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十八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爾時,彼諸天子以上眾華,復於身上一一毛孔化作眾生數等眾妙華雲,供養毘盧遮那如來,持以散佛,一切皆於佛身上住。其諸香雲,普雨無量佛剎微塵數世界。若有眾生身蒙香者,其身安樂,譬如比丘入第四禪,一切業障皆得銷滅。若有聞者,彼諸眾生於色、聲、香、味、觸,其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貪行多者二萬一千,瞋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了知如是悉是虛妄。如是知已,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清淨善根。若有眾生見其蓋者,種一清淨金網轉輪王一恒河沙善根。
「佛子!菩薩住此轉輪王位,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教化眾生。佛子!譬如明鏡世界月智如來,常有無量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化現其身而來聽法,廣為演說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間斷。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菩薩安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亦復如是,若有暫得遇其光明,必獲菩薩第十地位,以先修行善根力故。佛子!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所有宮殿而得受於梵世安樂;得諸禪者悉亦如是。菩薩摩訶薩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放摩尼髻清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第十地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清淨眼,乃至十種清淨意,具足無量甚深三昧,成就如是清淨肉眼。
「佛子!假使有人以億那由他佛剎碎為微塵,一塵一剎復以爾許微塵數佛剎碎為微塵,如是微塵悉置左手持以東行,過爾許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此微塵,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悉以集成一佛國土。寶手!於汝意云何?如是佛土廣大無量可思議不?」答曰:「不也!如是佛土廣大無量,希有奇特,不可思議。若有眾生聞此譬諭能生信解,當知更為希有奇特。」
佛言:「寶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譬諭而生信者,我授彼記,決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獲如來無上智慧。寶手!設復有人以千億佛剎微塵數如上所說廣大佛土末為微塵,以此微塵依前譬諭一一下盡,乃至集成一佛國土,復末為塵,如是次第展轉乃至經八十返;如是一切廣大佛土所有微塵,菩薩業報清淨肉眼於一念中悉能明見,亦見百億廣大佛剎微塵數佛,如玻瓈鏡清淨光明,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寶手!如是皆是清淨金網轉輪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爾時,諸天子於一一毛孔,化作眾生界等妙香華雲,供養盧舍那佛,散香華已,一一華中見諸如來,時彼香雲,普熏無量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其蒙香者,身心快樂,譬如比丘入第四禪;若有眾生得聞此香,諸罪業障皆悉除滅,於色、聲、香、味、觸內,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二萬一千欲行煩惱、二萬一千恚行煩惱、二萬一千癡行煩惱、二萬一千等行煩惱,此諸煩惱皆悉除滅,彼諸眾生具足種種淨香自在光明善根;若有眾生見此蓋雲者,彼諸眾生種一恒沙轉輪聖王所植善根,所謂:白淨寶網轉輪王等。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轉輪王處,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諸世界中,教化眾生,譬如明鏡世界月王如來,十方無量剎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有乃至一念不作化身來詣佛所而聽法者,彼佛常為廣說經法,乃至廣為說本生經,聞彼佛名,命終之後,皆生其國。菩薩摩訶薩安住白淨寶網轉輪王處,亦復如是,放曼陀羅自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十地,當知此等眾生,悉是先世修善根力,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得梵天樂,如是次第得諸禪者,雖未命終而得彼樂。如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白淨寶網轉輪王處,放大光明,名周羅摩尼,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十地,悉得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眼清淨行業,乃至十種意清淨業,具足成就淨力三昧,如是成就清淨肉眼。譬如菩薩摩訶薩以左手持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東行過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此微塵,如是菩薩摩訶薩悉能了知彼微塵數,亦識諸塵本剎來處及下塵之剎,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復能還集此諸微塵作一佛剎,於此佛剎亦分別知。」
華嚴經中驚鴻一瞥的「聞名往生」
◎問一:淨土法門提倡「稱名往生」,也就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臨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卻從未聽說過「聞名往生」。自序中所說的「聞名往生」有何依據?
