來,塑造一千尊安住於大象擎舉的蓮花寶座上的不動如來身像,祈願投生妙喜淨土。這兩個因,不是菩薩也可以做,可以說是最容易成辦的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不是菩薩也能投生妙喜淨土,例如聲聞行者也能投生妙喜淨土,這是從經文便能很清楚知道的事。再者,剛才講的兩個最容易投生的因,不是菩薩也可以做,它們似乎是佛陀特別為無法學行布施等六度、無法修習菩提心的人開示的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
在座若有同學想要投生妙喜淨土,剛才講的因裡有一項是「聽聞不動如來名號」,這一點我們已經做到了;接著,若想要進一步觀修不動如來,可以按照《不動如來會》的內容,做稍微廣一點的觀修 。首先,按照第一品的內容,思惟不動如來最初如何發心;再按照第二品的內容,思惟不動如來示現成佛時,出現了哪些徵兆;再思惟第三品的內容,不動如來每一次說法,幫助多少聲聞眾生起了哪些證量;接著按照第四品的內容,思惟由於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以及成佛後的說法,使得多少菩薩眾獲得如何的功德。如果能夠好好憶念這些內容,就是在做略修。如果要做止住修,就專心一意地緣念不動如來的身相。以上做的這些實修,就是經文說的觀修不動如來的身相或作意不動如來。
至於塑造一千尊不動如來的身像,過去的做法是做「擦擦」(泥塑小佛像)。由於這種作法在過去蠻盛行,所以,在傳統的擦擦模型裡,有很標準的圖樣可以使用。除了坐在由大象擎舉的蓮花座上的殊勝化身像,也有報身像的不動如來,這些在擦擦的模型裡都有。但如果只是做一般的擦擦,用普通的土做出來的品質不太好。如果能去專門的工廠買好一點的瓷土,依照模型做完後再入窯燒,這樣做出來的擦擦品質會好很多。當然,如果能夠上色就更好了。
擦擦是過去的做法。除了這種方法,我想,應該也可以藉用現代的照像技術來完成這件事情。如果能拿到一幅很好的唐卡,翻拍後,洗出一千張照片。這樣既不會花費很多金錢,後續要找地方放這些照片應該也不是難事。可以把一千張照片疊成方塊大小,放在家裡的佛龕上供養,若有對象可以發送亦可,或是放在佛塔中裝藏也行。洗成照片時,可以把它的顏色品質調到最好,這應該也是做得到的事。總之,「塑造一千尊不動如來身像」也是我們做得到的事,做完之後,再把這樣做的善根,回向投生妙喜淨土。
日宗仁波切就曾經塑造十萬尊不動如來的擦擦,大小與台灣的五十元硬幣差不多。由於不動如來過去的祈願力,後人做這些事情,對於消除業障有特別不共的效力。例如塑造不動如來的擦擦,可以淨除非常多業障;持誦不動如來的咒語,可以強力淨除業障;讀誦《不動如來會》也能夠淨除很大的業障。
一般來說,這些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不需要全都做,即便只成辦一個因,也能投生妙喜淨土。但對於想去的人來說,應該不會覺得有做就好,而是會盡力做,能做多少是多少。做了一次布施就回向投生妙喜淨土,持了戒也回向投生妙喜淨土,修了三相善根後也回向投生妙喜淨土,也去塑造不動如來像。能做的若能都盡量做,如願投生的機會就愈大。否則,看看我們對於投生地獄這事情,準備得多麼完備啊!全方位地造十惡業,也說謊、也罵人、也生瞋心…,我們不會覺得光造一個惡業就行,不是嗎?所以,如果你真的很想去妙喜淨土,還是做多一點準備比較好。
二、培養想去妙喜淨土的欲求
以上做的這些準備,都是在造能投生妙喜淨土的業。之前在其他課程談過,影響投生的兩個因素是業與欲。造了能投生妙喜淨土的業後,還需要強烈的想投生妙喜淨土的欲,才能讓這些業醒覺感果。宗大師在《往生極樂淨土祈願.開啟殊勝剎土之門》一書中曾說,想要投生淨土的強大欲求,是能投生淨土最主要的因。
