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呪經
第三隨葉佛所說神呪名蜜耆兜。晉言金鼓。眾生所有業障報障垢重煩惱。悉能摧 滅無餘。
誦呪七遍。黃色縷結作四結繫項。 此陀羅尼句。恒河沙等諸佛所說。其有書寫讀誦此陀羅尼者。此人恒河沙等劫。
所有重惡慇重報障業障。及以五逆一闡提罪。悉滅無餘。眾生所有重病障道。罪垢及以業垢。聞其所說悉滅無餘。其有書寫讀誦之者。所至到處國邑聚落山林丘塚。其中眾生得聞說此陀羅尼名。一經耳者命終已後。悉得往生阿閦佛國。乃至成佛不墮三塗。行此呪法。於四月十六日在東向塔內。一日遶塔八十匝。於塔西壁下東向立。誦呪二十四遍。乃至七日七夜不得睡眠。須胡麻油燈若麻油燈七枚。安置塔四角頭。淨潔洗浴著新淨衣。不食酒肉五辛。遭中一食。我於爾時當現其人前。放大光明以金色手。摩其頂上即與授決。此人所有業障罪垢悉滅無餘。
【白話語譯】
這段經文出自《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呪經》,內容是關於過去七佛中的第三位佛——隨葉佛(一般認為即毗婆尸佛,Vipaśyin Buddha,「隨葉」為音譯)所宣說的「蜜耆兜」神呪。
經文原文: 「第三隨葉佛所說神呪名蜜耆兜。晉言金鼓。眾生所有業障報障垢重煩惱。悉能摧滅無餘。」
白話語譯: 「第三位,是由隨葉佛所宣說的神呪,名稱是『蜜耆兜』(Mijidou,為梵音音譯)。用晉朝時的漢語來翻譯,它的意思是『金鼓』(Golden Drum)。這個神呪有什麼功用呢?它能將眾生所有一切的業力障礙(因過去造業所產生的阻礙)、果報障礙(因業力成熟而顯現的苦報,如貧窮、疾病等)、以及深重汙穢的煩惱(如貪、瞋、癡等),全部都能徹底摧毀消滅,絲毫不留。」
經文原文: 「誦呪七遍。黃色縷結作四結繫項。」
白話語譯: 「(有一個簡易的持咒法門:)持誦這個『蜜耆兜』神呪七遍,然後用一條黃色的線縷,在上面打四個結,將它繫在自己的脖子上(作為護身符)。
經文原文: 「此陀羅尼句。恒河沙等諸佛所說。其有書寫讀誦此陀羅尼者。此人恒河沙等劫。所有重惡慇重報障業障。及以五逆一闡提罪。悉滅無餘。眾生所有重病障道。罪垢及以業垢。聞其所說悉滅無餘。」
白話語譯: 「這個陀羅尼(總持神呪)的經句,是如同恆河中沙子數量那麼多的諸佛所共同宣說的,其力量不可思議。 如果有人能書寫、讀誦這部陀羅尼,那麼這個人,在過去如同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大劫(極其漫長的時間)之中,所累積的一切重大惡業、深重的果報障礙與業力障礙,乃 至包括『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和『一闡提』(斷絕一切善根、被認為無法成佛)這樣的極重罪業,也都能全部消滅,乾乾淨淨。 (不只是持誦者本人,)其他眾生所有會障礙修道的嚴重疾病、罪業的汙垢以及業力的汙垢,只要聽到持誦者宣說此呪的聲音,也都能全部熄滅。」
經文原文: 「其有書寫讀誦之者。所至到處國邑聚落山林丘塚。其中眾生得聞說此陀羅尼名。一經耳者命終已後。悉得往生阿閦佛國。乃至成佛不墮三塗。行此呪法。」
白話語譯: 「凡是書寫、讀誦此陀羅尼的人,他所去到的任何地方,無論是國家、城鎮、村落,還是山林、荒野、墳墓。在那些地方的眾生(包括人與非人),只要能聽到宣說此陀羅尼的『名字』(蜜耆兜),哪怕只在耳邊經過一次,他們在這一世生命結束之後,全部都能往生到東方的『阿閦佛國』(Akṣobhya Buddha,又稱不動佛的淨土),並且最終必定成佛,永遠不會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惡道之中。」
(接下來說明)如何修行這個呪法的(進階儀軌)。
經文原文: 「於四月十六日在東向塔內。一日遶塔八十匝。於塔西壁下東向立。誦呪二十四遍。乃至七日七夜不得睡眠。須胡麻油燈若麻油燈七枚。安置塔四角頭。淨潔洗浴著新淨衣。不食酒肉五辛。遭中一食。我於爾時當現其人前。放大光明以金色手。摩其頂上即與授決。此人所有業障罪垢悉滅無餘。」
白話語譯: 「(修行者)應當在(農曆)四月十六日這一天,在(或『於』)一座朝東的佛塔內(或塔前)。 (儀軌開始:)
- 行動: 在這一天,繞著佛塔行走八十圈。
- 方位與持誦: 走到佛塔的西面牆下,面向東方站立,持誦此『蜜耆兜』神呪二十四遍。