◎答一:有的。東晉「佛陀跋陀羅」在元熙二年(西元四二零年)譯出的六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晉經」,共有三十四品。在「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中,有如下的一段經文:
「譬如明鏡世界月王如來,十方無量剎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有乃至一念不作化身來詣佛所而聽法者。彼佛常為廣說經法,乃至廣為說本生經。聞彼佛名,命終之後,皆生其國。菩薩摩訶薩安住白淨寶網轉輪王處,亦復如是,放曼陀羅自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十地。當知此等眾生,悉是先世修善根力。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得梵天樂。」
本書在獻詞後的「明鏡世界月王如來讚」即是筆者根據此段經文所作。文中以「聞名往生」為例,來說明遇見盧舍那菩薩「曼陀羅自在光明」的人,都達到了十地菩薩的階位。華嚴晉經雖然有三十四品之多,但只有兩品是佛親口所說的,而「佛小相光明功德品」即是其中之一(另一品「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只是強調無量數的不可說),可見這一品的份量非比尋常。儘管此處的「聞名往生」只是所舉的一個事例,卻明白指出:「聞彼佛名,命終之後,皆生其國。」所以聽聞「月王如來」名號的人,命終之後,都可以往生「明鏡世界」。這就是「聞名往生」的由來。
大正藏第09冊No.027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606頁,中,16行。
大正藏第09冊No.027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第二十五,586頁,上,5行。
◎問二:還有其他經典說到類似的「聞名往生」嗎?
◎答二:有。武則天聖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由「實叉難陀」譯出的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唐經」,共有三十九品。在「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中,也有類似的經文:
「譬如明鏡世界月智如來,常有無量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化現其身而來聽法,廣為演說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間斷。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
晉經內的「月王如來」在此被譯作「月智如來」。經文的大意雖然相同,往生的時間卻被糢糊化了。其中只說「必得往生」而不說「命終之後」,有被解釋成「總有往生的一天」之「別時意」的可能。「別時意」是說雖然一定往生,但未必在命終之後,至於何時往生,則不得而知,難免有敷衍之意。
唐經譯出的時間,比晉經晚了二百七十九年,其間梵本已多有增改。後人認為唐經的文句比較流暢,內容也比較完整,所以後來唐經要比晉經流行。但是從「聞彼佛名,命終之後,皆生其國。」和「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這兩段文字來看,顯然晉經比唐經要樸實得多了,所以本書採用晉經的「月王如來」名號。如果有讀者偏愛「月智如來」,當然亦無不可,其實並無差別。「月王如來」除了「月智如來」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異譯,如「月覺佛」、「覺月佛」 和「月智慧佛」 等。
大正藏第10冊No.027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八,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257頁,上,26行。
大正藏第10冊No.0289顯無邊佛土功德經,592頁,上,3行。
大正藏第09冊No.027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壽命品第二十六,589頁,下,15行。
大正藏第14冊No.0440佛說佛名經卷第二,121頁,中,22行。
◎問三:聽到佛名就可以往生其淨土,不是太容易了嗎?這樣人人都可以往生淨土,還須要修習佛法嗎?
◎答三:「聞名往生」只是個事相,其中仍然暗含著義理(稱名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如前所引的經文:
「當知此等眾生,悉是先世修善根力。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得梵天樂。」
這是說,這些眾生在過去世,都已經修習佛法,具備了「善根力」,才能有聞名往生和遇光皆得十地的福報,而並非不勞而獲的。好比已經修習到初禪階段的人,雖然在生前仍處於這個五濁惡世之中,還沒有轉生到初禪天去,但是已經能夠看到初禪天的景象,受取初禪天的禪樂了。
佛法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稱作「善根」。修習佛法,即是種善根。修習佛法日久功深,有能力對治煩惱了,就稱為「善根力」。修習聲聞法能夠得力,是修聲聞善根力。修菩薩法得力,是修菩薩善根力。修習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得力,是修信等善根力。修習無貪、無瞋、無癡等三善根得力,是修三善根力。其他皆可依此類推。這段經文正是在鼓勵我們努力修習佛法。不要只看前面的聞名往生而忽略了後面這一句。讀經若是見事而不能把握理,見理而不能明辨事,就容易誤入歧途,產生邪見。
華嚴經已經譯出了一千多年,而知道「聞名往生」和「月王如來」或「月智如來」的人恐怕寥寥無幾。能夠堅信和發願往生的,可能更是絕無僅有。可見雖似極易,實亦極難。現在有緣知道的法友,應當珍惜這個法緣,更加努力修習善根力,憶念佛名,使信、願不退,成就「聞名往生」這一件希有的盛事。信、願是往生一切淨土的共同基礎。不信(信也有層次上的差異)其有,不願往生的人,自然是無從往生淨土的。
◎問四:這麼說,能夠聽聞「明鏡世界,月王如來」的人都是「先世修善根力」的嗎?