為了生起想去妙喜淨土的欲求,要經常唸誦《不動如來會》這部經。妙喜淨土雖然各方面都很圓滿,但也許並不是每一項特質都很吸引你。你可以針對特別吸引你的特質經常憶念,增強想去妙喜淨土的欲求。此外,在日常生活裡也要經常憶念「我要去妙喜淨土」,例如邊走路時邊想「我是要去妙喜淨土」。不論正在做什麼,都利用機會訓練自己的心,讓想去妙喜淨土的欲求變成力道強大的習氣。死亡後,處在中陰階段時,若能生起「我要去妙喜淨土」的念頭,馬上就到妙喜淨土了。
就像最近達蘭沙拉有聖座的講經法會,有很多新加坡與台灣人到這裡聽法。這些人決定要來印度聽法後,他們會做什麼?當然是開始依序做各種準備,包括領錢、換錢、辦簽證、訂機票等。同樣地,如果真的想去妙喜淨土,其實就跟打算下輩子去妙喜淨土聽不動如來講法一樣,所以你現在當然也應該要開始做各種準備,造應該造的業,生起應該生起的欲求。
我們會到哪裡,其實都是欲求帶我們去的。以今生的事情來說也是如此。心想要去,接著才會帶著身體去。同樣地,下輩子會到哪裡,也是欲求帶我們去的。因此,鍛練想去妙喜淨土的欲求,是非常重要的事。
三、調整內心的皈依處
如果你覺得妙喜淨土離我們很遠,皈依不動如來,會因為距離太遠而沒有用,這種想法並不正確。佛的身語意任運遍及一切,無遠弗屆。因此,想要投生妙喜淨土的同學,平常就要串習對不動如來的皈依心,只要遇到困難,都向不動如來求救怙。這樣做一方面有助於你克服困難、順利地把事情處理好;即使沒有幫助,但由於養成了這個習慣,面對臨終時的大困難、內心感到緊張時,你馬上就會想起不動如來。一旦在臨終時想起不動如來,將會大大有助於投生妙喜淨土。
遇到困難就想起不動如來,把自己整個託付給不動如來,這樣生起的就是皈依佛的心。這種練習在平時就要做。否則,父母習慣把心託付在子女身上,小孩習慣完全仰仗父母,或者平常最相信的人是朋友、夫妻等。若順著這樣的習慣繼續下去,臨終時心裡想的依舊會是他們。我曾聽說有些軍人在戰場上臨死前,會一直看著妻兒的照片。這樣做,很容易使他投生到有妻兒在的地方。
思惟死亡無常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你心裡有真正想到「一定會死、何時死不一定、死時除了法其他都幫不上忙」,則世間的一切就不會再那麼吸引你。雖然仍然得應付基本的衣食需要,但你不會再把自己交給它們。
平常,我們都把心交給誰呢?有錢就安心,沒錢就覺得自己完了,若有這種心,那麼你的皈依處大概是金錢;小孩子只要有父母在身邊就覺得安心,否則無論身邊是否有其他人,心裡就是覺得不安,這個小孩的皈依處是父母;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如果你心底最深的依靠是這些,遇到緊急情況時,由於慣性使然,你心裡想的也會是他們。臨終前若生起這樣的念頭,會妨礙你來世投生淨土。如果有思惟「一定會死、何時死不一定、死時除了法其他都幫不上忙」,你會發現原來財富、親友或美名其實都是暫時的。一旦認清這個事實,知道它們都只是今生暫時使用一下而已,就不會再把它們視為最終的依靠。
內心真正皈依法、皈依菩提心與空正見的人,會覺得只要有它們就行,沒有它們就會深感不安;至心皈依佛的人,只要想到有佛陀這個救怙者在,就覺得無比安心,否則就無法安心。平時就把自己交付給三寶,養成習慣,臨終前也會這樣做。
四、讓善業力大、惡業勢微
如果問:「成辦了某個因,能投生妙喜淨土嗎?」答案是能。但同樣地,如果問:「以瞋心說粗惡語、打人,會投生惡趣嗎?」答案是會。那麼,像我們這樣,在過去世與這輩子都造過很多惡業,但現在想要投生淨土的人,靠著這些能投生淨土的業,在即將來臨的下一生,就能投生淨土嗎?答案是很難講。因為,雖然造了能投生淨土的因,但也造了很多能投生惡趣的因,這些因不可能同時感果,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投生淨土與惡趣。那麼,我們到底會先投生淨土,還是先投生惡趣呢?
