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宗法門
認識「不動如來」-從「手印」與「顏色」教你一次看懂每尊的差別

不動如來的形象,一般是右手觸地,觸地印又稱為降魔印、正覺印,象徵諸佛「成正覺」的事業。

一、手印由於諸佛之間的形象幾乎相同,所以為了彰顯每一尊佛的特性、正在進行的事業,往往會從其手印來彰顯,例如法印、定印、觸地印、與願印,各自象征該佛的不同事業。

觸地印作為「正覺」的象征,諸如《眾許摩訶帝經》的記載:「誰證於汝?爾時世尊於金剛座上,即展右手金剛莎帝迦萬字網鞔之相,作無畏印觸地面上告言:『為我証明』時地天神從地涌出,合掌唱言:『魔王!我佛往昔經三大阿僧祇劫,捨無數百千那由他俱胝頭目髓腦國城妻子金銀珍寶,利益眾生求無上智,真實不虛,汝魔勿疑。』魔王聞已心懷驚怖」

由於不動佛位列東方,而東方一向被認為「開始」的方位,從修行的角度來看,不論是開始修行──發菩提心,或開始利他──成就正覺,都是以東方為始,所以不動如來的右手手印即是觸地印,象徵成就正覺。

左手的部分,在不同的傳承中有不同的記載,先以東密來看:東密的不動如來,主要出現在金剛界一系列的曼陀羅中。這一系列的不動如來,左手都是抓著衣擺,這個手印其實是源自與其相對應、位在胎藏界的寶幢如來,抓著衣擺象征的是「手持寶幢」,對於這件事情,《大日經疏》的說法是:「幢謂旗幟寶幢,崇高端麗而現其前,或用麾導眾人莫不從命,是建立大菩提心軌成萬行之像。 」

可以說,東密造相中的不動如來,右手觸地表成正覺,左手握衣代表持幢、表菩提心。在藏傳佛法的記載中,又分成金剛界(瑜伽部)的造像形象,與阿底峽尊者依循《淨一切業障陀羅尼經》的造像形象。前者大多是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後者則是右手觸地印、左手持金剛杵。

左手持金剛杵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此不動如來屬於金剛部本尊──密法本尊大都可以歸屬在如來部、蓮花部與金剛部,這種三部分類方式是《蘇悉地經》與《大日經》的歸類方式──所以手持金剛杵。

另一派說法則認為,此本尊在《大日經》來看屬於如來部(不是金剛部),但在《金剛頂經》中則屬於金剛部本尊(《金剛頂經》將本尊分類成五部)。如果以第一種說法來看,歸屬在三部中的金剛部,代表此本尊的特色在於「降魔」,《大日經疏》:「金剛部一向是降伏用。」如果以第二種說法來看,代表此本尊的特色是「發菩提心」,《金剛頂菩提心論略記》:「金剛者,謂不壞義,行人若住菩提心時,不為世間染法所破,故云不壞。 」

二、顏色在早期的大乘佛法中,諸佛(包括不動如來)的身色都是相同的紫金色,這在諸佛的化身共通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中的「身色金黃相」可以略知一二,也可以從早期文化的造像中,發現諸佛的色身幾乎都是金色,或是一致的顏色,並沒有刻意用不同的顏色繪制不同的如來。

到了密法的時期,文獻中開始強調諸佛身色上的差異,以象徵其代表的功德、願力。舉個例子來說,《大日經疏》中談到:「東方觀寶幢如來,如朝日初現赤白相輝之色南方觀娑羅樹王花開敷佛,身相金色普放光明 青黃赤白黑五色也潔白是毗盧遮那淨法界色赤是寶幢如來色黃色是娑羅樹王色青是無量壽色黑色是鼓音如來色。」

此處將五個方位哲學化,搭配上修行過程中的發心、累積資糧、涅槃等步驟,再加上各自對應共五種顏色的這種作法,在密法中成為風潮。不過現今,最常見的版本並不是這個顏色順序(東赤南黃西青北黑中白),而是依照金剛界秘法(瑜伽部)的排列,依序是東藍(青)、南黃、西赤、北黑(綠)中白。

以藍色象徵東方,代表的是東方旭日東升前天空的深藍色,是象征如同法界一樣湛然寂靜的顏色﹔正因為不動如來位在東方,所以在藏傳佛法中,其身體的顏色就是深藍色了。換句話說,同樣的如來,在不同的經典傳統、造像文化中,也會呈現不同的形象、樣子、手印、顏色。

三、與藥師如來的關系同樣身為東方世界的教主,藥師如來時常被拿來與不動如來相比,不少人誤會這是同一尊如來。從形象上來看,兩尊如來的手印截然不同,而之所以兩尊如來都是藍色,是因為他們同樣位列東方,其他諸如寶幢如來等位列東方的如來,身色都一樣是藍色。

從修行過程來看,藥師如來發願(據藥師如來本願經)的內容,與西方彌陀較為類似:重視果的成就、重視成佛后利他的方式。不動如來(據《阿閦佛國經》)發願的內容,則重視修行過程中的貫徹。

從功德上來看,不動如來的修行與名號功德是諸佛無比(《阿閦佛國經》、《稱揚諸佛名號經》),其事業以拔濟地獄與淨除業障最為第一,而藥師如來則以救護眾生出離各種苦難,作為期現世利益的功德特色。

從作法上來看,不動如來的法門與造塔、十法行有密切的關係,而藥師如來則多以造幡、點燈、齋戒法會修持。

從法教上來看,不動如來以般若經的第一義諦作為法教主軸,藥師如來的法教特色則較不清晰。

這是簡單比較兩尊如來的各方面差異,必須說,藥師如來的現世功德、作用與救護,在《藥師經》中記載完整而淋漓盡致﹔不動如來則有較為清晰的戒、定、慧修持內容,其以「消除業障」作為主要特點,達到針對生者的「除障」與亡者的「拔濟」功德,具有較強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