- 時間: 接著,必須持續精進七天七夜,期間完全不可以睡眠。
- 供養: 必須準備七盞用胡麻油(芝麻油)點燃的燈,將它們安置在佛塔的四個角落。
- 淨行: (在儀軌期間)修行者必須保持身心潔淨,勤加沐浴,穿著嶄新乾淨的衣服。
- 戒律: 嚴格持戒,不得食用酒、肉以及五辛(蔥、蒜、韭、薤、興渠等)。並且要奉行『齋中一食』(即『日中一食』,過了中午就不再進食,『遭中』應為『齋中』或『日中』的通假字或訛誤)。
(若能圓滿此儀軌,其感應為:) 『我』(宣說此呪的隨葉佛)到那個時候,就會親自顯現在這個修行人的面前,釋放巨大的光明,並用我金色的手,撫摸他的頭頂,當場為他『授決』(即『授記』,Vyākaraṇa,預言他未來必定成佛)。 這個人(當下)所有的業力障礙和罪業汙垢,都會全部消滅,絲毫不留。」
【分析】
這段經文展現了陀羅尼(神呪)法門的幾個核心特徵,具有濃厚的密教(Esoteric Buddhism)色彩。
- 陀羅尼的譬喻:「金鼓」 (Mijidou)
- 「蜜耆兜」是音譯,「金鼓」是意譯。在佛教中,「鼓」常譬喻佛陀說法,能「覺醒」眾生。如《妙法蓮華經》中的「擊大法鼓」。
- 「金鼓」則象徵著此法門的尊貴(如黃金般)與威力。鼓聲宏亮、傳之久遠,能鎮攝一切,譬喻此神呪的威力強大,能摧毀一切業障煩惱,其法音能喚醒沉睡於無明中的眾生。
- 陀羅尼的絕對效力:淨除極重罪
- 經文強調此呪能滅除「恒河沙等劫」的重罪,這在顯教中需要極長時間的修行才能辦到。
- 最為突出的是,它甚至能淨除「五逆」和「一闡提」罪。
- 五逆(五無間罪)在傳統教義中是必墮無間地獄的。
- 一闡提(Icchantika)是指斷絕善根、不信佛法的人,在某些早期大乘經典中被認為無法成佛。
- 此呪能淨除這兩種最嚴重的罪業,顯示了陀羅尼法門「仗佛力」的殊勝之處,即依靠佛的願力與神呪的不可思議力量,可以超越凡夫的業力限制。
- 廣泛的利他性:「聞名」即得解脫
- 這段經文不僅強調持誦者自身的利益,更強調了「被動聽聞」的利益。
- 持誦者所到之處,山林、聚落乃至「丘塚」(墳墓,暗示著鬼道眾生)中的眾生,只要「一經耳者」,命終後就能往生「阿閦佛國」(Akṣobhya,不動佛的淨土)。
- 這與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聞名」或「稱名」往生有相似之處,但這裡的媒介是陀羅尼的「名字」。這再次突顯了神呪本身即是佛力與法性的顯現。
- (註:往生阿閦佛國是東方淨土法門,與常見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同,阿閦佛在密教中佔有極重要地位。)
- 具體的修行儀軌 (Sādhana / 成就法)
- 經文最後提供了一個高強度的「閉關」修行儀軌,這是標準的密教「成就法」(Sādhana)的結構:
- 擇時: 「四月十六日」(特定的吉祥日)。
- 擇地: 「東向塔」(特定的壇場)。
- 儀式: 「遶塔八十匝」、「東向立」、「誦呪二十四遍」。
- 供養: 「胡麻油燈七枚」。
- 淨行: 「洗浴」、「新淨衣」。
- 持戒: 「不食酒肉五辛」、「齋中一食」。
- 苦行: 「七日七夜不得睡眠」。這是極高難度的精進,用以快速積累資糧、清淨業障,以達到「相應」。
- 最終的果證:「本尊相應」與「摩頂授記」
- 此儀軌的最終目的是「感應道交」。
- 「我於爾時當現其人前」:即「本尊現前」(在此是隨葉佛親自現身)。這是密法修行中「親見本尊」的最高成就之一。
- 「放大光明以金色手,摩其頂上即與授決」:
- 摩頂:代表佛的慈悲加持與印可(認證)。
- 授決 (授記):即 Vyākaraṇa,是佛陀對修行者未來必定成佛的公開預言。這是修行者能得到的最高保證,意味著已證入「不退轉」的果位。
- 這證明了此法門不僅能消災、往生,更是一條能「即身成就」(或在此生獲得決定性成就)的快速法門。
總結: 這段經文介紹了一個名為「金鼓」的陀羅尼。它首先宣說了此呪的廣大功德——能摧毀包括五逆和一闡提在內的一切重罪;接著說明了它不可思議的利他性——僅僅聽聞其名號就能往生淨土、不墮惡道。最後,它提供了一個具體且嚴格的密教修行儀軌,修行者若能圓滿此儀軌,將能親見佛陀、蒙佛摩頂、並獲得未來成佛的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