造過的業,哪個會先成熟?《俱舍論》說:「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造過的業中,最重的業最先成熟。所以我們該做的是:只要有機會造善業,都要設法讓它成為重業;就算無法完全不造惡業,也要設法讓它變成勢力輕微的惡業。在《巴利菩薩請問經》中,巴利菩薩問佛陀:「目前已有多少有情成佛呢?」佛陀說:「非常多有情都已經成佛了。」巴利菩薩問:「既然過去已有很多人成佛,未來也會有很多人成佛,則我也能成佛,我也要成辦佛果位。但是,像我這樣的初修業者,又該怎麼做呢?」佛陀說:「要斷除惡業。就算無法全斷,也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造惡業。正在造惡業時,也要不歡喜、不情願地造,邊做邊想『這樣不對啊』。造完後要覺得自己做錯了,生起很後悔的心,同時決心從此不再造。要努力造善業,在還沒開始造之前,要盡力策發善良的動機,造善業時要非常專注不分心,盡力做到最好,做完後殷重回向。」就像這樣,一旦善業力量強大,惡業力量勢微,善業就會先成熟感果。若善惡業一樣重,則離死亡時間愈近時造的業會先感果。下一個影響因素是「串習」,若希望善業先感果,就必須不斷串習善業,萬一中間偶然造了惡業,就去懺悔。
宗喀巴大師在《道次第攝頌》說:「若未獲得圓具德相身,修習勝道進程極緩慢,故應修學此之圓滿因,淨治三門所染罪惡垢。淨除業障尤為切要者,故應恆常依圓滿四力。瑜伽行者我亦如是修,汝求脫者亦應如是行。」這段話的意思是,要成辦解脫與佛果位,必須擁有符合標準、圓滿的所依身,如果這輩子擁有的不是這樣的所依身,就必須設法在來生能夠擁有它,否則修道的進程很難有進展,所以要去修學能獲得它的圓滿因。不是只學少部份的因就好,而是要完整、圓滿地學。然而,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的身口意三門造了很多惡業必須淨除,尤其淨除業障更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須經常實修四力懺悔。最後宗大師說:「我有這樣做,希望你們也能這樣做。」
剛才說過,往上投生淨土與往下墮入惡趣的業我們都造過,而這兩種業是對立的。往上投生淨土的業,它的敵對者是往下墮入惡趣的業;往下墮入惡趣的業,它的敵對者是四力懺悔。想要投生淨土的欲求,它的敵對者是對今生的耽著;對今生的耽著,它的敵對者則是思惟死亡無常。然而,你為何會願意經常做四力懺悔?因為你相信業果,想要如理取捨業果,正如宗大師說的:「又復善思黑白業果已,方能如理取捨勤修持。」那麼,要如何產生對業果的信心?唯有靠觀修才能信解業果。在修之前要先聞思,然後依著聞思的內容去觀修。
由上可知,想要投生淨土,必須觀修死亡無常與業果道理。觀修業果的意思是,觀修造惡業與投生惡趣之間的惡業與苦果的關係,以及造善業與投生善趣之間的善業與樂 果的關係。這樣一來,思惟惡趣苦自然也包括在其中了。經過以上的分析可知,想要投生淨土,最少必須恆常實修共下士道,這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再加上刻意成辦《不動如來會》裡說的這些能投生的因,當然能夠如願投生妙喜淨土。