◎答四:原則上可以這麼說。現代傳播科技的進步,遠遠超乎當時著經人的想像,本書印出後,知道此事就要比過去容易得多,有沒有「先世修善根力」,還得靠聽聞之後往生的信、願來鑑定。聽聞「明鏡世界,月王如來」後,如果能夠發起堅定的信心,生出熱切往生意願的人,應該都是「先世修善根力」的。否則也有廣結善緣的作用,成為未來修善根力的善因。自認為是在信、願邊緣上的法友,更應當加強佛法的修習,以彌補過去善根力的不足。
◎問五:聽聞「月王如來」的名號之後,還須要修習佛法,不是違背「聞名往生」的本意了嗎?
◎答五:「聞名往生」在定義上雖然除了聞名之外,不應該對往生淨土有其他的要求,但是到了這個階段的人,一切身、口、意行已無須再加以規範,自然而然能夠符合往生淨土的條件(這是學習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所以聽聞佛名有喚起先世善根力的作用,而引發水到渠成的功效。對於善根力不足的人,身、口、意行都還有重大缺失,自然要加緊修習佛法,以彌補善根力的不足。何況往生「明鏡世界」,是要去聽佛廣說經法,以達到佛教的最終目的,成佛道或涅槃(一般說「成佛」,容易使人望文生義,產生神我的邪見)。真有往生信、願的人,在聽聞「月王如來」的名號之後,當然會自動自發,迫不及待地加強修習佛法。對佛法沒有興趣的人,又怎麼會發起往生彼佛國土的信、願呢?
◎問六:目前已經在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聽聞「月王如來」的名號之後,會不會造成干擾呢?
◎答六:不會。諸佛國土都是為順應不同根機的眾生而存在的(其存在並非如世人所想像的或經文所形容的),有著共通的目的,和互補的功能,而完全沒有互斥的性質。念「阿彌陀佛」的人,聽聞「月王如來」名號之後,仍然可以繼續念「阿彌陀佛」,並且把聽聞或稱念「月王如來」名號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據「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也有助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可見聞、持不同的佛號,只會相互增益,而沒有彼此干擾的可能。
大正藏第14冊No.0449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402頁,下,21行。
◎問七:前面說,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也有助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可說是「聞名往生」嗎?
◎答七:不是。隋朝「達摩笈多」譯出的「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中說:「此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及餘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受八分齋,或復一年,或復三月,受持諸戒,以此善根,隨所憙樂,隨所願求,若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所者,由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於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徑,即於彼界種種異色波頭摩華中,自然化生。」
同一段經文,在唐朝「玄奘」譯出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並列兩種不同的譯文,有助於知道佛經中詞、句翻譯的差別,有時也可以看出,在印度同一佛經隨著時代而產生的變化。
其中的「八分齋戒」有時又稱作「八關齋戒」、「八支齋」、「八戒齋」、「八齋戒」、「八齋」或「八戒」等。
「大智度論」(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說:「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
在佛出世以前,印度已經有持守「齋法」以趨福避禍的習俗。當時的齋法僅止於一天不食,而稱作「齋」,並不受持「八戒」。後來佛陀教導世人要在齋日的一日夜內過中不食(而非一日不食)並且要受持八戒。按照這個說法,齋應該是指「過中不食」,戒即是「八戒」。佛把八戒加入了略作放寬之舊有的齋法中,而成為「八戒齋」。從「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可知八戒與過中不食是佛陀在世時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世人學習佛法,先在一日夜間,模仿佛陀持守八戒和過中不食的生活方式。亦由此可知,戒行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切記,答二五當再詳述)。
起世經(隋闍那崛多等譯)卷第七說:「一一月中,有六烏晡沙他(隋言增長,謂受持齋法增長善根),白月半分有十五日,黑月半分亦十五日,白、黑二月各有三齋。何者白月半分三受齋日?所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亦有三受齋日,如白月數。」