五、謹慎面對臨終
再者,臨終前心識所處的狀態也很有影響力,所以,不只是自己必須謹慎面對,在陪伴他人度過臨終時,有些事情也要特別注意。如果你了解這位臨終者平常在實修什麼法,臨終前可以善巧地提醒,幫助他憶念這些法類;若你知道他特別對哪一尊佛菩薩有信心,臨終前可以善巧地唸這尊佛菩薩的名號,或是給他看這尊佛菩薩的照片,尤其在死前的那一刻,這是非常重要的事。以你個人來說,如果你身邊有不動如來的塑像、唐卡或照片,平時要經常憶念,臨死之際只要能看上一眼,由於你早已串習得很熟練,馬上就能發揮提醒的作用。
如果你相信這些內容,平常就能做好去妙喜淨土的種種準備,也對自己做的準備有信心,則臨終時你會很開心。舉例來說,現在有人突然命令你搬走,但你無處可去,或是必須搬到非常破爛的地方,那時你一定會很生氣、非常不情願;如果要你離開現有的住處,搬到一個跟原本的房子一樣的地方,雖然你不至於太生氣,但因為還得把家當搬過去,實在很煩人;可是,搬離現有的住處後,若接著要去的地方,是比現在好上百倍千倍的好地方,你應該會馬上精神抖擻地說:「遵命!」
同樣地,如果死後下輩子要去惡道,那就太慘了;如果死後下輩子再投生為人,而且跟這輩子的情況差不多,雖然不致於太糟,但還要重覆一次從中陰身、投生到母胎種種的過程,實在有點麻煩也有點辛苦;如果這輩子要死的時候,你已經做足了投生妙喜淨土的準備,有一天,死主跟你說:「該你死了。」你馬上會開心地說:「遵命!」也許你甚至會想:「我都準備好了,不如早點死、早點去妙喜淨土吧!」哈哈。
如果你都準備好了,若必須早點死,你也會很高興;如果不能早點死,今生又還有很多的苦難要熬,你也不會太在意。因為你知道,就算還得留在這裡受苦,頂多也就再苦個二、三十年,也就是一眨眼的時間而已。比起妙喜淨土的壽命,剩下的人生實在很短,不過是一下子而已。再受苦一下子,又有什麼關係呢?過了這一下子,接著就都是好日子了。這樣一來,那些磨難就再也傷不到你的心底,也許會有一點不開心,但它們只能停在心的外圍,進不來,而且也只會暫時停留,再也沒機會久住心頭。面對那些不愉快,你會想:「沒關係的,只是一下子的事。當這一下子過去後,快樂就會開始了。」無論遇到任何事,你都不會太在意了。
六、《勸發增上意樂會》說的能投生淨土之因
《寶積經》的《勸發增上意樂會》說,第一、對一切有情生起慈心;第二、對一切有情斷除害心、生起悲心;第三、生起不顧念性命、宣說清淨正法的心;第四、在對空性有定解的情況下,生起對法的專一淨信;第五、心完全清淨,絲毫不被名聞利養染污;第六、任何時候都自然生起欲求菩提的心,完全不忘一切遍智;第七、不怯懦,但也將一切有情奉為上師般恭敬;第八、一心希求無上菩提,對於暫時的三摩地等安樂不生貪著;第九、在不摻雜聲聞作意與世間八法的染污下,多方集積各種善根福德;第十、在知道佛與佛功德都沒有自性的情況下,隨念佛的身語意功德。經文說,以上說的十種思惟方法,只要做了其中的任何一種後,祈願投生極樂淨土,一定會如願投生。這段話也可以與妙喜淨土結合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