八戒齋的齋期只有一天,包括一日一夜,不像受五戒,必須終生持守。受齋日每個月有六天。白月是月圓之前的十五天,黑月的十五天在月圓之後。所以一般所說的受齋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僅是指為時十五日之白月或黑月而言。以整個月(印度以黑月為前半月,白月為後半月,與漢地的陰曆相反)來說,後半個月的受齋日則是二十三日(十五日加八日,以下同此)、二十九日、三十日。「烏晡沙他」為「布薩」的異譯,意思是淨住、善宿、長養或增長。在家眾每月於六齋日守齋持戒,住於清淨戒中,可以長養善根,稱作「布薩」。出家眾則是於每半個月的八日、十四日「說法」,十五日「布薩」(說戒)。 雖然漢地陰曆的初一相當於印度曆的十六日,而每個月六齋日的日期仍然通用。
八戒的內容,根據「大智度論」是:一,不殺生。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花瓔珞、不香塗身、不著香熏衣。八,不自歌舞作樂、亦不往觀聽。九,不過中食。 其中前八項是「戒」,第九項是「齋」,如前(本答)所述。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內的「受八戒文」說:(有人來欲受八戒,先教禮三寶,然後教胡跪合掌。戒師應教如是說):
我某甲,從今至明旦,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無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如是三說)
我某甲,從今至明旦,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
我某甲,已受三歸竟,從無始生死已來至于今日,身業不善:殺、盜、婬,口業不善: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業不善:貪欲、恚瞋、愚癡邪見。如此眾罪,今向十方諸佛、諸尊菩薩、得道賢聖、現在師僧前,求哀懺悔。我某甲,已懺悔竟,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是名清淨住。從今至明旦習學諸佛,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著香華纓絡香油塗身,不作唱技樂故往觀聽,過中不食。(如是三說)
我某甲,已受八戒竟,以此功德,不求轉輪聖王、釋梵諸王人天之樂。願盡諸煩惱,明知一切法,果成佛道。
特此錄出全文,以便讀者自行在家受持。此戒文包含了三歸、五戒、八戒、十不善(反之則是十善)以及懺悔惡業,可說是佛法的精髓,不要等閒視之。若有人能終生每日奉行,則與佛何異!
此戒文中前八戒及「過中不食」的內容與大智度論所說大致相同。另一種說法是把第七、八二戒合為一戒,而將「過中不食」當作第八戒。其總內容雖然沒有改變,但是失去了原來齋、戒各別的義意,因而也引起諸多諍議(如「世親」造之「俱舍論」中所述)。 於此不再多作討論。
如前(本答)藥師佛經中所說,四眾及其他善眾,把受持「八分齋戒」的善根,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八分齋戒本為在家眾一日夜間所設,對出家眾而言,則是終生所應遵守的),如果還有不足的話,若是能夠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命終時就一定能夠往生。所以,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只是有助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具有彌補善根力不足的功能,還不能看作「聞名往生」。從該經文也可見,念佛求生淨土,千萬不要忽略了持戒的重要性。(持戒也是「止觀」或「定慧」的基礎,答二五當詳述。)
大正藏第14冊No.0449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402頁,下,17行。
大正藏第14冊No.0450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406頁,中,6行。
大正藏第25冊No.1509大智度論卷第十三,釋初品中戒相義第二十二之一,160頁,上,6行。
大正藏第01冊No.0024起世經卷第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346頁,下,23行。
大正藏第22冊No.1421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十八,121頁,中,21行。
大正藏第25冊No.1509大智度論卷第十三,釋初品中戒相義第二十二之一,159頁,中,26行。
大正藏第 23 冊 No. 1439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受八戒文第二,496頁,中,3行。
大正藏第 29 冊 No. 1558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四,分別業品第四之二,75頁,下,2行。
◎問八:可以同時發願求生兩個淨土嗎?
◎答八:當然可以。原來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在聽聞月王如來的名號之後,可以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和明鏡世界,如果臨終同時合乎往生兩個淨土的條件,便會生到當時「往生意願」比較強的淨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唐伽梵達摩譯)說:
「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只要有足夠的善根力,臨命終時,十方諸佛都會來接引(在止觀之中),又何止兩個淨土。此外往生淨土,也是死後心識狀態類似異次元存在的一種描述。其實際狀況,絕對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由此土飛渡到另一個遙遠的佛國淨土。
大正藏第20冊No.1060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107頁,上,8行。
※其餘經中少數提到「聞名往生」的經文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明星世界。度萬五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無憂。其國有佛。號精進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精進軍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一心奉信無憂剎土。以清淨心盡誠敬信於此如來。斯等皆當成等正覺。能為眾生廣轉法輪。所以者何。其如來尊本求道時興此誓願。吾成正覺。一切眾生聞我名者。其人皆當生我剎土。悉當具滿如來之慧。舍利弗。若有謗毀輕慢不信更相調戲持用作笑。此輩億歲在地獄中具受罪報。
《悲華經》卷第四
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二
或有眾生宿業成就。於無量億劫。應處胞胎受苦惱者。「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聞我名字即生歡喜。生歡喜已尋便命終。處胎即生我之世界。尋於生已所受胎分永盡無餘。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不受胎。」
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所至方舉下足處。即有千葉金蓮華生。其華微妙有大光明。我當遣至無佛之處稱讚我名。若有眾生於此華中得聞稱讚我名字者。尋生歡喜種諸善根欲生我國。願命終時悉皆來生。」
※附錄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摩揭陀國閑寂法林。坐妙菩提金剛堅固無量妙寶共所莊嚴紅蓮華臺師子座上。與十不可說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土極微塵數大菩薩俱。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無量大眾。前後圍繞。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不可思議光王。承佛威神。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諸佛國土。時分莊嚴。有勝劣不。
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訶世界。釋迦牟尼佛土一劫。於極樂世界無量光佛土。為一晝夜。
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固歡喜佛土。為一晝夜。
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輪音世界極妙圓滿紅蓮敷身佛土。為一晝夜。
不退輪音世界一劫。於絕塵世界法幢佛土。為一晝夜。
絕塵世界一劫。於明燈世界師子佛土。為一晝夜。
明燈世界一劫。於妙光世界遍照佛土。為一晝夜。
妙光世界一劫。於難超世界身放法光佛土。為一晝夜。
難超世界一劫。於莊嚴世界一切神通慧光王佛土。為一晝夜。
莊嚴世界一劫。於鏡輪世界月覺佛土。為一晝夜。
善男子。如是世界。展轉漸增。滿十不可說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土極微塵數世界佛土。
最後世界。佛土一劫。於蓮華德世界賢德佛土。為一晝夜。
於彼世界。諸菩薩眾。修治殊勝普賢行地。善男子。如諸世界晝夜漸增。如是諸佛壽量身相。菩薩世界莊嚴亦爾。由彼有情福轉增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顯示無邊佛土功德法門。歡喜信重。受持讀誦。如理思惟。廣為他說。臨命終時。十方佛土。無量諸佛。皆現其前。慰喻讚美。令其增進無量善根。隨願往生諸佛淨國。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於生生中。常憶宿命。修菩薩行。速得圓滿。時薄伽梵。說此經已。不可思議光王菩薩摩訶薩。并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眾會。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佛名經》卷第七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如是諸佛如來,所有壽命長短等不?」
佛告諸比丘:「汝等諦聽,當為汝說。比丘!
我此娑婆世界賢劫釋迦牟尼佛國土一劫,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
若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一劫,於袈裟幢世界為一日一夜。
若袈裟幢世界碎金剛佛國土一劫,於不退輪吼世界善快光明波頭摩敷身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不退輪吼世界一劫,於無垢世界法幢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無垢世界一劫,於善然燈世界師子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善然燈世界一劫,於善光明世界盧舍那藏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善光明世界一劫,於難過世界法光明波頭摩敷身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難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通光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輪光世界月智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
比丘!入如是數,滿足過十阿僧祇百千萬世界,
最後波頭摩勝世界,於賢勝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比丘!如是等世界,無量無邊,長短不等,諸佛如來壽命、住世亦復如是。